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环境的非地带性现象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水热条件的地域组合。但是某些地区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与上述分异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非地带性现象。具体表现为“约束”“改变”“缺失”“块状”几种情况,如下表所示:
实际分布的
自然现象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的地
带性分布
约
束
南美大陆西
岸3°S~30°S
狭长的热带
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
挡海洋水汽
热带雨林带(北)、
热带草原带(中)、
热带荒漠带(南)
秘鲁寒流降温
减湿
改变
南美洲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草原景观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
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
热带草原带
东南信风来自海洋,暖湿
马达加斯加暖流增温增湿
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带;
中美洲东侧沿海的热带雨林带
成因类似于马达加斯加岛东岸的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缺
失
南半球缺少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没有陆地分布
苔原带(较高纬度)、亚寒带针叶林带(较低纬度)
块
状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温带荒漠带
埃及尼罗河沿岸形成“绿色长廊”
尼罗河河水的灌溉
热带荒漠带
[例1]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和“M地区气候资料图”,图中山地M一侧的山坡为西侧,据此回答(1)~(3)题。
(1)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海域洋流对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B.该山地是由断层作用形成的块状山
C.M地区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1月份M地受来自海洋气流的影响
(2)M一侧同一自然带的高度比另一侧高,原因最有可能是( )
A.M侧是阳坡,热量条件好
B.M侧是阴坡,热量条件相对较差
C.M侧是背风坡,降水较少
D.M侧是迎风坡,降水丰富
(3)图中非地带性沙漠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海陆分布 D.降水
[解析] 第(1)题,M地区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1月份均温最高,为南半球亚热带地区,雨热不同期,故M地区为地中海气候,M地区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半球亚热带大陆西岸有寒流经过。第(2)题,图中山地M侧面临海洋,为迎风坡,降水丰富,山地自然带分布的界线偏高。第(3)题,图中非地带性沙漠虽然离海不远,但该区域受西风影响显著,该沙漠位于西风的雨影地带,降水量小,即地形是形成图中非地带性沙漠的主导因素。
[答案] (1)C (2)D (3)A
陆地自然带的自然景观和分布规律
陆地自然带
自然景观特征
分布规律
气候类型
典型植被
典型动物
典型土壤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热带雨林带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猩猩、河马
砖红壤
赤道附近
横贯大陆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草原
长颈鹿、羚羊
燥红土(热带草原上)
热带雨林带南、北两侧
大陆中部和西部
热带荒漠带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荒漠
袋鼠、沙漠狐
荒漠土
南、北回归线附近
大陆西岸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阿尔卑斯山羊、鹿
褐土
南、北纬30°~40°
大陆西岸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猕猴、灵猫
红壤
南、北纬25°~35°
大陆东岸
温带落
叶阔叶
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
松鼠、黑熊
棕壤、褐土
北纬35°~50°
亚欧大陆东岸
温带海
洋性气
候
南、北纬40°~60°
大陆西岸
温带草原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草原
黄羊、旱獭
墨钙土
中纬度
大陆中部
温带荒漠带
温带荒漠
双峰驼、子午沙鼠
荒漠土
亚寒带针叶林带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
驼鹿、紫貂
灰化土
北纬50°~70°
横贯大陆
寒带苔原带
苔原气候
苔原
驯鹿、北极狐
冰沼土
高纬度
横贯大陆
极地冰原带
冰原气候
冰雪裸地
北极熊、海貂
未发育
对比法记忆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带的分布具有相对应的关系,即不同温度带的气候对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现以北半球为例,对应如下:
[例2] 读“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自然带的名称是:
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
(2)从图中可以看出,非洲自然带分布有何特点?自然带的分布反映出地理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
(3)E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属自然带的______________地域分异,它的形成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赤道以南的C自然带呈南北狭长分布,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以非洲自然带的分布图考查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及原因。第(1)题,从图中自然带的分布可知A为热带雨林带,B为热带草原带,C为热带荒漠带,D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2)题,各自然带大体以赤道为轴对称分布,且各自然带大体沿经线更替,明显地具有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第(3)题,图中E为东非高原,由于地势高,对流运动减弱,形成了热带草原带。第(4)题,赤道以南的热带荒漠带受沿岸寒流影响,呈南北狭长分布。
[答案] (1)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 由赤道到两极
(3)非地带性 此处为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使空气的对流运动减弱,降水偏少,形成热带草原带
(4)寒流(本格拉寒流)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
A.人口数量增多 B.气象变化
C.森林被破坏 D.围湖造田
2.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综合性 B.区域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解析:第1题,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使水旱灾害增多、温室效应增强、水土流失加剧、径流量变率增大、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荒漠化加剧,由此可推知甲只可能是植被的破坏。第2题,此现象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1.C 2.C
读下图,完成3~4题。
3.此图可以简单看成是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中数字代表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
A.①动物 ②绿色植物 ③O2 ④CO2
B.①动物 ②绿色植物 ③CO2 ④O2
C.①绿色植物 ②动物 ③CO2 ④O2
D.①绿色植物 ②动物 ③O2 ④CO2
4.此图可以说明( )
①人类活动可以影响大气中CO2的浓度
②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中
③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第3题,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CO2,放出O2,同时绿色植物还能通过地质作用转化为泥炭、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以②为绿色植物、③为O2、④为CO2、①为动物。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为D。
答案:3.A 4.D
读下图,完成5~6题。
5.图中甲、乙图例所示的植被类型是( )
A.森林 B.草原
C.沼泽 D.荒漠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例所示植被分布区受赤道低气压和信风的交替控制
B.影响甲图例所示植被分布的因素主要是热量
C.影响乙图例所示植被分布的因素主要是水分
D.乙图例所示植被的分布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甲图例所示植被为温带草原,乙图例所示植被为热带草原。第6题,甲图例所示植被的分布区远离赤道,不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甲图例所示植被的分布区远离海洋,降水较少,主要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受水分条件影响大;乙图例所示植被分布区受赤道低气压和信风的交替控制,为热带草原,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主要体现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受热量条件影响大。
答案:5.B 6.D
读“安第斯山西坡不同地带垂直景观略图”,完成7~8题。
7.甲、乙、丙代表的景观分别是( )
A.雨林 常绿硬叶林 荒漠或半荒漠
B.雨林 常绿硬叶林 草原
C.雨林 常绿阔叶林 草原
D.雨林 落叶阔叶林 荒漠或半荒漠
8.影响图中5°S~30°S安第斯山垂直自然带分布较少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水分 D.相对高度
解析:第7题,本题主要考查利用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进一步判断气候类型所对应的自然带。结合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可判断,甲、乙、丙代表的景观分别为雨林、常绿硬叶林、荒漠或半荒漠。第8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的因素。该地由于受离岸信风、副热带高气压及沿岸寒流的影响,降水量较小,水分条件的缺乏使该地发育的自然带较少。
答案:7.A 8.C
下图示意博格达峰(天山)垂直自然带分布。读图,完成9~10题。
9.山地北坡出现森林带而南坡缺失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10.该山麓地区的荒漠带可反映陆地环境的(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解析:本题组考查地域分异规律。第9题,天山北坡出现森林带而南坡缺失主要是因为山地北坡为迎风坡,降水较多;南坡为背风坡,降水较少。第10题,该山麓地带的基带与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带一致,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9.C 10.B
下图为“某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垂直自然带谱反映了( )
A.该山地可能位于云贵高原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甲坡的水热状况优于乙坡
D.水分差异导致植被类型不同
12.乙坡山麓地带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解析:第11题,云贵高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基带不会出现落叶阔叶林,故A说法不正确;该图反映的是垂直地带性规律,是由于水热差异引起的,甲坡自然带谱丰富,显然该坡水热状况较好。第12题,乙坡山麓地带为落叶阔叶林带,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或温带季风气候下发育的自然带,但甲坡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显然甲坡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有关,即该山最可能位于大陆的东岸,故只能选D。
答案:11.C 12.D
二、综合题(共40分)
13.阅读“我国某地区的自然景观综合标志图”,回答有关问题。(18分)
(1)图示最有可能是我国的________地区,该地区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突出反映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性。(4分)
(2)该地区河流出现汛期的季节一般是在________和________,其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3)该地区沼泽众多,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4分)
(4)若该地区森林面积锐减,则对本区内的土壤和河流有何主要影响?(4分)
解析:第(1)题,该地三面环山,平原中开,气候冷湿,有冻土分布,故纬度较高;再联系所学,只有我国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与之相吻合。第(2)题,该地河流的汛期一般出现在春季和夏季,春汛的主要原因是春季季节性积雪融化,夏汛主要是由夏季风带来的丰沛降水形成的。第(3)题,该地区沼泽的形成与气候、地势以及冻土的分布等有关。第(4)题,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淤积抬高河床,使水位季节变化增大。
答案:(1)东北 整体
(2)春季 夏季 春汛的主要原因是春季季节性积雪融化,夏汛主要是夏季风带来的丰沛降水
(3)气候冷湿(降水较多而气温低,蒸发弱);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有冻土层存在,表层积水不易下渗。
(4)森林面积减少,则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丧失;河流淤积,河流水位的季节性变化增大。
14.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22分)
(1)图1中数码表示的自然带名称是:(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自然带从⑤~①表示的是自然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4分)
(3)自然带②在南半球的同纬度有无分布?原因是什么?(4分)
(4)图2是沿46°S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A的自然带与图1中的________(填序号)自然带相符;图中B自然带名称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5)自然带⑤在________洲分布最广,自然带④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大陆东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4分)
解析:第(1)、(2)题,该自然带分布图综合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与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判读难度较大。根据图中的雪线以及纬度的分布等因素可以判断出自然带的名称,①~⑤分别为寒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雨林带。第(3)题,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南半球是不存在的。第(4)题,根据46°S以及图示的海拔高度可以判断该地区位于南美洲。A处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处因受地形的影响降水较少,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第(5)题,自然带④在我国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带雨林带在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分布最广泛。
答案:(1)寒带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垂直地域分异
(3)无。 在南半球该纬度全部是海洋。
(4)③ 温带荒漠带 位于西风带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
(5)南美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