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而在孔子之后,继续将儒家学派发扬光大的是孟子。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三篇
文章,了解孟子及其主要
思想。
新课导入
23《孟子》三章
核心素养
1.学习三篇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特色。(难点)
2.掌握古今异义词,学习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重点)
3.正确理解并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 (素养)
富
贵
不
能
淫
第二课时
人们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什么样的人才可以成为“大丈夫”呢?孟子在《富贵不能淫》这篇课文中对“大丈夫”做了很好的阐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去看看。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背诵精彩片段。
2.识记重点字词并翻译文章。
3.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富贵不能淫
二读:节奏
景春曰:“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guàn)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rǔ)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朗读课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
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指的是有钱财、有地位。
富贵不能淫
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
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译读课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生气,诸侯们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顺从作为准则的,是妾妇之道。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
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居住。
住所。
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得,实现。得志:得,实现。
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循。
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够实现志向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够实现志向的时候,便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
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威武:威胁暴力。
贫贱不能移:贫穷卑贱不能使之改变操守。形容意志坚定。
威武不能屈:威武不能使其意志屈服。意思是:不屈从于威势的震慑之下。形容不畏强暴。
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意志。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公孙衍张仪
职业:
社会地位:
影响力:
性别:
男
纵横家
高
震慑力大
“大丈夫”
景春总结
:有工作、有较高社会地位、
有强大震慑力的男性,此之谓大丈夫哉!”
1.结合文本,请你谈谈公孙衍以及张仪形象。
内容解析
纵横家:
(1)纵横家是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个派别;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张仪。 ——《百科》
(2)应劭《风俗通》:“鬼谷先生六国时纵横家,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无所不出。
(3)《资治通鉴·周显王三十六年》:“张仪者,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
(4)他们注重揣摩游说对象心理,运用各种手段,或拉拢或分化,事无定主,说无定辞,他们朝秦暮楚,但懂得帝王需求,出谋划策时多以君王心情、国家政治需要出发,因此非常讨喜。 ——《百科》
3.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什么样子的?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他们具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威力。
2.本文探讨了一个什么问题?
探讨了什么是大丈夫的问题。
4.从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这两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敬仰、崇拜、羡慕的语气,从反问句式、副词“诚”以及对他们能力的夸张性描述上可以看出来。应该以一种肯定、赞叹并试图得到听话人认可的语气来读。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5.孟子并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的反驳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两个层次。
第一层:“是焉得为大丈夫”至“妾妇之道也”。反驳景春的观点,认为公孙衍、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主上的“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
第二层:“居天下之广居”至“此之谓大丈夫”,正面提出何谓大丈夫。
6.孟子反驳景春的部分,“子未学礼乎”和“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分别起什么作用?
前者是导入,后者是总结,与中间的长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类比论证。
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类比对象
服务对象
特点
妾妇
公孙衍
张仪
等纵横家
曲意顺从
没有原则
丈夫
君王
有好的工
作、有较
高社会地
位、有强
大震慑力
敬丈夫、谨慎、
不会违背丈夫、
一切言行以顺
从丈夫为准则
朝秦暮楚、
事无定主、
懂得帝王需
求、讨喜
7.孟子所说的“大丈夫之道”表现是什么?
“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同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一样。
8. 孟子认为成为大丈夫的条件是什么?它们的位置能否颠倒?为什么?
孟子认为大丈夫有三个标准:第一,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第二,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第三,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这三条做到了,才有资格叫大丈夫。
不能。“居天下之广居”三句是作为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核心,是基础,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说;接下来“得志”“不得志”是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置于最后。
1.孟子的观点是什么?是运用什么方法提出来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结尾总结全文,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提出观点。
合作探究
2.孟子是怎样从正面展开论述的?
孟子用排比句从正面论述,“广居”“正位”“大道”分别比喻“仁”“礼”“义”,这是比喻论证,同时与上面构成对比论证;用“得志”和“不得志”分别表明“大丈夫”应有的行为准则,这又是一种对比。
3.《孟子·尽心上》中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与文中的哪句话意思相近?该如何理解?
明确:这句话与文中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句话意思相近。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是说“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这样。”普遍的观点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后半句体现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前半句则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和出世境界。
4. 孟子的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具体分析。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
大丈夫——孟子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孟子开始周游列国,奔赴魏国、游说齐宋、去宋赴鲁,倡导“以仁为本”。但当时几个大国都意图通过“以攻伐为贤”的手段实现统一,因此,孟子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那么孟子屈从君王的旨意了吗?没有屈从!孟子回到家乡“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拓展延伸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
大丈夫——传承
无论是杜甫“安得广厦千
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激昂,还是文天祥“人生自
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豪迈,抑或是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壮烈,抑或是朱自清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骨气,都在为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做着注解和诠释。
总结:
孟子对“妾妇之道”的否定即是对公孙衍等纵横家的否定。他认为一个人即使有卓越的才能、有影响力、有地位,但若这一切是建立在“曲意
顺从,没有原则”的基础上,这
样的人是不能称为“大丈夫”。
间接表达了孟子对这一类人的厌
恶以及讥讽、嘲笑。
本课小结
随堂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下列加线词解释有误一项是(A )
A.贫贱不能移(移动)
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2.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3.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4.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富贵不能淫
立
破
威武不能屈
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
大丈夫
景春之言
妾妇之道
板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 《孟子》三章
核心素养:
1.学习三篇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特色。(难点)
2.掌握古今异义词,学习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重点)
3.正确理解并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 (素养)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二课时 《富贵不能淫》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背诵精彩片段。
2.识记重点字词并翻译文章。
3.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新课导入
人们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什么样的人才可以成为“大丈夫”呢?孟子在《富贵不能淫》这篇课文中对“大丈夫”做了很好的阐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去看看。
二、检查预习
1.重难字。
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àn) 女家(rǔ) 富贵不能淫(yín)
2.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3.古今异义。
安居 诚
4.一词多义。
得 戒 居
5.词类活用。
丈夫之冠也(名词作动词,行冠礼)
富贵不能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贫贱不能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摇)
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6.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此之谓大丈夫。(“谓”表判断。)
②倒装句 状语后置:舜发于畎亩之中(正常语序为“舜于畎亩之中发”,文中后面的五个句子也是倒装句)
三、朗读指导
停顿指导。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3.以顺/为正者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四、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1)诚:真正,确实。(2)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3)焉:怎么,哪里。(4)命:教导、训诲。
(5)戒之曰:告诫他说。(6)夫子:文中指丈夫。(7)正:准则,标准。
2.重点句子翻译。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译: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译: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仪吗?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译:住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判断句,“谓”表判断。)
译:富贵不能使我迷惑,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五、内容解析
1.结合文本,请你谈谈公孙衍以及张仪形象。(PPT)
█资料链接---纵横家
(1)纵横家是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个派别;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张仪。 ——《百科》
(2)应劭《风俗通》:“鬼谷先生六国时纵横家,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无所不出。
(3)《资治通鉴·周显王三十六年》:“张仪者,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
(4)他们注重揣摩游说对象心理,运用各种手段,或拉拢或分化,事无定主,说无定辞,他们朝秦暮楚,但懂得帝王需求,出谋划策时多以君王心情、国家政治需要出发,因此非常讨喜。 ——《百科》
2.本文探讨了一个什么问题?
明确:探讨了什么是大丈夫的问题。
3.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什么样子的?
明确: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他们具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威力。
4.从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这两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明确: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敬仰、崇拜、羡慕的语气,从反问句式、副词“诚”以及对他们能力的夸张性描述上可以看出来。应该以一种肯定、赞叹并试图得到听话人认可的语气来读。
5.孟子并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的反驳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明确:两个层次。
第一层:“是焉得为大丈夫”至“妾妇之道也”。反驳景春的观点,认为公孙衍、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主上的“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
第二层:“居天下之广居”至“此之谓大丈夫”,正面提出何谓大丈夫。
6.孟子反驳景春的部分,“子未学礼乎”和“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分别起什么作用?
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明确:前者是导入,后者是总结,与中间的长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类比论证。
7.孟子所说的“大丈夫之道”表现是什么?
明确:“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同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一样。
8. 孟子认为成为大丈夫的条件是什么?它们的位置能否颠倒?为什么?
明确:孟子认为大丈夫有三个标准:第一,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第二,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第三,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这三条做到了,才有资格叫大丈夫。
不能。“居天下之广居”三句是作为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核心,是基础,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说;接下来“得志”“不得志”是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置于最后。
六、合作探究
1.孟子的观点是什么?是运用什么方法提出来的?
明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结尾总结全文,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提出观点。
2.孟子是怎样从正面展开论述的?
明确:孟子用排比句从正面论述,“广居”“正位”“大道”分别比喻“仁”“礼”“义”,这是比喻论证,同时与上面构成对比论证;用“得志”和“不得志”分别表明“大丈夫”应有的行为准则,这又是一种对比。
3.《孟子·尽心上》中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与文中的哪句话意思相近?该如何理解?
明确:这句话与文中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句话意思相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是说“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这样。”普遍的观点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后半句体现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前半句则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和出世境界。
4.孟子的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具体分析。
明确:“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
七、拓展延伸
1.大丈夫——孟子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孟子开始周游列国,奔赴魏国、游说齐宋、去宋赴鲁,倡导“以仁为本”。但当时几个大国都意图通过“以攻伐为贤”的手段实现统一,因此,孟子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那么孟子屈从君王的旨意了吗?没有屈从!孟子回到家乡“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大丈夫——传承
富贵不能淫——方志敏。1935年1月29日,方志敏在江西省玉山县怀玉山区被俘,囚于南昌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严辞拒绝了国民党的劝降,实践了自己“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誓言。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同志被秘密杀害,时年36岁。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就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威武不能屈——闻一多。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太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八、课堂小结
孟子对“妾妇之道”的否定即是对公孙衍等纵横家的否定。他认为一个人即使有卓越的才能、有影响力、有地位,但若这一切是建立在“曲意顺从,没有原则”的基础上,这样的人是不能称为“大丈夫”。间接表达了孟子对这一类人的厌恶以及讥讽、嘲笑。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仁人志士,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直到今天,当我们再读课文时,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但在灿若星河的古代文化中,也隐藏着某些封建思想的糟粕,比如妻妾制度,三从四德等,所以我们要学习辩证地看待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九、当堂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下列加线词解释有误一项是(A )
A.贫贱不能移(移动)
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2.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3.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4.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板书设计:
富贵不能淫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 《<孟子>三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背诵并默写三篇短文。
2.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三篇短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根据课文内容,赏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写作手法和论证过程。
学习重点:
1.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理解文意。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1.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明白“人和”和“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2.理解文章内涵,体会“大丈夫”的英雄气概。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增强忧患意识。
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与节奏。反复读,做到熟读精思。
(2)结合注释,翻译全文,将重点字词的词义写在该字旁边。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3)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富贵不能淫》导读
一、基础练习
1.注音。
公孙衍( ) 丈夫之冠( ) 女家( ) 富贵不能淫( )
2.通假字。
往之女家(“______”同“______”,______)
3.古今异义。
安居 诚
4.一词多义。
得 戒 居
5.词类活用。
丈夫之冠也(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_____)
富贵不能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__)
贫贱不能移(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_____)
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____)
6.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此之谓大丈夫。(“______”表判断。)
②倒装句 状语后置:舜发于畎亩之中(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后面的五个句子也是倒装句)
7.划分节奏。(文中标记)
二、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1)诚:______________。
(2)天下熄:____________________。
(3)焉:_________________。
(4)命:_________________。
(5)戒之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夫子:_______________。
(7)正: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点句子翻译。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译: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译: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译: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判断句,“谓”表判断。)
译:
三、内容解析
1.结合文本,请你谈谈公孙衍以及张仪形象。(PPT)
2.本文探讨了一个什么问题?
明确:
3.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什么样子的?
明确:
4.从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这两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明确:
5.孟子并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的反驳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明确:
6.孟子反驳景春的部分,“子未学礼乎”和“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分别起什么作用?
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明确:
7.孟子所说的“大丈夫之道”表现是什么?
明确:“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同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一样。
8. 孟子认为成为大丈夫的条件是什么?它们的位置能否颠倒?为什么?
明确:
四、合作探究
1.孟子的观点是什么?是运用什么方法提出来的?
明确:
2.孟子是怎样从正面展开论述的?
明确:
3.《孟子·尽心上》中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与文中的哪句话意思相近?该如何理解?
明确:
4.孟子的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具体分析。
明确:
五、当堂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下列加线词解释有误一项是( )
A.贫贱不能移(移动)
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2.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3.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4.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 《<孟子>三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背诵并默写三篇短文。
2.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三篇短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根据课文内容,赏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写作手法和论证过程。
学习重点:
1.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理解文意。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1.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明白“人和”和“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2.理解文章内涵,体会“大丈夫”的英雄气概。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增强忧患意识。
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与节奏。反复读,做到熟读精思。
(2)结合注释,翻译全文,将重点字词的词义写在该字旁边。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3)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富贵不能淫》导读
一、基础练习
1.注音。
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àn) 女家(rǔ) 富贵不能淫(yín)
2.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3.古今异义。
安居 诚
4.一词多义。
得 戒 居
5.词类活用。
丈夫之冠也(名词作动词,行冠礼)
富贵不能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贫贱不能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摇)
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6.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此之谓大丈夫。(“谓”表判断。)
②倒装句 状语后置:舜发于畎亩之中(正常语序为“舜于畎亩之中发”,文中后面的五个句子也是倒装句)
7.划分节奏。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③以顺/为正者
④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⑤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二、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1)诚:真正,确实。(2)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3)焉:怎么,哪里。(4)命:教导、训诲。
(5)戒之曰:告诫他说。(6)夫子:文中指丈夫。(7)正:准则,标准。
2.重点句子翻译。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译: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译: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仪吗?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译:住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判断句,“谓”表判断。)
译:富贵不能使我迷惑,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三、内容解析
1.结合文本,请你谈谈公孙衍以及张仪形象。(PPT)
█资料链接---纵横家
(1)纵横家是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个派别;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张仪。 ——《百科》
(2)应劭《风俗通》:“鬼谷先生六国时纵横家,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无所不出。
(3)《资治通鉴·周显王三十六年》:“张仪者,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
(4)他们注重揣摩游说对象心理,运用各种手段,或拉拢或分化,事无定主,说无定辞,他们朝秦暮楚,但懂得帝王需求,出谋划策时多以君王心情、国家政治需要出发,因此非常讨喜。 ——《百科》
2.本文探讨了一个什么问题?
明确:探讨了什么是大丈夫的问题。
3.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什么样子的?
明确: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他们具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威力。
4.从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这两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明确: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敬仰、崇拜、羡慕的语气,从反问句式、副词“诚”以及对他们能力的夸张性描述上可以看出来。应该以一种肯定、赞叹并试图得到听话人认可的语气来读。
5.孟子并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的反驳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明确:两个层次。
第一层:“是焉得为大丈夫”至“妾妇之道也”。反驳景春的观点,认为公孙衍、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主上的“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
第二层:“居天下之广居”至“此之谓大丈夫”,正面提出何谓大丈夫。
6.孟子反驳景春的部分,“子未学礼乎”和“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分别起什么作用?
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明确:前者是导入,后者是总结,与中间的长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类比论证。
7.孟子所说的“大丈夫之道”表现是什么?
明确:“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同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一样。
8. 孟子认为成为大丈夫的条件是什么?它们的位置能否颠倒?为什么?
明确:孟子认为大丈夫有三个标准:第一,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第二,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第三,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这三条做到了,才有资格叫大丈夫。
不能。“居天下之广居”三句是作为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核心,是基础,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说;接下来“得志”“不得志”是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置于最后。
四、合作探究
1.孟子的观点是什么?是运用什么方法提出来的?
明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结尾总结全文,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提出观点。
2.孟子是怎样从正面展开论述的?
明确:孟子用排比句从正面论述,“广居”“正位”“大道”分别比喻“仁”“礼”“义”,这是比喻论证,同时与上面构成对比论证;用“得志”和“不得志”分别表明“大丈夫”应有的行为准则,这又是一种对比。
3.《孟子·尽心上》中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与文中的哪句话意思相近?该如何理解?
明确:这句话与文中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句话意思相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是说“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这样。”普遍的观点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后半句体现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前半句则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和出世境界。
4.孟子的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具体分析。
明确:“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
五、当堂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下列加线词解释有误一项是(A )
A.贫贱不能移(移动)
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2.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3.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4.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