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十课 三峡-【教材解读】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第十课 三峡-【教材解读】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4 16:17:5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三单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月华如水,心往神驰。神奇秀美的山川景色撩动着多少志士仁人的心,灿若星河的华章亦如江河般汩汩流泻而出,绵延千古,启迪千古......让我们尽情触摸清幽、雄奇、秀丽的自然美景,随作者一起享受那娱悦身心的精神之旅。
单元概览
课题 作者 核心内容 主要特点 阅读策略 单元尾
三峡 郦道元 描写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抓住特征写景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感受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情怀 写作: 学习描写景物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 课外古诗词诵读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描写秀美的山川景色,抒写愉悦之情 结构缜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描写空明澄澈的庭院月景,抒发复杂微妙的心境 情景交融
与朱元思书 吴均 描述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山水景色 形声兼备, 动静互见
唐诗五首 野望 王绩 描写秋天山野景致,抒写惆怅、孤寂的情怀 融情入景
黄鹤楼 崔颢 描写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 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使至塞上 王维 叙述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善用比喻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描写出蜀入荆沿途所见景色 意境高远, 风格雄健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描绘西湖早春生机盎然的美丽景色,抒写对西湖的热爱之情 选取典型意象,抓住特征描写
阅读
10三峡
知识助读 细梳理
助读资料
1.文题解读
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题目交代了写作对象。
2.作者简介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生于官宦家庭,但仕途坎坷。好学博览,文笔深峭,爱好游历,著有《水经注》四十卷。郦道元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3.知识链接
《水经注》
《水经》是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所列举大小河道137条,内容非常简略。郦道元结合自己所学及游历见闻,为之详细作注并大为扩充,著成《水经注》。《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对研究我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水经注》受楚辞、汉赋影响,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文体骈散相间,富有文学气息,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基础知识
1.通假字
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
2.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

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如果)
沿溯阻绝(动词,断绝)
绝 绝巘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
哀转久绝(动词,消失)
回清倒影(名词,清波)

清荣峻茂(形容词,清澈)
3.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2)素湍绿潭(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
(3)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4)每至晴初霜且(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4.古今异义
(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者,或许。)
(2)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良多趣味(古义:甚,很。今义:好。)
5.特殊句式
(1)省略句
清荣峻茂[省略主语,应为“(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2)倒装句
①有时朝发白帝[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有时朝(于)白帝发”]
②飞漱其间[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其间飞漱”]
课文研析 精解读
文本解读
原文注
三峡
郦道元
①自 三峡七百里中,两岸 连 山,略 无 阙 处。1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自:于。这里是“在”的意思。略无:完全 重 岩 叠
没有。阙(que):同“缺”,空隙、缺口。 重重叠的岩峰像
嶂, 隐 天 蔽日,2自 非亭午 夜分,
屏障一样,遮盖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
不见 曦 月。3 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
不见太阳或月亮。 半夜。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第一部分(①) :概述三峡山势特点——山高岭连。
②至于 夏 水 襄 陵,沿 溯 阻 绝。4
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至于:到。襄(xiāng)陵:水漫上山陵。中上、漫上。陵,山陵。沿:顺流而下。溯(sù):逆流而上。绝:断绝。
或王 命 急宣, 有时朝
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则)有时早上
发白帝, 暮 到 江陵,其 间 千二百里,5
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
虽 乘奔 御 风,不以 疾也。6 或:有时。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王命:皇帝
的命令。宣:宣布传播。朝发:早展出发。其:代词,这,从白帝城到江陵的距离。虽:即使。奔:这里指飞奔的马。疾:快。
[层解]第二部分第一层(②):写夏季三峡的水势特点——水势浩大,水流湍急。
③春冬之时,则 素湍 绿 潭,回 清
春冬季节,就会有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水,回旋的清波,
倒影,7绝 巘 多 生 柏, 悬 泉 瀑布,飞 漱
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从山崖上流下来的好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飞速地往下
其间,8清荣 峻 茂,良多趣味。9
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素湍(tuān):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湍,急流。回清:回旋的清波。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讞,山峰。飞漱(shù):飞速地往下冲荡。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荣,茂盛。良:甚,很。
文句读
1起笔交代描写对象。“七百里”可见三峡之长,“略无阙处”可见山多而连绵。
2“重”“叠”“隐”“蔽”四字,着重刻画了山的连绵、高峻。
3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有何作用
侧面描写。从侧面表现了山势之连绵、高峻,江面之狭窄,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做了铺垫。
4从正面描写三峡夏季江水暴涨、水流湍急的特点。
5一千二百里路程,朝发夕至,可见江水流动之迅疾。
6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作用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夏季江水流动迅疾、一泻千里的特点,既使人感到惊心动魄,又使人感到豪情万丈。
7请从动静、色彩的角度赏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
以“素湍”“回清”写动态,以“绿潭”“倒影”写静态。以“素”饰“湍”,水如白练,写出水的明净轻快;以“绿”饰“潭”,突出潭水的深沉宁静。动静结合,色彩各异,
[层解]第二部分第二层(③) :写春冬时节三峡的景致——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④每至 晴初 霜 旦,林 寒 涧 肃.10
每逢秋雨初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里一片凄寒,
常有高 猿 长 啸,属 引 凄 异,
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叫,叫声接连不断,音调凄惨悲
空 谷 传 响,哀 转 久 绝。11
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凉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故 渔 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2
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晴初:天刚放晴。霜旦:下霜的早展。肃:肃杀,凄寒。属(zhǔ)引: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凄异:凄惨悲凉。响:回声。哀转:声音悲凉婉转。绝:消失。故:所以。渔者:打鱼的人。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层解]第二部分第三层(④):写三峡的秋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第二部分(②~④):具体描写三峡四季景色。
相映成趣。
8写仰视三峡之所见。山高柏怪、水飞,山水配合,静中有动,构成了一幅绝佳的山水图。
9“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一字一景,简洁概括,精当确切。“良多趣味”则是直抒胸臆,表达由衷的赞叹之情。
10此时已无江水喧腾,也不见草木争荣,而是充满了凄清肃杀的气氛。与上文春冬之时欢快明朗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
11作者描写猿声的作用是什么
以久久不绝、悲凉婉转的猿啸声,渲染三峡秋季悲寂、凄凉的气氛。
12此处引用渔歌作为结尾,作用是什么
用当地流行的渔歌作结,再次点明三峡之长,猿声之哀,进一步突出三峡秋季萧瑟悲凉的气氛。
疑难探究
1.课文描写了三峡的山和水,为什么先写山势,后写水势
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因此写峡必定要从山写起,三峡的景色特征之一即山高岭连,所以从山起笔,符合其特征。另外,先写山势能揭示水流迅疾的原因(山高,水的落差大;山连,水不外泄;峡窄,断面小,单位面积里水的流量大),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先写山后写水,也体现了由次到主的写作顺序。
2.本文客观地描写了三峡的景色,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试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作者描绘三峡奇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例如写群山连绵,高耸人云,体现了作者的欣赏赞叹之情。再如写三峡夏日的奔放和春冬之时的清幽,作者的赞叹之情也蕴含在字里行间。“良多趣味”句,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表达其赞叹之情。特别是写秋日的三峡,水枯气寒,猿鸣凄异,再加上悲凉的渔歌,让人感受到作者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整体归纳 巧借鉴
结构脉络
山势:山高岭连
夏季:水势浩大,水流湍急 雄奇险拔
三峡 江水 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清幽秀丽
秋季: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内容主旨
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写作特色
(1)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作者抓住三峡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写山,突出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山的连绵、高峻可见一斑。写水,则根据不同季节水的不同特点进行描写。如写夏水,“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了江水暴涨、水势浩大的特点;“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水流迅猛、湍急的特点。正是因为作者抓住了三峡景物最主要的特征,才使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笔底,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2)动静结合,有张有弛。
从全文看写山为静,文气平静舒缓;写夏水为动,文气激烈紧张;写春冬景色静中微动,文气轻松晓畅;写萧瑟之秋,则文气转为沉重、凄清、悲凉。从部分看,以春冬景色为例“素湍”“回清”是动,“绿潭”“倒影”是静;“绝巘多生怪柏”是静,“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动。一起一伏, 曲尽其妙;一张一弛,扣人心弦。
(3)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鲜明。
本文多用四字句,句式整齐,有的是上下对偶,如“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有的是句中对偶,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等。四字句中间穿插一-些连词,如“虽”“则”等,承接转折,使全文节奏鲜明,错落有致,音韵优美,读来朗朗上口。
高频考点 易突破
如何翻译文言语句 六种方法可搞定
阅读文言文,只有先疏通文意,才能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而疏通文意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要学会翻译文言语句。
考点解读
翻译文言语句,是中考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其考查主要集中在:①文中有深层意义、表现力强、反映主旨的句子;②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句式特殊的句子;③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的句子。
常见的考查题型: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技法点拨
翻译文言语句,可运用以下六种方法:
留字法 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庙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保留不译。例如:“自三峡七百里中”,“三峡”为地名,保留不译
对译法 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改为双音节词,对译出来。可在原来单音节词的基础上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语素,组成一个双音节词;也可把原来的单音节词换成一个新的双音节词。例如:“ 虽乘奔御风”,将“虽”译为双音节词“即使”
拆字法 文言文中连用的两个单音节词,有时恰好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节词,翻译时要把这两个单音节词拆开翻译,不可直接翻译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例如:“尔辈不能究物理”《河中石兽》,“物理”为两个单音节词,“物”译为“事物”,“理”译为“道理、规律”,翻译时应拆开
增补法 增补文言句子中省略的成分或词语活用后新增的内容。例如:“清荣峻茂”,翻译时应补充省略的主语,即(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删字法 文言文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有的是语气助词,有的表示停顿或补足音节,有的起连接作用,翻译时可删除。例如:“久之,目似瞑”(《狼》),其中的“之”补足音节,无实际意义,不译
调序法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主要有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翻译这些句子时,需要把倒装的成分调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例如:“向女何所思”(《木兰诗》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问女所思何”,译为“问木兰在想什么”
真题链接
(福建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三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润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登山里许,飞流泪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①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②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掉。去人新以本板隨岩为室魚真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释]①三姑:地名。②慢亭峰:山峰名。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沿溯阻绝 溯:_____________
(2)属引凄异 引:_____________
(3)不及返顾 顾:_____________
(4)岩即幔亭峰后崖也 即: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土人新以术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B.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D.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3.把文中画模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山里许,飞流泪然下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 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 请简要概括。(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满分答案
1.(1)逆流而上(1分) (2)延长(1分) (3)视,看(1分) (4)就是(1分)
2.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可结合此句的大意断句。
3.(1)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2分)
(2)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考虑语句的特点,看有没有特殊情况如特殊句式等;若没有特殊情况,则需要抓住关键词,如句(1),可抓住“其”“奔”“疾”等;句(2),可抓住“里许”“泪然”等。
4.第一问:夏水大而湍急;春冬之水清而透明;秋水小而清冷。(3分)
第二问:危壁出泉;疏竹掩映。(2分)
[参考译文]
[乙]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俯视山下,也有高耸的岩壁,清泉从岩壁的半腰处奔突流出,附近有稀疏的竹林相映,令人有非常好的兴致。然而已经登上三姑峰,来不及返回光顾,于是从三姑峰又上行半里路,抵达换骨岩,换骨岩就是慢亭峰的后崖。换骨岩前面有座庵。从换骨岩后面架设的两层悬梯,又登上另外一座悬岩。悬岩不太高,环绕着山巅有如叠峰。当地人用木板沿岩壁修筑房屋,有的弯曲,有的笔直;有的高,有的低矮,都是顺着曲折的岩壁修筑。
传统文化之窗
上三峡
[唐]李白
巫山①夹青天,巴水②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③,三幕行太迟。
三朝又三幕,不觉鬓成丝。
[注释]
①巫山:在今重庆市巫山县南,山势高峻,景色秀美,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
②巴水:古水名.即今湖北东部的巴河。
③黄牛:指黄牛山,又称黄牛峡,在今湖北宜昌西北。
[大意]
巫山高耸入青天,巴水流经这里。巴水忽然像是到了尽头,而青天依然夹在上面。三个早晨、三个晚上行在黄牛峡,还在黄牛峡打转。这样三天三夜出不了黄牛峡,怎能不使人愁得两鬓斑斑
[赏析]
诗的前四句,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了巫山高人云天、巴水急流滚滚的壮丽景色。“夹”字用得极其到位,既写出了巫山险峻、遮天蔽日的形势,也包含了诗人喟叹青天的形象。“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明写逆水行船的艰难,实际上表达的是诗人的感受和心态。这两句诗既用互文笔法写朝暮赶路,又暗含时间的承续:早起赶路,到晚上也没能走多远,“不觉鬓成丝”,旅途的艰辛和心情的忧郁使诗人在不知不觉中白了鬓发,此句把客观叙事和主观抒情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含蓄委婉地映衬出诗人当时愁苦的心情。
教材习题参考答案
[思考探究]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 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接下来,按照三峡四季特点的
不同,具体描绘四季的不同景象。作者未按照四季更迭的顺序写,而是借着文脉之势,先写
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与第1段一脉相承;再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
但文脉转缓,文气相贯。
从另一方面看,三峡之所以成为“峡”,是因为旁有群山约束,中有江水流淌,二者缺一不可。山为屏障,是峡之外围,所以第1段先写山,勾勒全貌;水是峡之筋骨,所以后两段重:点写水,而又从动、静两方面写其特色;最后又将目光聚焦于山,首尾呼应。
二、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说说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
参考答案:夏天,江水满溢,一泻千 里,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春冬季,水流和缓,潭深水碧,优美、雅致。秋季,万物萧条,凄清哀婉,引人悲伤垂泪。
[积累拓展]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沿溯阻绝
绝巘多生怪柏
袁转久绝
3.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参考答案:1.于,这里是“在”的意思/如果/自己。
2.断绝/极高的/消失。
3.白色/素朴,不加装饰。
四、翻译课文的中间两段,把原文和自己的译文都朗读一遍,边读边体会它们不同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译文见本书P72“原文译注”部分。
语言特点:①原文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如“春冬之时,则素湍綠潭,回清倒,影”,四字一句,中间用连词“则”来承接,使文章节奏鲜明,错落有致,音韵优美,读来朗朗上口。自己的译文平白如话,缺失音韵美、节奏感。②原文用词简洁精当。如“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一字一景,简洁概括,精当确切。自己的译文用词烦琐,不够简洁。
五《水经注》在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认为“古来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课外可以阅读《水经注》中描写孟门山拒马河、黄牛滩、西陵
峡等的段落,体会其写景文字的精彩。
示例:《水经注》中 描写黄牛滩的段落:“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日: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极言黄牛滩江水的迁回曲折。生动形象的歌谣“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突出了黄牛山之高,黄牛滩水路之迂回难行,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