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22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习目标
01
新知导入
02
助学资料
03
预习思考
04
初读课文
05
精读课文
06
跟踪检测
07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他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是有其进步意义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新知导入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并借此游说齐、梁等国,曾一度为齐国客卿。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视其主张为迂阔,远离实际,不予采纳,因此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成就。他退而讲学、著述,他的学生们记录他的言行,成为《孟子》七篇。
作者简介
助学资料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作者简介
助学资料
城: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指粮食。
多:充足。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理解词义
预习思考
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研读探究时解决。
1.画出你认为最有哲理的句子。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
注意排比对偶句的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朗读指导
初读课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地理上的有利形势
宜于做某事的气候条件
及,比得上
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内城
外城
围
疏通文意
初读课文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句首语气词
得到,获得
这样,却
疏通文意
初读课文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泛指武器装备
城墙
护城河
指装备精良
大米和小米。泛指粮食。
放弃
离开
疏通文意
初读课文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因此,所以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疏通文意
初读课文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少
归顺,服从
同“叛”,背叛
疏通文意
初读课文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疏通文意
初读课文
1.古今异义
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地域。)
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因婚姻或血统联成的关系。)
积累文言知识
精读课文
2.通假字
亲戚畔之(同“叛”,背叛。)
3.词类活用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积累文言知识
精读课文
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是人和。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提出的?
例一:城环而攻之不胜——突出地利的重要性(从进攻一方而言)
例二:城高兵利粮足不守——突出人和的重要性(从防守一方而言)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是作者的观点,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由这个中心论点得出的推论。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文章的论点是什么?又是如何用论证佐证论点的?
文章开篇直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中心论点。
然后从占据天时的攻方与获得地利的守方两个角度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两个分论点,突出“人和”的重要性。再从理论上论证得“人和”者需“得道”,顺利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通过列举战争实例论证了“人和”的决定性作用,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表现了孟子推行“仁政”的治国主张。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
环而攻之而不胜(进攻) →天时不如地利
兵精粮足却委而去之(防守) →地利不如人和
类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结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 →天下顺之
失道寡助 →亲戚畔之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从文章来看,“人和”对战争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人和”在日常生活中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列举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谈谈。
示例: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渡难关;
一家人齐心协力,勤劳致富,终于盖起新楼房;
拔河时大家劲儿往一处使,目标明确,终于赢得了对手。
拓展延伸
98年,我们经历的洪涝灾害,面对灾难,他让世界看到了亿万人民的力量一担集中起来会是多么强大,美好的品格和行为一但集中起来会是多么壮美。
08年汶川地震,温家宝总理察看灾情,心系灾民,体现了党和国家以人为本,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
2003年的非典,2020年开始的疫情,这场没有硝烟却异常悲壮的战斗中,成千上万的白衣战士用血肉之躯铸成的钢铁长城。
2019年,美国挑起的贸易摩擦,遭到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对和谴责。
白俄罗斯代表70个国家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四十六届会议上作共同发言,重申支持中国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强调香港特区是中国不可分离的部分,香港事务是中国内政,敦促有关方面切实尊重中国主权,停止干涉香港事务和中国内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人心齐,泰山移。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 革之利。
宜于作战的气候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时人心的团结。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跟踪检测
二、孟子认为治理国家主要依靠什么?
封疆之界不足以域民,山溪之险不足以固国,兵革之利不足以威天下,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不能凭借这些客观条件上的优势,最关键的是需要“人和”。
跟踪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