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而在孔子之后,继续将儒家学派发扬光大的是孟子。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三篇
文章,了解孟子及其主要
思想。
新课导入
23《孟子》三章
核心素养
1.学习三篇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特色。(难点)
2.掌握古今异义词,学习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重点)
3.正确理解并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 (素养)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3.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孟子:(约前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
作者简介
新知认知
《孟子》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为研究孟子及思孟学派的主要材料。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知识链接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写作背景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
朗读课文
诵读课文时注意:
1.读对字音,把握节奏,留意停顿、重音、语气。
2.结合注释,反复诵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fú)/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yù)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pàn)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环①而攻之②而不胜:环,围。而①:表顺接 而②,表转折,却。
译: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译读课文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类。 坚利:坚固锋利。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域: 古义: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今义:地域
以:凭,靠。
固国:巩固国防。固:使······巩固
威:形容词作动词,威慑。兵革之利,武力的强大。
译: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故:所以。
译: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畔:同“叛”,背叛。
顺,归顺,服从。
译: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尝试着给文章划分一下层次,重新编排一下段落,看分几段合适 同学之间可以讨论。(用“//”符号标注)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明确思路
整体感知
天时、地利——赤壁之战:孙吴联军借助长江天堑,以及北方兵不习水战的地理条件及东风的天时,一把火烧掉了曹操83万大军。
人和——七擒孟获:蜀汉建国,西南诸民族皆归顺,唯独孟获不肯归顺,民心尽失,诸葛亮挥师南征,七擒七纵,最后孟获归顺蜀汉,永不反叛。
天时、地利、人和哪个最为重要?孟子是如何看待的?
最佳时机,天气时令,良辰吉日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内容解析
1.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作者又是怎样来说明这一观点的?
本文列举了两个有关战争的事例。
其一:攻城失利一事
其二:守城失利一事
天时
而
环
攻
之
地利
天时不如地利
守方
不如
胜
败
其一:攻城失利一事
其二:守城失利一事
城高
池深
兵革利
粮多
守方
地利
攻方
委而去之
人和
地利不如人和
胜
败
不如
3.孟子认为治理国家主要依靠什么?
封疆之界不足以域民,山溪之险不足以固国,兵革之利不足以威天下,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不能凭借这些客观条件上
的优势,最关键的是需要
“人和”。
4.一个国家怎样才能获得“人和”?
一个国家若能做到“得道”,即“实施仁政”,便能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如果帮助它的人多到极点,天下人就都归顺于它,这就是“人和”的最佳状态。反之,若是“失道”,不实施仁政,最终会导致众叛亲离。
5.一个拥有“人和”的国家会有怎样的优势呢?文中是如何阐述的?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也就是战无不胜。由此可见,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其他的客观条件,而是“人和”。而实施仁政,就可以得到人和,就拥有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战无不胜。
6.作者从两方面阐述了文章的观点后,为什么还要写后面的内容?
首先,这是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这一观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
第一部分 (1) 开宗明义 , 提出论点。 (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递进的句式)
第二部分(2、3)战争为例 ,证明论点。 (分)
(举例论证、排比句式)
第三部分 (4) 总结全文, 得出结论 (总)
(排比句式)
逐层论证 层层深入
结构和论证
划分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合作探究
1.本文的论题是战争还是治国?为什么呢?
治国。因为孟子强烈反对不义战争,宣扬“仁政”“王道”,并将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发“仁心”上。
2.为了体现“人和”的重要性,除用事例说明外,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说明这一点呢?
引用名言。如“人心齐,泰山移”“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一根筷子易折,一捆筷子折不断”“团结就是力量”等。
第一处“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的地利条件的优越。但“委而去之”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第二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运用排比句式,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3.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勾践①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②!”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③矣,请报之。”…… 果行,国人皆劝④。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⑤?”是故败吴于囿⑥,又败之于没⑦,又郊败之。(选自《国语·勾践灭吴》)
【注释】①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②更:改正。③节:节制。④劝:勉励。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⑥囿:古地名。⑦没:古地名。
拓展延伸
1. 结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两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明确:两段文字共同体现了“以人为本”(或: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孟子所说的“人和”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勾践能打败吴国,也是因为他“以人为本”,关注民心民情,重视人心向背。
2.“人和”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同样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那么,作为个体的我们,能怎样获得“人和”呢?
一个人拥有“人和”无疑会给自己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利益,但并非每个人都拥有“人和”。只要你有一颗宽容、仁爱、善良的心,就能获得“人和”,就可以获得无穷的正能量,成为一个强大的人。
孟子把“人和”放在“天时”“地利”之上的崇高位置,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的远见卓识,也说明了古代先贤认识到事物的千差万别和世界的丰富多彩,在主张“和”的同时,并不抹杀事物各自的特点。
本课小结
1.解释下面红色的词语。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
B.亲戚畔之 畔:( )
C.多助之至 之:( )
D.委而去之 委:( )
2.翻译“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放弃
限制
通“叛”,背叛
到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战就一定能胜利。
随堂练习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能表达“人和”的重要性。其中“得道”与“失道”的结果不同,“得道”则“_________”, “失道”则“_________”。
4.本文论证逐层推进,孟子首先提出三个概念:“_____”、“______” 、“______”,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突出了“_____”的重要性,得出中心论点。
接着用攻打“小城”的例子证明“____________”;用弃城而逃的例子证明“______________”;
最后进一步进行类推,由战争推想治国,指出“人和”的实质就是“______” ,并运用______论证的方法,从“________”与“_________”两个不同的结局来再次强调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天下顺之
亲戚畔之
天时
地利
人和
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
对比
天下顺之
亲戚畔之
5.文中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论证了“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6.作者认为”域民”“固国”“威天下”应该靠 “____ ”。“得道者”战必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指出得“人和”的实质是“_____”,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_________”。
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
天时不如地利
得道
得道
天下顺之
8.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
B.文章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运用否定排比句式。
C.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D.文章论述的观点与孟子所说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一致。
C
法家韩非子的思想
9.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的论证多运用排比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B.第一段两个句子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D.文章第二部分运用举例论证,第三部分运用对比说理的方法,更加突出其论点。
总结的句子
C
提出观点
举例说明
再次强调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战争事例
治国道理
得
道
多
助,
类 推
失
道
寡
助
板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 《孟子》三章
核心素养:
1.学习三篇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特色。(难点)
2.掌握古今异义词,学习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重点)
3.正确理解并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 (素养)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3.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一、新课导入
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出几位呢?孟子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和方法。
预习交流
1.孟子和《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时代背景。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呼吁各国重视人民的作用;强烈反对不义战争,宣扬“仁政”“王道”,并将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发“仁心”上。
三、听读朗读
1.听读课文。
2.朗读课文。
(1)一读---正音:郭(guō) 夫(fú) 粟(sù) 域(yù) 畔(pàn)
(2)二读---划节奏。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译读课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环①而攻之②而不胜:环,围。而①:表顺接 而②,表转折,却。
译: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类。 坚利:坚固锋利。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译: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域: 古义: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今义:地域
以:凭,靠。
固国:巩固国防。固:使······巩固
威:形容词作动词,威慑。兵革之利,武力的强大。
译: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畔:同“叛”,背叛。
顺,归顺,服从。
译: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故:所以。
译: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五、整体感知
尝试着给文章划分一下层次,重新编排一下段落,看分几段合适 同学之间可以讨论。(用“//”符号标注)
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六、内容解析
1.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作者又是怎样来说明这一观点的?
明确:本文列举了两个有关战争的事例。
其一:攻城失利一事;其二:守城失利一事(PPT)
3.孟子认为治理国家主要依靠什么?
明确:封疆之界不足以域民,山溪之险不足以固国,兵革之利不足以威天下,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不能凭借这些客观条件上的优势,最关键的是需要“人和”。
4.一个国家怎样才能获得“人和”?
明确:一个国家若能做到“得道”,即“实施仁政”,便能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如果帮助它的人多到极点,天下人就都归顺于它,这就是“人和”的最佳状态。反之,若是“失道”,不实施仁政,最终会导致众叛亲离。
5.一个拥有“人和”的国家会有怎样的优势呢?文中是如何阐述的?
明确:“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也就是战无不胜。由此可见,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其他的客观条件,而是“人和”。而实施仁政,就可以得到人和,就拥有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战无不胜。
6.作者从两方面阐述了文章的观点后,为什么还要写后面的内容?
明确:首先,这是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这一观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
七、结构和论证
说一说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本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文采用了逐层论证的写法,结构严密,推理清楚,说理深刻,有很强的说服力。
八、合作探究
1.本文的论题是战争还是治国?为什么呢?
明确:治国。因为孟子强烈反对不义战争,宣扬“仁政”“王道”,并将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发“仁心”上。
2.为了体现“人和”的重要性,除用事例说明外,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说明这一点呢?
明确:引用名言。如“人心齐,泰山移”“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一根筷子易折,一捆筷子折不断”“团结就是力量”等。
3.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明确:第一处“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的地利条件的优越。但“委而去之”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第二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运用排比句式,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九、拓展延伸
1.结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两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链接材料】 勾践①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②!”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③矣,请报之。”…… 果行,国人皆劝④。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⑤?”是故败吴于囿⑥,又败之于没⑦,又郊败之。
(选自《国语·勾践灭吴》)
【注释】①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②更:改正。③节:节制。④劝:勉励。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⑥囿:古地名。⑦没:古地名。
明确:两段文字共同体现了“以人为本”(或: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孟子所说的“人和”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勾践能打败吴国,也是因为他“以人为本”,关注民心民情,重视人心向背。
2.“人和”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同样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那么,作为个体的我们,能怎样获得“人和”呢?
明确:一个人拥有“人和”无疑会给自己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利益,但并非每个人都拥有“人和”。只要你有一颗宽容、仁爱、善良的心,就能获得“人和”,就可以获得无穷的正能量,成为一个强大的人。
十、课堂小结
孟子把“人和”放在“天时”“地利”之上的崇高位置,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的远见卓识,也说明了古代先贤认识到事物的千差万别和世界的丰富多彩,在主张“和”的同时,并不抹杀事物各自的特点。
十一、当堂训练(PPT)
板书设计:
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 举例论证:举攻主和守方两个事例 突出“人和”和“施
失道寡助 道理论证:域民、固国、威天下 行仁政”的重要性
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 《<孟子>三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背诵并默写三篇短文。
2.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三篇短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根据课文内容,赏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写作手法和论证过程。
学习重点:
1.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理解文意。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1.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明白“人和”和“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2.理解文章内涵,体会“大丈夫”的英雄气概。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增强忧患意识。
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与节奏。反复读,做到熟读精思。
(2)结合注释,翻译全文,将重点字词的词义写在该字旁边。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3)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诸子散文。
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在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四家。诸子散文以说理议论为主,但亦有记叙成分,如故事寓言等。一般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以《老子》《论语》《墨子》为代表,这一时期的散文,篇幅短小,多是片段式、语录体的文章,词约义丰,富含哲理,并包含部分记事的内容;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以《庄子》《孟子》为代表,这一时期的散文形象鲜明,富有文采,富含哲理;第三阶段是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这一时期的散文更加成熟,议论和记叙的分工更加明确,说理更透彻,逻辑更周密,常寓理于物。诸子散文的内容涉及政治、哲学、伦理道德、军事、天文历法等各类领域,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的进步有推动作用,许多重要的思想成果至今仍对我们的文化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是我们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
2.纵横家。
(1)纵横家是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个派别;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张仪。 ——《百科》
(2)应劭《风俗通》:“鬼谷先生六国时纵横家,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无所不出。
(3)《资治通鉴·周显王三十六年》:“张仪者,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
(4)他们注重揣摩游说对象心理,运用各种手段,或拉拢或分化,事无定主,说无定辞,他们朝秦暮楚,但懂得帝王需求,出谋划策时多以君王心情、国家政治需要出发,因此非常讨喜。 ——《百科》
二、预习任务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扫清字词障碍。
2.二读课文,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请同学们先用铅笔在课本上划分)
3.三读课文,结合注释,边读边口译全文,最后将这一课的基础知识归纳整理。
三、预习检测
1.填空。
孟子,名________,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_____时期_____家,_____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2.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米粟(sù) 空乏其身(kòng) 寡助(guǎ) B.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ān) 妾妇(qiè)
C.富贵不能淫( yín) 畎亩(quǎn) 胶鬲(gé) D.傅说(yuè) 百里奚(xī) 法家拂士(bì)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当的一项是( )
A.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B.必先/苦其心志
C.人/恒过,然后/能改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1)七里之郭( ) (2)委而去之( ) (3)多助之至( )
(4)父命之( ) (5)与民由之( ) (6)威武不能屈( )
(7)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8)人恒过( ) (9)而后作( )
(10)入则无法家拂士( )
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亲戚畔之 B.曾益其所不能 C.威武不能屈 D.入则无法家拂士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根据提示默写。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三要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大丈夫的理解,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经受磨炼的好处,最后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读
一、正音节奏
(1)一读---正音:郭( ) 夫( ) 粟( ) 域( ) 畔( )
(2)二读---划节奏。(文中标示)
二、译读课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三里之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
环①而攻之②而不胜:环,________。而①:表________ 而②,表______________。
译: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
摆出观点,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__________ 池:_____________。
兵革:_______________。 坚利:______________。
委而去之:_____________。
委,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去,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译: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
以:____________ 固国:_______________。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得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寡助之至:之,_______________。至,_____________。畔:同“_____”,__________。
顺,________________。
译: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故:___________。
译:
深入论证“得道”即“__________”则“战必胜”。
(4)四读---明内容。
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
①天时、地利、人和的关系?
②如何证明天时不如地利?
③如何证明地利不如人和?
④哪些句子从反面论证“人和”的重要性?
⑤寡助会如何?
⑥多助会如何?
⑦这两者争战又如何?
三、整体感知
尝试着给文章划分一下层次,重新编排一下段落,看分几段合适 同学之间可以讨论。(用“//”符号标注)
四、内容解析
1.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明确:
2.作者又是怎样来说明这一观点的?
明确:
3.孟子认为治理国家主要依靠什么?
明确:
4.一个国家怎样才能获得“人和”?
明确:
5.一个拥有“人和”的国家会有怎样的优势呢?文中是如何阐述的?
明确:
6.作者从两方面阐述了文章的观点后,为什么还要写后面的内容?
明确:
五、结构和论证
说一说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本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文采用了逐层论证的写法,结构严密,推理清楚,说理深刻,有很强的说服力。
六、合作探究
1.本文的论题是战争还是治国?为什么呢?
明确:
2.为了体现“人和”的重要性,除用事例说明外,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说明这一点呢?
明确:
3.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勾画批注)
七、拓展延伸
结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两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链接材料】 勾践①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②!”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③矣,请报之。”…… 果行,国人皆劝④。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⑤?”是故败吴于囿⑥,又败之于没⑦,又郊败之。
(选自《国语·勾践灭吴》)
【注释】①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②更:改正。③节:节制。④劝:勉励。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⑥囿:古地名。⑦没:古地名。
明确:
八、当堂训练(PPT)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 《<孟子>三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背诵并默写三篇短文。
2.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三篇短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根据课文内容,赏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写作手法和论证过程。
学习重点:
1.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理解文意。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1.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明白“人和”和“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2.理解文章内涵,体会“大丈夫”的英雄气概。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增强忧患意识。
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与节奏。反复读,做到熟读精思。
(2)结合注释,翻译全文,将重点字词的词义写在该字旁边。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3)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诸子散文。
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在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四家。诸子散文以说理议论为主,但亦有记叙成分,如故事寓言等。一般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以《老子》《论语》《墨子》为代表,这一时期的散文,篇幅短小,多是片段式、语录体的文章,词约义丰,富含哲理,并包含部分记事的内容;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以《庄子》《孟子》为代表,这一时期的散文形象鲜明,富有文采,富含哲理;第三阶段是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这一时期的散文更加成熟,议论和记叙的分工更加明确,说理更透彻,逻辑更周密,常寓理于物。诸子散文的内容涉及政治、哲学、伦理道德、军事、天文历法等各类领域,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的进步有推动作用,许多重要的思想成果至今仍对我们的文化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是我们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
2.纵横家。
(1)纵横家是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个派别;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张仪。 ——《百科》
(2)应劭《风俗通》:“鬼谷先生六国时纵横家,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无所不出。
(3)《资治通鉴·周显王三十六年》:“张仪者,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
(4)他们注重揣摩游说对象心理,运用各种手段,或拉拢或分化,事无定主,说无定辞,他们朝秦暮楚,但懂得帝王需求,出谋划策时多以君王心情、国家政治需要出发,因此非常讨喜。 ——《百科》
二、预习任务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扫清字词障碍。
2.二读课文,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请同学们先用铅笔在课本上划分)
3.三读课文,结合注释,边读边口译全文,最后将这一课的基础知识归纳整理。
三、预习检测
1.填空。
孟子,名________,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_____时期_____家,_____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2.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米粟(sù) 空乏其身(kòng) 寡助(guǎ) B.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ān) 妾妇(qiè)
C.富贵不能淫( yín) 畎亩(quǎn) 胶鬲(gé) D.傅说(yuè) 百里奚(xī) 法家拂士(bì)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当的一项是( )
A.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B.必先/苦其心志
C.人/恒过,然后/能改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1)七里之郭( ) (2)委而去之( ) (3)多助之至( )
(4)父命之( ) (5)与民由之( ) (6)威武不能屈( )
(7)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8)人恒过( ) (9)而后作( )
(10)入则无法家拂士( )
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亲戚畔之 B.曾益其所不能 C.威武不能屈 D.入则无法家拂士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根据提示默写。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三要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大丈夫的理解,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经受磨炼的好处,最后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
答案:
1. 轲 战国 思想 儒家
2.B冠guàn。
3.D应划分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 (1)外城 (2)放弃 (3)极点 (4)教导、训诲 (5)遵从 (6)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7)选拔、任用 (8)常常 (9)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10)指在国内
5.C A.“畔”,同“叛”,背叛。B.“曾”,同“增”,增加。D.“拂”,同“弼”,辅佐。
6.(1)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2)住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2)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7.(1)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2)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3)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读
一、正音节奏
1.正音:郭(guō) 夫(fú) 粟(sù) 域(yù) 畔(pàn)
2.划节奏。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译读课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环①而攻之②而不胜:环,围。而①:表顺接 而②,表转折,却。
译: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类。 坚利:坚固锋利。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译: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域: 古义: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今义:地域
以:凭,靠。
固国:巩固国防。固:使······巩固
威:形容词作动词,威慑。兵革之利,武力的强大。
译: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畔:同“叛”,背叛。
顺,归顺,服从。
译: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故:所以。
译: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三、整体感知
尝试着给文章划分一下层次,重新编排一下段落,看分几段合适 同学之间可以讨论。(用“//”符号标注)
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内容解析
1.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作者又是怎样来说明这一观点的?
明确:本文列举了两个有关战争的事例。
其一:攻城失利一事;其二:守城失利一事(PPT)
3.孟子认为治理国家主要依靠什么?
明确:封疆之界不足以域民,山溪之险不足以固国,兵革之利不足以威天下,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不能凭借这些客观条件上的优势,最关键的是需要“人和”。
4.一个国家怎样才能获得“人和”?
明确:一个国家若能做到“得道”,即“实施仁政”,便能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如果帮助它的人多到极点,天下人就都归顺于它,这就是“人和”的最佳状态。反之,若是“失道”,不实施仁政,最终会导致众叛亲离。
5.一个拥有“人和”的国家会有怎样的优势呢?文中是如何阐述的?
明确:“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也就是战无不胜。由此可见,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其他的客观条件,而是“人和”。而实施仁政,就可以得到人和,就拥有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战无不胜。
6.作者从两方面阐述了文章的观点后,为什么还要写后面的内容?
明确:首先,这是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这一观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
五、结构和论证
说一说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本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文采用了逐层论证的写法,结构严密,推理清楚,说理深刻,有很强的说服力。
六、合作探究
1.本文的论题是战争还是治国?为什么呢?
明确:治国。因为孟子强烈反对不义战争,宣扬“仁政”“王道”,并将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发“仁心”上。
2.为了体现“人和”的重要性,除用事例说明外,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说明这一点呢?
明确:引用名言。如“人心齐,泰山移”“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一根筷子易折,一捆筷子折不断”“团结就是力量”等。
3.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明确:第一处“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的地利条件的优越。但“委而去之”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第二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运用排比句式,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七、拓展延伸
1.结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两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链接材料】 勾践①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②!”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③矣,请报之。”…… 果行,国人皆劝④。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⑤?”是故败吴于囿⑥,又败之于没⑦,又郊败之。
(选自《国语·勾践灭吴》)
【注释】①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②更:改正。③节:节制。④劝:勉励。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⑥囿:古地名。⑦没:古地名。
明确:两段文字共同体现了“以人为本”(或: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孟子所说的“人和”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勾践能打败吴国,也是因为他“以人为本”,关注民心民情,重视人心向背。
2.“人和”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同样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那么,作为个体的我们,能怎样获得“人和”呢?
明确:一个人拥有“人和”无疑会给自己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利益,但并非每个人都拥有“人和”。只要你有一颗宽容、仁爱、善良的心,就能获得“人和”,就可以获得无穷的正能量,成为一个强大的人。
八、当堂训练(PPT)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