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昆明的雨》课件 (共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昆明的雨》课件 (共5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5 11:2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16* 昆明的雨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提起昆明,人们首先要说“翠湖”。有李霆锐的湖中亭联:“赤鲤跃碧波,吞却三分明月;红莲开翠海,托来一瓣馨香”。翠湖之美,楼阁屋舍,绿波拥簇,古今多有名士称赞。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书写昆明时涉及人文、景物、饮食等几十篇作品。其中《觅我游踪五十年》题诗:“羁旅天南久未还,故乡无此好湖山。长堤柳色浓如许,觅我游踪五十年。”这是汪先生对昆明最集中概括的书写称赞。
新课导入
滇池
大观楼
石林
作者名片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背景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浦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作者简介
他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
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
食物,无所不涉。
读他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
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
但饶有趣味。
汪曾祺散文特点
文体知识
现代散文的特点:1.运用白话文写作, 因而平易浅显得多。2.作家在散文里表现的个性, 比从前的散文来得强。3.题材范围的扩大,可以说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无不可谈。4.富有幽默的味道。5.人性、社会性和大自然的调和。现代散文的作者处处不忘自我, 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最纯粹的抒情散文里, 即使写
风花雪月, 也总要点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以抒情怀。一粒沙里看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 正是现代散文的特征。6.由于现代散文受外国散文, 特别是英国的随笔影响很深, 因而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有欧化的倾向。
写作背景
昆明素以“春城”而享誉中外,本文是作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1984年第十期的《滇池》。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汪曾祺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
本文正是作者选取昆明雨季最有特色的事物,也是最能触动他思绪的事物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四十年后对昆明的雨的怀念。
汪曾祺73岁生日时曾作诗一首:“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忆儿时。”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
施松卿,福建长乐人,1918年生,长汪曾祺两岁。1939年,施松卿和汪曾祺同时考上西南联大,施松卿读物理系,与杨振宁是同学。但不久就觉得功课繁重,加上患了肺结核,难以跟上课程,一年后便转入生物系。生物系的功课也不轻松,自己的病又加重,只好休学一年,到香港养病。病未养好,就爆发了太平洋战争,香港沦陷,施松卿只好带病返回昆明。因为她小时候跟家人在南洋居住过,英语基础不错,便转入西语系继续学习,一直坚持到毕业。
1945年,施松卿毕业后,由于当时新加坡被日军占领,家中经济来源中断,施松卿迫于生计,只好到建设中学任教,与汪曾祺成了同事。
施松卿长得清秀,又多病,在西南联大时就有“林黛玉”之喻,也有人叫她“病美人”。汪曾祺与施松卿在建设中学相识相恋,两人还有点“相见恨晚”的味道,常一起去看电影、看医生。一直到1946年7月,联大三校北归时,汪曾祺才和施松卿结伴离开昆明。
鲜腴yú 青头菌jùn 黄焖鸡mèn
草茎jīng 择净zhái 炽红chì
缅桂花miǎn 绿釉 yòu 密匝匝zā 花骨朵gū 鸡枞zōng 扳尖bān
检查预习
鲜腴:新鲜肥美。
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
细碎:1.琐碎;细小。2.细行;细节。
方比:比较,对比。
饱涨:饱满。
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
词语集注
课文讲解
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划分层次,概述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①、②):由描述给宁坤的画入手,引出“我想念昆明的雨”,点明主题。
第二部分(③—⑨):写昆明雨的特点以及雨季的一些植物以及相关的人和事。
第三部分( ⑩、 ):描写雨中的淡淡乡愁,再次点明“我”对昆明的雨的想念。
认真再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快速默读1——2自然段。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
牛肝菌
青头菌
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作者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
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
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读文章第一段,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答: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思考:文章开头的作用有哪些?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
5、为下文埋下伏笔
小组内认真朗读3——5自然段,感受并概括昆明的雨的特点。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雨季长,但不令人郁闷。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明亮
丰满
浓绿的
旺盛的
使人动情的
昆明的雨季有哪些特点?
1.雨季很长,有所间歇;
气压不低,让人舒服;
2.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雨季是浓绿的,草木旺盛。
3.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儿淡淡乡愁的。
大声朗读6自然段,说说昆明的仙人掌有哪些功用。
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
门头辟邪
代替篱笆防猪和羊
第7段介绍了哪几种菌子?
牛肝菌
青头菌

干巴菌
鸡油菌
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作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从作者详写昆明菌子你受到哪些启发?
观察仔细,体验真切,对平常物品如数家珍,写得生动活泼。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衬托
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之情。
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对比:通过与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对比,反衬昆明的火炭梅味道很好。
怎样理解“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这句话?
富有特色的缅桂花,并且带有雨珠,让作者心生柔情,感受到邻居的友善,而非思亲思乡。
第10段写到雨中昆明的街景,为什么写穿尼姑装的陈圆圆的石像?
写穿尼姑装的陈圆圆的石像,意在说明昆明此地能净化人的心灵,表达了作者追求清净平和的生活状态。
如何理解第10段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这首诗中包含了作者对昆明那段生活的怀旧留恋之情和对那种心境的怀念,以及作者淡淡的乡愁。
作者结尾写到“我想念昆明的雨”,试分析这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内容: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之情。
结构:照应第2段内容,
篇末点题
首尾呼应
总结全文,使结构显得完整。
最后一段运用了反复、抒情。
作者写昆明的雨却不单纯写雨的特点,还写了昆明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的写法符合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从昆明的雨写起,写了昆明雨季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和人们的生活等,使昆明的雨变得饶有情味。
所有这一些都是围绕“作者对昆明的喜爱和思念”这一感情线索。
再读文章,品读理解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昆明的雨》是作者一系列回忆昆明往事的散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含蓄、空灵、优美、淡远。结尾描述雨中赏花的往事,更像是一副充满诗意的图画,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绵绵细雨中的青灯古巷、静寂而忧郁的石板路、飘荡着乌云的暗暗的天空......也感受到了作者无限的思乡情愫。
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点的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
.
“格调”原指人或艺术品的品格或风格,此指炒熟后青头菌的诱人色泽和鲜香口味。
“张目结舌”原指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此指牛肝菌味道好得令人吃惊。
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
.
.
.
“软软”原指物体硬度不大,摸上去感觉舒适,此指雨中游莲花池的惬意情景。
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
.
.
赏析
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硕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生动描写出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的怀念、喜爱之情。
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赞叹之情。
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
汪曾祺曾经说过:“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本文正是如此。
汪曾祺的散文,往往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语言风格多是文字简洁洗练,平淡自然却内容隽永多味。
写作特点
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昆明的雨》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出爱的醇厚。仙人掌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以及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美,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的美存在于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文章主旨
文章以小见大描写了昆明雨季中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以及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以及对宁静、恬然的生活的留恋。
绘画引起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昆明雨季的特色
对昆明的热爱
对生活的热爱
与雨有关的事物
昆明的雨
仙人掌
杨梅与缅桂花
昆明菌子
雨中感怀及想念
小 结
雨季长
明亮、丰满
使人动情
原文: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
改写:走进莲花池边的酒店,看雨点欢快地从空中落下,在微风中飞扬,落入池塘击起美丽的涟漪。静坐酒店一角,听雨点在木香花上弹奏出妙幻的曲调,木香花那浓郁的香味令我沉醉。
汪曾祺曾经说:
“我希望把散文写得
平淡一点、
自然一点、
家常一点。”
推荐阅读:《葡萄月令》
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昆明的雨》
推荐理由: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本书包括:初访福建、翠湖心影、杜甫草堂·三苏词·升庵祠、国子监、昆明的雨、泰山拾零、菏泽游记、天山行色、皖南一到、湘行二记、初识楠溪江、胡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