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背影》随堂练习
一、基础练习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笨拙 题纲 甘败下风 铤而走险
B.粗旷 吞噬 怨天尤人 谈笑风生
C.伎俩 玷污 虎视眈眈 仗义执言
D.颠覆 针砭 前扑后继 惟妙惟肖
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这些日子,家中的光景很是_____,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②但他终究不放心,怕茶房不_____;颇踌躇了一会。
③他_____,自然情不能自已。
A.惨淡 妥帖 触目伤怀 B.暗淡 妥当 触景生情
C.悲惨 妥帖 触目伤怀 D.惨淡 妥当 触景生情
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变卖典质(抵押)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B.勾留(短时间停留)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C.拭干了泪(擦) 不能自已(已经)
D.举箸提笔(筷子) 触目伤怀(胸怀)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俩最后一次见面的光景,我还记得很清楚。
B.暴雨过后,窗外一片狼藉。
C.小明上学迟到了,遭到了班主任的批评,真是祸不单行啊!
D.旅人思家久立,见鸟儿归巢,更触目伤怀。
给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们是不是应该还这样厚重的一份爱,给那个一直深爱我们的父亲?
②如果他能一路陪伴你到达他梦想的那个地方,而自己只是躲在光环后面默默地注视你,那么,他是异常爱你的。
③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人,他舍得给你一切,连同他的梦想,那么至少他是信任你的。
④他知道你身上流着他的血,你的快乐幸福就是他的一切。
A.①③②④ B.②③①④ C.③④①② D.③②④①
阅读下面的语段,找出表述有误的一项
朱自清的散文有浓郁的抒彩,不管是叙事,还是写景,或是议论,作者都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匆匆》抒写了对时间难得而易失的感慨。在这篇篇幅短小的散文里,作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内心情感。文章一连串的抒情性疑问句,“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这些疑问句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他心灵深处自我斗争、挣扎、自我剖白的痛苦,也可以看出他深感时不我待。从而,让人顿生伤感,并领悟到一种理趣。
A.“浓郁”“抒发”“散文”的词性分别是形容词、动词、名词。
B.“真情实感”“篇幅短小”“顿生伤感”三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C.语段中加点的四个词语全都是名词。
D.语段以《匆匆》为例,阐述了朱自清散文具有抒彩的特点。
下面语段中有两处病句,请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①朱自清先生是著名的民主战士,对敌人从不留情面。②然而,通过阅读《背影》,使我们看到了他深情的一面。③或许,伟大的,都如他般憎爱分明。④憎得彻底,爱得深沉。
(1)第 句,修改意见: 。
(2)第 句,修改意见: 。
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补写句子,使之语意连贯。
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这泪中有理解,有关怀,更有无限的感激。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让这泪化作一把雨伞,为父亲遮住外面的风雨;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 , 。
下列四段话都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关心,为什么作者要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写?
①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②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③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④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珊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二、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 文段中父亲的话语有怎样的特点?试举例分析。
(2) 叶圣陶先生这样评价《背影》:“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就此特点,结合选文中“再找不着了”中的“再”字试作分析。
(3) 选文中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为什么详写第一次?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 文中详写父亲买橘子往返的艰难过程的作用是什么?
(2) 父亲买橘子回来后,“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 选文中写了“我”两次流泪,请你回答两次流泪的原因。
(4) 结合文段,请你说说你对父母的爱的理解。
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 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 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亲自送我上车?
(3) 南京的景点很多,像夫子庙、玄武湖等,作者为什么不写在南京的见闻?
(4) 第一段两次用“终于”,有什么作用?
(5) 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
(6) 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
三、课外提升
阅读《父亲的爱》,回答问题。
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妈则把我们做过的错事开列清单,然后由他来责骂我们。
有一次我偷了一块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来的,说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货作为赔偿。但妈妈却明白我只是个孩子。
我在运动场打秋千跌断了腿,在前往医院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我妈。爹把汽车停在急诊室门口,他们叫他驶开,说那空位是留给紧急车辆停放的。爹听了便叫嚷道:“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
在我生日会上,爹总是显得有些不大相称,他只是忙于吹气球,布置餐桌,做杂务。把插着蜡烛的蛋糕推过来让我吹的,是我妈。
我翻阅照相册时,人们总是问:“你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天晓得!他老是忙着替别人拍照。妈和我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胜数。
我记得妈有一次叫他教我骑自行车。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我摔倒之后,妈跑过来扶我,爹却挥手要她走开。我当时生气极了,决心要给他点颜色看。于是我马上爬上自行车,而且自己骑给他看。他只是微笑。
我念大学时,所有的家信都是妈写的。他除了寄支票外,还寄过一封短柬给我,说因为我没有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长得很美。
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接。”
我结婚时,掉眼泪的是我妈。他只是大声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间。
我从小到大都听他说:“你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回家?汽车有没有汽油?不,不准去。”爹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除非……
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感觉?
(1)父亲听从妈妈的吩咐,照着妈妈开的清单责骂我们,这样做意味着什么?
(2)父亲在医院急诊室门口叫嚷:“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父亲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他是不是真的很粗暴?
(3)在下列句子里有一个动词用得十分确切,请找出来,说说父亲当时的心情。
我结婚时,掉眼泪的是我妈。他只是大声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间。
(4)这篇文章的结构很独特,说到父亲的事时,总是由妈妈在场,而妈妈总是对“我”很体贴关爱……这种结构方式称做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朱自清笔下的“背影”之所以感人至深,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中精彩的动作描写。请你用心观察在某个特定的情境下,身边某个人的表现,仿照文中的写法,写一个动作描写的片段。
参考答案
1-6CABCDC
7. ②;删掉“通过”或“使”;③;在“伟大的”后面加上“人物”。
8. 让这泪化作一阵清风;吹干父亲额头上的汗滴。
9. 不同的表达方式丰富了父亲的形象,从不同的方面表达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但这些不同的方式体现的都是同一个主题——父亲对作者的爱,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10.
(1) 示例一:“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话朴实简洁、情真意切,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牵挂。
示例二:“进去吧,里边没人。”这句话朴实简洁、情真意切,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关照。
(2) “再”字必须用,突出了作者久久目送父亲渐渐离去的情形,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依恋和牵挂,隐含着作者的失落和感伤。
(3) 父亲艰难地爬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最让“我”感动,最能体现父亲对“我”的关爱,所以详写。
11.
(1) 用细节描写进一步突出父爱的伟大,也为下文写“我”被真挚深沉的父爱感动流泪做了铺垫,正是这一处详写的内容凸显了父子情深的文章主题。
(2) 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爱的体现。父亲经过艰难的攀爬终于为儿子买来了橘子,尽管很累,但能为儿子想到的都已经做到了,已经尽到了一个父亲的责任。因此心里就感到轻松了。
(3) 第一次流泪,是被父亲的爱感动而流泪,是感动的泪;第二次流泪,是因父亲“背影”的消失而流泪,是惜别的泪。
(4) 示例:父母为了子女可以献出一切,父母的爱是世上最无私的爱。
12.
(1) 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送“我”上火车。
(2) 因为他爱子情深,别人去他不放心。
(3) 与中心关系不大,故略写。
(4) 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5) 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是反语。表明作者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
(6) 例一:会。因为年轻气盛,与父亲之间存在代沟。例二:不会。既然读了这篇文章,就不会让这种事情重演。
13.
(1)父亲从不迁就我们的过错,让我们由此学会自律。
(2)这还是旅游车,我们也是来看病的;大声嚷嚷,虽嫌暴躁,但缘于爱子(女)心切,因此不能以此就说父亲粗暴。
(3)“擤”,当时父亲的心情很激动,为了控制住自己的感情,不愿当孩子面落泪而破坏了婚礼喜庆气氛,所以擤了一下鼻子走出房间。
(4)对照映衬式;打破了平铺直叙、千人一面的格局,从妈妈的温暖的外露的对“我”爱抚的方式中对照映衬出父亲对“我”的爱是深沉的、含蓄的,从而表达出对父亲的敬重与感激。
14. 示例:李老师猛地站起来,厚实的手掌“啪”的一声拍在讲台上,一双严厉的眼睛射出利剑一样的光,直直盯着他。老师那拍击桌面的声音使他猛地一颤,握成拳的手一抖,纸团从指缝间溜了下去。他赶紧抬头瞄了老师一眼,又迅速把头低下去,盯着桌上的试卷,再也不敢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