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课件(6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课件(6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1 19:0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2张PPT)
新课导入
《烧鸦片》曾竹韶塑
《武昌起义》傅天仇塑
《八一南昌起义》萧传玖塑
《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刘开渠塑
20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积累“瞻仰、挑衅、永垂不朽”等词语。
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特点,领会其象征意义。
梳理文章结构,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感受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体会作者的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学习目标
(重点)
(难点)
(重点)
作者简介
周定舫(fǎnɡ)(1931—1993),浙江定海人,记者。
背景链接
出处
选自1958年4月23日《人民日报》。
背景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修建,1958年4月22日建成。
意图
作者周定舫在纪念碑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纪念碑,写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向全国人民及时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
读读写写
瞻仰( ) 橘黄 上溯( )
销毁 挑衅( ) 旌旗( )
峻峭( )天堑( ) 永垂不朽( )
顶天立地 慷慨激昂
zhān

xìn
jīnɡ
qiàn
xiǔ
jùn qiào
字词清单
陈毅《梅岭三章》:旌旗十万斩阎罗。
与“山”相关,故均为“ ”旁。
巍峨( ) 矗立( ) 奠基( )
执锨( ) 镏金( ) 重幔( )
庑殿顶( ) 镶嵌 窖坑( )
梭镖( ) 髻子( )
五卅运动( ) 搀扶( ) 逾越( )
xiān
liú
chónɡ màn

jiào
suō biāo


chān
与“掺杂”的“掺”区别开。

wēi
chù
diàn
·建议识记字词补充归纳·
二十为“廿(niàn),三十为“卅”,四十为“卅(xì)”。
多音字

( )松柏
( )柏林
bǎi

德国首都

( )挑衅
( )挑三拣四
tiǎo
tiāo

( )散发
( )散漫
sàn
sǎn

( )担架
( )重担
dān
dàn
指挑选对自己有利的(含贬义)。也说“挑肥拣瘦”。
溯( )

朔( )
shuò
形近字
上溯
朔风
北风
销( )
xiāo
消( )
xiāo
销毁
消毒
峻( )
jùn
竣( )
jùn
峻峭
竣工
工程完成。
慨( )
kǎi
概( )
ɡài
慷慨
大概
衅( )
xìn
畔( )
pàn
挑衅
河畔
镏( )
liú
遛( )
liù
镏金
遛狗
词语集注
矗立:
高耸地立着。
永垂不朽:
(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挑衅:
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慷慨激昂:
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
丰功伟绩:
伟大的功绩。
多含贬义
褒义词
矗立:重在表现“高而直立”多用来形容高大的建筑物。
屹立:重在表现“高而稳固”,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既可指物,也可指人。
丰功伟绩:侧重功劳的伟大,适用于做出巨大贡献的集体对象或英雄人物。
汗马功劳:侧重功劳的来之不易,可用于一般人。
怒形于色:
内心的愤怒显露在脸上。指控制
不住内心的愤怒。
峻峭:
形容山高而陡。
天堑:
天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沟,多指长江,形容它的险要。
勇往直前:
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反义词:喜形于色
近义词:陡峭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的关键语句。
整体感知
根据文章标题,我们可以知道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人民英雄纪念碑
凡是说明对象都有一定的特征,本文介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呢?
巍峨、雄伟、庄严
既然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是人民英雄纪念碑,那么文中哪些段落是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具体介绍呢?
除去开头和结尾这两个段落,其余段落都是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具体介绍。
读完课文,你觉得本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心情和纪念碑的总体特征。
三个部分
梳理思路
第二部分(2—10):具体介绍纪念碑的位置,兴建过程,碑的题字、碑文、碑身造型、装饰花纹以及十幅浮雕。
第一层(2、3):描绘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说明兴建过程及重大意义。
第二层(4—6):介绍纪念碑的题字、碑文、碑身造型和装饰花纹,以及碑座四周的浮雕。
第三层(7—10):具体介绍十幅浮雕的内容。
第三部分(11):抒写瞻仰纪念碑后的深切感受。
齐读开头和结尾两段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
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
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
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
看完了所有的浮雕,我又一次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和碑文。我想,人们从这里可以了解到中国革命所经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了取得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当我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的时候,我再一次向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默默致敬。
小结:本文开头一段介绍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总体特点。最后一段照应开头,再次揭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内涵。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同时勾画出文中表示地点变换和时间变换的词句。
理清顺序
把握总体的说明顺序
作者是边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边介绍的,请同学们根据勾画的相关词句,理清作者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路线。
东长安街、天安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
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和时空结合的顺序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
请同学们标示出作者步入天安门广场后的行走路线。
进入广场
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台阶前
踏上台阶
到了第二层平台
东长安街
天安门
人民大会堂
纪念碑台阶前
人民英雄纪念碑
第二层平台
政协礼堂

西




请同学们按照行走路线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及整体形象介绍给读者。
当作者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站立在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前时,他又是如何将纪念碑介绍给大家的呢?
介绍纪念碑的空间顺序:
台阶
平台(碑身四周)
碑身(正面、背面)
碑身东西两侧上部
小碑座四周
碑顶
大碑座四周
理清局部的说明顺序
文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具体介绍了十幅浮雕的内容,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十幅浮雕的,它们各有什么意义。


西

(1839~1851年)
(1911~1925年)
(1927~1945年)
(解放战争时期)
以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
方位 顺序 时间 事件 意义
东面 1
2
南面 3
4
5
西面 6
7
北面 8
9 10 1839年
销毁鸦片烟
表现中国人民反帝的决心
1851年
金田起义
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
1911年
武昌起义
结束了封建帝制
1919年
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
1925年
五卅运动
促使全国范围大革命风暴的爆发
1927年
八一南昌起义
展开了以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的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敌后游击战
打击日本侵略者
解放战争时期
热烈支援前线
欢迎、慰劳解放军
解放全中国
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作者介绍十幅浮雕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
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介绍“销毁鸦片烟”浮雕;
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介绍“金田起义”浮雕;
有的从历史事件的经过谈起,如介绍“五卅运动”浮雕。
为什么介绍十幅浮雕时不像介绍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开始,却从东面开始呢?
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革命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展开的。正面(北面)的三幅浮雕描写的是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情景,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从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鸦片战争起,按时间顺序介绍中国近代革命历程,更能体现中国革命的艰难与人民英雄的伟大,因而作者从东面起,顺次介绍浮雕。
掌握细节的说明顺序
研读文中介绍第一幅浮雕的部分,看看可以分成几层,分别介绍了什么?
第一幅浮雕是“销毁鸦片烟”,描述了鸦片战争前夕,1839年6月3日,群众在虎门销毁鸦片的事迹。
作者用了四句话,分三层来介绍:
第一句话是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1839年6月3日)、人物(群众)、地点(虎门)。
浮雕上,愤怒的群众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运到海边,倾倒在放有石灰的窖坑里销毁,一股股浓烟从石灰池上升起。人群后面,有炮台和千百只待发的战船,准备随时还击英帝国主义的挑衅。
第二、三句是第二层:描述了浮雕的画面。
第二句详写销烟场面,作者抓住群众“愤怒”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用“运”“倾倒”等动词表达群众销烟态度的坚决;用“一箱箱”“一股股”展示了销烟场面的壮观。
第三句略写了炮台和群众的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的紧张形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的销烟决心。
画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
第四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
研读文中介绍第二幅浮雕的部分,说说作者是怎样介绍第二幅浮雕的。
东面的第二幅浮雕,描写1851年太平天国的“金田起义”。太平天国提出政治、经济、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口号,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在这幅浮雕上,一群拿着大刀、梭镖、锄头,扛着土炮起义的汉族、壮族儿女,正从山坡冲下来,革命的旌旗在迎风飘扬。
交代事件
阐述事件的历史意义
形象地再现浮雕画面
逻辑顺序
农民起义的武器
显示了起义队伍人数众多、势不可当的热烈场面
本文的说明顺序
作者的活动顺序: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
介绍纪念碑结构的顺序: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
介绍碑身的顺序:由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
介绍十幅浮雕的顺序:东南西北的空间顺序、从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小结:作者介绍十幅浮雕的方法不尽相同,笔法富于变化,既给了读者不同的阅读体验,也避免了行文上的呆板。在介绍时作者准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将观察方位交代清楚,在介绍时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此外,细节部分,比如介绍浮雕内容时,则选用逻辑顺序,让读者能如亲临般清晰地了解说明对象。
深入课文,看一看作者用了怎样的语言和写法来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并体会其中的妙处。
第2课时
梳理概括
品味语言
“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这句话中的“落成”可不可以换成“建成”或“造好”?为什么?
词语运用准确
不可以。因为“落成”含有庄重、庆贺的意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意义十分重大,如果用“建成”或“造好”等一般性词语,就无法表现其重要意义和作者崇敬的心情。
“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60吨重、14.7米高的碑心石上,有毛主席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闪闪发光。”这句话中的“碑心石”可以换成“碑石”吗?
不可以。“碑心石”三个字明确交代了毛主席的题字所在位置。如果换成“碑石”,那么题字的位置就不确切了。
“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这句话中的“中国自古以来最大”可不可以删去?该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不可以删去。句中的“中国”表示地域范围,“自古以来”表示时间,“最大”表示程度。通过这一连串表示修饰、限制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点、地位。该句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高度,突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的特点。
小结:本文用语准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词语精准贴切;②指代部位的词、短语和方位词使用准确;③恰当使用表示时间、范围或程度等表修饰、限制的词语,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使表达更确切。
第2段写作者由远及近地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语言富于变化
记叙。第2段记叙了作者瞻仰的行踪,通过记叙,把来到碑前的路线交代得一清二楚。
文中介绍十幅浮雕时,除了说明,作者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请简要分析。
记叙、描写、议论。作者运用记叙性语言简要叙述历史事件,同时运用描写性语言,让固定不动的十幅浮雕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还原成一个个生命和场景,使人民英雄英勇无畏的伟大形象屹立在人们心中。此外,作者还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评论历史事件的意义。
小结:本文以说明为主,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使语言富于变化,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文章三次提及毛主席亲笔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样写用意何在?
第一次在第2段中提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二次在第4段中提到,点明了纪念碑的主题;
第三次是第11段中提到,表达了崇敬、赞颂、怀念之情。
反复提及,强调了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和崇高品格,有力地突出了本文的中心思想。
探究写法
毛主席亲笔题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还有十幅浮雕的具体内容,这三者之间的具体关系是什么呢?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是贯串全文的主线,而碑文是对碑主题的具体说明,十幅浮雕的内容是碑文的具体体现。因此,只要抓住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也就抓住了十幅浮雕的具体内容的核心了。
本文的内容很多,这些内容是怎样组织起来的?
本文是由“我”的瞻仰过程组织起“人民英雄”和“纪念碑”这两方面内容。
从“我”这方面看,写了“我”的来到路线、瞻仰经过以及离去,首尾完整。
从“人民英雄”这方面看,重点写了碑的主题、碑文及十幅浮雕,其中碑文概括了人民英雄的光辉历史,浮雕显示了重要历史事件,图文并茂。
从“纪念碑”这方面看,写了其兴建的过程、位置与体量、材料与造型等内容,重点写碑上纪念了哪些人民英雄以及为何纪念。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而作者是以一个瞻仰者的身份来介绍说明的。这样的写作角度很容易使文章变成肤浅、单一的游览记述,但本文却写得内容丰厚而脉络清晰。作者写法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写作顺序的合理安排:将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与逻辑顺序巧妙地相结合,以作者瞻仰活动的路线,串起所有介绍点。
多种表达方法的运用:以说明为主,有机地穿插记叙、描写、议论,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人民英雄
永垂不朽
点题,总领全文
心情:万分崇敬
总体特征:巍峨、雄伟、庄严
介绍碑身浮雕
兴建经过及重大意义
位置、体量、题字、碑文、碑身造型等(空间顺序)
十幅浮雕
抒发瞻仰感受:默默致敬
无限崇敬 深切怀念
东面:销毁鸦片烟、金田起义
南面:武昌起义、五四爱国运动、
五卅运动
西面:八一南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
北面: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支援
前线;欢迎解放军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
结构梳理
主旨归纳
这篇说明文按照空间顺序和时空结合的顺序,抓住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总体特点,向读者依次介绍了纪念碑的兴建过程、重大意义、位置、体量、题字、碑文、碑身造型及十幅大浮雕的内容等,表达了对先烈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
具有革命意义的历史建筑
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
中山陵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中茅山南坡,是民国建筑不朽的经典。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长眠于此。
中山陵占地面积8万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前临平川,后拥青嶂,视野开阔,气势雄伟。流徽榭、仰止亭、中山书院等纪念性建筑,众星捧月般环绕在陵墓周围。中山陵整体建筑平面呈警钟形,全部建筑都是用白色花岗石和钢
拓展延伸
筋水泥构筑而成,上盖蓝色
琉璃瓦。中轴布局则倚仗山
势,用392级花岗石石阶和
480多米长的水泥墓道,将
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
墓室串联起来,给人以庄严、肃穆、坚固、巍峨之感。
俯瞰岷江的红军长征纪念碑
红军长征纪念碑主碑耸立于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川主寺镇元宝山山顶,俯瞰岷江。它由红军战士铜像、
碑体、基座组成,高达41.3米,铜像高14.8米,
碑体高24米,汉白玉基座高25米。红军战士铜
像一手持步枪,一手执花束,双手高举成“V”
字形,象征胜利。碑身为三角立柱体,象征红
军三大主力紧密团结,坚不可摧。纪念碑有三
绝奇观:一为金碑夕照,二为双虹挂彩,三为
瀑雨泛金。除了欣赏这些精妙的特色奇观之外,
人们也在这里回顾历史,缅怀先烈,学习长征精神。
香山红叶中的双清别墅
双清别墅位于北京香山公园东南,整个院落约有7000平方米,别墅门楣上阳刻楷书“双
清别墅”。1949年,中共中央、中
央军委机关进驻北平后,在双清别
墅居住和办公。走进双清别墅东门,
院子正中为一池塘,池边有六角红
亭,亭旁一棵大银杏树,北有石幢
两块,刻乾隆御题,再北有房数间,内陈列1949年毛泽东在双清时的办公居住物品。池南有石阶,登上可见一座防空洞,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工兵二团三营所修。
沿路西行,环山叠石,乾隆御题“双清”二字刻于石壁间。稍北又有屋三间,为西展室,内展毛泽东在双清时的手稿、毛泽东与中外友人的照片及录像。
双清别墅曾是中共中央的指挥中心,见证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历程。在双清别墅,毛泽东指挥了渡江战役,筹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划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准备工作,同时写下了许多重要文献和不朽诗篇。1994年,双清别墅被评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2009年,晋升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既有按照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介绍的部分,也有按照“东—南—西—北”的空间顺序介绍的部分,使全文条理清晰。请你也用空间顺序来介绍某个事物。
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
一课一得
写作指导:
①以空间为序的段落要运用表示方位的词,如“东”“西”“南”“北”“前”“后”“左”“右”“里”“外”等。
②分清主次,言之有序,条理清晰,让读者在阅读后脑海中能呈现一幅清晰的“路线图”。
写作示范:
一进家门,往右拐就是宽敞明亮的客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排浅蓝色的大沙发,沙发上整齐排列着黄色的抱枕。沙发前面的茶几上摆着一个果盘,里面有苹果、葡萄等水果。沙发后面的墙壁上挂着四幅画,分别“梅”“兰”“竹”“菊”。沙发的对面不是电视机,而是一个书架,差不多有一面墙那么大,上面分类摆放着爸爸、妈妈和我的书籍。沙发左侧是餐厅,四张浅绿色的椅子围绕着白色的餐桌。沙发右侧是阳台,阳台上种满了妈妈心爱的花花草草,一年四季都有花儿开放。
以沙发为中心,按照方位顺序说明家中布局。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那些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壮烈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而建立的。说说你了解的有关人民英雄的事迹。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