第16*课《 散文二篇》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散文二篇》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1 14:1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永久的生命
作者:严文井
文体知识
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被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理性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议论性散文有双重属性:一是议论文的属性,二是散文属性。
对于“生命”,作者在文中有鲜明的情感态度,请在文中找出这些关键词句并梳理文章的思路。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先谈生命的 ;
二、再谈生命的 ;
三、最后联系现实生活, 生命,高唱生命的凯歌。
可怜→感动→感谢→赞美
情 感 主 旨
从作者的情感态度看,作者对生命的态度是消极还是积极?文章主旨是什么?
悲观、消沉→乐观、激昂
主旨:赞美生命的伟大、神奇,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既然作者赞美生命,但文章的开头却以三十多岁时人们的变化为例,感叹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说人们“非常可怜”,给人的感觉是消极、悲观,与标题也相去甚远。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这种写作手法是什么?
作者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这是伏笔,先抑下来,为后面的扬蓄势。
品析文中哲理:
我们说这是一篇哲理散文,那么在文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句子,请同学们画一画,圈一圈,找出自己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品析文中哲理:
1、第一段末尾写道:“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品析文中哲理:
2、怎样理解“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小草虽然卑微而柔弱,但是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一万年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小牛犊、其他生命也像它一样永远延续下去。所以从外在现象来说“生命自身”是不朽的。
品析文中哲理:
3、第三段中“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
“分开来”指的是在整个生命活动中的生命个体一个个单独来看,它们是暂时的。“合起来”指的是将所有的生命活动看成一个整体,生命是永久的。
品析文中哲理:
4、“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这样表达是否矛盾?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不矛盾。“凋谢”指的是生命结束、消亡,结合语句“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看出来生命虽然消亡了,但是生命里留下了许多可贵的精神、思想,这些精神、思想将跟随着生命永远流传下去。
热爱生命
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谈生命 冰心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生命最高处发源 ,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
生命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风吹草动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再多的了。
人是唯一追寻自身存在意义的动物。
人是唯一追寻自身存在意义的动物
16.散文两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素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一生坎坷,却始终坚强地生活。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20世纪初,他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作者简介
罗素的一生为什么而活着?
爱情、知识、同情心
本文思路是如何安排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总——分——总
读第2自然段
思考:
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古今中外,你了解哪些美丽的爱情故事?
“为了和你结一段尘缘,我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孔雀东南飞》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
我认识了你!
认识了你,
我找到了狂欢和安宁,
我得到了平静的休憩。
多年孤独的岁月之后,
我懂得了什么是爱、
什么是生命
现在,如果我长眠不醒,
我会心满意足地离去。
经历漫长的岁月,
我寻求安宁,
我找到狂喜,
我找到烦恼,
我找到疯狂,
我找到孤独,
我找到孤寂的痛苦,
它啮噬着我的心,
但安宁我从未得到!
到了垂暮之年,
行将就木,
关于爱情
致伊迪丝
(罗素80岁时的情诗)
读第3自然段
思考:
作者寻求哪些领域的
知识?
追求知识的主要成就
1.罗素一生著书71种,著述涉及哲学、数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社会学。尤以哲学、数学最有成就。
2.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
3.1950年罗素获诺贝尔文学奖。享有“百科全书式”文学家之称。
4.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读第4自然段
思考:
文中描述的现实世界是怎样的?
作者对现实世界持什么态度?
罗素一生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素因反对英国参战,被控反战宣传罪而坐了六个月的牢,但他仍不改初衷。
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以反对美国政府发展核武器,结果被判两个月的监禁。
1958年,罗素组织了核裁军运动。
1964年,罗素卖掉古书,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罗素提出强烈抗议。
1970年2月2日,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中东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
“保卫和平的战士”
讨论:请大家思考:罗素为之活着的三种追求之间,是彼此完全独立的还是有一定内在联系呢 可以互换顺序不?
由小我升华到了大我,由个人之爱升华到了博爱的境界,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生的价值。
是按照境界由低到高、感情的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排列的
对爱情的渴望
对知识的追求
对人类
苦难的同情
罗素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是在知识海洋愉快遨游、不息求索的一生;是对人类的苦难充满同情、关爱,也饱受苦难的一生;是丰富充实、精彩纷呈的一生。
这是他的一生,他活着的价值意义。
讨论:我们又是为什么而活着?结合以下名人对生命的认识谈谈自己的感受。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当他临终的时候,就可以骄傲的说,我已将全部的精力和生命都献给了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奥斯特洛夫斯基
只为家庭活着,这是自私;只为一个人活着,这是卑鄙;只为自己活着,这是耻辱。 ——奥斯特洛夫斯基
愿你们每天都愉快地过着生活,不要等到日子过去了,才找出它们的可爱之点,也不要把所有特别合意的希望都放在未来。 ——居里夫人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冰 心
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的本身——这种理论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
May there be enough clouds in your life to make a beautiful sunset。
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