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新课导入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经历过挫折 你是怎样面对的 父母兄弟他们是怎样的态度 有这样一位哥哥,当弟弟面临挫折时,他不是以过来人的身份指手画脚,而是通过赠诗勉励弟弟该怎样去面对这一切。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赠从弟》。
刘桢
赠从弟(其二)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背诵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中松柏和风的对比作用,品味语言和诗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3、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感受作者的劝勉之情,学会面对挫折的积极态度。
了解诗人
刘桢(186 ~ 217)东汉末年名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属山东宁阳县)人。刘桢博学有才,警悟辩捷,建安中,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与曹丕兄弟颇相亲爱。后因参加曹丕筵席时,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建安二十二年 (217),染疾而亡,时年三十八。
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曹丕就曾说他“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其作品气势激宕,意境峭拔,不假雕琢而格调颇高。他与王粲合称“刘王”。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合称“建安七子” ,因其五言诗颇负盛名,后人将他与曹植并称“曹刘”,为“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
如今存诗十五首,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代表作《赠从弟》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喻。后人集有《刘公干集》传世。
写作背景
《赠从弟》共三首,这三首诗运用比兴之法,分咏蘋藻、松柏、凤凰三物,诗人以蘋藻、松柏、凤凰高洁、坚贞的品性、远大的怀抱,勉励其堂弟,亦以自勉。尤以第二首著称于世。
《赠从弟其二》,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听读诗歌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意字音、节奏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凄惨,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挺拔的样子
多么
遭受严寒
大意: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
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
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
松树的腰杆终年直立。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
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形容寒风的声音
凛冽、严酷
疏通诗意
亭亭山上松,
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
开篇描写出上松柏树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于高山之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向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诗人对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做进一步的具体描写,其目的就是为了更有力地突出松柏树不畏寒风冰雪、不惧外在压力的高贵品格。
赏析诗歌
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通过残酷的冰雪环境的描写,再一次衬托了松树不畏严寒的精神与高尚纯洁的傲骨。
作品在此处运用了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直接描写松柏的品格,点明了作品的主题。
青松 生长环境恶劣
从“风声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看出。
“亭亭” 表现了松的傲岸姿态,“瑟瑟”模拟刺骨的风声,两个叠词富有音乐性,突出了松柏挺立不屈。
合作探究
1、《赠从弟》描写的是什么景物?它生长的环境怎样?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2、“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叠词的表达效果?
第一个“一何”突出了谷中风的迅疾凶猛;
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通过歌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3、颔联连用两个“一何”,各突出了风声和松枝的什么特点?
4、诗中的松柏树有什么特点?
面对寒风、霜雪依然刚劲挺拔。(不畏严寒、凌风傲雪)。亭亭(挺拔),劲(刚劲),端正(直立.正直);
诗人写松柏“本性”,歌颂了松柏的高洁,同时运用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
5、尾联“有本性”指的是什么?诗人写松柏“本性”目的何在?
本诗借青松刚劲挺拔的外形和不畏严寒、凌风傲雪的大无畏精神,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并以此来勉励堂弟:做人要像青松一样保持坚贞本色,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坚定的人格追求。
诗以松柏为喻(使用象征手法),实为言志。这种手法就是托物言志。
6、这是一首咏物诗,标题却是《赠从弟》,有何用意?这种写法叫什么?
本诗前四句主要写松树的形象,后四句主要写松树的品格。它雄伟挺拔,不惧怕任何恶劣严酷的环境。这样,松树的形象才得到完整的表现。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气节,诗作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其用意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同时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
诗歌主题
课堂小结
诗人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突出了它与狂风冰雹的搏斗,可谓是通过典型环境来刻画典型性格,使松柏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挺立在高山之巅。人是环境的产物,也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挫折、考验。诗人告诉我们,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知道了该怎样面对挫折,也知道了怎样劝慰他人。你还知道哪些劝勉亲友积极面对挫折的古诗句?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于谦《石灰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警世贤文》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 子罕》
当堂练习
a.描写劲松与狂风对抗的诗句是:
b.与陈毅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意境相似的句子:
c.集中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的诗句:
d.展示松柏意态从容、坚贞志节的诗句:
e.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本性,勉励从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诗句(主旨句):
f.写出松树高大傲岸的形象的诗句:
g.直接描写松柏“本性”的诗句“ ”和“ ”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终岁常端正
松枝一何劲
1、理解性默写:
2、对《赠从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亭亭”的意思是“高耸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
B.三、四两句连用两个“一何”,第一个“一何”突出了风之大,第二个“一何”突出了青松的雄健挺拔。
C.反衬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全诗以“山上松”的坚韧反衬出“谷中风”的迅疾。
D.本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对从弟的劝勉之意不言而喻。
C
3、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名为赠答,其实更近乎咏物,借物以喻人 ,“松” “风”等均别有深意。
B.“亭亭”二字点出了松的坚劲端直,而“瑟瑟”则交代 了松所处环境的险恶。
C.五六句通过冰霜之“惨凄”和松之“端正”相对照,突出了松的刚正不屈。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不事雕琢,自然紧凑,无一闲笔,可谓言简义丰。
C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开头两句句式工整,“亭亭”“瑟瑟”相互映衬,具有音韵美。
B.第三、四句反复使用“一何”,分别强调风之“盛”和松之“劲”。
C.诗中用冰霜的严酷衬托松柏的“端正”,展示出松柏傲雪凌霜的姿态。
D.诗歌以山上松为描写对象,语言典雅,风格清婉秀丽,读来情深意长。
D
①.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用谷中风烘托山上松的挺拔,乙词用风雨烘托梅花处境悲凉。
B.甲诗中“瑟瑟”“惨凄”,营造凄清的氛围,表明诗人悲凉的心境。
C.乙词上片写梅花的生存状况,下片写梅花的品格精神,托梅寄志。
D.甲诗乙词均采用象征的手法,托物言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崇高。
②.两首诗歌分别歌咏“松柏”和“梅花”,其用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卜算子· 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赠从弟(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B
《赠从弟》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对堂弟寄寓了无限期望;
《卜算子· 咏梅》以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咏梅,表明词人虽然在仕途上屡遭排斥,怀才不遇,但仍孤高傲世、独立不倚、坚持正义。
5、比较阅读。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诗。
2、选择自己喜爱的某一物,尝试写一首小诗。
3、找出诗中赞颂松柏的关键词读一读,细细体味。
板书设计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松柏树的整体形象
松柏与寒风在对立
残酷的冰雪环境衬托
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直接描写松柏的品格,点明作品主题。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