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4 背影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4 背影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2 11:0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14 背影
1.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2.把握“我”的情感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3.思考课文为何以“背影”为中心,了解文章的叙事方式。
4.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欣赏图片(PPT呈现)
这一幕幕让人间变得温馨动人,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章,作者在文中仅仅记录的一个小小的背影,却感动了阅读它的无数人。
二、新课教学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 散文(体裁),它以背影为线索,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
2.本文几次写到“背影”?
明确:四次
3.四次“背影”各在什么地方?请找出来相关语句,并分析作者的情感。
4.文章写了作者的几次流泪?找到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目标导学二:赏析语言,感知父亲形象
1.四次背影中描写最详细的是哪一次?
明确:第二次
2.仔细阅读第6段对第二次背影的描写,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描写父亲的背影,有何表达效果。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明确:
(1)“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是肖像描写
①黑、深青:家境不好,刚办完丧事,心情忧伤;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②与“我”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现父亲对“我”的关爱。
(2)“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是动作描写。
“攀”“缩”“倾”等动词准确地表现了父亲攀爬月台的吃力与困难,突出了父爱子的主题。
小结: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叶圣陶语),最能体现父亲的爱,所以写得最详细。
三、板书设计
背影
点出背影——第一次流泪——悲伤
刻画背影——第二次流泪——感动
惜别背影——第三次流泪——惜别
再现背影——第四次流泪——思念
第2课时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的生字词,梳理了文章的思路,明确了文章以“背影”为线索,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了大概了解。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深入剖析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父亲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浓浓父子之情。
二、新课教学
目标导学一:感知父亲形象,体会作者感情
1.文章第1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背影”点出记叙对象,“最不能忘记”奠定了感情基调,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吸引读者集中注意力探寻这个背影的意义。
2分析第6段可知,本文的重点在通过父亲的背影表达父子之情,那么又为何要写与背影无关的第2-5段呢?请简要分析。
明确:第2、3段介绍家庭情况,是“背影”故事的缘起,使“背影”笼罩在哀伤的氛围之中;第4段写父亲决定为儿子送行,是“背影”故事的基础;第5段写送儿子上车,是“背影”故事的准备。因此,这四个自然段虽然未直接写“背影”,却与“背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除了买橘子这个情节,你还能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父亲对“我”的爱?
明确:
(1)事情: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等事情——细心关照,周到入微。
(2)语言:“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面没人。”——朴实简洁,感情深沉,怜惜体贴,依依不舍
4.父亲是深沉地爱着儿子的,儿子对父亲是怎样的感情呢?找到能表现作者感情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例如:(1)“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明确:这是心理描写,这里的聪明是反语,意思是“傻、笨”,表达了“我”明白了父亲对自己的爱后的悔恨、自责与愧疚之情。
(2)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明确:这是动作描写,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与爱。
(3)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明确:这是作者对父亲的理解。
背景链接:朱鸿钧失业后,举债度日,故债台高筑。1920年,朱自清从北大毕业,理所当然要承担家庭的责任。面对新思想的儿子,若能稍微平等态度与儿子商量,朱自清还是愿意尽力承担应尽的义务的。但老派思想根深蒂固的父亲没有把成年的朱自清视为一个平等的个体,而是像封建专制家长一样要继续完全控制朱自清。
在朱自清1921年回扬州任扬州省立八中教务主任时,父亲朱鸿钧凭借与校长的私交,直接拿走了朱自清当月的全部薪水,使朱自清非常不满,他愤然离开扬州,到外地执教。父子从此失和。1921年冬天朱自清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了小家庭。这又使父亲朱鸿钧感到好不容易养大的儿子,一旦翅膀硬了,就抛弃了自己和这个家庭,激怒之下而不肯原谅朱自清。
1922年暑假,朱自清想主动缓解和父亲的矛盾,带着妻儿回扬州,但父亲朱鸿钧先是不准朱自清一家进家门,虽在家人劝说下让步了,却不理睬朱自清。朱自清在家感到很没趣,过了几天悻悻离去,不免加重了对父亲的怨恨。这以后父子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以至1923年暑假朱自清虽又回家一次,但与父亲的关系仍未好转。朱自清认为自己没错,不肯认错。父亲朱鸿钧也认为自己没有错,老子用儿子的天经地义,为父有错也不该认错。于是双方进入了“冷战”,朱自清也就几年不回家了。
(4)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明确:可见作者对父亲的担忧、思念。
目标导学二:探究文章主旨
明确:本文以“背影”为线索,通过回家奔丧、浦口分别等往事的回忆,特别是对父亲的背影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理解与思念,充分体现了父子之间真挚深沉的感情。
目标导学三:探究写作手法
1.既然文章写的是人间至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为什么不以《父爱》为题?
明确:作者以《背影》为题,非常明显地突出了“背影”,开头一段就说“难忘父亲的背影”,显示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题目的悬念会使读者集中注意力探询父亲“背影”的含义,如果改成《父爱》,则会显得文意太过直白,没有深度,缺乏内涵。同时,“背影”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2.本文有何写作特色?
明确:朴实无华的语言;客观写实的白描;细致入微的细节;事件的真实;观察仔细;
取材运用“截取片段”法。
二、拓展延伸
阅读贾平凹写父爱的散文《酒》(内容见本课文件夹),感受父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三、课后练习
借鉴《背影》的构思法,选取你生活中的片断,以父亲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四、板书设计
主旨:父亲——关爱
儿子——理解、思念
写作特色:朴实无华的语言 客观写实的白描
细致入微的细节 事件的真实
观察仔细 取材 “截取片段”
可取之处 课文的学习不局限于单纯的文本学习,有意识地延伸到生活中,在谈及父亲对“我”的爱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对父母的爱感受得更深刻。
不足之处 “好文三分赏析七分读”,本文是一篇美文,语言朴实感人,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