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知识助读 细梳理
助读资料
1.文题解读
文章的正标题点明文章的主题,副标题说明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全文的主要内容)。整个标题既简洁明了,同时又蕴含着深厚庄严的情感。
2.作者简介
周定舫,1931年生,浙江定海人,新华社记者。采写及与人合写了很多优秀作品,如《建设中的北京》《北京城里里外外》《当你们熟睡的时候》《祖国的天常蓝水常清》等。
3.写作背景
1958年4月,矗立在天安门广场南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刚刚完工,拟于“五一”劳动节揭幕。新华社记者周定舫来到纪念碑工地,听了工地负责人的介绍,并瞻仰了纪念碑的雄姿,怀着崇敬的心情写下了这篇文章,向全国人民及时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
基础知识
1.字音识记
巍峨(wēié) 矗立(chù) 奠基(diàn)
镏金(1iú) 上溯(sù) 重幔(màn)
庑殿(wǔ) 挑衅(xìn) 旌旗(jīng)
逾越(yú) 天堑(qiàn)
(shuài)率领 (tiǎo)挑衅
率 挑
(1ǜ)概率 (tiāo)挑担
2.字形辨识
瞻(zhān)瞻仰 镶(xiāng)镶嵌
赡(shàn)赡养 嚷(rǎng)叫嚷
梭(suō)梭镖 爆(bào)爆炸
棱(léng)棱镜 曝(bào)曝光
3.词语释义
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雄伟。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矗立:高耸地立着。
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奠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挺拔:直立而高耸。
上溯:从现在往上推(过去的年代)。
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
怒形于色:内心的愤怒在脸上表露出来。
逾越:超越。
天堑:天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沟,多指长江,形容它的险要。
4.词语辨析
瞻仰——景仰
同 都是动词,都含有对人或事物恭敬、尊敬的意思。
异 “瞻仰”偏重于指恭敬地用眼睛看。“景仰”则偏重于指内心的敬佩之情。
例 我们到天安门广场瞻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以此表达对烈士的景仰之情。
课文研析 精解读
文本解读
文句解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周定舫
①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句解:“落成”一词表明这一工程已圓满竣工,内含庄重、庆贺之意。]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 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1
第一部分(①):开头点题,总领全文,说明瞻仰时的心情和纪念碑的总体特征。
②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人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句解:这句写远望,“未进入广场”交代了作者瞻仰纪念碑的第一个观察点。]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在远处就可以看到毛主席亲笔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2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贍仰纪念碑。[句解:交代作者由远到近的瞻仰活动,“走到纪念碑台阶前”,这是第二个观察点。]
③这座纪念碑是根据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决议兴建的。当天傍晚,毛主席率领全体与会代表为纪念碑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奠基礼,毛主席亲自执锨铲土,为纪念碑奠定基石。从1952年8月1日动工兴建以来,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情支援和关怀。[句解:插叙,交代纪念碑兴建的背景和过程,显示了中央领导和全国人民对此事的高度重视和关怀,突出了纪念碑的伟大意义。]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3纪念碑是用17000余块坚
互动拨
1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内容上,突出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的重大意义,点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征,同时也点明了作者当时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体现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结构上,总领全文。
3这句话交代了哪些内容
纪念碑的位置一一在天安门广场南部纪念碑的高大——像顶天 立地的巨人纪念碑最显著的内容一一毛主席 亲笔题的八个大字
3这句话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纪念碑的高度,具体说明了纪念碑的雄伟。[考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句解:介绍纪念碑的用料和质地,点出其象征意义,意在表现它的庄严。]
[层解]第二部分第一层(②③) :概述纪念碑的位置、周围点环境、兴建过程、规模和用料等。
④我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句解:交代第三个观察点,表明作者已到了可以近看碑身的位置。]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洁白耀眼, 使挺拔的碑身显得更加庄严,雄伟。[句解:介绍碑身周围的汉白玉栏杆,突出其朴素、洁白的特点,衬托碑身的庄严、雄伟,同时又与天安门前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交相辉映。]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60吨重、14.7长高的碑心石上,有毛主席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字,闪闪发光。这八个字是碑的主题。在碑身背面,一行行镏金字整齐地排列着,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句解:第二次提到毛主席的题字,点明了碑的主题。“亲自”“亲笔”说明毛主席、周总理对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件事非常重视,突出了建碑的重大意义。]碑文是: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4
⑤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英雄们品质高尚、纯洁,表示全国人民对他们的永远怀念和敬仰。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整个纪念碑的造型使人们感到既有民族风格,又有鲜明的新时代精神。5
[层解]第二部分第二层(④⑤):写近距离所见的栏杆、碑身(正面、背面、东西两侧)、
4碑文中“三年”“三十年”“一千八百四十年”的含义是什么
“三年”是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1946年至1949年最后三年的解放战争时期;“三十年”是指从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整个历史时期;“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是中国遭受碑外敌侵略的开始。
5本段描写了纪念碑的哪些内容
本段介绍碑身东西两侧、小碑座和碑顶的装饰与造型,揭示它们的象征意义,点明纪念碑造型体现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
小碑座、碑顶等的构造特点。
⑥10块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碑座的四周。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共长40.68米。[句解:运用列数字的说明装饰与方法,介绍浮雕的数量、位置、高度、全长。]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1000年之久。[句解:这一句既令人信服地说明了浮雕用科(汉白玉)的耐久性,也深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寓意]大部分浮雕里有20个左右英雄人物,每个人物都和真人一样大小,他们的面貌.表情和姿态都不相同。[句解:交代浮雕上雕刻的英雄人物的数目、大小和各不相同的形象特点,为下文的详细描绘做了准备。]6
⑦从碑身东面起,按着历史顺序瞻仰。[句解:交代说明浮雕的顺序,由东到南到西到北的空间顺序,同浮雕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相一致。即运用了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的方法说明事物。]第一幅浮雕是“销毁鸦片烟”,描述了鸦片战争前夕,1839年6月3日,群众在虎门销毁鸦片的事迹。浮雕上,愤怒的群众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运到海边,倾倒在放有石灰的窖坑里销毁,一-股股浓烟从石灰池上升起。人群后面,有炮台和千百只待发的战船,准备随时还击英帝国主义的挑衅。画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7东面的第二幅浮雕,描写1851年太平天国的“金田起义”。太平天国提出政治、经济、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口号,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在这幅浮雕上,一群拿着大刀、梭镖,锄头,扛着土炮起义的汉族、壮族儿女,正从山坡冲下来,革命的旌旗在迎风飘扬。8
⑧往南转到碑身的后面,看到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庄严画面。深夜,起义的新军和市民,摧毁了湖广总督府门前的大炮,正向总督府里冲去。总督府内熊熊的火焰冒向天空;总督府的牌子,被打断在阶前;撕碎了的清朝的龙旗,被践踏在地下。9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接下来的一幅是“五四爱国运动”。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
6结合第⑦~⑩段说一说: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本段概括了10幅浮雕的总体特征,包括尺寸、耐久性、刻画的人 物等方面,具有领起
下文的作用。
7作者是怎样介绍第一幅浮雕的
首先点明了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然后具体描述画面。先详写销烟场面,“愤怒”的神情,“倾倒”的动作,显现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和坚决的销烟态度。接着写炮台和战船,烘托了 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的销烟决心。最后以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这幅浮雕的主题意义。
8介绍第二幅浮雕的顺序和介绍第一幅浮雕时有什么不同
介绍第一幅浮雕是按由实到虚的顺序,先描述画面,再写画面的含义。介绍第二幅浮雕是按由虚到实的顺序,先写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再描述具体画面。
命的转折点。[句解:这句话说明“五四运动”之前的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如“金田起义”“辛亥革命”;之后的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如“南昌起义”“解放战争”。]浮雕的画面显示出学生们齐集于天安门前举行爱国示威游行的情景。一群男女青年学生,举着“废除卖国密约”的郊旗帜,慷慨激昂地来到天安门前。梳着髻子、系着长裙的女学生,在向市民们散发传单。人群高处,一个男学生正在向围着他的群众演说。愤激的青年演说者,怒形于色的人群,使整个浮雕充满了痛恨卖国贼、激动人心的气氛。10南面的第三幅是什么“五卅运动”。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英国巡捕向徒手群众开枪射击,死伤多人。“五卅惨案”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促使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的爆发。这幅浮雕表现出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各界人民坚强不屈地向帝国主义斗争的情景。画面上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市民举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小旗,冲破英国巡捕的沙袋、铁丝网英勇地前进;商店关门罢市,戴着礼帽的商人也加入了斗争的行列;被打伤的工人,在战友们搀扶下,继续勇往直前。人群后面,隐约看到外滩的海关和银行大楼。[句解:介绍“五卅惨案”后反帝斗争的英勇场景。数词:“成千上万”,动词“举着”“冲破”“前进”“加入”“勇往直前”等表现了“五卅运动”声势之浩大,突出了上海人民同仇敌忾反对帝国主义的顽强斗争精神。]
⑨碑身的西面,第一幅是“八一南昌起义”的浮雕。画面从一个连队的角度来表现这一伟大起义的情景。1927年8月1日早晨,一个指挥员挥着左手向战士们宣布起义,士兵们举着起义的信号——马灯,光辉的红旗举起来了,战马在呼啸,劳动人民在帮助搬运子弹,战王们激昂地高呼着。[句解:两个“举”字,战马“呼啸”,战士们“激昂地高呼”,描写生动形象,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体现了南昌起义声势之浩大、气势之高涨。]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展开了以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的斗争。[句解:“第一枪”“展开”指出南昌起义的意
⑨“摧毁”“冲去”“打断”“撕碎”“践踏”等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一系列动词,不仅具体描写了“武昌起义”这一浮雕的画面,而且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起义者大无畏的革命气概,也揭示了清王朝腐朽虚弱的本质。[考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10“慷慨激昂”“愤激”“怒形于色”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运用“慷慨激昂”“愤激”“怒形于色”等形容词,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充满整幅画面的“痛恨卖国贼、激动人心”的气氛。
义。]紧接着的一幅是“抗日敌后游击战”,浮雕上显现出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区敌后游击战的场面。远远望去,在一座雄伟峻峭的山里,游击队员们正穿过高大的树林和茂密的青纱帐,去和敌人战斗。[句解:这句话点出了“抗日敌后游击战”的典型环境。]画面上,青年男女农民拿着铁铲,背着土制地雷;白发的母亲送枪给儿子,去打击日本侵略者;年轻小伙子站在指挥员身旁,等候命令,准备随时投入消灭敌人的战斗。11
⑩最后来到碑身的正面,看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的浮雕,这是十幅浮雕中最大的一幅。国民党认为不能逾越的天堑长江,被英勇无敌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了。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已登上敌岸的战士,踏着反动派的旗子,向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老巢——南京城冲去:后面数不清的战船正在波涛中前进。[句解:描绘最大的一幅浮雕,连用了“吹起”“举”“发射”“登上”“踏着”“冲去”“前进”等动词,突出了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一往无前的雄壮景象。]在这幅浮雕的两旁,是两块装饰性的浮雕。左边,是渡江前夕,工人抬担架、农民运军粮、妇女送军鞋等热烈支援前线的场面。右边的一块,表现全国各阶层人民举着红旗和鲜花,捧着水果,欢迎解放军、慰劳解放军的情景。12
[层解]第二部分第三层(⑥~⑩):具体介绍大碑座四周的十幅浮雕。
第二部分(②~⑩):具体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并详细介绍十幅浮雕。
看完了所有的浮雕,我又一次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和碑文。13我想,人们从这里可以了解到中国革命所经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了取得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句解:抒写作者瞻仰后的深切感受,点明了建造这座纪念碑的目的和意义。]当我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的时候,我再一次向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默默致敬。[句解:“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引出结尾,呼应,开头:“默默致敬”不仅与开头的“万分崇敬”
11本段中介绍两幅浮雕的方式有何不同
“八一南昌起义”是先介绍画面,再指出其意义。“抗日敌后游击战”只是先总后分地描述了画面上的人物及其行动,以此显示游击战的特点,至于这个场面所表现的历史意义,则没有直接给出评价。
12本段介绍碑身正面的浮雕时,详与哪空略写哪些 有什么作用
详写中间最大的一幅浮雕,略写两旁的两幅装饰性浮雕。这样写主次分明,突出了主体画面。[考点:详写和略写的作用]
1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八个字为什么反复出现 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课文三次提到毛主席的亲笔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八个大字是对人民英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的高度赞扬,概括了建立这座纪念碑的伟大意义,体现了这座纪念碑的主题。三次反复起到了强调和深化的作用。
相呼应,而且深沉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敬仰与深切悼念之情]
第三部分( ):抒写作者瞻仰纪念碑之后的深切感受,收束全文。
疑难探究
1.文章第④段为什么要一字不落地照录碑文的内容
碑文内容的时间由近及远,层次清晰,充分表达了对近代以来各个历史阶段的革命先烈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文章将碑文全部引人,不仅是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注释,更是作者想借此表达对先烈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2.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却从东面写起呢
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因为这正好符合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正面(北面)中间是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与左边“人民支援渡江”、右边“全国人民欢迎解放军”两小幅浮雕组成了一组浮雕,刻画了碑文中“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这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斗争最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一次战争,因而放在最突出位置,这正是纪念碑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但在说明介绍时按历史发展顺序更合情理,因而作者从东面起,顺次介绍浮雕。
整体归纳 巧借鉴
结构脉络
瞻仰纪念碑——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位置、环境、兴建过程、规 无限
人民英雄 介绍纪 模、用料 崇敬
永垂不朽 念碑 栏杆 、碑身、小碑座、碑顶 深切
十幅浮雕 怀念
瞻仰后的感受——呼应标题、开头
内容主旨
本文通过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具体而全面的介绍,热情赞颂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他们英勇奋斗、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
写作特色
(1)恰当安排说明顺序。
本文采用了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为主,以纪念碑的方位顺序为辅,兼顾其他顺序来组织材料的方法。作者从“东长安街”向西出发,这时尚未进人天安门广场。然后沿着“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的路线,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先四周后正中,先台阶后碑身,再到小碑座、碑顶、大碑座,依次瞻仰。最后,“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文章也按照这个顺序介绍、说明,有条不紊,层次分明。
(2)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介绍。
本文开头概括了纪念碑的总体特征——“巍峨、雄伟、庄严”,然后围绕这一总体特征,说明了一些局部的具体特征。如用确切的数字介绍纪念碑的高度和用料的数量,具体说明了纪念碑的巍峨。又如详细介绍碑心石的重量、高度、上面的题字,碑身背面的碑文,碑身的装饰花纹,以及小碑座四周雕刻的大花圈,突出了纪念碑雄伟、庄严的特征。
(3)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本文的重点是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因此运用了大量说明性的语言,并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此外,作者是以瞻仰、参观过程为序做介绍的,所以在写瞻仰的路线、十幅浮雕的画面、内心的感受、评论历史事件的意义时,又有不少记叙、描写、议论性的语言。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表达需要,灵活地运用语言,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