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富贵
不能
淫
目
录
第一部分
孟子简介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富贵不能淫
习题演练
第四部分
自我检测
第五部分
对比阅读
孟母三迁
孟子:名【 】,
字【 】
朝代:【 】
身份【 】
著作:【 】
荣誉:【 】
与孔子并称【 】
轲
子舆
战国
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
“亚圣”
“孔孟”
笔记
富贵不能淫
贰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yǎn
guàn
rǔ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 大丈夫哉!“
真正,确实
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景春:与孟子同时代,纵横家
公孙衍:战国(魏国人),纵横家,曾为秦国宰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张仪:战国(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笔记
纵横家: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的人。
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设定谋划多以国家政治需要出发。
纵横
合纵:南北纵向结盟,目的是防止一家独大,保持均
衡势力
连横:东西横向结盟,为了避免全面树敌,各个击破,
后发展为范雎的“远交近攻”
公孙衍:(燕、赵、魏、韩、
楚)伐秦,溃败于【函谷关】
张仪: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
秦国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发起怒来,诸侯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太平无事。
害怕
用景春的话提出论题,为下文孟子的批驳树立靶子
笔记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孟子说:“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
过礼吗?”
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
怎么,哪里
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
教导、训诲
不仅是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
笔记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
你的丈夫。
夫家。女通“汝”,你
丈夫
谨慎
告诫
笔记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准则,标准
以......为:把......作为
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治家之道、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工)
以“妾妇之道”的例子类比,指出公孙衍、张仪顺从君意,没有独立人格,称不上大丈夫。
把顺从作为准则,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笔记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居住
住宅
正确的位置
“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
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笔记
仁
在家孝敬父母、兄长;爱众人;爱君忠君;君王也要为民众着想
礼
孔子言: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春秋战国)天子:64人的乐队
君王:48人的乐队
卿大夫:32人的乐队
义
道德生活中不可违背的准则:
父慈子孝是孝义;
夫敬妻贤是情义;
邻里互助得仁义;
危难相救见恩义;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能实现理想时,便与老百姓一起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便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遵从
实现
笔记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迷惑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
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惑乱,迷惑,这里为使动用法,译为“使......惑乱,迷惑”
改变、动摇,这里为使动用法,译为“使.....改变、动摇”
屈服,这里为使动用法,译为“使......屈服”
笔记
大丈夫的内涵、意义: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贯彻儒家倡导的“仁、礼、义”)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立身处世态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在社会生活中应有的为人原则)
主旨:
本文阐述了成为一个真正大丈夫应该做到的事以及对大丈夫道德修养的要求,表现了孟子对大丈夫的推崇和期望。
笔记
例题演练
叁
课堂检测
【演练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① 岂不诚大丈夫哉
②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③ 父命之
④ 往送之门,戒之曰
⑤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⑥ 以顺为正者
真正,确实
怎么、哪里
教导、训诲
告诫
谨慎
准则、标准
⑦ 居天下之广居
⑧ 得志,与民由之
⑨ 富贵不能淫
⑩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居住
遵循
使动用法,使......惑乱、迷惑。
使动用法,使......改变、动摇。
使动用法,使......屈服。
【演练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大道——义。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
这才叫作大丈夫。
【演练3】文言文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怒 / 而诸侯惧
B.是焉得为 / 大丈夫乎
C.居 / 天下之广居
D.此之 / 谓大丈夫
B
是 / 焉得为大丈夫乎
2.用“ /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 孙 衍 张 仪 岂 不 诚 大 丈 夫 哉
/
/
3.孟子否定景春的话的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4.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
思相近?
答: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5.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答: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自我检测
肆
【检测1】对下列画线字注音。
(1)公孙衍( )
(2)丈夫之冠( )
(3)富贵不能淫( )
(4)往之女( )家
yǎn
guàn
yín
rǔ
【检测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 岂不诚大丈夫哉
② 一怒而诸侯惧
③ 安居而天下熄
④ 丈夫之冠也
⑤ 父命之
真正、确实
害怕
停息
古代男子二十岁称作成年,要举行加冠礼
教导
⑥ 以顺为正者
⑦ 立天下之正位
⑧ 与民由之
⑨ 无违夫子
⑩ 独行其道
恭顺
正确的位置,孟子用来“比喻”礼
遵从
违背
固守,坚持
【检测3】翻译下列句子。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②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女儿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到门口。
对比阅读
伍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甲)富贵不能淫
(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自我总结
差不多
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独行其道
B.其真无马邪?
C.河伯始旋其面目
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2.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 )
A.贫贱不能移(移动)
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移”在这里是“动摇”的意思。
B
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 它)的”或“他(她,它)们的”
副词。表示反诘。译为“岂,难道”
A
3.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D项,“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表述有误,应是:为了表现文天祥从容就义的气节。
D
4.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5.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答: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课堂讨论
【练习1】孟子提出的可以称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位置能否颠倒?为什么?
答:不能。“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是作为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基础,是核心,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得志”、“不得志”是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补充;“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放在最后。
课堂讨论
【练习2】孟子如何批驳对方并提出自己观点的?(即论证思路)
答:首先,用反问句否定了景春观点,包含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接着,孟子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指出公孙衍、张仪只是顺从君主的意志,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标准的本质。然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
【练习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题
【甲】《富贵不能淫》
【乙】同敞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 ”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 ”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
有时
敬服
离开
恰逢
为什么
第二天早晨被俘
幽禁
经过
sì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往之女家( ) (2)或败奔( )
(3)同敞危坐不去( ) (4)适同敞自灵川至( )
2.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虽 异 室 声 息 相 闻 两 人 日 赋 诗 倡 和
同“汝”,你,你的
有时
离开
恰逢
/
/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 行天下之大道 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B.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C.乃幽之民舍。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岂不诚大丈夫哉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D
助词,的
代词,代书籍
怎么?
语气词
于是、就
竟然
确实
4.下列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观是( )
A.这篇驳论文,开篇摆出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其“论点 ”和“论据”展开批驳。
B.作者运用排比句,增强文意的气势和感染力,揭示了大丈失的内涵。
C.古代读书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相近。
D. 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丈夫之冠”为举例论证;“广居”“正位”“大道”为道理论证;“得志”与“不得志”为对比论证。
D
“广居”“正位”“大道”为比喻论证;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军中以是服同敞。(2分)
(2)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3分)
6.乙文中同敞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中“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 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3分)
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同敞。
经过了四十几天,张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能,因为同敞不同意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与他人吟诗作赋,临刑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
课后反馈:
月 日初二语文课堂反馈:
各位家长大家好,今天第 7次春季课结束啦,现在做今日反馈。
1、考勤:【】缺勤,【 】迟到哦,下次提前出门~
2、上课内容:
(1)进门测检测,抽背。
(2)基础知识,字音字形。
(3)文言文:富贵不能淫
3、【今日重点】理解记忆并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4、【课堂表现】:
今日上课的主要内容是
《富贵不能淫》。本文先用一个成语典故故事引出文言文《富贵不能淫》,故事主要是漫画形式。然后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随后学习本首诗歌的基础知识,分为正字音、断句、关键字理解和整句翻译,每一句结束后都为孩子梳理文章大意和主旨,便于孩子记忆。最后让孩子看着翻译去试着理解记忆课文。最后对诗句做一赏析,把握文章主旨。学习完文言文后做了相应的练习。
【】课堂听讲认真,积极回答问题!
【】这节课明显有进步,继续保持下去!
【 】课堂积极活跃,进步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