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2张PPT)
唐诗五首其二
——《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渡
荆门
送
别
李白
文
常
顾
回
请问唐诗的基本形式和派别?
基本形式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派别: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浪漫诗派、现实诗派……
壹
创作背景
贰
作者生平
叁
注释翻译
肆
古诗主旨
伍
跟踪练习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雄壮豪迈,气势磅礴,充满大胆的想象和夸张。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
笔记
作为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展现出奔放的激情、强烈的叛逆精神、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作者诗风
创作背景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抒写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往
译: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前往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楚地
——点明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叙事
笔记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平坦广阔的原野
长江
辽远无际的原野
译: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绘景
远景:长江出山,水面宽广,景象雄奇
-展现出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笔记
“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诗人的广阔胸襟。
颔联中“随”“入”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译:月亮倒映在水中,好似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霞在空中的变幻,仿佛出现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绘景
近景:月光皎洁,江面平静
笔记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反衬出江面早晚景色变化的美丽景象,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依然
喜爱
喻行程之远
译:我更加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辞万里为我送行。
抒情
含蓄地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
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李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故称属地为故乡。
拟人
笔记
尾联“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揣摩尾联,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写景
送别——尾联:思乡、惜别
渡荆门
颔联
颈联
首联:叙事
激动
喜悦
渡荆门送别
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笔记
1.理解性默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展现了一幅气势磅礴的景象。
2.这首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演练2】诗歌鉴赏。
1.下面对《渡荆门送别》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写出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山随平野尽”一句中,“随”“尽”两个字,让静止的山峦富于动态。
C.颈联描摹的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和黄昏的天边云霞,宛如两幅图画,令人陶醉。
D.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借自己对家乡之水的恋恋不舍,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D
有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诗人间接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演练2】诗歌鉴赏。
2.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同时从内容上可以说是思乡诗。
B.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
C.诗中所写景物广阔而雄伟,可见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
D.诗人直接写离开故乡的不舍,描写告别山水,告别家乡,诗人思乡之情浓重。
D
结尾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不舍之情
【演练2】诗歌鉴赏。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云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 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C
颈联通过奇特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和广阔的视野。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唐代:白居易
壹
创作背景
贰
作者生平
叁
注释翻译
肆
古诗主旨
伍
跟踪练习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又被称为“诗王 ”“诗魔”,著有《白氏长庆集》。
作者简介
笔记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此前诗人曾因得罪权贵而被贬为江州司马,思想上由“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这时,他为避免在朝为官遭受党争之祸,主动要求到外任杭州刺史。他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创作背景: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
yīng
mò
dī
jiǎ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译:孤山寺之北贾公亭之西,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刚刚
写诗人所看到的山水风光,勾勒出西湖景色的轮廓。
笔记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向阳树
译:几只黄莺争着飞向朝阳的树唱歌啼鸣,不知谁家刚从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
刚从南方飞来的燕子
表现春天的生机勃勃。
笔记
赏析“争”“啄”两个字的妙处。
这两个动词,细致传神地刻画出了一幅早莺争着飞向朝阳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逐渐,慢慢地。
刚刚。
译: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使得全诗洋溢着活力与生机。(早春)
笔记
用“乱”修饰“花”,用“浅”修饰“草”有什么好处?
用“乱”修饰“花”,写出了花的多和繁,并化静为动,写出了花争芳斗妍、竞相开放的情态,从而突出了花的繁茂和其姹紫嫣红的色彩;用“浅”修饰“草”,写出了草在初长时的样子和它嫩绿的色彩,突出了初长芳草的鲜嫩。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百游不厌。足,满足。
同“荫”,指树荫。
译: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西湖的白堤
笔记
“行不足”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心情愉悦,完全沉浸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钱塘湖春行
景
水、云、莺、燕
花、草、杨、堤
情
最爱湖东行不足
情景交融
喜爱赞美
《钱塘湖春行》通过描写湖水、云、早莺、新燕等景物,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早春景象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主旨概括:
笔记
1 课堂检测
【演练1】理解性默写。
1.本诗中“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春天充满活力的动态美。
2.小明踏青,看到花朵盛开,五彩缤纷,浅浅的春草露出新绿,不禁吟诵起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里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演练2】诗歌鉴赏。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首诗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湖青山绿,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作者通过对早春湖光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钱塘湖初春美景的喜爱及游湖时的愉悦心情。
B.黄莺抢占“暖树”,生怕赶不上,新燕正啄“新泥”,忙碌而兴奋。这两句诗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C.颈联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钱塘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有关钱塘湖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钱塘湖描绘得生机勃勃。
E.首联写出了春行的地点和钱塘湖早春的远景,尾联详细地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春草深密”错误;“浅草”指初春草刚刚生长起来
CE
略写
【演练2】诗歌鉴赏。
2.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精选了如水面初平、早莺争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富有早春特征的景物。
B.尾联中"行不足"说明诗人看不够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C.本诗流露出诗人喜爱之中隐含的惋惜之情。
D.苏轼在诗中赞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扶总相宜。而白居易这首诗所描绘的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虽是生机监然,更像是淡妆的西子。
诗中并未表现出惋惜之情
C
3.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2分)
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4.《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 为线索,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第________ 句和第________ 句是颔联,颈联(第三联)运用了________ 的修辞手法。
诗人行踪
三
四
对偶
Step 1
_____远_____门外,来从楚国_____。山_____平野_____,江入大_____流。月下飞天_____,云生结海_____。仍_____故乡水,万里送_____舟。
课堂活动
减字背诵
Step 2
渡_____荆门_____,来从__________游。山随__________尽,__________大荒流。__________飞天镜,__________结海楼。仍怜__________水,__________送行舟。
Step 3
渡_______________,来_______________。山_______________,江_______________。
月_______________,云_______________。仍_______________,万_______________。
Step 1
_____山寺北_____亭西,水面初平云_____低。几处早_____争暖树,谁家新_____啄春泥。乱花_____欲迷人眼,浅草才能_____马_____。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_____里白沙_____。
Step 2
孤山_____北贾_____西,________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________,谁家新燕_____春泥。乱花渐_____迷人眼,_____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__阴里白沙堤。
_____________。
Step 3
孤山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云脚低。
几处_______________暖_____,谁家_______________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迷人眼,浅草____________________。最爱____________________,绿杨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检测
【检测1】文学常识。
李白,字 ,号 ,唐朝诗人。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 诗人。有“ ”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
青莲居士
浪漫主义
诗仙
李杜
太白
【检测2】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下题。
1.《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任哪个地方的刺史时所作?( )
A.杭州 B.苏州 C.徐州 D.扬州
A
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水面初平”表明湖水丰盈,勾勒出暮春之景。
B.“乱花”写出暮春时节杂花稀少、稀疏的特点。
C.“没马蹄”表明杂草繁茂,把马蹄子都遮住了。
D.“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表明诗人流连忘返。
D
“水面初平“: 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没(mò):隐没。野草青青,刚好遮没马蹄。
【检测3】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以下小题。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答:几只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枝头,不知哪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泥在筑巢。
2.选出下列对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赏析有误的一项( )
A.首联交代了“寺北亭西”的观景胜地,写出了春水初涨时“水平云低”的湖面特点。
B.颔联诗人创造出“莺争暖树”“燕啄春泥”的美好意境,表现了西湖充满活力的动态美。
C.领联以“乱花迷眼”“浅草没蹄”的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初春百花盛开、草木繁茂的景象。
D.尾联中“最爱”一词直抒胸臆:诗人漫步在绿杨深处的白沙堤上,满眼蓬蓬勃勃的西湖美景,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C
“浅草没蹄”是指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不可能描绘草木繁茂的景象。
诗歌鉴赏
阅读《渡荆门送别》,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D
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这样称呼是为了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
阅读《渡荆门送别》,完成下列各题。
2.诗的颈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颈联将明月比作天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描绘出眼前看到的绮丽景象.
【拓展提升】
【练习1】阅读《渡荆门送别》,完成下列各题。
1.标题中“送别”二字怎么理解?
答:“送别”是说故乡的水恋恋不舍,满怀深情地一路送诗人远行,从另一角度显现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拓展提升】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运用了________ 修辞手法,展现了一幅________ 的景象。
3.《钱塘湖春行》本诗通过描写西湖早春明媚的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尤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字更是直抒胸臆,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的情景。
对偶;
气势磅礴
喜悦
行不足
2.这首诗处处紧扣初春的季节特征,把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请从诗歌画线句中选择一个体现季节特征的词语加以说明。
答:“新燕”——似种相识的燕子飞回来了,这是初春的信号,体现了季节特征。
【练习3】阅读《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___________________”终。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
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观赏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
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爱湖东行不足
课堂讨论
《钱塘湖春行》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
①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
②赏析:
学员展示
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
①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
②赏析:
②一个“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生动地描绘出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青春的活力与生机。
①争、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