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诗词五首 第1课时课件(共65张PPT)+教案+学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6 诗词五首 第1课时课件(共65张PPT)+教案+学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5 21:37:50

文档简介

(共65张PPT)
古人曾言:“诗言志,歌永言。”优秀的诗歌作品都是真心话语,字字关情。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都是传统名篇,表现了古代文人对时代和生活的认识,抒发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至今读来,仍能给人很多启发。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吧!
新课导入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 陶渊明
《春望》——杜甫
《雁门太守行》——李贺
《赤壁》——杜牧
《渔家傲》——李清照
1.了解五首诗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五首诗词。(重点)
2.结合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中寄寓的情感。(难点)
3.学习品析诗词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感情。(素养)
核心素养
第一课时
饮酒
——陶渊明
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古诗《饮酒(其五)》,来感受作者那超然的心境。
《饮酒(其五)》导入
饮酒
——陶渊明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学习目标
关于本诗: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本篇写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领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预习交流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
性格:
爱好:
喜爱的花卉:
理想生活:
陶渊明档案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
“嗜酒”
“晋陶渊明独爱菊”
世外桃源
陶渊明:
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1. 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青壮年时,抱有大济苍生的理想,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
2. 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二十九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来,又做过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因不满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责,
3. 在405年四十一岁时弃官归田,此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陶渊明
初步感悟意境
朗读课文
结 庐在 人境,
而无车马 喧。
问 君 何 能 尔,
心 远 地 自 偏。
吵闹的声音。
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喧嚣扰攘的尘世。
建造,构筑。
简陋的房屋。
如此,这样。
译读诗歌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建造屋舍(住)在人间,却听不到马车的喧闹。
请问您如何能够这样呢?心灵远离(尘俗),(住的)地方自然觉得偏僻了。
释 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分辨。
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傍晚。
相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时更加美丽,飞鸟成群结伴归巢。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释 义:
想想这首诗讲了几层意思,分别写的是什么?
第二层(5~8句):描田园之景 。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第一层(1~4句):叙结庐之事。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第三层(9~10句):抒隐居之情。点明主旨,作者以为隐居生活有人生真正的意趣。
整体感知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古代的人出行一般——双脚。车马——达官显贵。) “车马喧”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
内容解析
2.“心远地自偏” “远”的对象是什么?
“心远”。即心志高远。“远”,有远离的意思,远离官场,远离名利,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脱尘世。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叙事
前四句写自己远离世俗的情怀,他虽然“结庐在人境”,但对车马喧闹他却充耳不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作者看破了现实而超脱于世外,是因为“心远”才有了“地偏”。
启示:在热闹的现实生活中,只要远离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世俗,那么我们的心灵就会宁静致远。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抬头无意之中看见了南山。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显得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悠然见南山”理解:悠然的自己看见南山;自己看见悠然的南山;悠然的自己看见悠然的南山。
这四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情感)?
这四句诗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傍晚时分,作者在东边的篱笆下,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撷(xié)着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看到夕阳西下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
通过这几句诗,作者营造了一种自然恬淡、安静祥和的氛围,构成了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
充分表达诗人热爱自然、悠闲自适的情感和超然物外、豁达宽广的心胸。
3.这四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因喜欢而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心灵是自由的。
菊象征着隐士,可见作者的归隐之心,超脱尘世的情趣。
作者一心要回归田园,当置身于大自然当中时又满怀喜悦,可知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4.隐居的闲适生活为何偏“采菊”?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周敦颐《爱莲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象征着隐士的超凡脱俗和高洁的情操。
  “采菊”是俯,“见南山”是仰,俯仰之间,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合,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情怀。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体现了怎样的意境美?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不能换成“看”或“望”?
词语赏析答题模式 解释词语意思 用在句中表示 表现了作者……之情
“见”的意思是偶然发现,强调的是物主动地出现;“看和望”强调的是人主观地观望。 “见”用在句中表示猛然抬头,南山主动映入眼帘。
表现了作者无意中看到南山的欣喜之情。所以不能换。
7.如何理解“飞鸟相与还”的“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此句勾起作者无限联想:
1. 在己,鸟知回,我知回,已回。
2. 在人,鸟知回,你们为什么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投身宁静优美的自然怀抱中呢?
自勉劝人
远离尘世纷扰
回归自然怀抱
坚守心灵净土
这句诗的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绘景
“采菊东篱下”,生活是那样的优雅;“悠然见南山”,心境又是多么超然,眼看山中的景色到傍晚时越发美好,飞鸟们也相约结伴而回,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美丽图画啊!
启示: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净化的,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可以改变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比如作业太难,同学不好相处、在学校很心烦,你应该多去关注那些美的东西,比如小草有多绿,花儿开得多艳丽,小鸟的叫声多么动听,哪位同学曾经帮助过你,哪位老师曾经关心过你等等,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充满了美,充满幸福。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指远离污浊官场、回归自然的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
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真意”指什么?
指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的人生与自然之理。实指作者乐于隐居、回归田园、陶醉自然、洁身自好的情趣。
议论抒情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8.“此中”“真意”“忘言”分别指什么?
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抒情
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诗的主题
1. 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前四句叙事含理(人境——无喧——心远——地偏);
中间四句写景寓理(采菊——见山——日夕——鸟还);
最后两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
整首诗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2. 平易朴素的语言中富于情趣与理趣。
艺术特色
结合我们学过的陶渊明的其他诗文,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陶渊明的思想精神?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加此有其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选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拓展延伸
结庐人境,而无车马喧:
“而”字表转折,表明心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承上发问,回答作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峰静穆高远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飞鸟结群还林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揭示主旨,感悟生命真谛

饮酒(其五)
刻画形象(叙述)
融于自然、闲适自得(描写)
点明主旨(议论)
本课小结
1.默写题。
(1)我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就有一句诗与其意境相似,这句诗是 , 。
(2)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用问答形式表明内心清净就能远离喧嚣之意的句子是
? 。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随堂练习
2.简答题。
(1)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心远地自偏
(2)“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
(3)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3.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这一景色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诗的前四句道出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大自然,尽情体会生活的乐趣。
D.这首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C
饮酒(其五)
在人境无车马喧
心远
悠然
真意
飞鸟
夕阳
见南山
采菊
板书设计
昔日长安城:
2.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1.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繁华热闹
诗人笔下长安城:
破败荒凉
《春望》导入
他是谁?
杜甫
他就是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学习方法:知人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
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学习方法:论世
杜甫

春望
1.品味诗中的字词句。
2.知人论世,理解诗中寄寓的忧国念亲的情怀。
3.学习情景交融、反衬的写诗方法。
学习目标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朗读课文
zān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起什么作用?
描绘了沦陷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满目凄凉。
交代了写作背景,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内容解析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1)感世伤时,花也在流泪;怨恨别离,鸟也在啼叫惊动人心。
(2)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
(花泣泪)
(花溅泪)
2.有人说这是诗人由带着露水的花,
联想到花也在流泪,你的看法呢?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剑外忽传收蓟jì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
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抒发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颔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思念亲人的深沉感情。
拟人和反衬
古代边境为了及时的传递敌人来犯的信息,在峰火台上点燃狼粪,因为狼粪点燃时的烟很大,可以看的很远 。
烽火(此指战争)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颈联写什么内容?
“连三月”写战乱时间之长。
“抵万金”形容家书的珍贵。
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 诗经·静女》
【解释】搔首:用手挠头。
踟蹰:来回走动。形容心情焦急、惶惑或犹豫。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诗人写自己的肖像有什么作用?
通过描写自己的肖像,具体形象地写出伤时、念家的程度。
46岁
揣摩诗人形象
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心想远方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忡忡,这怎不叫人 怆然涕下!
望:
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
望能顺利到达灵武,酬报国之志;
望官军早日收复京城,中兴国运。
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
1.全诗的诗眼是哪个字?
合作探究
2.诗歌描写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国破家亡,战火不断,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
诗的前四句重在描绘景物(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
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诗中景物有声有色,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泣血之作。
4.这首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
5.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国”是指都城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只剩山水。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这里的“草木深”写出了长安城内杂草丛生。因此,这一句是用“山河在”“草木深”反衬了长安城的残破和凄凉景象。
试以“望”为切入点比较《望岳》和《春望》。
望岳 春望
“望”的对象不同
“望”的视角不同 远望: 近看:
近看: 远望:
“望”中所感不同
“望”中所寓之情不同
高大连绵的泰山,它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国都沦陷后的残破城池和遍地荒草
一脉青色横亘于齐鲁之间,无尽无了
泰山雄伟壮大,令人心神激荡,豪情满怀
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洋溢着盛唐的浪漫精神
满城破败,凄凉荒芜,使人黯然神伤
抒发了在战火中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深沉抑郁
山南山北分昏晓,细看峰峦层云,决眦目送归鸟
城池残破,花鸟仿佛也在感伤
满城荒草丛生,荒凉一片
比较阅读
这两首诗风格迥异的原因是什么?
从写作背景来说:
从写作题材来说:
从思想感情来说:
《望岳》写于社会繁荣的开元盛世,诗人生活优越,是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笔端自然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春望》写于战乱之中,诗人颠沛流离,字里行间既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又有对家人的牵挂,所以是沉重的。
《望岳》以五岳之首泰山为写作对象,它巍峨、高大、秀丽、神奇给人以振奋与昂扬;
《春望》着眼于沦陷后的国都,荒凉破败的城池、杂乱森郁的草木,让人内心忧戚愁苦。
《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展现的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气概;
《春望》中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因为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所以离乱伤痛。
少年望岳书壮志
中年春望忧黎民
诗圣杜甫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通过描写__________ (时间)_______(地点)的________景象,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 的感情,反映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 的愿望。
安史之乱中
长安城
残败荒凉
忧国思亲
渴望安宁,向往幸福
本课小结
“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别林斯基(俄国)
教师寄语
1.默写。
(1)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且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杜甫的《春望》中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手法抒发伤感之情)的诗句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忧国思乡诗句是: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随堂练习
2.填空。
《春望》开篇就写出望中所见:残破不堪的国都,①______ 的长安城。颈联中“ ②_____ ”交代造成这种景象的原因,“连三月”表明 ③ ______ 。
3.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与本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写到了“鸟”。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①乱草丛生 ②烽火 ③战争持续的时间比较长
3.李白借啼声哀切的子规表达了对朋友离去的感伤,杜甫借惊心的鸟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和离散之苦。
春望
翘首望景
国破草深
所思
所盼
所感
所见
低头思亲
触景生情
家书万金
战休国安
忧国思亲
板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6 诗词五首
核心素养:
1.了解五首诗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五首诗词。(重点)
2.结合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中寄寓的情感。(难点)
3.学习品析诗词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感情。(素养)
课时安排:3课时
第1课时 《饮酒(其五)》 《春望》
饮酒(其五)
●学习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古诗《饮酒(其五)》,来感受作者那超然的心境。
二、陶渊明档案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爱好:“好读书”“嗜酒”
喜爱的花卉:“晋陶渊明独爱菊”
理想生活:世外桃源
陶渊明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1. 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青壮年时,抱有大济苍生的理想,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
2. 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二十九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来,又做过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因不满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责,
3. 在405年四十一岁时弃官归田,此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三、朗读译读
1.读准节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释词译诗。
结庐:构筑房舍。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悠远闲适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日夕:傍晚。
相与还:结伴而归。相与,相伴。
译: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偏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四、整体感知
想想这首诗讲了几层意思,分别写的是什么?
明确:
第一层(1~4句):叙结庐之事。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第二层(5~8句):描田园之景 。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第三层(9~10句):抒隐居之情。点明主旨,作者以为隐居生活有人生真正的意趣。
五、内容解析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古代的人出行一般——双脚。车马——达官显贵。) “车马喧”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
2.“心远地自偏” “远”的对象是什么?
明确:“心远”。即心志高远。“远”,有远离的意思,远离官场,远离名利,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脱尘世。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3.前4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叙事。启示:在热闹的现实生活中,只要远离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世俗,那么我们的心灵就会宁静致远。
4.“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明确:悠然的自己看见南山;自己看见悠然的南山;悠然的自己看见悠然的南山。
5.这四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
这四句诗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傍晚时分,作者在东边的篱笆下,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撷(xié)着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看到夕阳西下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
通过这几句诗,作者营造了一种自然恬淡、安静祥和的氛围,构成了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
充分表达诗人热爱自然、悠闲自适的情感和超然物外、豁达宽广的心胸。
6.隐居的闲适生活为何偏“采菊”?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周敦颐《爱莲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象征着隐士的超凡脱俗和高洁的情操。
因喜欢而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心灵是自由的。
菊象征着隐士,可见作者的归隐之心,超脱尘世的情趣。
作者一心要回归田园,当置身于大自然当中时又满怀喜悦,可知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体现了怎样的意境美?
明确:“采菊”是俯,“见南山”是仰,俯仰之间,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合,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情怀。
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不能换成“看”或“望”?
明确:
“见”的意思是偶然发现,强调的是物主动地出现;“看和望”强调的是人主观地观望。 “见”用在句中表示猛然抬头,南山主动映入眼帘。
表现了作者无意中看到南山的欣喜之情。所以不能换。
9.如何理解“飞鸟相与还”的“还”?
明确: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这句诗的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
此句勾起作者无限联想:
①在己,鸟知回,我知回,已回。
②在人,鸟知回,你们为什么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投身宁静优美的自然怀抱中呢?
(自勉劝人,远离尘世纷扰,回归自然怀抱,坚守心灵净土)
10.中间4句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描写。(绘景)
启示: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净化的,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可以改变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比如作业太难,同学不好相处、在学校很心烦,你应该多去关注那些美的东西,比如小草有多绿,花儿开得多艳丽,小鸟的叫声多么动听,哪位同学曾经帮助过你,哪位老师曾经关心过你等等,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充满了美,充满幸福。
11.“此中”“真意”“忘言”分别指什么?
明确:指远离污浊官场、回归自然的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指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的人生与自然之理。实指作者乐于隐居、回归田园、陶醉自然、洁身自好的情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12.后两句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我们如何理解?
明确:议论抒情。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六、诗的主题
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七、艺术特色
1.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前四句叙事含理(人境——无喧——心远——地偏);中间四句写景寓理(采菊——见山——日夕——鸟还);最后两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整首诗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2.平易朴素的语言中富于情趣与理趣。
八、拓展延伸
结合我们学过的陶渊明的其他诗文,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陶渊明的思想精神?
明确: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加此有其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选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九、本课小结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了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十、随堂练习
1.默写题。
(1)我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就有一句诗与其意境相似,这句诗是 , 。
(2)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用问答形式表明内心清净就能远离喧嚣之意的句子是
? 。
2.简答题。
(1)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心远地自偏
(2)“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
(3)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3.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这一景色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诗的前四句道出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大自然,尽情体会生活的乐趣。
D.这首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板书设计:
淡泊名利超脱世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春望
●学习目标:
1.品味诗中的字词句。
2.知人论世,理解诗中寄寓的忧国念亲的情怀。
3.学习情景交融、反衬的写诗方法。
一、图片导入
1.关于长安城。
昔日长安城:繁华热闹
①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②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诗人笔下长安城:破败荒凉
2.学习方法:知人论世
3.他是谁?----诗人简介。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知人)
4.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
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论世)
二、朗读诗歌
读诗要求: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读准字音。
溅( ) 抵( ) 搔( ) 浑( ) 胜( ) 簪( )
明确:jiàn溅落 dǐ值得 sāo用指甲挠 hún 简直 shèng能够承受 zān一种束发的首饰
读准节奏、轻重音、语速。
朗读方法提示:中速 、低沉 节奏和重读如课件示(加横线为重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读出感情:沉郁顿挫。
三、内容解析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起什么作用?
明确:描绘了沦陷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满目凄凉。
交代了写作背景,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有人说这是诗人由带着露水的花,联想到花也在流泪,你的看法呢?
明确:
(1)感世伤时,花也在流泪;怨恨别离,鸟也在啼叫惊动人心。(花泣泪)
(2)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花溅泪)
●补充:
①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
②剑外忽传收蓟jì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明确:抒发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颔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拟人和反衬。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思念亲人的深沉感情。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颈联写什么内容?
明确:“连三月”写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补充: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 诗经·静女》
【解释】搔首:用手挠头。踟蹰:来回走动。形容心情焦急、惶惑或犹豫。
5.诗人写自己的肖像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描写自己的肖像,具体形象地写出伤时、念家的程度。
揣摩诗人形象: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心想远方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忡忡,这怎不叫人 怆然涕下!
四、合作探究
1.全诗的诗眼是哪个字?
明确:望。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望能顺利到达灵武,酬报国之志;望官军早日收复京城,中兴国运。
2.诗歌描写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明确:国破家亡,战火不断,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忧国忧民 思念亲人
4.这首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
明确:诗的前四句重在描绘景物(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
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诗中景物有声有色,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泣血之作。
5.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明确:“国”是指都城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只剩山水。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这里的“草木深”写出了长安城内杂草丛生。因此,这一句是用“山河在”“草木深”反衬了长安城的残破和凄凉景象。
五、比较阅读
1.试以“望”为切入点比较《望岳》和《春望》。(PPT)
2.这两首诗风格迥异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从写作背景来说:
《望岳》写于社会繁荣的开元盛世,诗人生活优越,是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笔端自然洋溢着蓬勃的朝气;《春望》写于战乱之中,诗人颠沛流离,字里行间既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又有对家人的牵挂,所以是沉重的。
从写作题材来说:
《望岳》以五岳之首泰山为写作对象,它巍峨、高大、秀丽、神奇给人以振奋与昂扬;《春望》着眼于沦陷后的国都,荒凉破败的城池、杂乱森郁的草木,让人内心忧戚愁苦。
从思想感情来说:
《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展现的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气概;《春望》中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因为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所以离乱伤痛。
六、课堂小结
通过描写__________ (时间)_______(地点)的________景象,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 的感情,反映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 的愿望。
(安史之乱中 长安城 残败荒凉 忧国思亲 渴望安宁,向往幸福)
七、教师寄语
“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别林斯基(俄国)
八、随堂练习
1.默写。
(1)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且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杜甫的《春望》中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手法抒发伤感之情)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忧国思乡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填空。
《春望》开篇就写出望中所见:残破不堪的国都,①______ 的长安城。颈联中“ ②_____ ”交代造成这种景象的原因,“连三月”表明 ③ ______ 。
3.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与本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写到了“鸟”。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2.①乱草丛生 ②烽火 ③战争持续的时间比较长
3.李白借啼声哀切的子规表达了对朋友离去的感伤,杜甫借惊心的鸟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和离散之苦。
板书设计:
春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6 《诗词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五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能理解默写这五首诗词。
学习重点:
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学法指导: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大意,理解诗歌内容。
2.诗歌以诵读为主,读中品,读中悟,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这五首作品有古体诗、近体诗,也有词,反复诵读,体会他们不同的韵律特点,品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关于典故。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典故还有一类是事典,事典的概念比较清晰,指由古代故事所构制的词语,如“刻舟求剑”、“完璧归赵”等等。
至于典制典故,应是指那些使用时代已不存在这些典制,用这些典制词语有借代、喻指等义的。这一类数量并不是很多。它与掌故的区别是:它只是掌故中的有借代、喻指等义的那一部分。
典故分类:
(1)成语典故,如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按图索骥等。
(2)历史典故,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
(3)文学典故,如晓风残月,大江东去 等。
(4)文化典故,如牛郎织女等。
2.关于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典诗歌一般分为:古体诗、近体诗
近体诗有:绝句:五绝 、七绝(四句);律诗:五律 、七律(八句)、排律(十句以上)
古体诗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形式比较自由,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等,即使在唐代也有很多诗人喜爱用古体写诗,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的 “歌”“行”“吟”“引” 即是古诗的一种形式。
二、预习任务
1.搞清楚五首古诗词的作者及其写作的背景。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大意,理解诗歌内容。
3.反复诵读五首古诗词,直至初步会背诵。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搔更短(  )   不胜簪(  ) 折戟(  ) 塞上(  )
车马xuān(  ) fēng火(  ) 提xié(  ) yīn勤(  )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结庐在人境(      )
(2)国破山河在(      )
(3)浑欲不胜簪(      )
(4)黑云压城城欲摧( )
(5)自将磨洗认前朝( )
(6)我报路长嗟日暮(      )
3.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饮酒》中体现心与物遇,进入物我两忘境界的诗句是:       ,          。
(2)杜甫的《春望》中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手法抒发伤感之情)的诗句是:           ,           。
(3)《雁门太守行》从听觉、视觉角度写出战争的激烈场面的诗句是:     ,        。
(4)在《赤壁》中,作者杜牧对赤壁之战的历史结局进行判断的句子是:       ,      。
(5)《渔家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词人希望自己也能像大鹏一样高飞远去,到达理想的美好境界。
【课中导读】
第1课时 《饮酒(其五)》《春望》
饮酒(其五)
一、朗读译读
1.读准节奏。(文中标记)
2.释词译诗。
结庐:
车马喧:
君:
何能尔:___________________。 尔,_______________。
悠然:
见:__________(读________),动词。
日夕:傍晚。
相与还:__________________。相与,___________。
译:
二、整体感知
想想这首诗讲了几层意思,分别写的是什么?
三、内容解析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古代的人出行一般——双脚。车马——达官显贵。) “车马喧”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
2.“心远地自偏” “远”的对象是什么?
明确:
3.前4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
4.“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明确:
5.这四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
这四句诗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傍晚时分,作者在东边的篱笆下,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撷(xié)着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看到夕阳西下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
通过这几句诗,作者营造了一种自然恬淡、安静祥和的氛围,构成了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
充分表达诗人热爱自然、悠闲自适的情感和超然物外、豁达宽广的心胸。
6.隐居的闲适生活为何偏“采菊”?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周敦颐《爱莲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象征着隐士的超凡脱俗和高洁的情操。
因喜欢而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心灵是自由的。
菊象征着隐士,可见作者的归隐之心,超脱尘世的情趣。
作者一心要回归田园,当置身于大自然当中时又满怀喜悦,可知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体现了怎样的意境美?
明确:
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不能换成“看”或“望”?
明确:
9.如何理解“飞鸟相与还”的“还”?
明确: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这句诗的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
此句勾起作者无限联想:
①在己,鸟知回,我知回,已回。
②在人,鸟知回,你们为什么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投身宁静优美的自然怀抱中呢?
(自勉劝人,远离尘世纷扰,回归自然怀抱,坚守心灵净土)
10.中间4句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
启示: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净化的,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可以改变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比如作业太难,同学不好相处、在学校很心烦,你应该多去关注那些美的东西,比如小草有多绿,花儿开得多艳丽,小鸟的叫声多么动听,哪位同学曾经帮助过你,哪位老师曾经关心过你等等,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充满了美,充满幸福。
11.“此中”“真意”“忘言”分别指什么?
明确:
12.后两句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我们如何理解?
明确:
四、诗的主题
这首诗通过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五、艺术特色
1.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前四句叙事含理(人境——无喧——心远——地偏);中间四句写景寓理(采菊——见山——日夕——鸟还);最后两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整首诗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2.平易朴素的语言中富于情趣与理趣。
六、、随堂练习
1.默写题。
(1)我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就有一句诗与其意境相似,这句诗是 , 。
(2)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用问答形式表明内心清净就能远离喧嚣之意的句子是
? 。
2.简答题。
(1)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2)“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3)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3.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这一景色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诗的前四句道出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大自然,尽情体会生活的乐趣。
D.这首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春望
一、朗读诗歌
读准字音。
溅( ) 抵( ) 搔( ) 浑( ) 胜( ) 簪( )
读准节奏、轻重音、语速。
朗读方法提示:中速 、低沉 节奏和重读如课件示(加横线为重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读出感情:沉郁顿挫。
二、内容解析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起什么作用?
明确: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有人说这是诗人由带着露水的花,联想到花也在流泪,你的看法呢?
明确: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花泣泪)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花溅泪)
●补充:
①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
②剑外忽传收蓟jì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颔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颈联写什么内容?
明确:
“连三月”写___________________。“抵万金”形容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_______________的强烈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补充: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 诗经·静女》
【解释】搔首:用手挠头。踟蹰:来回走动。形容心情焦急、惶惑或犹豫。
5.诗人写自己的肖像有什么作用?
明确:
揣摩诗人形象: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心想远方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忡忡,这怎不叫人 怆然涕下!
三、合作探究
1.全诗的诗眼是哪个字?
明确:
2.诗歌描写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明确:
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4.这首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
明确:诗的前四句重在描绘景物(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
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诗中景物有声有色,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泣血之作。
5.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明确:“国”是指都城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只剩山水。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这里的“草木深”写出了长安城内杂草丛生。因此,这一句是用“山河在”“草木深”反衬了长安城的残破和凄凉景象。
四、比较阅读
1.试以“望”为切入点比较《望岳》和《春望》。(PPT)
2.这两首诗风格迥异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从写作背景来说:
《望岳》写于社会繁荣的开元盛世,诗人生活优越,是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笔端自然洋溢着蓬勃的朝气;《春望》写于战乱之中,诗人颠沛流离,字里行间既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又有对家人的牵挂,所以是沉重的。
从写作题材来说:
《望岳》以五岳之首泰山为写作对象,它巍峨、高大、秀丽、神奇给人以振奋与昂扬;《春望》着眼于沦陷后的国都,荒凉破败的城池、杂乱森郁的草木,让人内心忧戚愁苦。
从思想感情来说:
《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展现的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气概;《春望》中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因为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所以离乱伤痛。
五、主题思想
通过描写__________ (时间)_______(地点)的________景象,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 的感情,反映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 的愿望。
六、随堂练习
1.默写。
(1)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且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杜甫的《春望》中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手法抒发伤感之情)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忧国思乡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填空。
《春望》开篇就写出望中所见:残破不堪的国都,①______ 的长安城。颈联中“ ②_____ ”交代造成这种景象的原因,“连三月”表明 ③ ______ 。
3.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与本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写到了“鸟”。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2.①乱草丛生 ②烽火 ③战争持续的时间比较长
3.李白借啼声哀切的子规表达了对朋友离去的感伤,杜甫借惊心的鸟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和离散之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6 《诗词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五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能理解默写这五首诗词。
学习重点:
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学法指导: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大意,理解诗歌内容。
2.诗歌以诵读为主,读中品,读中悟,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这五首作品有古体诗、近体诗,也有词,反复诵读,体会他们不同的韵律特点,品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关于典故。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典故还有一类是事典,事典的概念比较清晰,指由古代故事所构制的词语,如“刻舟求剑”、“完璧归赵”等等。
至于典制典故,应是指那些使用时代已不存在这些典制,用这些典制词语有借代、喻指等义的。这一类数量并不是很多。它与掌故的区别是:它只是掌故中的有借代、喻指等义的那一部分。
典故分类:
(1)成语典故,如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按图索骥等。
(2)历史典故,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
(3)文学典故,如晓风残月,大江东去 等。
(4)文化典故,如牛郎织女等。
2.关于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典诗歌一般分为:古体诗、近体诗
近体诗有:绝句:五绝 、七绝(四句);律诗:五律 、七律(八句)、排律(十句以上)
古体诗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形式比较自由,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等,即使在唐代也有很多诗人喜爱用古体写诗,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的 “歌”“行”“吟”“引” 即是古诗的一种形式。
二、预习任务
1.搞清楚五首古诗词的作者及其写作的背景。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大意,理解诗歌内容。
3.反复诵读五首古诗词,直至初步会背诵。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搔更短(  )   不胜簪(  ) 折戟(  ) 塞上(  )
车马xuān(  ) fēng火(  ) 提xié(  ) yīn勤(  )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结庐在人境(      )
(2)国破山河在(      )
(3)浑欲不胜簪(      )
(4)黑云压城城欲摧( )
(5)自将磨洗认前朝( )
(6)我报路长嗟日暮(      )
3.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饮酒》中体现心与物遇,进入物我两忘境界的诗句是:       ,          。
(2)杜甫的《春望》中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手法抒发伤感之情)的诗句是:           ,           。
(3)《雁门太守行》从听觉、视觉角度写出战争的激烈场面的诗句是:     ,        。
(4)在《赤壁》中,作者杜牧对赤壁之战的历史结局进行判断的句子是:       ,      。
(5)《渔家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词人希望自己也能像大鹏一样高飞远去,到达理想的美好境界。
答案:
1.sāo zān jǐ sài 喧 烽 携 殷
2.(1)建造、构筑 (2)国都 (3)简直 (4)坍塌(5)拿,取 (6)回答
3.(1)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2)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3)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4)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5)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课中导读】
第1课时 《饮酒(其五)》《春望》
饮酒(其五)
一、朗读译读
1.读准节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释词译诗。
结庐:构筑房舍。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悠远闲适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日夕:傍晚。
相与还:结伴而归。相与,相伴。
译: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偏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二、整体感知
想想这首诗讲了几层意思,分别写的是什么?
明确:
第一层(1~4句):叙结庐之事。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第二层(5~8句):描田园之景 。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第三层(9~10句):抒隐居之情。点明主旨,作者以为隐居生活有人生真正的意趣。
三、内容解析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古代的人出行一般——双脚。车马——达官显贵。) “车马喧”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
2.“心远地自偏” “远”的对象是什么?
明确:“心远”。即心志高远。“远”,有远离的意思,远离官场,远离名利,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脱尘世。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3.前4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叙事。启示:在热闹的现实生活中,只要远离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世俗,那么我们的心灵就会宁静致远。
4.“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明确:悠然的自己看见南山;自己看见悠然的南山;悠然的自己看见悠然的南山。
5.这四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
这四句诗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傍晚时分,作者在东边的篱笆下,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撷(xié)着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看到夕阳西下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
通过这几句诗,作者营造了一种自然恬淡、安静祥和的氛围,构成了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
充分表达诗人热爱自然、悠闲自适的情感和超然物外、豁达宽广的心胸。
6.隐居的闲适生活为何偏“采菊”?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周敦颐《爱莲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象征着隐士的超凡脱俗和高洁的情操。
因喜欢而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心灵是自由的。
菊象征着隐士,可见作者的归隐之心,超脱尘世的情趣。
作者一心要回归田园,当置身于大自然当中时又满怀喜悦,可知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体现了怎样的意境美?
明确:“采菊”是俯,“见南山”是仰,俯仰之间,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合,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情怀。
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不能换成“看”或“望”?
明确:
“见”的意思是偶然发现,强调的是物主动地出现;“看和望”强调的是人主观地观望。 “见”用在句中表示猛然抬头,南山主动映入眼帘。
表现了作者无意中看到南山的欣喜之情。所以不能换。
9.如何理解“飞鸟相与还”的“还”?
明确: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这句诗的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
此句勾起作者无限联想:
①在己,鸟知回,我知回,已回。
②在人,鸟知回,你们为什么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投身宁静优美的自然怀抱中呢?
(自勉劝人,远离尘世纷扰,回归自然怀抱,坚守心灵净土)
10.中间4句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描写。(绘景)
启示: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净化的,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可以改变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比如作业太难,同学不好相处、在学校很心烦,你应该多去关注那些美的东西,比如小草有多绿,花儿开得多艳丽,小鸟的叫声多么动听,哪位同学曾经帮助过你,哪位老师曾经关心过你等等,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充满了美,充满幸福。
11.“此中”“真意”“忘言”分别指什么?
明确:指远离污浊官场、回归自然的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指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的人生与自然之理。实指作者乐于隐居、回归田园、陶醉自然、洁身自好的情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12.后两句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我们如何理解?
明确:议论抒情。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四、诗的主题
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五、艺术特色
1.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前四句叙事含理(人境——无喧——心远——地偏);中间四句写景寓理(采菊——见山——日夕——鸟还);最后两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整首诗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2.平易朴素的语言中富于情趣与理趣。
六、、随堂练习
1.默写题。
(1)我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就有一句诗与其意境相似,这句诗是 , 。
(2)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用问答形式表明内心清净就能远离喧嚣之意的句子是
? 。
2.简答题。
(1)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心远地自偏
(2)“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
(3)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3.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这一景色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诗的前四句道出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大自然,尽情体会生活的乐趣。
D.这首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春望
一、朗读诗歌
读准字音。
溅( ) 抵( ) 搔( ) 浑( ) 胜( ) 簪( )
明确:jiàn溅落 dǐ值得 sāo用指甲挠 hún 简直 shèng能够承受 zān一种束发的首饰
读准节奏、轻重音、语速。
朗读方法提示:中速 、低沉 节奏和重读如课件示(加横线为重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读出感情:沉郁顿挫。
二、内容解析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起什么作用?
明确:描绘了沦陷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满目凄凉。
交代了写作背景,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有人说这是诗人由带着露水的花,联想到花也在流泪,你的看法呢?
明确:
(1)感世伤时,花也在流泪;怨恨别离,鸟也在啼叫惊动人心。(花泣泪)
(2)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花溅泪)
●补充:
①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
②剑外忽传收蓟jì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明确:抒发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颔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拟人和反衬。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思念亲人的深沉感情。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颈联写什么内容?
明确:“连三月”写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补充: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 诗经·静女》
【解释】搔首:用手挠头。踟蹰:来回走动。形容心情焦急、惶惑或犹豫。
5.诗人写自己的肖像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描写自己的肖像,具体形象地写出伤时、念家的程度。
揣摩诗人形象: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心想远方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忡忡,这怎不叫人 怆然涕下!
三、合作探究
1.全诗的诗眼是哪个字?
明确:望。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望能顺利到达灵武,酬报国之志;望官军早日收复京城,中兴国运。
2.诗歌描写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明确:国破家亡,战火不断,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忧国忧民 思念亲人
4.这首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
明确:诗的前四句重在描绘景物(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
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诗中景物有声有色,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泣血之作。
5.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明确:“国”是指都城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只剩山水。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这里的“草木深”写出了长安城内杂草丛生。因此,这一句是用“山河在”“草木深”反衬了长安城的残破和凄凉景象。
四、比较阅读
1.试以“望”为切入点比较《望岳》和《春望》。(PPT)
2.这两首诗风格迥异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从写作背景来说:
《望岳》写于社会繁荣的开元盛世,诗人生活优越,是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笔端自然洋溢着蓬勃的朝气;《春望》写于战乱之中,诗人颠沛流离,字里行间既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又有对家人的牵挂,所以是沉重的。
从写作题材来说:
《望岳》以五岳之首泰山为写作对象,它巍峨、高大、秀丽、神奇给人以振奋与昂扬;《春望》着眼于沦陷后的国都,荒凉破败的城池、杂乱森郁的草木,让人内心忧戚愁苦。
从思想感情来说:
《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展现的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气概;《春望》中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因为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所以离乱伤痛。
五、主题思想
通过描写__________ (时间)_______(地点)的________景象,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 的感情,反映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 的愿望。
(安史之乱中 长安城 残败荒凉 忧国思亲 渴望安宁,向往幸福)
六、随堂练习
1.默写。
(1)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且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杜甫的《春望》中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手法抒发伤感之情)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忧国思乡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填空。
《春望》开篇就写出望中所见:残破不堪的国都,①______ 的长安城。颈联中“ ②_____ ”交代造成这种景象的原因,“连三月”表明 ③ ______ 。
3.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与本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写到了“鸟”。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2.①乱草丛生 ②烽火 ③战争持续的时间比较长
3.李白借啼声哀切的子规表达了对朋友离去的感伤,杜甫借惊心的鸟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和离散之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