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愚公移山 第1课时课件(共34张PPT)+教案+学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4 愚公移山 第1课时课件(共34张PPT)+教案+学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5 20:49:52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新课导入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
凭着是一身肝胆
想起来不是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
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孙喔了却了
心中祈愿
无路难啊开路更难
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想想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
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24 愚公移山
1.积累文言词语,辨析一词多义。(重点)
2.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
3.感受愚公精神,养成持之以恒的精神。(素养)
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寓言特点。
2.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3.释词译句,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课时
列子,名御寇,相传为战国时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代表人物。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是东晋人张湛辑注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中著名的故事有《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纪昌学射》《夸父追日》等。这些故事体现了两千多年以前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观点,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作者作品
预习交流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列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文章写愚公移山并取得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
出处
背景
背景链接
文体知识
概念
特点
结构
----寓 言
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意味。
①篇幅一般比较短小,结构简单,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②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③故事具有虚构性;④常运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寓体——所述故事;寓意——所托意旨(所给启示)。
太行(hánɡ)、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本在/冀(jì)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chéng)/山北之塞(sè
),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rǔ)/毕力平险,指通豫(yù)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zēng)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jī 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朗读课文
河曲智叟(sǒu)/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zēng)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wú)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cuò)朔(shuò)东,一厝雍(yōng)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方圆
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北岸(山之南、水之北为“阳”)
请你翻译: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达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的北岸。
译读浅析
1.第1段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何作用?
交代了愚公移山的对象:太行、王屋两座山。介绍了两座山的位置和高大。
2.将“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本”字说明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为山被移走埋下伏笔。
为下文移山、负山作铺垫。
3.这段中,“方七百里”的“方”怎么解释?你还知道“方”出现在文言文中其他的意思吗?
方:方圆,指面积。
现代汉语中多指方向。
方少时
“方”的意思是“当……时候”。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聚室 而谋曰:“吾与汝 毕力 平险,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将近
连词,修饰关系
苦于
阻塞
曲折、绕远
集合
商量
你们
尽全力
险峻的
大山
一直
南岸(山之北、水之南为“阴”)
纷纷地
赞成
请你翻译:
山北面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年近九十岁了,面
向着大山居住。苦于大山的阻塞,出入要绕远路,于是他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这两座大山,(使道路)一直通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南岸,好吗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第二段:一层:愚公为改善交通条件,向家人提出移山的主张。
  其妻献疑曰:“以 君之力,曾不能 损魁父
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 焉 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提出
凭借

连…都…
削减
把…怎么样
连词,况且
疑问代词,哪里
放到
之于
旁边
请你翻译: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像魁父
这样的小山丘也不能铲平,能把太行、王屋怎样呢 再说
把石头和泥土往哪儿放呢 ”大伙纷纷说:“把土石投到渤
海边上、隐土的北面。”
二层:写解决土石的方法。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成年男子
敲、凿
挖掘
用箕畚,
名词作状语
寡妇
孤儿
换牙
他们
交换
反:同“返”;焉:语气词
请你翻译:
于是愚公率领子孙当中能挑担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前来帮忙。夏去冬来,才能往返一次。
三层:写移山的艰难和众人的支持。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大部分家人:支持移山的举动,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3.愚公的家人对此持怎样的态度?
愚公的妻子: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
邻人之孀妻弱子: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举动。
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这段中,有哪些词类活用的词语?
面山而居
吾与汝毕力平险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5.这段中,有哪些一词多义的词语?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副词,将近。
连词,况且。
始一反焉
且焉置土石
句末语气助词。
哪里。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
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
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
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
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
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而”修饰关系;“止”劝阻
倒装句 ,强调作用

草木
反问句式 ,把…怎么样
长长地叹息
顽固
指通达事理
即使
语气助词 “呀”
穷尽
转折连词
可是
增高
加大

没有话来回答 ,“亡”通“无”
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木,又能把这大山的土石怎么样 北山愚公长叹了一口气说:“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得不开窍,连个寡妇、孤儿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我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永无穷尽,可是这两座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 "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
请你翻译:
1.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如何?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
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找出智叟和愚公两人的对话,并分析两人背后的心理。
智叟:“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心理:愚公大概是老糊涂了,竟然想凭着这把年纪和这点儿力气把山移走,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办到的。聪明如我,决不可能去做这样的蠢事。
愚公:“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心理:我虽然年迈,但我还有众多的子孙,他们还会有他们的子孙,这样一代一代坚持挖下去,总有可以挖平的一天!智叟竟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真是枉称一个“智”字。
3.这段中,有哪些通假的词语?
汝之不惠
同“慧”,聪明。
始一反焉
同“返”,往返。
4.这段中,有哪些特殊的句式?
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固不可彻
5.这段中,有哪些一词多义的词语?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顽固。
巩固。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
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
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听说
停止

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放置

陇断:垄断,即“阻隔”“焉”语气词“了”
请你翻译:
山神知道了这件事,害怕愚公挖山不止,就把这件事禀报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就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起两座大山.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交通了。
第四段:写愚公精神感动天帝,移山愿望实现。
(1)结构上:照应开头,结束全文。
(2)内容上:采用神话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愚公精神的惊天地、泣鬼神,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作用?
1.操蛇之神和天帝对愚公移山的态度如何?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
态度: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操蛇之神: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天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态度: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
3.这段中,有哪些特殊的句式?
告之于帝。
倒装句,是“于帝告之”的倒装。
2.愚公移山成功了吗?
成功了。愚公移山的决心感动天帝,大山被搬走了,他的移山取得了成功。
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1段);
第二幅:战前动员图(第2段);
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2段);
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第3段);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4段)。
归纳梳理
愚公移山
结构梳理
不怕困难、改造自然
移山背景
大山规模、位置移山不易
移山过程
(开端)
移山之争
(发展)
提出移山主张讨论运土方案开始协力移山
愚公不愚
智叟不智
智叟阻止移山愚公初心不改
天帝感其诚意
助公移山
移山结果
(高潮、结局)
1.为下列红字注音。
万仞( ) 荷担( ) 箕畚( ) 孀妻( ) 始龀( )穷匮( )智叟( )
雍南( )朔东( )
rèn

jī běn
shuāng
chèn
kuì
sǒu
yōng
shuò
2.下面各句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C
随堂练习
3.解释下列句中红色字的意思。
杂然相许 ( ) 惩山北之塞 ( ) 且焉置土石( )
何苦而不平( ) 寒暑易节(    ) 河阳之北(   )
赞同
苦于
哪里

交换
水的北面
4.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用法。
(1)年且九十 ( ) 且焉置土石 ( )
(2)杂然相许 ( ) 曳屋许许声 ( )
将近
况且
赞同
拟声词
5.将文言词“毕”“诸”“已”“易”填入下边的空白处,并说明它们的词义。
争论不__ ( ) 移风__( )俗 诉_ ( )法律
原形__( )露 鞠躬尽瘁,死而后__ ( )
已, 止
易 改变
诸 之于
毕 完全
已 止
6.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B、何陋之有?
C、何以为计?
D、如太行、王屋何?
B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 愚公移山
核心素养
1.积累文言词语,辨析一词多义。(重点)
2.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
3.感受愚公精神,养成持之以恒的精神。(素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寓言特点。
2.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3.释词译句,整体感知课文。
一、新课导入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想想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板书课题)
二、预习交流
1.作者介绍。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2.背景资料。
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列子》早已散失,现在流传的本子是东晋张湛辑注的,书中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知识链接。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三、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太行(hánɡ)、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本在/冀(jì)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chéng)/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rǔ)/毕力平险,指通豫(yù)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zēng)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jī 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sǒu)/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zēng)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wú)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cuò)朔(shuò)东,一厝雍(yōng)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四、译读浅析
(一)学习第1段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齐读课文第1段,然后疏通文意,注意红色字体的重点字词的意思,识记并且巩固。
教师:我们疏通了这段文字,下面利用课本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翻译这段文字。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翻译回答,教师巡视点拨。)
预设:出示课件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北边。
教师: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第1段,然后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第1段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何作用?(出示课件)
(学生朗读本段,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交代了愚公移山的对象:太行、王屋两座山。介绍了两座山的位置和高大。为下文移山、负山作铺垫。
2.将“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去掉,行不行?为什么?(出示课件)
(学生朗读本段,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不行。“本”字说明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为山被移走埋下伏笔。
3.这段中,“方七百里”的“方”怎么解释?你还知道“方”出现在文言文中其他的意思吗?(出示课件)
(学生默读本段,勾画分析回答。)
学生1:方:方圆,指面积。现代汉语中多指方向。
学生2:方少时 “方”的意思是“当……时候”。
(二)学习第2段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齐读课文第2段,然后疏通文意,注意画线的重点字词的意思,识记并且巩固。教师:同学们,我们疏通了这段文字,下面用课本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翻译这段文字。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翻译回答,教师巡视点拨。)
预设:(出示课件)
【译文】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集合全家人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第二段:一层:愚公为改善交通条件,向家人提出移山的主张。)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大家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北面去。”(二层:写解决土石的方法。)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三层:写移山的艰难和众人的支持。)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教师: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第2段,然后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愚公移山的目标是:(出示课件)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课本回答。)
学生: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愚公的家人对此持怎样的态度?(出示课件)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大部分家人:支持移山的举动,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2:愚公的妻子: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
学生3:邻人之孀妻弱子: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举动。
3.这段中,有哪些词语属于词类活用?(出示课件)
(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分析。)
学生:面山而居 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吾与汝毕力平险 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4.这段中,有哪些一词多义的词语?(出示课件)
(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分析。)
学生:年且九十 副词,将近。
且焉置土石 连词,况且。
始一反焉 句末语气助词。
且焉置土石 往哪里,在哪里。
(三)学习第3段
教师:同学们齐读课文第3段,然后疏通文意,注意红色字体的重点字词的意思,识记并且巩固。
教师:同学们,我们疏通了这段文字,下面用课本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翻译这段文字。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翻译回答,教师巡视点拨。)
预设:(出示课件)
【译文】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儿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
教师: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第3段,然后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如何?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出示课件)
(学生默读课文,分析勾画回答。)
语句: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学生分析: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2.找出智叟和愚公两人的对话,并分析两人背后的心理。(出示课件)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
语句:(出示课件)
智叟:“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学生分析:心理:愚公大概是老糊涂了,竟然想凭着这把年纪和这点儿力气把山移走,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办到的。聪明如我,决不可能去做这样的蠢事。
语句:(出示课件)
愚公:“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学生分析:心理:我虽然年迈,但我还有众多的子孙,他们还会有他们的子孙,这样一代一代坚持挖下去,总有可以挖平的一天!智叟竟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真是枉称一个“智”字。
3.这段中,有哪些通假的词语?(出示课件)
(学生默读课本,分析勾画回答。)
学生:汝之不惠 同“慧”,聪明。
始一反焉 同“返”,往返。
4.这段中,有哪些特殊的句式?(出示课件)
(学生默读课本,分析勾画回答。)
学生: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5.这段中,有哪些一词多义的词语?(出示课件)
(学生默读课本,分析勾画回答。)
学生:固不可彻 顽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四)学习第4段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齐读课文第4段,然后疏通文意,注意画线的重点字词的意思,识记并且巩固。
教师:同学们,刚刚我们疏通了这段文字,下面用课本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翻译这段文字。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翻译回答,教师巡视点拨。)
预设:(出示课件)
【译文】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便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第四段:写愚公精神感动天帝,移山愿望实现。
思考:本段有何作用?
明确:(1)结构上:照应开头,结束全文。
(2)内容上:采用神话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愚公精神的惊天地、泣鬼神,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教师: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第4段,然后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操蛇之神和天帝对愚公移山的态度如何?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出示课件)
(学生朗读本段,勾画分析回答。)
语句:操蛇之神: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学生分析:态度: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语句:天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学生分析:态度: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
2.愚公移山成功了吗?(出示课件)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成功了。愚公移山的决心感动天帝,大山被搬走了,他的移山取得了成功。
3.这段中,有哪些特殊的句式?(出示课件)
(学生默读本段,勾画分析回答。)
学生:告之于帝。 倒装句,是“于帝告之”的倒装。
五、归纳梳理
1.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
明确: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1段);第二幅:战前动员图(第2段);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2段);
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第3段);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4段)。
2.结构梳理(出示课件31)
六、积累字词句
1.古今异义。
指 曾
诸 荷

2.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面朝)
帝感其诚(被……感动,被动用法)
毕力平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3.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4.一词多义。
且 焉 方
5.重点虚词。
①“之”的用法。
A.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操蛇之神
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汝之不惠 / 虽我之死 / 汝心之固
C.指示代词:
“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D.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②“而”的用法。
A.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B.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C.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③“其”的用法。
A.代词:
“他的”: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 “他”:惧其不已也
B.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6.特殊句式。
①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②倒装句
A.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正常的语序:汝之不惠,甚矣)
B.宾语前置:何苦而不平?(正常的语序:苦何而不平)
C.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正常的语序: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③省略句
A.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 (室人)杂然相许
B.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 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是针对文中重点的文言字词进行讲授,圈注疑难点,适当点拨。弄清楚课文讲述的故事内容。
八、随堂练习(PPT32-34)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 《愚公移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学习重点: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愚公智叟名字的深意。
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理解重点字词,把握故事内容,体会人物形象,认识愚公的精神。
2.讨论交流,在研讨探究中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寓意。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关于作者。
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2.关于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3.关于神话。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二、预习任务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熟课文,尝试背诵。
2.用自己的语言,同桌相互复述故事。
3.对照课文注释,笔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
4.合作探究。(学有余力者做)
(1)写一个孀妻遗男的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
(2)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3)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4)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5)就这则寓言本身而言,有人说,移山不合算,移屋合算些,你怎样正确看待这个问题?
三、预习检测
1.填空。
《愚公移山》选自《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作者__________,名________,郑国人,战国前期______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万仞(  )  箕畚(  )  孀妻(  )  匮乏(  ) 始龀(  )
曾不能( ) 魁父( ) 荷担者( ) 亡以应( )
3.下列加横线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赞同) 寒暑易节(交换)
B.何苦而不平(愁)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C.而山不加增(加大) 惧其不已也(停止)
D.方七百里(周长) 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4.与“河曲智叟亡无应”中“亡”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B.甚矣,汝之不惠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一厝朔东
5.翻译下列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投诸渤海之尾。
(4)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6.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7.这篇文章是一篇寓言,其寓意是(  )
A. 愚公与智叟正相反,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B. 要有长远打算,办什么事都要有计划。
C. 只要下决心,有恒心,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D. 只要办事认真,上帝也要受感动。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一、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文中标记)
1.读准字音。
万仞( ) 豫南( ) 荷担者( ) 箕畚( ) 孀妻( ) 始龀( )
无穷匮( ) 一厝( ) 垄断( ) 冀州( ) 魁父( )
2.读准节奏。
①惩山北之塞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④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⑤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二、疏通文意和结构
1.重点词语解释。
方七百里 方:____________________。
惩山北之塞 惩:________。
迂:_____________。
毕力平险 毕:__________。
杂然相许 许:_______。
损:______。
始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寒暑易节 易:__________。
固不可彻 彻:__________________。
何苦不平 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点句子翻译。
(1)我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译: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是固定结构,是“把……怎么样”的意思。)
译: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句),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
3.结构分析。(文中标记)
思考:第四段段有何作用?
(1)结构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容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
明确:
三、积累字词句
1.古今异义。
指 曾
诸 荷

2.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___________)
帝感其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毕力平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_____”,___________)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____”,____________)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词多义。
且 焉 方
5.重点虚词。
①“之”的用法。
A.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操蛇之神
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汝之不惠 / 虽我之死 / 汝心之固
C.指示代词:
“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D.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②“而”的用法。
A.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B.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C.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③“其”的用法。
A.代词:
“他的”: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 “他”:惧其不已也
B.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6.特殊句式。
①被动句:帝感其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倒装句
A.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正常的语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宾语前置:何苦而不平?(正常的语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正常的语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省略句
A.省略主语:(_______)聚室而谋曰 / (______)杂然相许
B.省略介词:帝感(____)其诚 / 一厝(_____)朔东,一厝(_____)雍南
四、内容解析
(一)阅读第一、二自然段
1.文章写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有什么作用?
明确:
2. 用原文回答。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家里人与周围人对此事的反映怎样?
家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围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愚公移山的主张得到全家拥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最能表现愚公移山得到拥护的情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表现愚公移山艰难而路途遥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从哪几方面表现愚公移山之难?
明确:
(二)阅读第三、四自然段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的“笑”应是哪一种笑?
明确:
2. 智叟嘲笑愚公什么?(观点)
明确:
3. 他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
4. 愚公如何斥责智叟?
明确:
5. 愚公认为两座大山可以搬走的理由是:
明确:
6. 标志愚公和智叟辩论取胜的一句是:
明确:
7.“帝感其诚”的“诚”是指:
明确:
8.下列句中的“之”和“其” 分别指代什么?
操蛇之神闻之:___________________
告之于帝: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惧其不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随堂练习(PPT32-34)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 《愚公移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学习重点: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愚公智叟名字的深意。
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理解重点字词,把握故事内容,体会人物形象,认识愚公的精神。
2.讨论交流,在研讨探究中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寓意。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关于作者。
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2.关于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3.关于神话。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二、预习任务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熟课文,尝试背诵。
2.用自己的语言,同桌相互复述故事。
3.对照课文注释,笔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
4.合作探究。(学有余力者做)
(1)写一个孀妻遗男的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
(2)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3)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4)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5)就这则寓言本身而言,有人说,移山不合算,移屋合算些,你怎样正确看待这个问题?
答案:
(1)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有两个作用:一是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二是以此之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2)智叟立足于现在,愚公放眼于长远;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
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3)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4)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5)有人提出“移屋的。我们知道寓言的设譬寄寓总是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特定的含意。《愚公移山》中的“困难”有它的不可回避性。
三、预习检测
1.填空。
《愚公移山》选自《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作者__________,名________,郑国人,战国前期__________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汤问 寓言 列子 寇 道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万仞(  )  箕畚(  )  孀妻(  )  匮乏(  ) 始龀(  )
曾不能( ) 魁父( ) 荷担者( ) 亡以应( )
rèn bī běn shuāng kuí chèn céng kuí hè wú
3.下列加横线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杂然相许(赞同) 寒暑易节(交换)
B.何苦而不平(愁)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C.而山不加增(加大) 惧其不已也(停止)
D.方七百里(周长) 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4.与“河曲智叟亡无应”中“亡”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A.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B.甚矣,汝之不惠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一厝朔东
5.翻译下列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投诸渤海之尾。
(4)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你太不聪明了! (2)于是带着子孙辈中能够挑得动担子的三个人。 (3)把土石投到渤海边上。
(4)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再也没有大山阻隔了。
6.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7.这篇文章是一篇寓言,其寓意是(C  )
A. 愚公与智叟正相反,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B. 要有长远打算,办什么事都要有计划。
C. 只要下决心,有恒心,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D. 只要办事认真,上帝也要受感动。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一、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太行(hánɡ)、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本在/冀(jì)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chéng)/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rǔ)/毕力平险,指通豫(yù)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zēng)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jī 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sǒu)/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zēng)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wú)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cuò)朔(shuò)东,一厝雍(yōng)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疏通文意和结构
1.重点词语解释。
方七百里 方: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惩山北之塞 惩:苦于。
迂:曲折,绕远。
毕力平险 毕:尽、全。
杂然相许 许:赞同。
损:消减。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
寒暑易节 易:更替。
固不可彻 彻:通达,文中指改变。
何苦不平 苦:愁苦,文中指担心。
2.重点句子翻译。
(1)我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译: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怎么样?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是固定结构,是“把……怎么样”的意思。)
译:凭你的能力,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句),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于是立即率领三个能挑担的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将这些石头和泥土)运到渤海边上。
3.结构分析。
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交代故事背景,为下文移山、负山作铺垫。)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一层:(北山愚公者---杂然相许)愚公为改善交通条件,向家人提出移山的主张。
二层:(其妻献疑曰---隐土之北)写解决土石的方法。
三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一反焉)写移山的艰难和众人的支持。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
第四段:写愚公精神感动天帝,移山愿望实现。
思考:本段有何作用?
(1)结构上:照应开头,结束全文。
(2)内容上:采用神话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愚公精神的惊天地、泣鬼神,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4.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1段);第二幅:战前动员图(第2段);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2段);
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第3段);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4段)。
三、积累字词句
1.古今异义。
指 曾
诸 荷

2.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面朝)
帝感其诚(被……感动,被动用法)
毕力平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3.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4.一词多义。
且 焉 方
5.重点虚词。
①“之”的用法。
A.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操蛇之神
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汝之不惠 / 虽我之死 / 汝心之固
C.指示代词:
“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D.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②“而”的用法。
A.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B.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C.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③“其”的用法。
A.代词:
“他的”: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 “他”:惧其不已也
B.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6.特殊句式。
①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②倒装句
A.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正常的语序:汝之不惠,甚矣)
B.宾语前置:何苦而不平?(正常的语序:苦何而不平)
C.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正常的语序: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③省略句
A.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 (室人)杂然相许
B.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 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四、内容解析
(一)阅读第一、二自然段
1. 文章写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有什么作用?
明确: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作用:衬托愚公的毅力和气魄。
2. 用原文回答。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③家里人与周围人对此事的反映怎样?
家里人:子孙“杂然相许”;妻子“献疑曰:……且焉置土石”
周围人:京城孀妻遗男:“跳往助之”
④愚公移山的主张得到全家拥护的句子是:——杂然相许。
⑤最能表现愚公移山得到拥护的情节是?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⑥表现愚公移山艰难而路途遥远的句子是:——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课文从哪几方面表现愚公移山之难?
明确:山之高:“高万仞”; 
山之大:“方七百里”;
人之老:“年且九十”;
人之少:“荷担者三夫”;
路之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二)阅读第三、四自然段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的“笑”应是哪一种笑?
明确:嘲笑(讥笑)
2. 智叟嘲笑愚公什么?(观点)
明确:甚矣,汝之不惠!
3. 他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以残年余力……其如土石何?
4. 愚公如何斥责智叟?
明确:汝心之固……曾不若孀妻弱子。
5. 愚公认为两座大山可以搬走的理由是:
明确: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6. 标志愚公和智叟辩论取胜的一句是:
明确:河曲智叟亡以应。
7.“帝感其诚”的“诚”是指:
明确: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
8.下列句中的“之”和“其” 分别指代什么?
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这件事
告之于帝:愚公移山这件事
惧其不已:愚公及其子孙
五、随堂练习(PPT32-34)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