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单元AB卷(部编版)
第三单元(A卷基础篇)
(全卷四个大题,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文知识积累(第1~6题每题2分;第7题8分,共20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曦月(xī) 襄陵(xiāng) 追溯(sù) 抵御(yù)
B. 长啸(xiào) 荇草(xìng) 颓败(tuí) 急湍(tuān)
C. 轩邈(miǎo) 鸢飞(yān) 横柯(kē) 缥碧(piǎo)
D. 东皋(gāo) 驱犊(dú) 萋萋(qī) 戾天(lì)
【答案】C
【解析】
【详解】C.鸢飞(yān)——yuān。故选C。
2.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孜孜不倦 天姿聪颖 滥加粗暴
B. 文采藻饰 读书费时 纵观统筹
C. 明辨是非 高谈阔论 仔细揣磨
D. 开券有益 独到见解 豁然贯通
【答案】B
【解析】
【详解】A.有误,“天姿聪颖”写作“天资聪颖”;B.正确;C.有误,“仔细揣磨”写作“仔细揣摩”;D.有误,“开券有益”写作“开卷有益”。故选:B。
3. 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越是一知半解的人,往往越是喜欢高谈阔论。
B. 他才思敏捷,写文章时,没有丝毫寻章摘句的痕迹。
C. 李老师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在教学中常常吹毛求疵。
D. 名著隽永耐读,如果读法得当,你就会感到开卷有益。
【答案】C
【解析】
【详解】C“吹毛求疵”指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是贬义词,用在这里不恰当。
4.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我校在第一时间紧急动员,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相关校领导为副组长的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部署启动防控工作。
B. 《永久的生命》选自《严文井选集》,作者严文井,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
C. 阅读了严文井的《永久的生命》后,使我感知到了富有哲理的语言,了解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看法。
D. 《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作者罗素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
【答案】C
【解析】
【详解】C.缺少主语,可以删去“使”。故选C。
5.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游记,状写名山大川,惊湍飞瀑,晴湖雪 ,乃至亭台池榭,美不胜收。
②因此,游记小品,是最具个人风采的美文。
③游记小品,堪称文苑奇葩
④陶弘景在南朝游记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中云:“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⑤小品,独抒性灵,信笔挥洒,自由书写,文极简洁而意味隽永,情思摇曳,韵趣天然。
A. ①②③④⑤ B. ③④①⑤② C. ⑤③④①② D. ⑤①③④②
【答案】B
【解析】
【详解】阅读文段可知,这是有关“游记小品”的文段。③句首先指出“游记小品”,引出下文,故置于首位。④句举出从陶弘景的名句引出下文“山川之美”美文。①⑤两句分别从“游记”和“小品”两个不同文体特点入手,介绍其文学魅力。②句“因此”是提示性信息,对以上文句进行总结。所以正确顺序应为:③④①⑤②。故选:B。
6. 下列课文相关解说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峡》——郦道元——《水经注》——写景动静结合,富有情趣。
B.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C.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中宰相”——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知音共享美景的得意之感。
D. 《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齐梁文学家——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BC。正确;D.有误,吴均是南朝梁文学家。故选:D。
7. 根据提示填空。
(1)__________,将以遗所思。(《庭中有奇树》)
(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3)_____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4)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曹植在《梁甫行》中借家园荒芜、动物出没的景象抒发对下层百姓困苦生活的同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沙漠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1)攀条折其荣 ②. (2)芳草萋萋鹦鹉洲 ③. (3)岂不罹凝寒 ④. (4)浅草才能没马蹄 ⑤. (5)柴门何萧条 ⑥. 狐兔翔我宇 ⑦. (6)大漠孤烟直 ⑧. 长河落日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8-11题,共10分)
(一)语文综合运用(5分)
8. 仿照画线部分,补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握手,是心灵的交流。大千世界,常常因握手而孕育出美好的境界。微风与湖水握手,漾出轻柔的涟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云层与夕阳握手,渲染出缤纷的晚霞;茶叶与沸水握手,弥散出怡人的清香。
示例二:高山与薄雾握手,幻化出缥缈的云海;笔与纸张握手,描绘出动人的画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做此题时,要注意仿写的句式必须和例句相同,即结构、修辞相同,内容相近,风格一致。这段话围绕“握手”展开,描写出的是“美好的境界”。例句“微风与湖水握手,漾出轻柔的涟漪”中,“握手”一词运用的是拟人修辞,而且“微风”与“湖水”是有关系的,风吹湖水,于是“漾出轻柔的涟漪”。据此分析仿写句子,意境要美好。如:细雨与小草握手,渲染出碧绿的草地;月儿与层云握手,勾勒出朦胧的夜空;蜜蜂与鲜花握手,酿造出香甜的蜂蜜。
9. 某校在学校礼堂举行“文明美德伴我成长”的主题演讲比赛。比赛进行到一半时,不少同学在下面讲小话,影响了会场秩序。小华作为演讲比赛的主持人,对大家说:“ ”说完后,会场立刻安静了下来。小华对大家说了什么话?请写在下面。
【答案】示例:同学们,今天演讲的主题是“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讲文明要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请大家尊重选手,认真倾听,相信大家能够经得起检验
【解析】
【详解】劝说的语言,注意首先要有称呼,然后结合本次主题委婉含蓄地劝说。表达目的明确,语言得体,意对即可。
(二)名著阅读(3分)
10. 美国记者_______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______,此书又名_______。
【答案】 ①. 埃德加 斯诺 ②. 长征 ③. 《西行漫记》
【解析】
【详解】《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 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地记录了自1936.6﹣1936.10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文中的“大迁移”是指长征。
(三)汉字书写(2分)
11. 请将下列文字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厚德博学 自强不息
【答案】厚德博学 自强不息
【解析】
【详解】要求正确、公整、美观地书写。首先要保证汉字书写绝对正确;其次要掌握好所给汉字的间架结构和各部分比例;不要漏写、多写、错写。注意“厚、德、博”的结构。
三、阅读理解(12~26题,共40分)
(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2. 这首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优美,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13.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句诗。
【答案】12. 示例: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像根柱子,笔直地伸向天空。弯弯曲曲的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大漠远方。一轮浑圆的红日,正静静地悬挂在西边的地平线上。
13. 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飞出汉家边塞,飞进胡人境地。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和内心抑郁激愤之情。
【解析】
【12题详解】
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如:莽莽大漠,一片苍茫,遥远无际。数行归雁北翔,似乎连心都跟着远去了。极目远眺,平静的像是已经静止了的远方,那古旧的烽火台上的狼烟十分显眼醒目,如此浩瀚无边的边疆大漠上,这本是庄严肃穆的烽火,此时看来又是何等的孤寂寥落。黄河静静的流淌着,仿佛一带而过,长河尽头,便是那最令人心醉却也最令人心碎的落日。至塞上,方知天地宽广,至塞上,方知生命无际。
【13题详解】
赏析诗句。题干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比喻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大意。“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的《三峡》)
【二】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1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清:回清倒影 清流见底
B. 自:自非亭午夜分 自康乐以来
C. 绝:绝 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
D. 见:不见曦月 清流见底
15. 把语段(一)和(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6. 根据课文理解填空。
【一】文采用_____结构行文,先后给人以山高、水急、趣多、凄清的美感;【二】文采用_____结构行文,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的印象,突出山川景色的秀美。两文都是写景散文,都做到了情景交融,都直接抒发了_______之情。
17. 两文都提到了“猿鸣”,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14. D 15. ①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②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16. ①. 总分, ②. 总分总, ③. 祖国奇山异水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17. 《三峡》中猿鸣渲染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答谢中书书》中猿鸣渲染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清波\清澈;
B.如果\从;
C.极高的\消失;
D.看见\看见故;
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语:虽,即使。奔,飞奔的马。句意: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②重点词语:未复,再也没有。与,参与,这里指欣赏。句意: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掌握。细读两文,然后疏通文意后可知,甲文为总分结构,第一段总写三峡山水的特点,然后以季节为序,细致描写三峡美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乙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写。然后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山水之美。最后再次总结,与首句相呼应,所以结构是总分总,同样表达了作者对山川之美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甲文内容可知,三峡的秋天的特点是凄凉,描写猿鸣是为了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结合乙文内容可知,主要表现山川之自然美,文中写猿啼也是为了表现作者心情的愉悦,表现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
【点睛】参考译文:
【一】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器成还须久为功
①故宫博物院的家具馆对外开放,许多参观者第一次欣赏到宫廷紫檀家具的绝美。紫檀虽美,但它“五年一年轮,千年孕一木”,成材实属不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与树人往往类比,因为正像树木成材一样,年轻人成长也需要过程,只有经历了打磨和历练,才能积淀下精华。
②反观当下,不少现象不免有些违反常识。对“超速”的渴望正涌动成一股潮流。“我报名了翻译速成班,一个月就能拿下口译资格证”“我加了个减肥群,10天极速变苗条”“我刚买了明星快速养成手册,正在琢磨如何一夜成名”……急于工作,急于恋爱,急着看成效,似乎成为唯恐落后于时代节拍的“紧箍咒”。
③其实,“神速”未必变成“神话”,拼搏进取的姿态固然可取,但如果心浮气躁占了上风,就难免落入急于求成的窠臼。
④现代社会,时间就是生命,做事讲效率没有错,对“速度”的追求应鼓励,但对“速成”应怀有警惕之心。事物发展自有其规律,人才成长也有其过程,一旦超出科学的界限,所谓的速成只会营造海市蜃楼般的幻影。有人创业风口光景无限,但缺乏优质产品,竞争过后只会留下一片狼藉;有人高薪职业令人羡慕,但核心能力缺位,终昙花一现,未能长久。有人向往钢琴演奏的古典优雅,可练习枯燥,每个指法要经过千百次重复方能形成记忆;有人向往芭蕾舞者的风度翩翩,可完美舞姿的背后隐藏着练功中数不胜数的伤痛。由此看来,所谓的“短期速成钢琴特长生”无非是商业招数,轻信这些并不会等来奇迹发生。
⑤速成背后,是偷懒投机心态在作崇。从自身角度出发,心不能沉、气不能静,浮于表面不下苦功夫,想钻空子不坐“冷板凳”,都会导致自我管理缺失缺位,信心发生动摇。现代社会选择自然是更多样了,实现选择的资源也更为丰富,从这个角度讲,所谓“速成”有一定市场。但看树知人,但凡能速成的恐怕很难让你优势独具。与其目光游移、辗转腾挪,倒不如一门深入、攀登高峰。
⑥“十年法则”认为,每个领域的大师都需要10年左右的勤学苦练;“一万小时定律”指出,从平凡到超凡的跨越,需要经历一万个小时的稳扎稳打。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少年时被称为“天才琴童”,但“左手要长在琴上,右手的血脉要流入弓里”又需要怎样的艰苦付出?
⑦器成还须久为功,卓越从来都不是速成的,持之以恒才是关键。季羡林先生曾描述他在北大种莲的经历,几颗莲子经过两年扎根池底的力量积蓄,终于在第三年“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并在第四年“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绽放出“红艳耀目的荷花”。
⑧愿年轻人都能做一池“季荷”,生生不息,静待花开。
(选自《人民日报》)
18.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9. 第⑥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0. 为什么要“对‘速成’应怀有警惕之心”?
21. 如何理解“愿年轻人都能做一池‘季荷’,生生不息,静待花开”一句的含义?
【答案】18. 器成还须久为功。
19. 道理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引用“十年法则”和“一万小时定律”论证了“器成还须久为功”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深入,更有说服力。列举“小提琴家盛中国”的例子论证了每个领域的大师都需要勤学苦练。
20. ①所谓的速成无非是商业招数,轻信这些并不会等来奇迹发生。②速成背后,是偷懒投机心态在作祟。③但凡能速成的恐怕很难让你优势独具,目光游移、辗转腾挪倒不如一门深入、攀登高峰。
21. 希望年轻人能静下心来,积蓄力量,持之以恒,最终迎来事业之花的盛开。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中心论点的能力。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要议论的问题提出的见解和主张、看法,且是正面的观点,态度很明确。其次,中心论点是一个完整而明确的判断句。提炼中心论点可以先看文章题目,再看开头,然后看结尾。通读全文可知,本文首先由紫檀成材不易的例子谈起,引出“年轻人成长也需要过程,只有经历了打磨和历练,才能积淀下精华”的话题,然后列举当下各种速成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了速成并不能成才,之后从正面论证了“器成还须久为功”的论点,得出结论。因此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器成还须久为功”。
【19题详解】
本题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要掌握常用论证方法及作用。文章第6段前半部分引用了“十年法则”和“一万小时定律”,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充实有力地论证了“器成还须久为功”。后半部分列举了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的事例,运用了举例论证,使论证更加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据此概括分析作答即可。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答。文章提到对“速成”应怀有警惕之心,因为“人才成长也有其过程,一旦超出科学的界限,所谓的速成只会营造海市蜃楼般的幻影”,轻信速成“并不会等来奇迹发生”,“速成背后,是偷懒投机心态在作祟”及“但看树知人,但凡能速成的恐怕很难让你优势独具。目光游移、辗转腾挪倒不如一门深入、攀登高峰”,根据以上信息进行总结归纳,即可得出答案。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第⑦写到季羡林种的莲,没有期待速成,沉得住气,静得下心,几颗莲子经过两年扎根池底的力量积蓄,终于在第三年“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并在第四年“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绽放出“红艳耀目的荷花”。“愿年轻人都能做一池‘季荷’”,就是希望年轻人能静下心来,经受磨炼,积蓄力量,持之以恒,最终迎来事业之花的盛开。
(四)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
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
②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她觉得我除了不能说话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缺陷。八岁那年,母亲听村里的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正好又凑上“八”这个吉利数,就打算办回酒席。为这事,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看到人们碗里满满的都是肉,我心里忽然有些疼痛。我知道,那是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个字。
③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
④田野一望无际,远处是一些树,近处是瓜地。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田埂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繁茂地生长着,里面还星星点点地夹着开黄花的蒲公英。这场景真的叫人很爽快。
⑤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上,又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这时,我才明白母亲不带我来田野是怕我走失。
⑥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举起来。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⑦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于是,我翻下田埂,朝着河塘走去。
⑧我蹲在河塘边,呆呆地看着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游来游去,多可爱啊!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恼怒,心想,一定要找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
⑨我揉捏着母亲的头巾,有些紧张,可一想,这么好的天气,反正是可以晾干的,就双手撑开头巾向水中放去。看着那些鱼儿在头巾里跳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我暗自感谢这头巾,嘴角不自觉地浮现出笑意。
⑩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又传来了。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呼喊几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哪知道,那几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逐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
我心里万分紧张,不知所措。我很想告诉母亲我在这里,不用担心,可我叫不出来。我想要把头巾举起来,可又怕母亲会责罚我。
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明显地转向哭腔!我再也忍不住,猛地抓起头巾,一股脑儿地把小鱼倒进水里,拼命摇动那血红的头巾,同时“啊啊”地大声叫着,我只想让母亲知道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只想让她听见后回去继续安心劳作。
没想到脚步声、藤草和人的刮碰声响了起来,急促而杂乱,母亲几乎是疯狂地朝着我的方向飞奔而来。
突然,“扑通”一声重重的闷响!
我猛地站起身来,迅速拨开草丛: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着,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地贴在脸上。母亲就这么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
我激动万分,紧紧抱住母亲“啊啊”地大哭起来。母亲一边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替我擦着泪水,一边安慰着我。
从那以后,我终于知道,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惑与伤痛,都要在母亲的第一声呼喊后,迅速地举起那块血红的头巾。因为,这能让母亲少走些泥泞的路;因为,这是对母爱最简单的回应。
22. 阅读选文③~ 段,完成下列表格中A、B两处的填空。
段落 ③~④段 ⑤~⑥段 ⑦~⑨段 ⑩~ 段 ~ 段
概括 内容 母亲带我到田野;我看见了田野里的美景 A 我用母亲交给我的红头巾捕鱼 B 我终于找到了奔向我而来的,寻找我的母亲
23. 选文第④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
24. 选文第 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着,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地贴在脸上。
25.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描写的“母亲”坚强、细心的性格特点的事实依据。
26. “血红的头巾”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回答。
【答案】22. A.母亲怕“我”走失呼喊“我”,“我”用头巾回应。
B.母亲呼喊、寻找“我”,“我”终于回应。
23.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叶子繁密的特点。
24. 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母亲担心、寻找孩子的焦急心理,体现出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
25. 坦然接受“我”不能说话的事实表现出母亲坚强的性格;叮嘱“我”听到呼喊后举起头巾表现出母亲细心的特点。
26. 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形象地表现出母亲对“我”无私的爱;表现“我”对母爱的理解等。
【解析】
【分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此类题通常用“什么人什么事”的模式作答。第⑤~⑥段可概括为:母亲怕“我”走失呼喊“我”,“我”用头巾回应。第⑩~ 段可概括为:母亲呼喊、寻找“我”,“我”终于回应。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叶子”比作“墙壁”,叶子层层叠叠宛若一道密不透风的墙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叶子的繁密茂盛。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描写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时,要抓住句中关键词进行分析,并联系上下文内容,结合具体语境进行作答。句中通过“跌倒”“爬”等描写语言可知,划线句运用了动作描写;由“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地贴在脸上”可知,划线句运用了外貌描写。联系文章内容可知,划线句的描写发生在母亲因听不到儿子回答而焦急寻找之后,可知母亲的心情当时是担心和焦急的;虽然在寻找的过程中母亲受了伤但她并不在乎,可见,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深沉的、无私的。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对文本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要联系文章内容,结合文章主旨,通过具体事例来分析作答。由“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和其之后希望以“冲喜”的方式让作者说话可以看出,母亲没有因为作者不能说话而放弃努力,而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帮助着作者,因此,她是坚强的;在母亲带作者来到田野后,考虑到作者不能说话的事实,与其约定要在听到呼喊后举起头巾,可以使母子二人时时保持联络,以免意外发生,体现了母亲细心的性格特点。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线索及其作用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即可。文章主要围绕着“头巾”这一事物展开记叙,母亲交给孩子头巾,嘱咐孩子在听到呼喊时将头巾扬起,“我”因为贪玩怕母亲责备而没有及时扬起头巾,这导致母亲以为“我”走丢了而疯狂寻找,“我”也因此知道自己的错误,体会到深深的母爱,知道了无论在何时都要在母亲呼唤时扬起头巾,及时告知母亲自己的状况,让母亲放心。因此“头巾”在这篇文章中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也通过头巾来表达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我”通过这一事情明白了母亲对“我”的爱,表现“我”对母爱的理解。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四、写作(50分)
27. 作文
前行是脚步的积累,拼搏是不断前行的过程。前行的路上,有风景、梦想,有期盼、关爱,有欢笑、痛苦,所以前行更离不开拼搏,一路前行,你有过怎样的经历和体验?
请以“忘不了”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答案】范文:
忘不了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个地方,让我的童年满溢着温暖,那就是我的老家。
那里,有我活泼可爱的弟弟妹妹,有亲切热情的邻居,有蓝天绿水和清甜的空气,有清清的河水,还有大片大片的绿绿的茶园……
小时候,我总爱去那怡人的茶园玩。那一排排绿油油的茶树就像士兵一样排得整整齐齐,在灿烂的阳光下青翠欲滴。远远望去,那一笼笼绿就像清清的水,向那天际流去……在那样的氛围里,吹着山风,鼻尖绵延着一丝丝的香,心里也流淌着甜甜的暖,整个人的精神都舒展开来,那般的惬意,那样的舒适……
采茶时节,茶园里多了些斑斓的色彩,那些穿着不一的采茶工,把那一片片的绿,点缀得那样的诗意,像是绿中的花,不细看,感觉是在风中摇曳,唱着一曲采茶之歌呢!我们那时,只顾玩,要么站在高处,对着那片风景看得痴迷,要么在风中大声地喊着,让清风携着我的声音,将内心的快乐,四处播撒……
清楚地记得老家那里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叫做松阴溪。在炎炎的夏日里,那儿,就是我们的宝地。我常常带着弟弟妹妹,在那里嬉戏玩耍。夏日的午后,小溪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波光粼粼。我们光着脚丫,不顾一切地冲向小溪,那清凉的感觉,舒服极了。水面,一圈一圈的波纹,把我们的欢笑声,嬉戏声、一圈一圈地荡了出去。河边洗衣、淘米的乡邻看着我们,脸上漾着灿烂的笑。看到河里的小鱼摇着尾巴,快活地游着,心里就如洒进了那一抹绚烂的晚霞,暖暖的,甜甜的……
那里还有一片美丽的树林,还有一亩亩的田地,还有一个个普普通通的水井,还有……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我们快乐的笑声;每一个地方,都有那些乡邻勤劳的身影。记忆里的这个乐园,不仅给了我身心的温暖,更给我了我精神上的慰藉。它轻轻地在我的梦里告诉我:家乡,是我们精神世界里的根,它给我们的,是一辈子的快乐和温暖,历经时空,也不会变……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命题作文,“忘不了”,题目缺少宾语也缺少主语,因此可以当作半命题作文来写。首先看主语,“谁”忘不了,从而确定文章是采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来写作。其次看宾语,即忘不了“什么”。“忘不了”包含的内容很广泛,如,忘不了春花夏雨秋林冬雪四季美景,忘不了师长以及亲朋好友的鼓励与关爱,忘不了挑灯攻读、刻苦拼搏的幸福过往,忘不了那一抹微笑,那一个坚强的背影,忘不了那刻骨的感动,也忘不了遭遇的挫折,失败的泪光……既可以是关于“人”的,比如亲人、同学、老师、陌生人等,也可以是关于“物”的,比如书本、老宅、某条河流等,还可以是某些抽象的东西,比如情感、理想、追求等等。为什么忘不了呢?一定是对自己有着深刻记忆和影响的,是刻入骨髓里的。所以,要在文中揭示出“忘不了”的这些人或事对人的影响:他(她、它)应该能启迪着人的思想,拓展着人的聪明才智,影响着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励着人不畏艰难险阻努力前行等等。
文体适合写成记叙文或抒情散文。要力求写出完整而生动的事件过程,或是事物的细致深刻的特点,尤其要注意运用一些细节描写以加深对这些“忘不了”的人和事或物的认识和理解。在作文结尾时,要能运用适当的抒情议论句来揭示文章的主旨,从而揭示出“忘不了”的原因。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