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6 藤野先生
第一课时
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
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作家及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2.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
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以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并写出《文化偏至论》等一系列论文。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
3.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1902年4月,刚满二十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到日本留学。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藤野先生,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同时,鲁迅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决定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1926年8月,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这篇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生活的文章,就是在这一时期写的。
二、字词积累
烂熳(màn) 绯红(fēi) 宛如(wǎn)
发髻(jì ) 驿站(yì ) 芋梗(yù ɡěnɡ)
解剖(pōu) 挟着(xié) 扒手(pá )
订正(dìnɡ) 畸形(jī ) 不逊(xùn)
匿名(nì ) 诘责(jié) 瞥见(piē)
油光可鉴(jiàn) 杳无消息(yǎo)
抑扬顿挫(cuò ) 深恶痛疾(wù )
1.读准字音
绯红(fēi)
2.了解词义
绯红:鲜红。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校里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
畸形: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
不逊:傲慢无礼。逊,谦虚。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诘责:责问。
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
现代散文 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三、文体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散文的特征包括:较强的纪实性、取材的广泛性、形式的灵活性、诗意浓郁、语言优美。
三、文体
四.初读感知
大家能分清图片上哪个是鲁迅,哪个是藤野先生吗?文中是怎样描写藤野先生的外貌的?速度课文,划出相应的文字。
文中: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四.作业布置
课下再将文章读一到两遍,完成《同步冲刺》基础型学习任务群部分。
6 藤野先生
第二课时
同学们跳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 找出文章中写到了哪些地点。
仙台
东京
北京
2.文章围绕藤野先生写了哪几件事(课后一)?试着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5分钟)
初识藤野先生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女人裹脚
告别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人物形象分析
(1)外貌描写
生活简朴、不拘小节、比较随性
(2)典型事例
添改讲义
正直热忱 没有民族偏见 认真敬业
纠正解剖图
严格要求 一丝不苟 和蔼可亲 严而有道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关心学生
了解裹脚
认真求实 严谨治学
3.试着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并简述各部分大意。(5分钟)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见藤野先生前)
第二部分(第4—35段):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分别,并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与藤野先生相处)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线索
以作者的爱国之情为线索
6 藤野先生
第三课时
一、赏析“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实在标志极了”这一句。
对清国留学生在日本上野赏樱花时精心侍弄辫子的行为进行了细致描写,并运用反语,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麻木不仁、不思进取、缺乏民族自尊心。更强烈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视和反感。
二、赏析“但到傍晚……‘那是在学跳舞’”中“精通时事。
“精通时事”是反语,他们精通的并非救国、救民于水火的时事,而尽是吃喝享乐的无聊信息。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不思进取的反感。
三、说说你对“大概物依稀为贵罢”这一段话的理解。
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了藤野以及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稀为贵”,从作者看来,他感受到的不全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四、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何“弃医从文”?
匿名信事件
——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
看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认识到中国国民不觉悟,是造成民族衰弱的根本原因
爱国
五、精读第24---31段,思考: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从歧视中国人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出的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了作者极大的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受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话中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的“何尝”是什么意思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问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
“酒醉似的喝彩”原指日本学生看到中国人被枪毙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3)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匿名信事件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了“我”在遭受屈辱后极力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
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第一件事)
----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六、片段精读
精读第1—5段,思考“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我”是一个有民族自尊心的人。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作业:
1.结合所学,完成《同步冲刺》第27面结构导图;
2完成《同步冲刺》基础型学习任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