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单元AB卷(部编版)
第三单元(B卷提升篇)
(全卷四个大题,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文知识积累(第1~6题每题2分;第7题8分,共20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 阙处(quē) 素湍(tuān) 属引(zhǔ) 绝(yǎn)
B. 沿溯(sù) 曦月(xī) 叠嶂(zhàng) 襄陵(xiāng)
C. 悬泉(xuán) 飞漱(sù) 哀转(zhuàn) 蔽日(bì)
D. 涿县(zhuō) 略无(lüè) 绿潭(tán) 凄异(qī)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字音的识记。A. 正确; B. 正确;C.飞漱(sù)——[shù] 哀转(zhuàn)——[zhuǎn]; D. 正确。故答案为C。
2. 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傅采 伦理 欣然忘食 咬文嚼字
B. 滞碍 怡情 狂妄自大 豁然贯通
C. 死抠 澡饰 味同嚼蜡 孜孜不倦
D. 统畴 劝戒 娇揉造作 不求甚解
【答案】B
3.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5月10日,近一百名左右的青年志愿者在橘子洲参加了绿色骑行活动。
B. 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C. 为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行为,长沙市教育局严禁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
D. 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能发扬文化旅游产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A.“大约”与“左右”重复,可删去其中一个;
B.“防止”与“不要”连用,不合逻辑;或否定不当,可去掉“不”;
D.“发扬”与“产业”搭配不当,可改为“发展”;
故选C。
4. 下列填入语段横线上的句子,衔接最为紧密的一项是( )
好的散文家是旅人,他只是如实地记下自己的人生境遇和感触。_________,_________。然而,_________,_________。
A. 这境遇也许很平凡 这感触也许很普通 他舍不得丢去 这是他自己的
B. 这感触也许很普通 这境遇也许很平凡 这是他自己的 他舍不得丢失
C. 这境遇也许很平凡 这感触也许很普通 这是他自己的 他舍不得丢失
D. 这感触也许很普通 这境遇也许很平凡 他舍不得丢去 这是他自己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的是语句的衔接。结合上文“境遇和感触”,下文应该是先说境遇再说感受,后文中“这是他自己的”和“他舍不得丢失”存在因果关系。故选C。
5. 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清风徐徐,树枝遥曳,斑驳的光影洒落在地上和小狗身上
②绿荫下是一间小小的柴房
③这就构成一幅盛夏城郊小院图,生动而又富有情趣
④柴房前,主人在吸着烟斗,一只小狗闲适地躺在一旁
⑤窗前一片浓浓的绿荫
A. ③⑤④②① B. ⑤④②①③ C. ③⑤②④① D. ⑤②④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句段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盛夏城郊小院图,可依观察着的角度变换,及自上而下的顺序来辨析。
通读全句段⑤句可作为起始句,以“绿荫”为最初观察点;
根据观察角度自上而下的顺序,可判断②句与上句衔接最紧密;
②句提到“柴房”以此为中心,又讲了柴房前的情景可判断④①紧承上句意思并列排序;
读第③句可知,此句作了简要概括,可作为结尾句。
综合以上分析,应排序为:⑤②④①③。
故选D。
6.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
B. 《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信的一部分。
C. 《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宁摩诘。唐代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D.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孟浩然、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孟浩然”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应是:他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7. 根据提示填空。
(1)____________,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3)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_________。(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5)李白《渡荆门送别》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6)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从植物变化的角度写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1)相顾无相识 ②. (2)芳草萋萋鹦鹉洲 ③. (3)长河落日圆 ④. (4)盖竹柏影也 ⑤. (5)山随平野尽 ⑥. 江入大荒流 ⑦. (6)乱花渐欲迷人眼 ⑧. 浅草才能没马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8-11题,共10分)
(一)语文综合运用(5分)
8. 在下面一段文字划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义完整、连贯。
茎腐病是危害兰花最厉害的病害,兰花一旦被感染,如处置不当轻则满盆枯死,_______,以至于人们把茎腐病称为兰花的癌症、养兰杀手。实践证明防治兰花茎腐病,_________,对症下药,还是有办法的。
【答案】 ①. 示例:①重则危及整个兰苑的兰花 ②. ②只要搞清其起因、症状及发病规律
【解析】
【详解】考查根据语境补齐句子。
第一空:根据前文的“轻则……”可知此空应为“重则……”的格式。分析语意,茎腐病是最厉害的病害,如果严重了,感染一盆花,这盆花就会满盆枯死,如果感染了整个花圃里的花,那么所有的兰花就会枯死。这是最为严重的后果。可拟写为:重则危及整个兰苑的兰花。
第二空:分析语义,防治某种疾病,需要明确病的起因,发病时的症状以及发病的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施治,解决问题。可拟写为:只要搞清其起因、症状及发病规律。
意近即可。
9. 近几年,广场舞成了小区大妈们的最爱,可是,住在附近的张大爷却因为广场舞声音太大影响了他孙女的学习,正与大妈们争吵,假如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劝阻呢 (只要写出对其中一方的劝阻即可)
【答案】示例一:(劝大妈)大妈,你们好!跳广场舞娱乐又健身,本是好事。但影响到别人的学习和生活也不好。所以,请你们把音量调小点,好吗
示例二:(劝张大爷)张大爷,您好!孙女的学习受到了影响,让你情绪不好,可以理解。我会劝大妈们把音量调小些的。同在一个社区,大家互相谅解一下,好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口语交际示能力。解答时,要根据情境,给出理由,注意表达理由要充分,用词要得体。本题的情境中,广场舞大妈的音乐影响了张大爷孙女的学习。从广场舞大妈的角度来说,可以劝她们把声音调小,或者转移地点;从张大爷的角度来说,可以劝他心平气和,互相理解。示例:大妈:阿姨,你们好!我是住在这儿的学生。你们的广场舞跳的非常好看,是我们这儿的一道风景啊,但是呢,音乐的声音会有一点大,可能会影响到别人的生活,麻烦你们把声音调低一点,好吗?张大爷:大爷您好!我也是学生,非常理解您这种想要为孙女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我们这边也在积极的开展活动,希望能劝大妈将声音调小一点,您呢,也不要因为这些事情和邻居伤了和气,好吗?
(二)名著阅读(3分)
10. 阅读下面选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甲]我在宁夏和甘肃所看到的红军部队,住在窑洞里,富有地主原来的马厩里,用泥土和木料草率建成的营房里,以前的官吏或驻军丢弃的场地和房子里。他们睡在硬炕上,甚至没有草垫,每人只有一条棉毯……
[乙]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
(摘自《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
埃德加 斯诺看到的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怎样的队伍?请简要概括。
【答案】示例:中国红军是一支甘于奉献,甘于吃苦,不怕牺牲的一支队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情节。根据平时积累,依据题目要求作答即可。《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 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三)汉字书写(2分)
11. 请赏读如图这幅书法作品,将其内容用楷体正确、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答案】诚信赢天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汉字的抄写。注意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做到美观、规范、正确。
三、阅读理解(12~26题,共40分)
(一)
阅读诗歌,回答后面小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幕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2. 这首诗的颈联和颔联所写景物有何不同
13. 这首诗的首联和尾联所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
【答案】12. 颔联写的是全景、远景、静景、自然之景,颈联写的是特景、近景、动景、人文之景。
13. 首尾两联所抒情感的相同点是都有一种惆怅、孤独、矛盾彷徨之感:不同在于首联是面对自然感到渺茫、无所依靠,尾联是在不相知的人面前,感到心事无处诉说,通过用典,抒情更深化了一层。
【解析】
【12题详解】
考查景物描写手法。写景的技巧一般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听结合等。1)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意思是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这是从总体上描写秋日之景,“山峰之景”是远景也是写静景,这是描写了秋日的自然风光。2)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意思是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这是具体的描摹人的活动,因而是选取了特定的活动,写的是近景也是动景,因为是写人物活动,所以这是人文之景。3)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总体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13题详解】
考查诗人的情感。答题时先分析诗句的内容,然后分析诗人的情感。“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
(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①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②,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③。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④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⑤尘念,此际暂生。
(白居易《与元微之书》)
【注释】①东西二林:指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②墙援:篱笆墙。③动弥旬日:常常满十天。④泰:安适。⑤瞥然:形容时间短暂。
14. 解释加点的字。
①互相轩邈
②泉水激石
③大抵若是
④或坐或睡
15.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猛浪若奔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 ①大抵若是 ②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C. ①作此书夜 ②与朱元思书
D. ①胜绝第一 ②猿则百叫无绝
16. 翻译下列句子。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②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
17. 甲、乙两文都是情景交融的美文,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14. ①向远处伸展;②冲击,撞击;③像;④有的 15. D
16. ①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②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
17. 甲文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和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淡泊名利,向往宁静闲适生活);乙文表达了作者对挚友微之的怀念(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旷达之情)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为:争着向上,仿佛竞相向高处和远处伸展。邈:向远处伸展。②句意为:泉水冲激着石头。激:冲击,撞击。③句意为:大致像这样。若:像。④句意为:有的坐着,有的睡着。或:有的。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把握,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A.①②飞奔的马;B.①②这样;C.①②信;D.①绝妙;②断绝。故选:D
【16题详解】
此题主要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文言文句子要抓住翻译的关键得分点,得分点基本上都是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①重点字词:经纶,治理;世务,政务;反,通“返”,返回。句意: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②重点字词:因,于是;置,建造;数,几;修,长。句意: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甲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对美好景色的赞美,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和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乙文“微之微之!”“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⑤尘念,此际暂生”表达作者对挚友微之的怀念。
【点睛】参考译文:
【甲】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水流清澈的千丈也能见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耐寒常绿的树,(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仿佛竞相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向鸣叫,鸣声谐而动听。(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乙】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美景绝妙第一,喜爱得不忍离去。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点缀着篱笆墙,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边的水池中。大致像这样,不能详尽记述。每次我独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满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信,一定更加挂念,现因此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其余的事,我一条一条地写在后面吧。
微之啊微之!写这封信的夜晚,我正坐在草堂中对着山的窗下,随手拿笔,随意乱写。写好信封的时候,不知不觉天快亮了。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中的僧人,有的坐着,有的睡着。又听到山上谷中传来猿猴的哀号和禽鸟的鸣叫。平生老朋友,距离我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念,此时突然产生。
(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转身
李汉荣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曾经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的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④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似已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的一瞥里只看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⑤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给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的衣服披在了这位贫苦的老人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⑥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⑦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18. 本文记叙了三个“转身”的故事,请用简洁语言补充另外两个情节。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③南大街路口,贫寒凄苦的乞丐转身而逝。
19. 按要求品析句子。
①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从加点词的角度品析这句话)
②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从修辞的角度品析这句话)
20. 标题“转身”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21. 从结构和内容上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18. ①. ①在车站,善良的年轻人转身没入人群,我来不及道歉 ②. ②秦岭深处,一个美丽的女孩转身消失在命运的路径
19. ①“打捞”,这里是“寻找”的意思,与前文“人海”照应,形象表达出“人海茫茫,转身错过了,再想寻到她的影子”已无可能的意思。
②该句运用排比、比喻与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河比喻成镜子与绸缎,“母亲轻唤乳名”等词语赋予小河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河流水的清澈平静、流水声悦耳动听,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平静与愉悦和对小河的喜爱之情。
20. “转身”的深层含义是不管是自然的景物变化,还是人类的种种人生经历,它都不依你的意志为转移,自然地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这个变化常在你不知不觉中就发生了,短得就像你“转身”一样,身边的一切都不是从前了。我们要珍惜当下的人和事。不要给自己留遗憾。
21. 结构上:总结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旨,把前文的真实的“转身”瞬间,升华到人生的种种时间变化,指出人生中美好的东西都是稍纵即逝的,要格外懂得珍惜,呼唤人们珍惜爱护当前的“真善美”,使文章主题进一步深化升华。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是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考查。文章③到⑤段分别描写三次“转身”的情景,第③段写“在车站,‘我’来不及道歉,他已转身没入人群”;第④段写“在秦岭深处,‘我’路遇的女孩转身消失在命运的路径”;第⑤段写“在南大街路口,‘我’想帮助一位贫苦的中年乞丐,他却转身而逝”。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品析句子。①“打捞”一词的本义是把水里的东西(多为沉在水下的,如死尸、船只等)取上来,结合具体的语境可知,这里指的是“寻找”,用“打捞”,就与前文的“人海”一致,在人海里寻找一个人,就好像在茫茫的大海里打捞一样东西般艰难,由此形象地说明在人海里遇到的一个人想再次寻找到她已经是不可能了。②“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把“路下面的小河”比作“镜”“绸”“母亲轻唤谁的乳名”,突出小河的清澈、温柔,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这儿的美丽,突出“我”对秦岭的喜爱之情;“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河流水声悦耳动听,柔和美,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愉快和对小河的热爱赞美。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作者字里行间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如“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转身,就是永别”“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及第⑥⑦段整段文字,都告诉我们:自然景物变化或人类的种种人生经历,常在你“转身”的瞬间,就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结合最后一段可知,把真实的“转身”瞬间,升华到深层含义,即人生的种种时间变化,“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呼唤人们珍惜爱护当前的“真善美”,不要给自己留遗憾。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作答时,需从内容和结构上两方面来分析。在结构上,末段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在内容上,本段句子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写出了转变之快;“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深化文章的主题,将“转身”的内涵扩展到生活的各种时间变化,写出了作者对失去美好事物的迅速的惋惜之情。也启示我们要珍惜眼前的各种美好。
(四)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蘑菇(有删改)
阿来
(1)在这个电影布景般的镇子尚未兴建之前,只有河水日夜冲击愈益广阔的沙滩,这里所描述的高山峡谷,是藏族嘉绒部族栖居的地方。
(2)在外公死了很久的一个夏天,嘉措突然想起幼年时外公说过的话。那时他上小学,羊群在草坡上散开,老人和孩子坐在一丛青的阴凉中间,看着永不知疲倦的鹰在空中飞旋,突然外公的鼻翼就像动画片中狗的鼻翼一样掀动起来并说:“你听。”但却什么声音都没有。
(3)“用鼻子。”眨巴着眼睛的老头是个颇具幽默感的人。
(4)嘉措的鼻子果然就“听”到了一股细细的幽香。老头把光头俯向外孙,在他耳边低语:“悄悄地过去,把它们抓来。”说完他就嘿嘿地笑了。
(5)就在十步之外,嘉措采到了三朵刚刚破土而出的蘑菇,一些薄薄的、潮湿松软的苔藓下还有东西拱动,慢慢地小小的蘑菇就露出油黑的面孔,一股幽香立即弥漫在静谧的林间。这时,他确实像是听到了什么声音。
(6)外公把蘑菇用佩刀切成片,撒上盐,在火上烤熟,细嫩无比,芬芳无比。后来,两人还用羊奶煮过蘑菇,味道就更加令人难以忘怀了。现在,放羊的老人已经死了。
(7)蘑菇在这个地区特指松茸,蘑菇季节马上就到来了,一朵朵幽香的蘑菇像超现实主义的花朵一样从青树根的旁边,林间的青草底下,岩石的阴影下开放出来,到菌伞渐渐撑开,香气就渐渐消失了,然后腐烂。代理商把冷藏保鲜设备最好的车开来,收到松茸立即往省城,然后上飞机直抵日本,说奶油烧松茸在东京、巴黎是一道价值上百美金的菜肴。
(8)哈雷请嘉措和启明吃饭,热气腾腾的锅里是去年的干蘑菇,更浓烈的香是红烧猪肉。“我倒要仔细品品,”嘉措说,“一下身价百倍的东西是个什么味道。”一阵大笑后,三个人都不说话,好像在回想那味道。
(9)七月的第一场夜雨飘然而至,悄然而起的夜雾在渐渐沥沥的雨声中四处弥漫,带来了湍急溪流边潮湿山岩的气息,蘑菇幽然的香气音乐一样细弱地在林间蜿蜒流淌。
(10)第一批蘑菇上市了,一只只放在硕大的黄叶子上,顶上粘着几根松针,一丝碧绿的苔藓。只是它们再不是镇上人可以随意享用的了,一上市就哄抬到五十元一斤。设在供销社、外贸局、冷库的收购点都声称自己是真正的代理商,它们竞相抬价,价格一下飞涨到八十元一斤。
(11)星期天,嘉措如约和两个朋友去找蘑菇。望着他们往山坡上猛窜的背影,涌入他心头的已不是单纯的友情了。他们商定,找到一斤蘑菇就吃掉,找到两斤就卖掉一斤,买一瓶茅台酒。现在,他俩肯定被超出这个想象的想象所激励,神情焦躁,汗水淋漓,却不肯把脚步稍稍放慢一点。而嘉措脚步轻松,穿过山腰结着红果的灌丛带时,他还去观赏琥珀色的蝉蜕。
(12)嘉措想谈谈外公,但他知道他们不感兴趣。譬如外公掏出一块玉石般晶莹的盐让每只羊都舔上一口,然后叫外孙也用舌尖接触一下。要是他知道蘑菇一下身价百倍时,会感到惊异吗?外公已经死了。他的生命像某一季节的花香一样永远消失了。
(13)“你外公的蘑菇在哪里?”朋友的问话打断了他的遐想。“快了。”那里鼎足而立三块白色的石英石像牧人熬茶的锅庄,外公给它起名为“仙人锅庄”。嘉措就像从未离开过一样找到了这里。三块石头依然洁白无瑕,但一群蘑菇已经开始腐烂了。
(14)嘉措抑制住对两个朋友的失望,带他们去第二个地方,“初五的月亮”是白桦林环绕的一弯新月形草地,一只只黝黑的蘑菇闪烁光芒,两个朋友欢跃起来,扑向草地。他们显然不知道怎样采蘑菇,他俩扑向那些高立在草丛中,张开菌伞,香气散失的大蘑菇。最好的尚掩没在浅草中的却被他们压碎了,所以,本该采到五六十斤的地方只弄到二十多斤。嘉措讲外公怎样取蜂蜜,他用柏树枝熏起轻烟,柏烟升起后,蜜蜂就不频繁进出了,再把空心草茎插进蜂巢就可以吸食蜜糖了。嘉措讲这些时,哈雷和启明一副心猿意马的样子。
(15)他俩迫不及待地问还有没有这样的地方。“有,可我不想去了。”“为什么?”哈雷问。“算了,”启明说,“是我也想一个人发财。”“那下山去吧,比预想已经超出了十倍。”
(16)两个朋友又返身朝山上爬去。嘉措喊:“告诉你们一些名字,动动脑子会找到的。”外公给长蘑菇的地方取的名字都不太写实,而是写意的。有水潭的地方叫“镜子里的星光”;那片最幽深只偶尔漏进几斑阳光的树林叫“脑海”。喊完,嘉措就掉头下山,经过外公坟地时,他伫立一阵。原本不高的土丘被羊群踏平了,上面的草散发着明净爽朗的芬芳。
(17)他俩下山来了,并对嘉措做了好些辜负了他们友谊的表情,但嘉措一直向他们微笑。 因为他知道自己今后还需要交朋结友。他们依然是朋友。
(18)有时嘉措也想,他们明年还会让我去找外公的那些蘑菇吗?那我们就不是朋友了。
22. 按照故事发展,梳理小说主要情节。
回忆和外公一起采蘑菇、吃蘑菇→__________→带着两个朋友找蘑菇→__________
23. 第(12)段中,“外公掏出一块玉石般晶莹的盐让每只羊都舔上一口,然后叫外孙也用舌尖接触一下。”外公的这种行为你是怎么理解的?
24. 阿来的《蘑菇》中有多处用嗅觉来写蘑菇,请赏析下面句子。
七月的第一场夜雨飘然而至,悄然而起的夜雾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四处弥漫,带来了湍急溪流边潮湿山岩的气息,蘑菇幽然的香气音乐一样细弱地在林间蜿蜒流淌。
25. 模仿外公给长蘑菇的地方取名字的办法,给下面的地方取名字,并说说你命名的理由。
有水潭的地方叫“镜子里的星光”,那片最幽深只偶尔漏进几斑阳光的树林叫“脑海”。
漫山遍野丛生着野花的草甸叫“_____________”,命名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26. 经历了这次采蘑菇的事之后,嘉措在内心深处是否还把哈雷和启明当作朋友?请结合文本,阐述理由。
【答案】22. ①. 蘑菇被哄抬得身价百倍 ②. 对朋友失望中怀念外公
23. 外公有生活情趣,热爱自然;他也在教育和引导孩子热爱和亲近自然;这也是祖孙俩感情深,特别亲近的表现。
24. 这句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蘑菇的香气比作音乐,用听觉来写嗅觉,写出了蘑菇香气的带给人的那种不可捉摸,飘忽幽远的感觉。
25. ①. 示例:彩云美好的梦 ②. 五彩斑斓的野花丛给人以美的感受,也能激发人们对美好的憧憬。
26. 不是。虽然表面上他们可能依然是朋友,那也只是因为嘉措觉得需要朋友,在内心深处已经不再把他们当朋友。因为他们找蘑菇,找到了比预想的超出了十倍还想继续,很贪心;他们还因为没有经验和急躁,毁坏了大部分的蘑菇,对自然没有热爱之心;他们毫不关心嘉措讲述的外公给蘑菇圈取名、舔盐巴、取蜂蜜等美好的回忆,只是让嘉措带路,对嘉措怀念外公的情感也不能体会;他们认为嘉措想一个人发财……所以,嘉措对哈雷和启明非常失望,内心深处已不会把他们当作真正的朋友了。
【解析】
【分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梳理。通读全文可以看出文章的前6段是写嘉措和外公一起采蘑菇、吃蘑菇;第7到10段是写蘑菇身价被炒得很高;用原文当中的话来说就是“身价百倍”;第11到15段写嘉措带着两个朋友找蘑菇;第16到18段,写的是两个朋友很贪心,嘉措带着对他们的失望,怀念外公。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行为的理解。“玉石般晶莹的盐”是纯美无比的,在外公心中那是自然的象征,外公“让每只羊都舔上一口,然后叫外孙也用舌尖接触一下”,是有意无意的在教育孩子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我们从中也能读出那种亲密无间、其乐融融的祖孙关系。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表达效果。“蘑菇幽然的香气音乐一样细弱地在林间蜿蜒流淌”,这里用了通感的表现手法,借助听觉效果来写嗅觉。“在林间蜿蜒流淌”的音乐,带给人的感觉自然是缥缈的,不可捉摸的,作者实际上以此形象表现了蘑菇香味带给人的那种奇妙感觉。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意境的理解。根据文中的提示“外公给长蘑菇的地方取的名字都不太写实,而是写意的”,可知外公起名字的特点是写意的,缥缈的,充满美感的,能激发人美好憧憬的。“漫山遍野丛生着野花的草甸”在外公心中,想必如彩云一般美好,好似人间仙境,可以叫“彩云美好的梦”“美丽的梦境”“梦幻仙境”等。据此作答,合理即可。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嘉措在内心深处是否还把哈雷和启明当作朋友,仔细阅读全文,从文中找到许多写嘉措和他的朋友的句子,对比他们的态度,就可以得出答案。文章的最后两段写到:“嘉措一直向他们微笑。因为他知道自己今后还需要交朋结友。他们依然是朋友”“有时嘉措也想,他们明年还会让我去找外公的那些蘑菇吗?那我们就不是朋友了”,可见嘉措内心里已经不把他们当作真正的朋友了,之所以表面上还是朋友,只是因为他“还需要交朋结友”。嘉措清楚,他和朋友的追求不同:他们是贪婪的,说好了能弄到二斤蘑菇就一斤卖钱,一斤换酒,嘉措领他们都弄到二十多斤了,他们仍然不罢手;他们是不懂得热爱大自然的,采蘑菇时随意践踏,不知道用心倾听蘑菇生长的声音,随意糟蹋蘑菇;他们也不关心嘉措提到的和外公相处时的融洽亲情、生动情节;他们认为嘉措和他们一样,都想一个人发财……嘉措和哈雷、启明之间已经没有了共同语言、共同追求,所以他们不再是真正的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的朋友了。据此作答,意到即可。
四、写作(50分)
27.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感谢上苍,给我们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因为它,我们看到母爱如涓涓细流,父爱如伟岸高山;因为它,我感受到家乡的淳朴美丽,四季的如诗如画;因为它,我领略诗词歌赋的典雅,风流人物的潇洒……
请以“我眼中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自选文体;(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答案】范文:
我眼中的月亮
月亮离地球的距离其实并没有改变,但它在我眼中,却愈行愈远。
童年时,月亮曾离我是那样近。
那时,我住在祖父的院子里,矮院墙围起一棵老桂树,树尖衔着枚圆月亮。圆月里,还有婆娑的桂影轻轻摇曳。
祖父总是知道关于月亮的许多事,他常与我讲,嫦娥为了保护神药是如何飞上天宫的,桂树又是怎样被砍了千年而不倒的。见我脸上有惊异的神色,他的神采便更加飞扬,眉毛都似乎要飞上天了。他也会和我说些“用手指着月亮,半夜会被咬耳朵”之类吓小孩的话。见我被吓得只敢用余光瞥月亮时,他又毫不掩饰地大笑起来,脸上有着几分与年龄不大相符的调皮神情。夜空中,总有那么一颗星星紧挨着月亮,就像是我粘着祖父一般。我常想,我一定要一直依偎在祖父身旁,看着他额上如老桂树年轮一般的痕迹,一点一点变深……
那时月亮离我多近啊!近到仿佛可以望见月宫中的琼楼玉宇,看清那棵怎样也砍不倒的老桂树,洒落了一地的桂花。月亮似乎伸手就可以触到,那么凉、那么滑,又被露水打湿,一不小心,就从手中溜走了。
院里,留着满院清香,一地金黄的桂花。
上学时,夜中不寐,我常推窗起坐。城市里的楼房高,月亮也变高了。祖父此时也该望着月亮吧。记得与祖父分别时,他同往常一般笑意吟吟,只留一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啊!
我定睛望着,视线渐渐模糊,朦胧间,看见月中有个清影正自起舞,如惊鸿,似飞练。待想看真些,夜却深了。月亮悄然西沉,只留下冰冷的香气,似缥缈的桂花香。
看来今后,是再也见不到嫦娥了呢。
再后来,祖父就无声无息地消失了。我宁愿说他消失了,仿佛这样,他就不会渐渐淡出我的生活,直至找不到半点踪迹。回到从前那个院里,我望着空中的月亮,倏然发现,月亮如今那样远,如冰轮,似玉盘,灿烂华严,不容亲近。从前触手可及的月亮,如今再不复寻。空挂于黑夜中的,是我永不能望、不能及的广寒梦境。
成长是多变的,也许今天还在泥土的温床里,明天就要接受风雨的洗礼。就像是在漫起迷雾的森林里,即使孤独、无助,仍要硬着头皮向前走。我们总要学会如何守着内心的温暖,去笑对外面的世界。就犹如开垦一片满是芒刺的麦田,双手难免会被刺痛,但芒刺除尽后,田野上呈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不管前路有多崎岖,只要走的方向正确,就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
眼中的月亮已然越行越远,但我明白它与祖父的意思——向前走,别回头!
【解析】
【详解】题目是半命题作文。
1.审题补题。“我眼中的”一词说明此文应该写生活中自己观察和发现的美好、新鲜、有趣的事情,并写出事物的独特之处,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我眼中的世界、我眼中的亲人朋友、我眼中的名人名著、我眼中的山河景物、我眼中的乡情民风、我眼中的时光、我眼中的幸福、我眼中的秋天、我眼中的诸葛亮……
2.确定内容。“我眼中的”,那么“我”的身份自然是个体真实的你。“眼中的”,表明所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所见的,或者是自己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包括想像来的。以写自己身边的亲人、同学、朋友,表现他们的思想、品质、性格、特点等;可以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通过写事来写自己的感受、感悟;也可以侧重写自己身边的情和爱,特别是亲情、友情;也可以写自己身边的景色,比如写自己家乡或学校四季的景色变化,通过写景来表现自己对自然、生活的观察、感受、思考和感悟。可以写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自己所崇拜的名人;也可以写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诸如海洋、海军、春天、风光等等;还可以写一些抽象的事物,如礼貌、文明、精神等等。此文应紧扣个人独特的体验和感受,首先写清楚明白什么,然后重点写为什么明白,要写出真情实感。
3.注意细节的安排,这类作文最好以朴实的文字加以表现,从小事中反映大情感,大道理,写出事件的回环曲折,情感色彩饱满,让触动自己的那份情感也触动读者。在写法上,最好使用以小见大的写法、细节描写的方法等突出主题;在表达方式上,应该以叙述为主,合理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
4.确定文体,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还可以写抒情散文等,写记叙文更容易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