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含义
1、生态脆弱区
也称生态交错区,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交接过渡区域,目前泛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低、系统稳定性差的地区。
课堂活动P.65
生态脆弱区的主要类型:东北林草交错生态脆弱区、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西北荒漠绿洲交接生态脆弱区、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区、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生态脆弱区、西南山地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沿海水陆交接生态脆弱区。
生态脆弱性的表现:抗干扰能力弱、边缘效应显著、环境异质性高、时空波动性强、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等。
一、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含义
2、荒漠化
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导致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
荒漠化=沙漠化?
狭义荒漠化即为土地沙漠化。
广义荒漠化包括风蚀、水蚀和冻融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根据地表形态特征和物质构成,荒漠化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及石漠化。
热带荒漠: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中西部
温带荒漠:中纬度的大陆中部
我国西北荒漠化生态脱弱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长城-祁连山-昆仑山一线以西、以北的区域。
课堂阅读P.6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思考:说明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间的关系?
(1)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 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2)地形:多高原山地 → 阻隔水汽
☆. 西北荒漠化(沙漠化)的成因
阿尔泰山
天山
昆仑山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内蒙古高原
(3)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 降水稀少,日照时间长,大风频繁
☆. 西北荒漠化(沙漠化)的成因
(3)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 降水稀少,日照时间长,大风频繁
(4)河流:多为内流河 → 水量少;多为内流湖→ 咸水湖
☆. 西北荒漠化(沙漠化)的成因
课堂探究P.61:
巴丹吉林沙漠的一些湖泊边缘有淡泉水出露。讨论这些淡泉水比湖水对当地沙漠治理作用更显著的原因。
(3)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 降水稀少,日照时间长,大风频繁
(4)河流:多为内流河湖 → 水量少
(5)植被:植被稀疏(自东向西分别为森林、草原、荒漠)
→ 对地表的保护作用差
☆. 西北荒漠化(沙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
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地面缺乏保护;风化作用强,地表物质疏松;大风频繁,风力侵蚀明显。
课堂活动P.70
2(1)说明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的地理环境特点。
位于河北承德北部坝上地区;以高原和波状丘陵为主,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当地气候属于半湿润向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区,河流稀少,植被由森林向草原过渡。
☆. 西北荒漠化(沙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
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地面缺乏保护;风化作用强,地表物质疏松;大风频繁,风力侵蚀明显。
人为原因 (决定性作用):
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 → 破坏植被;
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等。
归根结底是人口增长与生产力水平不协调导致的恶性循环!
☆. 西北荒漠化(沙漠化)的成因
课堂活动P.64-65:
2(1)分析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原因。
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课堂活动P.64-65:
2(2)“红色荒漠”,是指我国南方地区植被破坏后红壤等红色土层裸露的现象。查阅资料,了解“红色荒漠”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省(自治区、直辖市),比较其与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土地荒漠化成因的异同。
主要分布: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等省区。
差异:红色荒漠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而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的荒漠化,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为主,人为原因中还有滥牧。
(气候特征、地形地貌、人类活动)
相同: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土地退化。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课堂阅读P.63)
华北地区的盐碱化
土地盐碱化:
我国的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次生盐碱(渍)化问题。
华北地区土地盐碱化的季节主要是春季。
原因分析:(1)华北平原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2)长期的大水漫灌,不注意排水,导致地下水位上升;(3)近海地区长期过度开采地下水,使海水入侵,地下水含盐分增多。
治理措施:推广滴灌、喷灌等灌溉技术;种植耐盐植物;施有机肥调节;开挖一定深度的排水沟以降低地下水位等。
石质荒漠化:
在亚热带湿润且岩溶发育的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如云贵高原地区。
自然植被破坏,大面积陡坡开荒和过度放牧,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山区成土过程缓慢,土层薄;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突现裸露,呈现“石漠化”。
石漠化最直接的后果是土地资源的丧失;间接影响涵养水源能力,引起严重的缺水。
二、荒漠化生态脆弱区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二、荒漠化生态脆弱区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荒漠化的危害:
使生物的生产力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
流动沙丘埋没村庄、铁路、公路、灌渠等;
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沙源,降低大气质量,影响交通与出行,威胁人类健康。
课堂阅读:消失的楼兰古国
三、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1、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防治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行动。
2、“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共同行动倡议(课堂阅读P.68)
3、1978 年国家开始实施“三北” 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并相继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课堂阅读P.68-69:毛乌素沙地治理
4、荒漠化防治的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三、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5、荒漠化的防治措施(从原因着手寻找对策)
核心:协调人地关系
(1)封沙禁牧;建人工草场,实行栏养(过牧)
(2)禁樵禁采;建生态防护林;优化能源结构,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发展沼气、西气东输等)(过樵)
(3)退耕还林还草;推广免耕、休耕等保护性耕作工程(过垦)
(4)合理用水,发展节水农业(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5)生态移民(根本:人口增多)
课堂活动P.70:
3.什么是“生态移民”?议一议,“生态移民”是逃避自然,还是尊重自然?
生态移民:
作动词——将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居民转移出来,集中居住到新的居民点,使生态脆弱期区达到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
作名词——指移民主体,即被转移出来的原住地农牧民。
课堂活动P.69
1(1)科尔沁沙地的荒漠化,对周边地区会造成哪些影响?
气候变干,温差变大;加剧沙尘暴灾害;
风沙入河,河床淤积;
农牧业减产,威胁人们生产、生活。
(2)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对治沙工作有哪些启示?
区域开发要遵循自然规律,秉承因地制宜原则,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
课堂活动P.67
1. 描述库布齐沙漠的变化。
面积显著缩小,从连片到碎片化分布。
2. 库布齐沙漠开发风能、太阳能资源对保护当地地表植被有何作用?
风能开发:减小地表风速,减弱风力对地表植被的侵蚀。
太阳能开发:降低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强度,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从而保护植被。
3.结合地形与地理环境,分析库布齐沙漠地下水资源较丰富的原因。
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相对较多;
北部紧邻黄河,有黄河水下渗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