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往事如花,在无情的岁月中簌簌飘落,我们无可奈何;往事如燕,在深情的文字中翩翩归来,我们似曾相识。历史不可“穿越”,昨日却可再现。在本单元,我们打开这些深情的文字,或随作者追忆往事,或随作者景仰传主。让我们借这些文字了解别样人生,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课题 作者 核心内容 主要特点 阅读策略 单元尾
藤野先生 鲁迅 回忆了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段 线索分明 选材典型 语言质朴 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的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 写作: 学写传记 综合性 学习: 人无信 不立
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 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叙述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 事例典型 夹叙夹议 语言朴素
列夫 托尔斯泰 茨威格 描绘了列夫 托尔斯泰的肖像 对比衬托 欲扬先抑 比喻夸张
美丽的颜色 艾芙 居里 讲述了居里夫妇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通过艰辛的工作发现镭的过程 描写生动 对比鲜明
单元概括
阅读
6藤野先生
知识助读 细梳理
助读资料
1.文题解读
藤野先生是作者在日本仙台留学期间遇到的一位老师。以《藤野先生》为题,点明了写作对象,简洁直观。
2.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华盖集》等。
3.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1902年,22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与他建立了深厚的情谊。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这篇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生活的文章,就
是在这一时期写的。
4.知识链接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通过写人叙事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这类散文善于通过对某些生活片段、场景和细节以及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
基础知识
1.字音识记
挾着(xié) 订正(dìng)
不逊(xùn) 匿名(nì)
杳无消息(y∞) 抑扬顿挫(cuo)
深恶痛疾(wU) 瞥见(pie)
(xiān)新鲜 (pá)扒手
鲜 扒
(xiǎn)鲜见 (bā)扒开
(sù)宿舍 (jiě)解除
宿 (xiù)星宿 解 (jiè)押解
(xiǔ)一宿 (xiè)浑身解数
2.字形辨识
绯(fēi)绯红 畸(jī)畸形
诽(fěi)诽谤 绮(qǐ)绮丽
徘(pai)徘徊 崎(qí)崎岖
鉴(jiàn)油光可鉴 诘(jié)诘问
签(qiān)签名 拮(jié)拮据
梗(gěng)梗概 诲(huì)教诲
哽(gěng)哽咽 晦(huì)阴晦
鲠(gěng)如鲠在喉 悔(huǐ)后悔
3.词语释义
绯红:鲜红。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校里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文中指考试不及格。
不逊:傲慢无礼。逊,谦虚。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查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查,远得看不见踪影。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教诲:教训,教导。
4.词语辨析
(1)深恶痛疾—痛心疾首
同 二者都是形容词,都含有“对某人或某事痛恨”之意。
异 “深恶痛疾"指厌恶、痛恨到了极点。对象多是敌对方,多用于书面语,程度较重。“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极点。往往指对内部人的痛恨,没有“厌恶”之意,程度较轻。
例 ①爷爷对日本在侵华时所犯下的罪行深恶痛疾。 ②孩子如此不长进,实在令人痛心疾首。
(2)诘责一斥责
同 二者都是动词,都含有“责备”之意。
异 “诘责”是“用盘问(或追问、反问)的口气来责备对方”的意思。“斥责”是“用严厉的言语指出别人的错误或罪行”的意思。在强硬程度上,“斥责”深于“诘责”。
例 ①这个错误的决定不是我做出的,你们不应该诘责我! ②他破坏公物,受到了父亲的严厉斥责。
课文研析 精解读
文本解读
文句解
藤野先生
鲁 迅
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1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句解:把樱花比作“绯红的轻云”,写出樱花的美丽,突出环境的美好。把“清国留学生”盘着大辦子的头顶比作“富士山”,写出他们打扮的怪异。J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
扭。实在标致极了。[句解:“标致”多用在女性身上,此处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是反语,表达出作者的反感。]
②中国 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句解:“有时”并非随时,“还值得去一转”是因为那里“有几本书买”,可见作者与“速成班”的其他人志趣不投。]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③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2
第一部分(①~③):写“我"在东京的见闻与感受,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④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3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⑤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4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日“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
互动拨
1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出作者对
东京的失望之情,引出下文对“清国留学生”腐朽堕落的生活的描写,为第③段“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伏笔。
2这段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与文章首句呼应,由记
叙在东京的见闻感受过渡到去仙台求学,为下文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伏笔。内容上独句成段,强调作者对东京的厌恶,去意决绝。
3作者为什么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因为“日暮里”中的“日暮”会使作者自然想到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从而触发他的
思家忧国之情。“水户”则是反清志士朱舜
水客死的地方,作者此时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两处作者牢记不忘,表现出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4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大概”表示推测;“物以希为贵”,是作者推测受到优待的原因。在这幽默的自嘲中,
饱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与隐痛,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考点:理解句子的含义]
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竞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句解:“竟”“居然”有出平意料的意思,表现了作者对恶劣的环境不以为意的乐观心态。]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句解:写一位先生关心“我”的事情,反映了日本人民的善良和友好,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正面陪衬。]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层解]第二部分第一层(④⑤):写“我”去仙台途中所见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⑥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句解: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藤野先生外貌、举止、声调等方面的特点。]
⑦“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⑧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句解:这正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流露。]
⑨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滕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5
⑩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句解;正面描写,用“我”的亲眼所见来证实藤野先生穿
衣的特点,极有说服力。]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
5此处运用的是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留级生讲的这些掌故,从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不修边幅、生活俭朴的特点。
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句解:研究后发表,突出藤野先生执着而专注的研究精神。]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 ”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6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
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句解:“一直”突出时间之长,表明先生对“我”的帮助是诚恳而持久的。]7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句解:过渡句,写出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愧疚和感激之情,领起下文。]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 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句解:心理描写,照应上文“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
很任性”,写出了“我”当时对藤野先生的帮助不是很理解的心理。] 8
6作者此时心理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很吃了一惊”是因为藤野先生竟亲自给“我”这个中国留学生添改讲义。“不安”是因为讲义中有那么多脱漏的地方和错误的文法。“感激”是因为先生对“我”热情帮
助,毫无民族偏见。
7第 ~ 段写了什么内容 表现了藤野
先生的什么精神
回忆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第一件事——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添改讲义。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认真负责的精神。[考点:概括段落内容]
教你一招
概括段落内容,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摘句法:把能概括全段内容的句子摘下来,作为段落大意。
2.归并法:把段落中的关键词归并到一起,可以归纳出全段大意。
3.取舍法:如果有几层意思,抓住主要的,含去次要的,就可以概括出主要内容。
8第 ~ 段写了什么内容 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精神
回忆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第二件事——为“我”纠正解剖图。表现了先生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循循善诱的治学态度。
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9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句解:“很担心”“总算放心”表明藤野先生对“我”解剖实习的关心。]10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
一回事呢 ”11
[层解]第二部分第二层(⑥~②) :写“我”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的几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句解:“只翻检了一通”说明他们目的不在于细察和求证,只是为事先的结论做一番演示。]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句解;“一......就......”写他们行动之快,说明他们蓄谋已久。]
“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句解:“爱国青年”指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
9句中加点词,作者最初写作“总算”,后来
改为“不过是”,你觉得哪个词好 为什么
“不过是”好。“总算”表明经过相当长的间,某种愿望终于实现,含有“还过得去”的满足情绪。而“不过是”表示只是达到了最低的要求,并不能让人满意。“不过是”一方面表现了“我”有再求上进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为下文埋下伏笔,那些学生会干事因为这“不过是没有落第”的成绩,就对“我”怀疑、搜查、诬蔑,是多么令人气愤的事。
10第~段写了什么内容 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精神
回忆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第三件事
关心“我”解剖实习。表现了先生高度的责任感和热情诚恳的态度。
11第②段写了什么内容 表现了藤野先生
的什么精神
回忆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第四件事一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况。表现了先生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
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称他们为“爱国青年”,有讽刺的意味。]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句解:“匿名信事件”照应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和“我”的成绩“没有落第”两件事,也暗示日本“爱国青年”别有用心。]12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句解:一些日本学生认为是藤野先生漏题给“我”,“我”才没有落第。从侧面反映了“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和日本学生对他们的蔑视,也反映了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的可贵品质。]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句解:交代了事件的结局,这是正义的胜利,是维护祖国尊严的胜利。]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13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句解:从
“自然都是”可以看出当时日本妄自尊大的军国主义思想。]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句解:“偏”字一方面写出作为弱国国民的中国人特殊的悲惨境地,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作者对当时中国国民的愚昧的批判态
12这些日本学生为什么会怀疑“我”的成绩
当时日本青年接受的是军国主义教育,有一种民族狂热。在他们眼中,中国是弱国,中国人是低能儿,学西方医学不可能及格,更不可能在100多名学生中成绩居中。另外,他们对藤野先生热心辅导中国学生表示不满。
13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中国是弱国”和“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两者之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强调,作者这是在用反语来突出这种逻辑的荒谬。“也无怪他
们疑惑”,正话反说,表达了作者遭受屈辱
后强烈的愤懑与辛酸。
度。]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句解:“刺耳”说明“我”的内心受到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严重受伤。门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14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鸣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句解:“那时”是指作者在日本仙台医专的讲堂里看电影时,“那地”是指在仙台医专的讲堂里,“意见”是指学医救国,“变化”是指弃医从文。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一切为 了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15
[层解]第二部分第三层(②~③):写“我”弃医从文的原因。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16
“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17
“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句解: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深厚的感情]但我这时适值没有
14此处的“他们”和上文“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中的“他们”含义是否一致
不一致。此处的“他们”指闲看枪毙犯人麻木的中国人,而上文中的“他们”指的是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青年学生。
15为什么作者的意见发生了变化 从这变化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原本想通过学医来强国,而匿名信事件使他深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看电影事件使他认识到,麻木的中国人无论体格如何强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看客和示众的材料。要救治国人的灵魂,必须唤醒民众,这是学医难以实现的,因此作者决定弃医从文,通过文学来唤醒麻木的中国人。从这种变化中,我们可体会出作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16怎样理解藤野先生的神情
“有些悲哀”,这是藤野先生为自己失去一个好学生而感到痛惜、难过,这一点从后文中的“叹息”也能看出来;“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表明了藤野先生对“我”所做的决定的认可和尊重。
17“我”为何要说“谎话”
这是善意的谎言,既是为了安慰藤野先生,也是为了掩饰“我”内心的不安。
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句解:充分体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爱与牵挂,也表现了先生没有民族偏 见的高尚品质。]
[层解]第二部分第四层(团~⑥):写“我”与藤野先生告别。
第二部分(④~⑤):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了先生的高尚品德。
窗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句解:“竟”包含内疚和遺憾之情,传达出作者对藤野先生无尽的思念之情.]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18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
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句解: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治学严谨,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这种精神在当
时是难能可贵的。]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句解:把藤野先生的照相挂在明显的位置,足见“我”
对藤野先生的敬重。]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
18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小”与“大”的区别在于“希望”“教诲”的意义。“为中国”,因为中国只是世界的一部分,这个范围小;“为学术”,因为学术是全
人类的,这个范围大。这句话前半部分表明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后半部分表明他对医学事业的热爱。
19文中说“我忽又良心发现"指的是什么
“正人君子”又指的是什么 如何理解结尾
这句话
“良心发现”是指爱国思想和斗争精神受到激励,增强了与黑暗做斗争的勇气。“正人
君子”在这里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作刀,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这句话把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与自己的爱国
文字。19
第三部分(~):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
十月十二日。
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文章主题,使文章更有现实意义。
疑难探究
1.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文中写的这些事情不多余,而是与表现藤野先生的品质有着紧密的关系。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去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了作者的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也是他后来弃医从文的思想起点。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并决心不学医学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2.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如何贯串全文的
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记得往仙台途中的日暮里,也是因为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记得水户,也是因为这里是反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这是作者爱国情感的又一表现 ;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的非同寻常的理解,也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表现;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最后.作者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爱国的实际行动。这些情节都是由作者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贯串起来的。
整体归纳 巧借鉴
结构脉络
在东京——交代离开东京的缘由
初到仙台——受到优待,初识藤野先生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藤 在 相处 纠正解剖图——严谨治学
野 仙 交往 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 怀念先生
先 台 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 爱国之情
生 弃医 匿名信事件 点明原因
从文 看电影事件
依依借别——赠“我”照片并题字、叮嘱
离仙台——化怀念、感激为行动
内容主旨
本文作者通过对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段的回忆,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和深切的怀念。同时,全篇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写作特色
(1)线索分明,记叙有序。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暗线,这就是作者的爱国之情。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2)选材典型,特征鲜明。
在与藤野先生的相处交往过程中,文章具体写了四件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此外,作者还用白描手法来勾画人物的特征。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3)语言质朴,感情浓郁。
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恩师,记的是震撼作者灵魂的典型事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十分质朴且饱含感情。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
一课一得.微写作
简笔勾勒,活画人物形象一白描手法
鲁迅先生善用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如写藤野先生,从外貌、语言等方面几笔勾勒,就活画出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请你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一个人物。(100字左右)
写作小贴士
1.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
2.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传神。抓住人物特征,用几句话,几个动作,画龙点睛地揭示
人物的精神世界。
3.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典例展示]
修鞋的师傅是一个五十开外的男人,他身材粗壮,脸色紫红,浓眉大眼。他给人修鞋时,便稳坐在一个马扎上,腿上铺一块又大又厚的帆布。他把鞋子拿在手里,左瞅右瞧,然后或缝补或钉掌,也就十几分钟的工夫,顾客就拿着鞋满意地离开了。
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进
行朴素、单纯的描写。
高频考点。易突破
分析人物形象从五个方面入手
本文通过选取“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个典型片段,成功刻画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忱、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形象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考点解读
分析人物形象,是阅读以写人叙事为主的叙事性作品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常见的考查方式:
1.文中的XX是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段内容做简要分析。
2.请结合全文,分析XX的形象。
技法点拨
解答此类问题,可采用以下方法。
方面 思路 答题模式
正面描写 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判断人物的性格特 点、精神品质 从...情节(或描写、事件)来看,XX是一个......的人。(相关内容+形象特点)
侧面描写 通过分析他人的言行举止,来分析所要描写人物的性格特点
故事情节 通过分析与所写人物相关的典型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
议论抒情句 自然环境或渲染气氛,或点明背景,或烘托人物的内心,对人物起强化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物命运、性格及最终结局的外因。可结合具体的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分析人物性格
真题链接
(海南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那年花开
钱海燕
①夏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栀子花香弥漫开来。
②初三那年,我对写小说特别感兴趣,经常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班里的好朋友看,他们都夸我写得好。我高兴极了,写得更起劲。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偷偷看我写的小说,被老师抓个正着,于是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③“这么闲啊 ”班主任徐老师拿着我写的小说,摇晃着举到我面前。
④“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
⑤“作业做完了,再做其他的练习题巩固啊!要知道,你现在上初三,正是关键的时候,怎么还有空写这些东西!”徐老师显得非常失望。
⑥“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写了,您别生气。”我小心翼翼地说。
⑦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
⑧谁知他看完后,对我说道:“文笔很不错嘛!不过目前学业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写小说而影响了学业。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我听了他的话,惊讶地抬起头看着他。看到他脸上微笑的表情,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⑨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征文比赛。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徐老师得知后,又把我喊到了他的办公室。
⑩“喝杯茶吧。”徐老师温柔地拍拍我的肩膀,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递到我手上。“今天找你聊聊,给你讲个故事。”看着我沮丧的神情,徐老师微笑着说道。
“在伊朗德黑兰的一座官殿,人们会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建筑。宫殿的天花板和四周墙壁都闪闪发光,好似镶满璀璨的宝石。但如果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宝石其实只是普通的玻璃碎片。”听到这儿,我疑感地看着徐老师。
“建筑师原本打算把当时十分珍贵的镜子嵌进墙面。镜子运到的时候,不小心被工人打碎了,工期又非常紧张,再运镜子已经来不及了,建筑师灵机一动,把那些碎裂的镜片敲得更小,镶嵌在天花板和墙壁上,从远处看,那些镜片就像是钻石一样熠熠生辉。”
“这太神奇了!”我不由得惊叹道。
“是的,”徐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谁的梦没有被打碎过 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听说你把稿子撕成了碎片,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
听了徐老师的这番话,我重拾了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在那年中考中,我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有删改)
1.根据文意。说说文题(那年花开)的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的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我吞吞吐吐地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围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人物描写或修辞的角度,做简要赏析。(3分)
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
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徐老师给“我”讲“建筑师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说说你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徐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段内容做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满分答案
1.指的是初三那一年在老师的鼓励下,“我”重拾了信心,获得了成功。(或“我”重拾了信心,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中考作文得了满分)(2分,意思相近即可)
2.示例:(1)“吞吞吐吐”的意思是说话有顾虑,想说又不敢说(1分)。这个词语写出了“我”当时害怕老师批评的紧张、不安的心理(1分)。
(2)“一反常态”的意思是突然改变了平时的状态(1分)。这个词语写出了徐老师得知“我"中考作文得满分后行为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徐老师内心的喜悦和兴奋(1分)。
3.示例:
A.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1分),表现出了徐老师看“我”写的小说时的专注和耐心,以及对“我”写的小说的欣赏和认可(2分)。
B.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收获成功之后的喜悦心情(2分)。
4.用故事深人浅出地说明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的道理(1分),鼓励和开导“我”化挫折为成功的动力(1分)。[或说明了“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的道理(1分),鼓励“我”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动力(1分)]
5.从耐心看“我”写的小说,愿意当“我”的读者,引导“我”投稿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赏识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好老师(2分);从“我”失败后,主动约“我”谈心,用故事来引导“我”等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始终关注学生成长、有教育智慧的好老师(1分)。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出文中描述徐老师对“我”关怀鼓励的情节,然后从具体的情节中概括分析徐老师的形象特点。答题时须注意,两个答案要点必不可少,一方面要准确概括形象特点,另一方面要结合文段内容进行分析。
传统文化之窗
程门立雪
至是①,又见程颐②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③,时与游酢④侍立不去,颐既觉⑤,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注释]
①是:这时。指杨时的老师程颢(北宋著名学者)去世时。
②程颐:北宋著名学者,程颢的胞弟。
③瞑坐:闭目静坐。
④游酢(zuò) :北宋学者。
⑤觉:睡醒。
[大意]
程颢去世以后,杨时又去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大概四十岁了。一天杨时拜见程颐,程颐正在闭目静坐,杨时与同学游酢恭敬地站在一旁 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赏析]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治所在今许昌市)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去世了,他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颐的弟弟程颐为师。短文就讲了他拜程颐为师后发生的一件事。礼仪是律已、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一种方式。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杨时与游酢尊师的行为就是守礼的体现,因此受到人们的称赞。后来人们就用“程门立雪”形容尊师重道,恭敬求教。
教材习题参考答案
[思考探究]
一、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参考答案:①离开东京之缘 由;②初到仙台受“优待”;③初识藤野先生;④添改讲义;⑤纠正解剖图;⑥关心解剖实习;⑦了解中国女人裹脚;⑧匿名信事件;⑨看电影事件; ⑩与藤野先生惜别。
二、阅读课文中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说说为什么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参考答案: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作者评价说:“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段精要的议论性文字,直接表明了藤野先生的伟大。他是一个对来自“弱国”的学生及其贫弱的祖国抱着同情与尊重,而又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所以,他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日本人,但“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三.本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是作者还用了大量篇幅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
受,你认为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这可以从两个 层面来分析。第一,从整篇文章的结构看,全文是围绕藤野
先生这个中心人物来组织材料的。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
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都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可以说,写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也都与写藤野先生有关联。
第二,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便是时时处处都有“我”的存在,表现“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这篇散文的另一条线索,就是“我”的爱国之情,具体表现为“我”弃医从文的心路历
程。从东京到仙台留学的这段经历在鲁迅的一生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思想在这一阶段也发生了重要转变,而藤野先生与“我”的交往,是这段经历中最让“我”感怀的片段,也为“我”这段经历增添了一抹亮色。可以说,“我”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受是课文的“底色”和“背景”,聚焦点则是藤野先生。没有这份“底色”和“背景”,藤野先生的形象不会如此突出,不会如此动人,文章的内涵也不会如此深刻。从某种意义上说,本文写的是“‘我’以藤野先生为中心的一段人生经历”,而非简单的“‘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回忆对象与叙事者经历的交织,是回忆性散文的一个重要文体特点。
[积累拓展]
四、鲁迅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仔细比较下面的原稿和改定稿,谈谈这些修改好在哪里。
原稿 改定稿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也缺不了“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但到傍晚,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熟识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间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参考答案:1.加上“花下”,表意更准确,且使“清国留学生”的形象增添了一分轻薄、浮华的意味。加上“成群结队”,更表明不是偶然、个别的行为,而是他们的普遍行为,更加表现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讽刺。
2.在“地板”前加上“有一间的”,表达更准确。“咚咚”改为“咚咚咚”,更加形象地烘托出当时那种喧闹、浮华的气氛。“精通”比“熟识”程度更深,凸显“清国留学生”的不务正业、腐朽堕落。
3.增加“而且增加勇气了”一句,坚定地表现出作者在严酷的国内政治环境中,一想到
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和继续战斗的决心。“于是点上一枝烟”,增添了形象感,表现出作者对“正人君子”之流的蔑视。
五、“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中的大事,除了课文,还有一些文章对此也有记述,如《〈呐喊>自序》,课后查找相关资料,读一读,加深对鲁迅这一人生选择的理解。联系实际,说说鲁迅的人生选择给了你哪些启示。
提示:从本文看,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其直接原因是他厌恶东京的学习环境,厌;恶“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噩,厌烦他们把环境搞得乌烟瘴气,但联系鲁迅的人生追求和其他作品看,有更为深刻的内在原因。他在此前写的《〈呐喊>自序》中做过解释:“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的,可就在医专学医时一如课文描述的那样一有一次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说是由于“给俄国人做侦探”,而围观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于是促使鲁迅萌发“弃医从文”的思想。由此可以看出,鲁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从仙台弃医从文,这一过程无不深深浸透着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实践着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示例(启示):我们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要做出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选择。社会在进步,文明在发展,永不改变的是我们那颗赤诚的爱国心。无论身在何方,都不能忘记我们伟大的祖国。作为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好。我们要用赤诚的爱国之心,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