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标题对比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同样表述结果,为何第二篇用“横渡”,而不是直观的“南渡”?
“横渡”的意思是横穿水面到达彼岸,不仅说明了客观事实,还表现了人民解放军作战的勇往直前,而且这个词读来更有气势,又表达了胜利的豪情。
课文解读
运用第一课学到的方法,分三小组,探究下面三个问题。
第一组:找到新闻的六要素。
第二组:准确、凝练是消息语言的两个特点,找出体现
这些特点的词句。
第三组:这篇新闻语言还兼具典雅与口语化的特点,
你能找到相关词句吗?
新闻六要素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何故
如何
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横渡长江
无
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
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真实准确、凝练是消息语言的两个特点,找出体现这些特点的词句。
西起九江(不含)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冲破敌阵
突破安庆、芜湖线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歼灭及击溃、占领、控制、封锁
真实准确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
(对比:就已经)
这一路现已占领
(对比:现在已经)
至发电时止
(对比: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
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对比:余下的部队)
凝练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这篇新闻语言还兼具典雅与口语化的特点,你能找到相关词句吗?
典雅
口语化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不料”“又”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本文有一处语句和“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有异曲同工之妙,你能找到并作赏析吗?
这篇消息比《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篇幅更长,
因为它详写了两部分内容,请概括本文详写的内容。
1.三路部队的作战过程。
2.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状况的原因分析。
再读这两部分内容,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
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2.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3.《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描写战争场面时是敌略我详,
本文分析战场情况时却是敌详我略,本文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①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②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论;
③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2. 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军写得稍详,东路军写得最详。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3.《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描写战争场面时是敌略我详,本文分析战场情况时却是敌详我略,作者为何这样安排?
①我军之英勇通过对三路军队的展开的记述即可知,若这里再详细表述,则会重复;
②详细分析敌军失败的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原因,可以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整个国民党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按常规要求,消息就是客观事实的报道,就是客观叙述,作者不能抒情,不能评论,如实在有话要说,再另写言论。但是毛泽东的军事新闻稿还有“长我志气,瓦解敌军”的巨大作用,所以他并不完全遵照这个原则。阅读下面这篇毛泽东在三大战役期间写的消息,用我们学习课文时用的方法,分析毛泽东是如何运用文字来达到这个作用的。
拓展延伸
东北解放军正举行全线进攻
(一九四八年十月二十七日)
[新华社辽西前线二十七日十七时急电]由沈阳进至辽西的蒋军五个军,已全部被我包围和击溃。我军俘敌数万,现正猛烈扩张战果中。此五个军,即新一军、新三军、新六军、七十一军、四十九军,全部美械装备,由廖耀湘统率,锦州作战时即由沈阳进至新民、彰武、新立屯地区。锦州攻克,长春解放,该敌走投无路,全部猬集黑山、北镇、打虎山地区,企图逃跑。我军迅移
锦州得胜之师回头围歼,飞将军从天而降,使该敌逃跑也来不及。蒋军尚有五十二军、五十三军、青年军整编二○七师(辖三个旅)及各特种部队、杂色部队,在沈阳、铁岭、抚顺、本溪、辽阳、新民、台安等处,一部占我海城、营口,连廖兵团在内,共有二十二个正规师,加上其他各部,共约二十万至三十万人,为蒋军在东北的主力。廖兵团五个军,则为其主力中的主力。从十五日至二十五日十一天内,蒋介石三至沈阳,救锦州,救长春,救廖兵团,并且决定了所谓“总
退却”,自己住在北平,每天睁起眼睛向东北看着。他看着失锦州,他看着失长春,现在他又看着廖兵团覆灭。总之一条规则,蒋介石到什么地方,就是他的可耻事业的灭亡。我东北人民解放军全军现正举行全线进攻,为歼灭全部蒋军而战。
①详细罗列敌军被灭番号,可以想象每读到稿中一个被歼灭
的敌军番号,我军民都为之一跃,而蒋介石则心中一阵剧痛。
②对我军和敌军两方运用感彩鲜明的词句,如“猛烈扩
张”“得胜之师回头围歼,飞将军从天而降”,“走投无路”“猬集”“企图逃跑”等。
③结尾点评,辛辣地讽刺、调侃、嘲弄,更有一种必胜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