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新课导入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
凭着是一身肝胆
想起来不是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
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孙喔了却了
心中祈愿
无路难啊开路更难
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想想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
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24 愚公移山
1.积累文言词语,辨析一词多义。(重点)
2.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
3.感受愚公精神,养成持之以恒的精神。(素养)
核心素养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讨论分析课文的内容
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3.理解“愚公”、“智叟“人物形象
4.理解本文的神话结尾
5.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基础的字词和文章的大概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深入课文内容,来看看这篇寓言到底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我们从中又可以学到人物的什么精神。
1.愚公移山遇到了哪些困难?
①两座山非常高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②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合作探究
2.写愚公及其子孙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遗男“跳往助之”的情节?
遗男“跳往助之”,表示移山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子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共同的愿望。从表达上看,这个情节增加了文章的生动
性,避免了行文的单调。“跳往助
之”四个字,把小孩子欣欣然的神
态写了出来,同时与后文智叟的态
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3.比较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度是否相同?(注意读法)
其妻献疑曰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以君之力
以残年余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如太行王屋何
其如土石何
献:提出,不反对
而笑:讥笑
君:是尊称
残年:极端鄙视
损:减少山之土
“毁”“一毛”:拔根汗毛的力量也没有
“其”字加强了反问语气
妻子的态度:关心
智叟的态度:轻视嘲讽
句段赏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这是愚公驳斥智叟的话,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层层紧扣,充分道出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用“无穷匮”作结,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有说服力。最后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不会增高加大,只会越挖越少,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令人信服。表现了愚公迎难而上的精神和决心造福子孙后代的愿望。
智叟与愚公谁智谁愚呢?
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谁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晋代张湛评《愚公移山》
俗谓之愚者,未必非智也;
俗谓之智者,未必非愚也。
好有哲理哟!
愚公
移山
不愚
不智用静止的眼光
笑而止之
大智若愚
愚不可及
有发展的眼光
大智
大勇
与困难作斗争
对比鲜明
愚公:因为他不怕困难,有坚强的毅力,有远大的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的信念,说明了人定胜天的伟大意义。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大智若愚
智叟:因为他是个懒汉懦夫,把困难看得太重,把人的力量估计过低。只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鼠目寸光
4.愚公究竟“智”在何处?智叟究竟“愚”在何处?
5.从课文可看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命名有何用意?
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的形象。
6.山高大,愚公年迈,人力缺乏,运土的路途遥远,操蛇之神“惧”及帝感其诚,有何作用?
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7.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何作用?
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上的不同。
8.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用意?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无惧困难,意志坚强,毅力顽强,敢于斗争的人物形象。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9.什么是愚公精神?
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克服困难,坚持不懈
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
然,征服自然的精神;
就是敢于斗争的精神。
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也会遇到像挖山一样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胜利,所以我们今天仍需要愚公精神。
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能,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拓展延伸
现在摆在我们同学面前就有7座大山,我们只有发扬愚公精神,逐一克服,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政治
历史
在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帮助愚公解决“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的问题?
各抒己见
可以搬家、修盘山公路、打通隧道或者发展旅游事业,让别人进山来等等。但前提是不能破坏自然环境。不管是什么举措,都要有愚公移山的
精神即:
克服困难,坚持不懈,
为后人造福。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哪些深刻道理?
(1)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 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2)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4)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寓意发散
1.故事情节曲折巧妙。
开篇极写山之高大,交代“移山”背景;接着写愚公移山的决定,仅以全家之力“平险”,所用工具简陋,运土石路途遥远等,突出愚公之“愚”;后写与智叟之辩”,突出愚公之“智”;最后以天帝助其移山成功作为高潮与结局。情节设计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写作特色
2.善用对比、烘托表现人物形象。
比如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 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突出了愚公才是真正的“智”。
文中运用烘托的例子也不少。例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石路程的遥远,挖山者的年纪等,对显示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工程的艰巨,有烘托作用。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烘托了愚公精神的影响力。
3.人物语言生动传神。
故事中的对话不仅有展开情节的作用,而且不同的对话用不同的语气,反映了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如北山愚公“聚室而谋”,是用商量的语气征询家人的意见,由此引出妻子的“献疑”;妻子“献疑”,表示了对移山的关心,又引起全家人讨论“焉置土石”的问题,引出移山行动的开端;河曲智叟的“笑而止之”,表现了其思想的顽固,引出愚公的驳斥,由此过渡到神话的结尾。
4.细节描写生动形象。
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一个神态上的细节“笑”,形象地写出了智叟自作聪明之态。
“遗男”“跳往助之”这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把孩子高兴的神态生动地描写出来,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和下文智叟的态度形成对比,增强讽刺的艺术效果。
随堂练习
愚公虽到了“ ”的高龄,但还要率全家人去“毕力平险”,这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首先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要解决“ ”这一交通不便之苦,要实现“ ”的明确目标。他不冒然行事,能先与家人商议。当提出移山的主张后,立即得到了子孙们“ ”的反应。这时其妻“献疑”,又促使他考虑得更周全。最后得到了“ ”的主意才开始行动。愚公不顾年迈力衰,亲自参与“ ”这样的艰苦劳动,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精神可嘉,令人深受启发。
年且九十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杂然相许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试用原文中的有关语句填充下面这段分析性文字。
2.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助之”、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解析:结尾反映了当时人们有“人定胜天”的强烈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雄伟气魄,也反映了作者对作品中所阐述的哲理思想的坚信,以神话的形式给予了肯定。
3.《愚公移山》中多用对比衬托手法,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愚公似愚而智,智叟似智而愚。这样写,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B.遗男“助之”与智叟“止之”对比鲜明,更显示出智叟目光短浅、态度消极。
C.写太行、王屋二山之高大,运土路程之遥远,衬托出愚公的过人胆识与气魄。
D.其妻献疑与智叟讥笑形成对比,凸显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
作业布置
从下面两个场景中任选其一,以课文相关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不少于200字。
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
愚公与智叟辩论
2.课文结尾写天帝派遣两个大力神背走两座山,若愚公与智叟两人此时见面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试写一段文字。
愚公移山
移山原因 遇到困难
移山准备 寻找方法
移山过程 克服困难
移山成功 战胜困难
持之以恒、
自强不息的
愚公精神
板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 《愚公移山》同步检测
(满分:70分 时间:4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55分)
1.填空。(10分)
(1)《愚公移山》选自《 》, 体裁是 。作者名寇(御寇)是战国前期 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我们曾在七年级学过他的一篇文章是《__________》
(2)“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 “洛(洛河)阳”位于_________;“华(华山)阴”位于_____________。“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句中“始龀”指_______________”“高万仞”句中“仞”是________单位,古代以七尺或者八尺为一仞。
(3)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万仞(rèn) 豫南(yù) 箕畚(fèn) B.魁父(kuí) 一厝(cuò) 叩石(kòu)
C.始龀(chèn) 朔东(sù) 雍南(yōng) D.孀妻(shuāng) 冀州(jì) 穷匮(guì)
3.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
C.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D.曾益其所不能。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杂然相许________
(2)何苦而不平________
(3)曾不能毁山之一毛________
(4)固不可彻________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含义一致的一项是( ) (2分)
A.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惩山北之塞 D.河曲智叟亡以应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聚室而谋曰 不谋而合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求之下流,固颠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告之于帝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而山不加增 博闻而强识
C.以残年余力 以顺为正者 D.虽我之死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9.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帝感其诚 B.且焉置土石 C.告之于帝 D.甚矣,汝之不惠
10.与“何苦而不平”问句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且焉置土石? B.何陋之有? C.何以为计? D.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1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运用这种句式的目的是表现愚公( )(3分)
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12.下列句子的翻译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翻译: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理解:愚公的妻子认为,仅凭愚公一个人的力气很难把太行山、王屋山挖平,应该大家团结起来一起挖平大山。
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翻译: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理解:愚公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认识到人力是无穷的,只要世代坚持,就能移走大山,从而有力地反驳了智叟。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翻译: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理解:“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人力之少、运输工具简陋等方面表现了移山的艰难衬托出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决心。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翻译: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理解:邻人京城氏的男孩尽管才七八岁,却能热情地帮助移山,写出了愚公移山这一行动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支持。
1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助之”、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14.你所在的班级将举行“‘愚公移山’之我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0分)
(1)请你为这次活动写一段开场白,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不少于60字)(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同学们收集的两则材料,请你给“愚公精神”下一个定义。(2分)
材料一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摘自歌曲《愚公移山》)
材料二 1991年,唐卓琼的小儿子掉下悬崖而死。从那时起,他决心修一条“接”儿子回家的路。为了修路,年迈的母亲死在山上,老伴与他形同陌路,大儿媳选择了与支持修路的大儿子离婚……“鸡公岭上通大道,和尚岩脚变坦途。”人们说,修路不止的他,完全是现代版的愚公。
(摘自《重庆晚报》,有删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关于“愚公移山”的争论,请根据争论回答问题。(5分)
甲:愚公为了移山,带领子孙挖山不止,还要世世代代挖下去,这岂不是费时费力,太缺乏经济头脑了?还不如带领子孙搬家,去开辟一片新天地。
乙:搬家是逃避现实的做法,人不能遇到困难就逃避。
丙:人应该有开拓精神,此路不通,可以开辟新路。愚公何必固守在那闭塞的家乡,搬家更有发展前途。
丁:面对两座大山,愚公没有被吓倒,而是选择了挖山。这种持之以恒、奋斗不息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如果搬家了,那就不是愚公了。
①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支持哪位同学的观点?请简要阐述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默写。(6分)
(1)描写运土石的路途遥远,从侧面烘托愚公一家移山之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愚公认为人定胜天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晋代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_”这一句而言的。
二、阅读理解(15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选自《愚公移山》)
(乙)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①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④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选自《二翁登泰山》)
(注释)①向:从前。②冀、雍:古代两个州的名称。③曩:以往,过去。④绝:横渡。
1.给乙文划线处断句(断两处)(2分)
曩 者 愚 公 年 且 九 十 而 移 山 今 吾 辈 方 逾 六 旬 何 老 之 有!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惩山北之塞 ______________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______________
(3)是山余亦未登 ___________________
(4)自日出至薄暮 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差矣,汝之言!
4.根据文段内容填空。(4分)
(甲)文中写到邻居家的小孩来帮忙挖山,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提到愚公移山的事,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部分解析
一、
1.(1)《列子·汤问》 寓言 道 杞人忧天(2)洛河北岸 华山北面 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长度(3)示例: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等
2.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音的能力。A项,畚běn。C项,朔shuò。D项,匮kuì。
3.A 解析: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C.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4.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通假字的能力。A项,“反”同“返”,往返。B项,“惠”同“慧”,聪明。D项,“曾”同“增”。
5.(1)赞同。 (2)愁苦,文中指担心。 (3)指草木。 (4)通达,文中指改变。
6.D 解析:A.古义: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今义:曾经。B.古义:即使。今义:虽然。C.古义:苦于。今义:处罚。D.古今义都是“老年男子”的意思。
7.B 解析:B项,“谋”都是“商量”的意思。A项,“且”意思分别为:将近;况且。C项,“焉”意思分别为:语气词;怎么。D项,“固”意思分别为:顽固;本来。
8.D 解析:A项中两个“于”分别为“向”“到”的意思;B项中两个“而”分别表转折关系和并列关系;C项中两个“以”分别为“凭借”“把”的意思;D项中两个“之”都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故选D。
9.A 解析:A 项是被动句,其他三项是倒装句。
10.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特点的分析能力。首先仔细阅读题干,然后理解句子的意思和句式特点,辨析作答。例句“何苦而不平”和B项“何陋之有?”都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表示反问,其它三项都是一般的疑问句。
11.C
12.A
13.D 解析:结尾反映了当时人们有“人定胜天”的强烈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雄伟气魄,也反映了作者对作品中所阐述的哲理思想的坚信,以神话的形式给予了肯定。
14.(1)(示例)同学们,大家好!《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的一则优秀的寓言,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受到了愚公精神的鼓舞。读了这则寓言,你有怎样的感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则寓言的精神内涵,希望大家踊跃发言!
(2)(示例)“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
(3)①愚公该不该搬家。②(示例)我支持乙、丁两位同学的观点,我认为愚公不该搬家。正视困难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放弃必定失败。
解析:(1)答题时,要紧扣主题,用精练的语言对《愚公移山》进行简要评价,同时还要引出本次活动。
(2)答题时,要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挖掘出两则材料的内涵,如由“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为了修路,年迈的母亲死在山上,老伴与他形同陌路”等可知,“愚公精神”包括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等。
(3)第①题,可以抓住每个人话语中的关键词,如“还不如带领子孙搬家”“搬家是逃避现实的做法”等,提炼出争论的焦点:愚公该不该搬家。第②题,开放性试题,做到言之有理即可。
15.(1) 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3)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二、
1.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2.(1)苦于(发愁)(2)交换(更替、更换)(3)这(4)靠近、接近(同薄暮冥冥之薄)
3.(1)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这两座大山,(使道路)一直通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南岸,好吗
(2)错了,你的话!(你的话错了!)
4.甲文:反映出愚公的移山行动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同时,以孩子的人之小反衬托山之大,突显出挖山(移山)的不容易。
乙文:与愚公作比较,说明自己年轻有优势,更要学习愚公敢于战胜困难的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 愚公移山
核心素养
1.积累文言词语,辨析一词多义。(重点)
2.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
3.感受愚公精神,养成持之以恒的精神。(素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讨论分析课文的内容
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3.理解“愚公”、“智叟“人物形象
4.理解本文的神话结尾
5.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一、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基础的字词和文章的大概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深入课文内容,来看看这篇寓言到底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我们从中又可以学到人物的什么精神。
二、内容探究
1.愚公移山遇到了哪些困难?
明确:①两座山非常高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②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写愚公及其子孙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遗男“跳往助之”的情节?
明确:遗男“跳往助之”,表示移山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子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共同的愿望。从表达上看,这个情节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行文的单调。“跳往助之”四个字,把小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了出来,同时与后文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3.愚公的妻子在“聚室而谋”时对移山提出异议,这与智叟对移山的态度是一样的吗?
明确:不一样。
愚公之妻是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和担心,她并不反对移山;智叟则是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他反对移山。
█比较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度是否相同?(注意读法)
明确: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她提问题,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句段赏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明确:这是愚公驳斥智叟的话,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层层紧扣,充分道出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用“无穷匮”作结,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有说服力。最后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不会增高加大,只会越挖越少,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令人信服。表现了愚公迎难而上的精神和决心造福子孙后代的愿望。
●智叟与愚公谁智谁愚呢?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谁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
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运往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才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4.从课文可看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命名有何用意?
明确: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的形象。
5.山高大,愚公年迈,人力缺乏,运土的路途遥远,操蛇之神“惧”及帝感其诚,有何作用?
明确: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6.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何作用?
明确: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上的不同。
7.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有何寓意?
明确: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无惧困难,意志坚强,毅力顽强,敢于斗争的人物形象。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8.什么是愚公精神?
明确: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的精神。
三、拓展延伸
1.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明确: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也会遇到像挖山一样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胜利,所以我们今天仍需要愚公精神。
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能,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2.在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帮助愚公解决“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的问题?
明确:可以搬家、修盘山公路、打通隧道或者发展旅游事业,让别人进山来等等。但前提是不能破坏自然环境。不管是什么举措,都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即: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为后人造福。
四、寓意发散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哪些深刻道理?
明确:(1)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 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2)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4)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五、写作特色
1.故事情节曲折巧妙。
开篇极写山之高大,交代“移山”背景;接着写愚公移山的决定,仅以全家之力“平险”,所用工具简陋,运土石路途遥远等,突出愚公之“愚”;后写与智叟之辩”,突出愚公之“智”;最后以天帝助其移山成功作为高潮与结局。情节设计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2.善用对比、烘托表现人物形象。
比如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 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突出了愚公才是真正的“智”。
文中运用烘托的例子也不少。例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石路程的遥远,挖山者的年纪等,对显示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工程的艰巨,有烘托作用。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烘托了愚公精神的影响力。
3.人物语言生动传神。
故事中的对话不仅有展开情节的作用,而且不同的对话用不同的语气,反映了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如北山愚公“聚室而谋”,是用商量的语气征询家人的意见,由此引出妻子的“献疑”;妻子“献疑”,表示了对移山的关心,又引起全家人讨论“焉置土石”的问题,引出移山行动的开端;河曲智叟的“笑而止之”,表现了其思想的顽固,引出愚公的驳斥,由此过渡到神话的结尾。
4.细节描写生动形象。
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一个神态上的细节“笑”,形象地写出了智叟自作聪明之态。
“遗男”“跳往助之”这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把孩子高兴的神态生动地描写出来,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和下文智叟的态度形成对比,增强讽刺的艺术效果。
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寓言中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寓意深刻。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我们国家现在这个繁荣昌盛的局面?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我们应该继续发扬愚公精神。
七、随堂练习
1.试用原文中的有关语句填充下面这段分析性文字。
愚公虽到了“ ”的高龄,但还要率全家人去“毕力平险”,这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首先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要解决“ ”这一交通不便之苦,要实现“ ”的明确目标。他不冒然行事,能先与家人商议。当提出移山的主张后,立即得到了子孙们“ ”的反应。这时其妻“献疑”,又促使他考虑得更周全。最后得到了“ ”的主意才开始行动。愚公不顾年迈力衰,亲自参与“ ”这样的艰苦劳动,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精神可嘉,令人深受启发。
年且九十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杂然相许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助之”、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解析:结尾反映了当时人们有“人定胜天”的强烈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雄伟气魄,也反映了作者对作品中所阐述的哲理思想的坚信,以神话的形式给予了肯定。
3.《愚公移山》中多用对比衬托手法,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愚公似愚而智,智叟似智而愚。这样写,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B.遗男“助之”与智叟“止之”对比鲜明,更显示出智叟目光短浅、态度消极。
C.写太行、王屋二山之高大,运土路程之遥远,衬托出愚公的过人胆识与气魄。
D.其妻献疑与智叟讥笑形成对比,凸显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
八、作业布置
1.从下面两个场景中任选其一,以课文相关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不少于200字。
(1)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
(2)愚公与智叟辩论
2.课文结尾写天帝派遣两个大力神背走两座山,若愚公与智叟两人此时见面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改造自然,实现理想踏实苦干,人
定胜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 《愚公移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学习重点: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愚公智叟名字的深意。
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理解重点字词,把握故事内容,体会人物形象,认识愚公的精神。
2.讨论交流,在研讨探究中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寓意。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写愚公及其子孙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遗男“跳往助之”的情节?
明确:
2.愚公的妻子在“聚室而谋”时对移山提出异议,这与智叟对移山的态度是一样的吗?
明确:
█比较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度是否相同?(注意读法)
明确: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她提问题,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3.句段赏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明确:
●智叟与愚公谁智谁愚呢?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写辩词)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谁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4.从课文可看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命名有何用意?
明确:
5.山高大,愚公年迈,人力缺乏,运土的路途遥远,操蛇之神“惧”及帝感其诚,有何作用?
明确:
6.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何作用?
明确:
7.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有何寓意?
明确:
8.什么是愚公精神?
明确:
二、拓展延伸
1.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明确:
2.在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帮助愚公解决“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的问题?
明确:
三、寓意发散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哪些深刻道理?
明确:
四、写作特色
1.故事情节____________。
开篇极写山之高大,交代“移山”背景;接着写愚公移山的决定,仅以全家之力“平险”,所用工具简陋,运土石路途遥远等,突出愚公之“愚”;后写与智叟之辩”,突出愚公之“智”;最后以天帝助其移山成功作为高潮与结局。情节设计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2.善用______、_______表现人物形象。
比如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 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突出了愚公才是真正的“智”。
文中运用烘托的例子也不少。例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石路程的遥远,挖山者的年纪等,对显示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工程的艰巨,有烘托作用。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烘托了愚公精神的影响力。
3.人物语言____________。
故事中的对话不仅有展开情节的作用,而且不同的对话用不同的语气,反映了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如北山愚公“聚室而谋”,是用商量的语气征询家人的意见,由此引出妻子的“献疑”;妻子“献疑”,表示了对移山的关心,又引起全家人讨论“焉置土石”的问题,引出移山行动的开端;河曲智叟的“笑而止之”,表现了其思想的顽固,引出愚公的驳斥,由此过渡到神话的结尾。
4.细节描写_____________。
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一个神态上的细节“笑”,形象地写出了智叟自作聪明之态。
“遗男”“跳往助之”这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把孩子高兴的神态生动地描写出来,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和下文智叟的态度形成对比,增强讽刺的艺术效果。
五、随堂练习
1.试用原文中的有关语句填充下面这段分析性文字。
愚公虽到了“ ”的高龄,但还要率全家人去“毕力平险”,这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首先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要解决“ ”这一交通不便之苦,要实现“ ”的明确目标。他不冒然行事,能先与家人商议。当提出移山的主张后,立即得到了子孙们“ ”的反应。这时其妻“献疑”,又促使他考虑得更周全。最后得到了“ ”的主意才开始行动。愚公不顾年迈力衰,亲自参与“ ”这样的艰苦劳动,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精神可嘉,令人深受启发。
2.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助之”、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3.《愚公移山》中多用对比衬托手法,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似愚而智,智叟似智而愚。这样写,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B.遗男“助之”与智叟“止之”对比鲜明,更显示出智叟目光短浅、态度消极。
C.写太行、王屋二山之高大,运土路程之遥远,衬托出愚公的过人胆识与气魄。
D.其妻献疑与智叟讥笑形成对比,凸显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
六、作业布置
1.从下面两个场景中任选其一,以课文相关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不少于200字。
(1)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
(2)愚公与智叟辩论
2.课文结尾写天帝派遣两个大力神背走两座山,若愚公与智叟两人此时见面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愚公移山》,回答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1)方七百里( )
(2)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3)聚室而谋日( )
(4)吾与汝毕力平险( )
(5)杂然相许( )
(6)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7)帝感其诚( )
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虽我之死”中的“之”相同的是( )
A.本在冀州之南 B.汝之不惠 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D.告之于帝
3.下列文言文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甚矣,汝之不惠!
(3)帝感其诚。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反问句 陈述句 倒装句 被动句 B.反问句 倒装句 被动句 陈述句
C.疑问句 陈述句 被动句 判断句 D.疑问句 倒装句 判断句 陈述句
4.翻译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5.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篇寓言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B.第②③段先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全家人又讨论决定了运土方案,而后立即行动;再写河曲智叟闻讯赶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
C.第④段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最终被移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迷信思想,认为神的力量远大于人的力量。
D.本文又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6.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哪两个方面?
(2)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什么?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什么?
7.请站在保护大自然的角度,谈谈你对“愚公”挖山的看法。
8.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 《愚公移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学习重点: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愚公智叟名字的深意。
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理解重点字词,把握故事内容,体会人物形象,认识愚公的精神。
2.讨论交流,在研讨探究中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寓意。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写愚公及其子孙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遗男“跳往助之”的情节?
明确:遗男“跳往助之”,表示移山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子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共同的愿望。从表达上看,这个情节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行文的单调。“跳往助之”四个字,把小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了出来,同时与后文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2.愚公的妻子在“聚室而谋”时对移山提出异议,这与智叟对移山的态度是一样的吗?
明确:不一样。
愚公之妻是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和担心,她并不反对移山;智叟则是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他反对移山。
█比较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度是否相同?(注意读法)
明确: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她提问题,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3.句段赏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明确:这是愚公驳斥智叟的话,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层层紧扣,充分道出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用“无穷匮”作结,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有说服力。最后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不会增高加大,只会越挖越少,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令人信服。表现了愚公迎难而上的精神和决心造福子孙后代的愿望。
●智叟与愚公谁智谁愚呢?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谁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
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运往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才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4.从课文可看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命名有何用意?
明确: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的形象。
5.山高大,愚公年迈,人力缺乏,运土的路途遥远,操蛇之神“惧”及帝感其诚,有何作用?
明确: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6.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何作用?
明确: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上的不同。
7.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有何寓意?
明确: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无惧困难,意志坚强,毅力顽强,敢于斗争的人物形象。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8.什么是愚公精神?
明确: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的精神。
二、拓展延伸
1.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明确: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也会遇到像挖山一样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胜利,所以我们今天仍需要愚公精神。
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能,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2.在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帮助愚公解决“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的问题?
明确:可以搬家、修盘山公路、打通隧道或者发展旅游事业,让别人进山来等等。但前提是不能破坏自然环境。不管是什么举措,都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即: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为后人造福。
三、寓意发散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哪些深刻道理?
明确:(1)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 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2)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4)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四、写作特色
1.故事情节曲折巧妙。
开篇极写山之高大,交代“移山”背景;接着写愚公移山的决定,仅以全家之力“平险”,所用工具简陋,运土石路途遥远等,突出愚公之“愚”;后写与智叟之辩”,突出愚公之“智”;最后以天帝助其移山成功作为高潮与结局。情节设计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2.善用对比、烘托表现人物形象。
比如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 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突出了愚公才是真正的“智”。
文中运用烘托的例子也不少。例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石路程的遥远,挖山者的年纪等,对显示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工程的艰巨,有烘托作用。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烘托了愚公精神的影响力。
3.人物语言生动传神。
故事中的对话不仅有展开情节的作用,而且不同的对话用不同的语气,反映了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如北山愚公“聚室而谋”,是用商量的语气征询家人的意见,由此引出妻子的“献疑”;妻子“献疑”,表示了对移山的关心,又引起全家人讨论“焉置土石”的问题,引出移山行动的开端;河曲智叟的“笑而止之”,表现了其思想的顽固,引出愚公的驳斥,由此过渡到神话的结尾。
4.细节描写生动形象。
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一个神态上的细节“笑”,形象地写出了智叟自作聪明之态。
“遗男”“跳往助之”这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把孩子高兴的神态生动地描写出来,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和下文智叟的态度形成对比,增强讽刺的艺术效果。
五、随堂练习
1.试用原文中的有关语句填充下面这段分析性文字。
愚公虽到了“ ”的高龄,但还要率全家人去“毕力平险”,这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首先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要解决“ ”这一交通不便之苦,要实现“ ”的明确目标。他不冒然行事,能先与家人商议。当提出移山的主张后,立即得到了子孙们“ ”的反应。这时其妻“献疑”,又促使他考虑得更周全。最后得到了“ ”的主意才开始行动。愚公不顾年迈力衰,亲自参与“ ”这样的艰苦劳动,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精神可嘉,令人深受启发。
年且九十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杂然相许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助之”、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解析:结尾反映了当时人们有“人定胜天”的强烈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雄伟气魄,也反映了作者对作品中所阐述的哲理思想的坚信,以神话的形式给予了肯定。
3.《愚公移山》中多用对比衬托手法,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愚公似愚而智,智叟似智而愚。这样写,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B.遗男“助之”与智叟“止之”对比鲜明,更显示出智叟目光短浅、态度消极。
C.写太行、王屋二山之高大,运土路程之遥远,衬托出愚公的过人胆识与气魄。
D.其妻献疑与智叟讥笑形成对比,凸显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
六、作业布置
1.从下面两个场景中任选其一,以课文相关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不少于200字。
(1)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
(2)愚公与智叟辩论
2.课文结尾写天帝派遣两个大力神背走两座山,若愚公与智叟两人此时见面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愚公移山》,回答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1)方七百里( )
(2)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3)聚室而谋日( )
(4)吾与汝毕力平险( )
(5)杂然相许( )
(6)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7)帝感其诚( )
答案:(1)方圆 (2)将近(3)商量(4)险峻的大山(5)赞同(6)即使(7) 被……感动
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虽我之死”中的“之”相同的是( B )
A.本在冀州之南 B.汝之不惠 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D.告之于帝
3.下列文言文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
(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甚矣,汝之不惠!
(3)帝感其诚。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反问句 陈述句 倒装句 被动句 B.反问句 倒装句 被动句 陈述句
C.疑问句 陈述句 被动句 判断句 D.疑问句 倒装句 判断句 陈述句
4.翻译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答案:
(1)苦于大山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路。
(2)凭你的力气,尚且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
(3)于是就带儿孙中能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岸边。
(4)你的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
(5)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而山却不增加,哪里愁挖不平呢?
5.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这篇寓言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B.第②③段先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全家人又讨论决定了运土方案,而后立即行动;再写河曲智叟闻讯赶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
C.第④段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最终被移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迷信思想,认为神的力量远大于人的力量。
D.本文又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6.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哪两个方面?
人的力量小;大自然不可征服
(2)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有挖山的坚定决心,子孙无穷无尽;山不能再增加了。
(3)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什么?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什么?
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 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
7.请站在保护大自然的角度,谈谈你对“愚公”挖山的看法。
示例:愚公这样的做法是不行的。因为山上的草木植被遭到彻底破坏后,会导致土地沙化、生态失衡,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后患。(只要能从保护大自然的角度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8.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启示: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