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 陶渊明
《春望》——杜甫
《雁门太守行》——李贺
《赤壁》——杜牧
《渔家傲》——李清照
1.了解五首诗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五首诗词。(重点)
2.结合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中寄寓的情感。(难点)
3.学习品析诗词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感情。(素养)
核心素养
第二课时
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导入
在上两节课里,我们分别学了《饮酒(其五)》和《春望》,诵诗应该是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是一个习惯。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古代诗词的学习 ,继续徜徉在诗词的古风古韵中。
在中国文学史上,中唐时期的李贺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著名诗人。其诗文以意新语丽,幽深奇绝,名闻天下,被人们吟咏了一千余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
1. 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 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 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目标
走近李贺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善于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但也有刻意雕琢之病。有《昌谷集》。
古体诗
近体诗
绝句:五绝 七绝(四句)
律诗:五律 七律(八句)
排律 (十句以上)
古典诗歌
新知认知
古体诗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形式比较自由,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等,即使在唐代也有很多诗人喜爱用古体写诗,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的 “歌”“行”“吟”“引” 即是古诗的一种形式。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
背景介绍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
(cuī)
(yānzhī)
(juǎn)
(zhòng)
(xié)
朗读课文
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览贤士
铠甲闪闪发光
军中号角
宝剑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读诗歌
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李贺工于设色,陆游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请结合表现色彩的词语,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画面。
整体感知
全诗共写了哪几个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
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
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
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
袭击敌人。
1.赏析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内容解析
3.“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中“开”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好在何处。
“开”写出了在敌军兵临城下时,守军将士们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的状态。
2.“压”字有什么作用?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4.请你用准确的语言对“角声满天”“燕脂”“凝夜紫”进行解释,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角声满天”就是号角的声音震天。 “燕脂”就是胭脂,色深红。“凝夜紫”在晚霞映衬下凝成了紫色。这些词语的运用突出了战斗的激烈。
5.三、四句分别从 和 两方面渲染了怎样的战地气氛?
听觉
视觉
苍凉悲壮的战地气氛
6.赏析“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表乘夜奔袭,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壮怀激烈的豪情。援军一到,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鼓声不响,悲壮气氛更浓。
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我们愿提起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宴请天下奇才。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7.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探究美之系列
美的颜色:
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黑云”、“夜紫”、“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
作用:画面色彩斑斓,生动形象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显得奇异诡谲。
合作探究
“临易水”引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的典故。
表现将士们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豪情。
“黄金台”引用燕昭王黄金台求天下奇才的典故。
表现将士们报效祖国视死如归的精神。
美的典故:
“黑云压城城欲摧”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渲染出怎样的氛围?现在常形容什么?
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敌军压向边城比喻成黑云压城。
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局势的危急
美的修辞:
2.《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首联:兵临城下,严阵以待( )
颔联:战斗场面,悲壮惨烈( )
颈联:视死如归,壮怀激烈( )
尾联:誓死杀敌,尽忠报国( )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夸张,比喻
听觉,视觉
用典,侧面
用典,主旨
本课小结
1.默写。
(1)诗人以( )隐喻敌军势力的强大与猖狂。
(2)分别从声色两方面侧面渲染战场悲壮和残酷的句子是( )
2.全诗的主旨句是哪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黑云压城城欲摧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表达了建功立业、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
随堂练习
3.阅读《雁门太守行》,回答下列问题。
雁门太守行 /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的抒情诗,写出了战争的艰苦,渲染了悲壮的气氛。以“黑云压城”表现敌军云集而来;以“塞上燕脂”表现__________ ;以“__________ ”写乘夜奔袭之状。
(2)《雁门太守行》和《登幽州台歌》都写到了黄金台,请你说说诗人借“黄金台”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注:①幽州台:即黄金台
半卷红旗
战争的惨烈
陈子昂登临黄金台抒发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李贺借“黄金台”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或:表达了将士们为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而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雁门太守行
首联:
敌军围攻,守卫森严
颔联:
号角满天,战斗残酷
颈联:
夜半偷袭,战斗又起
报效君王,甘愿身死
以色示物
以声感人
尾联:
板书设计
在唐朝,有一位人,路过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作者借相同的
地名抒发感慨。这个人
就是杜牧,今天我们将
要一起来学习他的
《赤壁》。
《赤壁》导入
1.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学习目标
杜 牧 (803—852)
晚唐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曾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此称之为“杜樊川”。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本诗选自《樊川诗集》
杜牧作品《过华清宫》《山行》《秋夕》《泊秦淮》
预习交流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写作背景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jǐ
赤 壁
杜 牧
朗读课文
赤
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完全锈蚀,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言外之意,诗人认为,在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操。
译读诗歌
1.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内在联系:由叙事引发议论。
2.历史上一般怎样评价赤壁之战?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周瑜火烧赤壁,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多赞美之词。 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内容解析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
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
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
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
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
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4.诗人对历史的评价是从哪里发端的?体现了怎样的写作特点?试简析之。
沉沙之折戟。
以小见大是本诗一大特色。由 “折戟”想到了历史往事,想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可谓想象丰富,含蓄而别致。而“铜雀春深锁二乔”,尤其精妙。
诗人没有直言假使“东风不与周郎便”之后吴国的破灭,而是以“二乔”的命运来暗示战争的结局。这种写法很能发人深省,且既有情味,又有韵味。
5.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
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
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
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
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学完《赤壁》,你得到什么人生启示?
总结
从古到今,任何英雄人物都不能凭空地创造历史,都是要受着时代的制约的。人和事业的成功是离不开条件,离不开机遇的。所以我们在以后的道路上,要学会把握机遇,争取成功。
1.填空。
(1)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_________事;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_______ 。诗人杜牧和 ________合称“小李杜。
(2)这首诗有叙有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议论。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蕴含着一个成语,这个成语中包含一个著名的三国故事,你知道吗??请写出来。
随堂练习
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周瑜、李商隐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或:借东风)
3.阅读《赤壁》,回答问题。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首诗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诗的首句由 ① 引发了诗人对前朝人物及其事件的慨叹。后两句诗人把战争胜利的原因归之于 ② ,似有借 ③ 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意。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人巧妙假设了东吴失败可能遭受的屈辱后果,极富形象性。在历代古诗中,形象性的诗句比比皆是,请从下面两组诗句中选择其一,说说你的理解。
①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①一件古物、旧时兵器②东风③史事、历史故事
答案示例一:我选择①,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这样形象性的诗句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答案示例二:我选择②,诗人用小草对于春光的感谢,形象地写出了父母的恩情深重,难以报答。
4.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 )
A.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前朝”,指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的休闲行乐之处。
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C.三、四句假设东风不助周瑜,二乔定会被曹操锁进铜雀台,由此表达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
D.整首诗尺幅之中有历史的大气象,形象中又寓哲理,同时还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A.有误,诗中的“前朝”指东吴破曹赤壁之战的时代。
赤壁
兴感之由
感慨咏叹
未销蚀的铁戟是前朝之物
若非东风之利历史将会改写
英雄无用武之地
抑郁不平之气
板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6 诗词五首
核心素养:
1.了解五首诗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五首诗词。(重点)
2.结合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中寄寓的情感。(难点)
3.学习品析诗词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感情。(素养)
课时安排:3课时
第2课时 《雁门太守行》 《赤壁》
雁门太守行
●学习目标
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导入新课
在上两节课里,我们分别学了《饮酒(其五)》和《春望》,诵诗应该是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是一个习惯。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古代诗词的学习 ,继续徜徉在诗词的古风古韵中。
在中国文学史上,中唐时期的李贺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著名诗人。其诗文以意新语丽,幽深奇绝,名闻天下,被人们吟咏了一千余年。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预习交流
1.关于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典诗歌一般分为:古体诗、近体诗
近体诗有:绝句:五绝 、七绝(四句);律诗:五律 、七律(八句)、排律(十句以上)
古体诗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形式比较自由,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等,即使在唐代也有很多诗人喜爱用古体写诗,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的 “歌”“行”“吟”“引” 即是古诗的一种形式。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2.背景简介。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
三、朗读译读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
黑云压城: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比喻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向,向着,对着。
角:军中号角。 临:逼近,到,临近。 声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报:报答。 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译: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如金色鱼鳞一般闪耀着。
秋色中,遍地响起了号角声,凝结在塞上的深红血迹在暮色中如同紫色。
军队行进在易水边,风卷动红旗,浓霜凝住战鼓,鼓声低沉。
为了报答君王的厚爱,(将士们)甘愿高举宝剑,战死沙场。
四、整体感知
1.李贺工于设色,陆游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请结合表现色彩的词语,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画面。
明确: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2.全诗共写了哪几个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明确:全诗写了三个画面:
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五、内容解析
1.赏析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明确: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2.“压”字有什么作用?
明确: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3.“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中“开”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好在何处。
明确:“开”写出了在敌军兵临城下时,守军将士们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的状态。
4.请你用准确的语言对“角声满天”“燕脂”“凝夜紫”进行解释,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明确:“角声满天”就是号角的声音震天。 “燕脂”就是胭脂,色深红。“凝夜紫”在晚霞映衬下凝成了紫色。这些词语的运用突出了战斗的激烈。
5.三、四句分别从哪两方面渲染了怎样的战地气氛?
明确:听觉、视觉;苍凉悲壮的战地气氛。
6.赏析“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明确:“半卷”表乘夜奔袭,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壮怀激烈的豪情。援军一到,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鼓声不响,悲壮气氛更浓。
7.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明确: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宴请天下奇才。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六、合作探究
1.探究美之系列。
(1)美的颜色
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黑云”、“夜紫”、“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
作用:画面色彩斑斓,生动形象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显得奇异诡谲。
(2)美的典故
① “临易水”引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的典故。
表现将士们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豪情。
②金台”引用燕昭王黄金台求天下奇才的典故。
表现将士们报效祖国视死如归的精神。
(3)美的修辞
“黑云压城城欲摧”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渲染出怎样的氛围?现在常形容什么?
明确: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敌军压向边城比喻成黑云压城;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局势的危急
2.《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明确: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七、课堂小结
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帖,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
八、随堂练习
1.默写。
(1)诗人以(黑云压城城欲摧)隐喻敌军势力的强大与猖狂。
(2)分别从声色两方面侧面渲染战场悲壮和残酷的句子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2.全诗的主旨句是哪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建功立业、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
3.阅读《雁门太守行》,回答下列问题。
雁门太守行 /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的抒情诗,写出了战争的艰苦,渲染了悲壮的气氛。以“黑云压城”表现敌军云集而来;以“塞上燕脂”表现战争的惨烈;以“半卷红旗”写乘夜奔袭之状。
(2)《雁门太守行》和《登幽州台歌》都写到了黄金台,请你说说诗人借“黄金台”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注:①幽州台:即黄金台
陈子昂登临黄金台抒发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李贺借“黄金台”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或:表达了将士们为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而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奋勇杀敌 立志报国
赤壁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一、导入新课
在唐朝,有一位人,路过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作者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这个人就是杜牧,今天我们将要一起来学习他的《赤壁》。
二、预习交流
1.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三、朗读译读
1.朗读诗歌。
2.译读诗歌。
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取。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遗物。前朝,这里指赤壁之战的时代。
东风:指火烧赤壁之事。
译: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辨认出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四、内容解析
1.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内在联系:由叙事引发议论。
2.历史上一般怎样评价赤壁之战?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明确:周瑜火烧赤壁,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多赞美之词。 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明确:“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4.诗人对历史的评价是从哪里发端的?体现了怎样的写作特点?试简析之。
明确:沉沙之折戟。
以小见大是本诗一大特色。由 “折戟”想到了历史往事,想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可谓想象丰富,含蓄而别致。而“铜雀春深锁二乔”,尤其精妙。
诗人没有直言假使“东风不与周郎便”之后吴国的破灭,而是以“二乔”的命运来暗示战争的结局。这种写法很能发人深省,且既有情味,又有韵味。
5.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补充资料(PPT)
五、本课小结
学完《赤壁》,你得到什么人生启示?
明确:从古到今,任何英雄人物都不能凭空地创造历史,都是要受着时代的制约的。人和事业的成功是离不开条件,离不开机遇的。所以我们在以后的道路上,要学会把握机遇,争取成功。
六、随堂练习
1.填空。
(1)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_________事;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_______ 。诗人杜牧和 ________合称“小李杜。
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周瑜、李商隐
(2)这首诗有叙有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议论。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蕴含着一个成语,这个成语中包含一个著名的三国故事,你知道吗??请写出来。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或:借东风)
3.阅读《赤壁》,回答问题。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首诗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诗的首句由 ① 引发了诗人对前朝人物及其事件的慨叹。后两句诗人把战争胜利的原因归之于 ② ,似有借 ③ 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意。
①一件古物、旧时兵器②东风③史事、历史故事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人巧妙假设了东吴失败可能遭受的屈辱后果,极富形象性。在历代古诗中,形象性的诗句比比皆是,请从下面两组诗句中选择其一,说说你的理解。
①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答案示例一:我选择①,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这样形象性的诗句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答案示例二:我选择②,诗人用小草对于春光的感谢,形象地写出了父母的恩情深重,难以报答。
4.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 )
A.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前朝”,指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的休闲行乐之处。
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C.三、四句假设东风不助周瑜,二乔定会被曹操锁进铜雀台,由此表达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
D.整首诗尺幅之中有历史的大气象,形象中又寓哲理,同时还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A.有误,诗中的“前朝”指东吴破曹赤壁之战的时代。
板书设计:
赤壁反面落笔 借古讽今以小见大 抒发感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6 《诗词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五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能理解默写这五首诗词。
学习重点:
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学法指导: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大意,理解诗歌内容。
2.诗歌以诵读为主,读中品,读中悟,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这五首作品有古体诗、近体诗,也有词,反复诵读,体会他们不同的韵律特点,品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课中导读】
第2课时 《雁门太守行》 《赤壁》
雁门太守行
一、朗读译读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
甲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指_______________。
向日:
角:_______________。 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不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报:_______。 玉龙:_____________。
君:________。
译:
二、整体感知
1.李贺工于设色,陆游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请结合表现色彩的词语,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画面。
明确:
2.全诗共写了哪几个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明确:
三、内容解析
1.赏析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明确:
2.“压”字有什么作用?
明确:
3.“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中“开”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好在何处。
明确:
4.请你用准确的语言对“角声满天”“燕脂”“凝夜紫”进行解释,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明确:
5.三、四句分别从哪两方面渲染了怎样的战地气氛?
明确:
6.赏析“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明确:
7.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明确:
四、合作探究
1.探究美之系列。
(1)美的颜色
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黑云”、“夜紫”、“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
作用:画面色彩斑斓,生动形象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显得奇异诡谲。
(2)美的典故
① “临易水”引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的典故。
表现将士们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豪情。
②金台”引用燕昭王黄金台求天下奇才的典故。
表现将士们报效祖国视死如归的精神。
(3)美的修辞
“黑云压城城欲摧”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渲染出怎样的氛围?现在常形容什么?
明确:
2.《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明确:
五、随堂练习
1.默写。
(1)诗人以( )隐喻敌军势力的强大与猖狂。
(2)分别从声色两方面侧面渲染战场悲壮和残酷的句子是( )
2.全诗的主旨句是哪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3.阅读《雁门太守行》,回答下列问题。
雁门太守行 /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的抒情诗,写出了战争的艰苦,渲染了悲壮的气氛。以“黑云压城”表现敌军云集而来;以“塞上燕脂”表现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写乘夜奔袭之状。
(2)《雁门太守行》和《登幽州台歌》都写到了黄金台,请你说说诗人借“黄金台”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注:①幽州台:即黄金台
赤壁
一、朗读译读
1.朗读诗歌。
2.译读诗歌。
折戟:
销:
将:
磨洗:
认前朝:
东风:
译:
二、内容解析
1.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
内在联系:
2.历史上一般怎样评价赤壁之战?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明确: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明确:“二乔”形象地代表_________________。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4.诗人对历史的评价是从哪里发端的?体现了怎样的写作特点?试简析之。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是本诗一大特色。由 “折戟”想到了历史往事,想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可谓想象丰富,含蓄而别致。而“铜雀春深锁二乔”,尤其精妙。
诗人没有直言假使“东风不与周郎便”之后吴国的破灭,而是以“二乔”的命运来暗示战争的结局。这种写法很能发人深省,且既有情味,又有韵味。
5.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三、随堂练习
1.填空。
(1)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_________事;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_______ 。诗人杜牧和 ________合称“小李杜。
(2)这首诗有叙有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议论。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蕴含着一个成语,这个成语中包含一个著名的三国故事,你知道吗??请写出来。
3.阅读《赤壁》,回答问题。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首诗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诗的首句由 ① 引发了诗人对前朝人物及其事件的慨叹。后两句诗人把战争胜利的原因归之于 ② ,似有借 ③ 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意。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人巧妙假设了东吴失败可能遭受的屈辱后果,极富形象性。在历代古诗中,形象性的诗句比比皆是,请从下面两组诗句中选择其一,说说你的理解。
①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4.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 )
A.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前朝”,指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的休闲行乐之处。
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C.三、四句假设东风不助周瑜,二乔定会被曹操锁进铜雀台,由此表达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
D.整首诗尺幅之中有历史的大气象,形象中又寓哲理,同时还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6 《诗词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五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能理解默写这五首诗词。
学习重点:
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学法指导: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大意,理解诗歌内容。
2.诗歌以诵读为主,读中品,读中悟,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这五首作品有古体诗、近体诗,也有词,反复诵读,体会他们不同的韵律特点,品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课中导读】
第2课时 《雁门太守行》 《赤壁》
雁门太守行
一、朗读译读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
黑云压城: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比喻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向,向着,对着。
角:军中号角。 临:逼近,到,临近。 声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报:报答。 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译: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如金色鱼鳞一般闪耀着。
秋色中,遍地响起了号角声,凝结在塞上的深红血迹在暮色中如同紫色。
军队行进在易水边,风卷动红旗,浓霜凝住战鼓,鼓声低沉。
为了报答君王的厚爱,(将士们)甘愿高举宝剑,战死沙场。
二、整体感知
1.李贺工于设色,陆游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请结合表现色彩的词语,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画面。
明确: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2.全诗共写了哪几个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明确:全诗写了三个画面:
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三、内容解析
1.赏析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明确: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2.“压”字有什么作用?
明确: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3.“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中“开”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好在何处。
明确:“开”写出了在敌军兵临城下时,守军将士们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的状态。
4.请你用准确的语言对“角声满天”“燕脂”“凝夜紫”进行解释,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明确:“角声满天”就是号角的声音震天。 “燕脂”就是胭脂,色深红。“凝夜紫”在晚霞映衬下凝成了紫色。这些词语的运用突出了战斗的激烈。
5.三、四句分别从哪两方面渲染了怎样的战地气氛?
明确:听觉、视觉;苍凉悲壮的战地气氛。
6.赏析“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明确:“半卷”表乘夜奔袭,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壮怀激烈的豪情。援军一到,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鼓声不响,悲壮气氛更浓。
7.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明确: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宴请天下奇才。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四、合作探究
1.探究美之系列。
(1)美的颜色
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黑云”、“夜紫”、“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
作用:画面色彩斑斓,生动形象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显得奇异诡谲。
(2)美的典故
① “临易水”引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的典故。
表现将士们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豪情。
②金台”引用燕昭王黄金台求天下奇才的典故。
表现将士们报效祖国视死如归的精神。
(3)美的修辞
“黑云压城城欲摧”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渲染出怎样的氛围?现在常形容什么?
明确: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敌军压向边城比喻成黑云压城;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局势的危急
2.《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明确: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五、随堂练习
1.默写。
(1)诗人以(黑云压城城欲摧)隐喻敌军势力的强大与猖狂。
(2)分别从声色两方面侧面渲染战场悲壮和残酷的句子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2.全诗的主旨句是哪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建功立业、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
3.阅读《雁门太守行》,回答下列问题。
雁门太守行 /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的抒情诗,写出了战争的艰苦,渲染了悲壮的气氛。以“黑云压城”表现敌军云集而来;以“塞上燕脂”表现战争的惨烈;以“半卷红旗”写乘夜奔袭之状。
(2)《雁门太守行》和《登幽州台歌》都写到了黄金台,请你说说诗人借“黄金台”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注:①幽州台:即黄金台
陈子昂登临黄金台抒发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李贺借“黄金台”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或:表达了将士们为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而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赤壁
一、朗读译读
1.朗读诗歌。
2.译读诗歌。
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取。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遗物。前朝,这里指赤壁之战的时代。
东风:指火烧赤壁之事。
译: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辨认出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二、内容解析
1.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内在联系:由叙事引发议论。
2.历史上一般怎样评价赤壁之战?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明确:周瑜火烧赤壁,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多赞美之词。 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明确:“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4.诗人对历史的评价是从哪里发端的?体现了怎样的写作特点?试简析之。
明确:沉沙之折戟。
以小见大是本诗一大特色。由 “折戟”想到了历史往事,想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可谓想象丰富,含蓄而别致。而“铜雀春深锁二乔”,尤其精妙。
诗人没有直言假使“东风不与周郎便”之后吴国的破灭,而是以“二乔”的命运来暗示战争的结局。这种写法很能发人深省,且既有情味,又有韵味。
5.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三、随堂练习
1.填空。
(1)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_________事;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_______ 。诗人杜牧和 ________合称“小李杜。
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周瑜、李商隐
(2)这首诗有叙有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议论。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蕴含着一个成语,这个成语中包含一个著名的三国故事,你知道吗??请写出来。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或:借东风)
3.阅读《赤壁》,回答问题。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首诗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诗的首句由 ① 引发了诗人对前朝人物及其事件的慨叹。后两句诗人把战争胜利的原因归之于 ② ,似有借 ③ 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意。
①一件古物、旧时兵器②东风③史事、历史故事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人巧妙假设了东吴失败可能遭受的屈辱后果,极富形象性。在历代古诗中,形象性的诗句比比皆是,请从下面两组诗句中选择其一,说说你的理解。
①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答案示例一:我选择①,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这样形象性的诗句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答案示例二:我选择②,诗人用小草对于春光的感谢,形象地写出了父母的恩情深重,难以报答。
4.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 )
A.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前朝”,指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的休闲行乐之处。
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C.三、四句假设东风不助周瑜,二乔定会被曹操锁进铜雀台,由此表达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
D.整首诗尺幅之中有历史的大气象,形象中又寓哲理,同时还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A.有误,诗中的“前朝”指东吴破曹赤壁之战的时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