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使至塞上》课件(共1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使至塞上》课件(共1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9 21:3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使至塞上 王维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背景资料
1.订正字音
征蓬( ) 属国( ) 汉塞( )
萧关( ) 逢候骑( ) 燕然( )
检查预习
pénɡ
shǔ
sài
xiāo

yān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朗读
2.词语释义
单车:
问边:
属国:
征蓬:
逢:
候骑:
都护:
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
慰问戍边的将士。
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用来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一辆车,表明这次出使随从不多。
遇到。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唐代边疆设有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诗中指前线统帅。
1.通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
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犹如蓬草般随风万里飘出汉家
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浩瀚的沙漠上,
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
大而浑圆。我在萧关巧遇巡逻侦查的骑兵,告知我都户仍
在遥远的燕然前线奋勇作战。
整体感知
2、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  
3、从题材上看,它是一首边塞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护”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  
4.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通过叙述作者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被排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漂泊异地的愁绪。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前期诗歌风格浑厚,气象壮阔,富于清新的生活气息。后期诗歌多反映诗人的隐逸生活,其间富有山水田园情趣。其边塞诗多慷慨激昂,显示出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王维信奉佛教,人称“诗佛”,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王维擅长绘画艺术,他的诗和画被苏轼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作者介绍
苏轼曾赞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请结合苏轼的观点,赏析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再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鉴赏评价
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构图美:
线条美:
色彩美:
空间阔大
层次丰富
鲜明优美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
圆的是落日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
白烟一缕、河水闪闪
景物 有 烽烟、夕阳、
大漠无边、长河奔流
意境美
动态美
色彩美
线条美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 《山居秋暝》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白石滩》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使至塞上》中, 全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将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象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的情怀。
王维一生把所有的感情尽情挥洒于山水之间,寄情造意,诗从胸发,画由意出,情景交融,诗画同工,达到了诗画相融的最高境界。
总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