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有一个人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渊博,他的超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精神财富。 当我们登高望远,面对滔滔江水,会禁不住高声吟唱: “大江东 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当我们中秋团聚,望着皎皎明月,会禁不住深情吟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当我们徜徉在庐山风光中,会禁不住感慨: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 当我们沉醉留连西湖美景,会禁不住抒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 …… 的确,苏轼的诗词已成为我们提升寻常生活趣味的涓涓细流,而 在这些流传千古的佳句背后蕴含着他怎样的人生况味呢?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文学家,谥号“文忠。与苏洵,苏辙合称“三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苏轼人生有重大关系的事件:
1、名噪京师:嘉祐元年,苏轼出川赴京,参加科考。主考官欧阳修赏识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
本取科举第一,却为避嫌,使他只得第二,与父亲苏洵名动京师。
2、王安石变法: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
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16年后结束。
3、乌台诗案:因御史上表弹劾苏轼上表中暗藏讥刺朝政,苏轼被逮捕,在大家努力下,最终因
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4、赋闲黄州:降职黄州后,心情郁闷,游历赤壁,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
娇·赤壁怀古》等。公余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因得“东坡居士”名。
5、知州各地:反对新法,自请出京: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汝州、
常州。元祐四年,苏轼知杭州、扬州、定州、惠阳、儋州、廉州、舒州、永州,葬于汝州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篇文章开头即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本文即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
任务一 朗读课文,说说美感
1、听读课文
遂( ) 未寝( )
相与( ) 藻( ) 荇( ) 竹柏( )
qǐn
yǔ
suì
zǎo
xìnɡ
bǎi
2、把握节奏
记/ 承天寺/夜游
【北宋】苏轼
元丰六年/ 十月十二日/ 夜,解衣/ 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 起行.念/ 无与为乐者, 遂至/ 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庭下/ 如/ 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何夜/ 无月 何处/ 无竹柏 但/ 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1、主谓宾之间要停顿。
2、句首虚词、总领性词语之后要停顿
3、关联词语之后、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
4、较复杂的定语、状语、补语,无论是前置还是后置都应该停顿
5、并列短语之间要停顿
6、承接前文的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如“是”“此”
3、方法引领
4、美感体验
《记承天诗夜游》多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全文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读此文,带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
《答谢中书书》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
对比
骈文
散文
任务二 解读课文,构建体系
门窗
愉快的样子。
考虑,想到。
于是,就。
睡觉。
院子里。
形容水的澄澈。
共同,一起。
大概是。
只是。
清闲的人。
“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苏轼
词语小结:
1、古今异义:盖竹柏影也(大概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罢了)
2、词类活用:怀民亦未寝(睡觉,散步,名词作动词)
相与步于中庭(散步,名词作动词)
3、一词多义:
与
念无与为乐者(和)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4、特殊句式:判断句(盖竹柏影也)
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吾”
念无与为乐者:省略介宾)
任务三 品赏课文,感受情怀
1、叙事
本文是一篇游记文,篇幅短小,却熔叙事、写景、议论为一炉,环环相扣。
时间
原因
人物
地点
内容
十月十二日夜
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
我、贬官之人张怀民
黄州承天寺
庭院赏月
冷清
孤独
失意
悲凉
寂寥
起伏跌宕,蕴含微妙
2、赏景
问题:前人点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谈谈你的理解。
作者用了两个比喻初写自己的错觉,庭下有积水,水中有藻荇,没有“月”字,实则月光如积水,竹柏如藻荇,没有直接写月,却间接写出月光的皎洁、柔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问题:作者记录的不仅是如水月色,更是自己起伏的心绪,请梳理相关的内容,完成相应的题目
月色起兴:a
A :b
描绘月色:c
B:d
1、根据上表,在A和B处填上相应的内容:A B
邀人赏月
月下感慨
2、仿照a的内容,揣摩人物心情,完成bcd.
a 正值秋末冬初,寒意渐浓,月色悄然入户,作者被这美好的月色唤起了雅兴,带 着欣赏月
色的喜悦,又似乎怀着一丝无奈,走出家门。
b . .
.
c . .
.
d . .
.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引发了作者的情思,此时的作者是
超脱的
面对如此美好的月色,作者来到承天寺寻找志同道合的友人张怀民,想与友
作者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白问,表达了身居闲职、享受清闲又自嘲为
人共同赏月,以获得心灵上的慰藉。
“闲人”的感慨,更表现了以豁然旷达西对人生曲折的心态。
心情的变化:
失意
失意
超脱
感慨
失意
失意
欣然
3、 议论
问题:文章结尾议论抒怀,作者自认为是“闲人”,请结合苏轼的生平和思想,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
陶弘景不完全是苏轼笔下的那种“闲人”。他热爱山水,乐喜名利,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婉拒做官,力求隐匿于山水之中,与苏轼身处世间既面对人生烦恼又积极排解烦忧的境况是不同的。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作为贬谪之人,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欣喜自在,悠游自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显示了苏轼在逆境中的乐观和旷达与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和坚守。
追问:陶弘景是“闲人”吗?
4、抒情
情境:假如现在你就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苏轼,面对天上的那轮明月,面对身边同样遭
遇的朋友,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示例 明月啊,你高挂苍穹,不知起于何年,又将终于何岁人生代代
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你阅尽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风云变幻、
沧海桑田,却仍不改你澄澈的光华、淡雅的韵致。我愿像你一样,
平和达观地生存,既然做不成重臣名相,那何妨做一个忘情天地大
美中的“闲人”呢
任务四 揣摩词语,明白意蕴
问题:下列四句话中各有一个字用的妙,找出来并用你的语言解读文字背后的意味。
1、“入”字用得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
动来与人为伴。
1、月色入户。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苏轼夜深不寐,欲寻人赏月为乐,几乎不假思索,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一个“遂”字就点
出了二人的趣味相投。
3、“亦”字看似简单叙述张怀民也没有睡的事实,其实饱含感情:惊喜不已怀民竟然也没有睡,
看来他不愧是我的知音,也打算赏月,甚至正等着我来找他赏月。二人的知音关系都表现得
淋漓尽致。
4、“但”“只不过”的意思,将笔触从眼前景物转向观景之人,非常自然地引出“闲人”,表
明观景的“闲人”并不寻常,于平缓之中寓有超拔不群、迥异流俗之意,显示了苏轼在逆境
中的旷达与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和坚守。
示例:
一次平凡的夜游,让我们感受到了一言难尽的苏轼。他带看满身的伤痛,被抛弃在穷乡僻壤的黄州,但他照样笑看大自然的清风雨露,笑谈人世间的赏心乐事。我想,苏轼也是一个凡人,他有七情六欲,懂悲欢离合,只是他能做到把痛苦深掩在内心,以快乐面对苦难,让诗和远方照亮自己的人生行程,这就是他的不凡之处,也是他传扬给后人永恒的精神力量。
总结
超然台记
【北宋】 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①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②不登③,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④予之拙也。於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⑤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⑥酒,瀹⑦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於物之外也。
【注】①背:远离。②比:连续。③登:丰收。④安:习惯。⑤葺(q ):修整。⑥秫(shú):高粱
⑦瀹(yuè):煮。
巩固练习
1、解释划线的词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 ( ) 稍葺而新之 ( )
时相与登览 ( ) 适在济南 ( )
2、用“\”为下文断句,限断两处
台 高 而 安 深 而 明 夏 凉 而 冬 温
3、文中点明“超然台”得名原因的句子: 。
4、《超然台》一乐为主,《记承天诗夜游》中苏轼“念无与为乐者”,探究苏轼内心追求的“乐”的异同。
做太守
翻新
一起
恰好
\ \
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於物之外也
《超然台记》表现了苏轼知足常乐、超然达观的人生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内心是孤独苦闷的,他所追求的乐是内心的闲适,与好友的同游。
文化常识
月亮的美称
玉兔: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辛弃疾)
夜光: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屈原)
素娥∶素娥即月亮之别称。(《幼学琼林》)
冰轮∶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陆游)
玉轮∶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李贺)
玉蟾∶凉霄烟霭外,三五玉蟾秋。(方干)
桂魄∶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
蟾蜍∶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贾岛)
顾兔∶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李白)
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此外,月亮还有许多别致的雅号,如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