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短文两篇》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1.《短文两篇》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2 10:2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0张PPT)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全梁文》
答谢中书书
能够掌握
基础知识
能够理解
课文内容
能够把握
重点字词
能够翻译
全文
能够掌握字形
能够把握字音
能够理解
课文主旨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写作背景简介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欣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
作者简介
陶弘景:字通明,
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齐梁
思想家
医学家
文学家
山中宰相
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屡聘不出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tuí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能够掌握
基础知识
能够理解
课文内容
能够把握
重点字词
能够翻译
全文
能够掌握字形
能够把握字音
能够理解
课文主旨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季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总写
分写四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消散
坠落
水中潜游的鱼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赏、领悟
人间
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从谢灵运以来,
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异景色的人了。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晨昏之景
抒怀
康乐:
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承袭祖父谢玄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仰视
俯视
平视
视角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四季
早晚
时间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一、总写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二、分写
四季之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三、总写 抒怀
理清课文结构
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晨昏之景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答谢中书书
能够掌握
基础知识
能够理解
课文内容
能够把握
重点字词
能够翻译
全文
能够掌握字形
能够把握字音
能够理解
课文主旨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晨雾将要消散,猿鸟的鸣叫此起彼伏。
渲染欢欣热闹,增添勃勃生机。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乱鸣”在整个描写场景中有何作用?
4、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隐含着什么感情?
带有自豪之感,有与谢灵运比肩之意。
品一品 情感美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意思是景物描写中必然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本文景物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能够掌握
基础知识
能够理解
课文内容
能够把握
重点字词
能够翻译
全文
能够掌握字形
能够把握字音
能够理解
课文主旨
文言文二
第三节
东方网-东方头条消息,以今天的标准,北宋的大V苏先生绝对是个吃货。
苏先生在海南吃了当地的牡蛎后,特地写书信叮嘱他儿子苏叔党:“海南的牡蛎太好吃了。儿子,你千万不要告诉我那些同事,那我就没得吃了。”
感慨完人生,吃货先生就一路潇洒春(蹭)游(饭)去了。公元1085年,苏先生一路逛逛吃吃,来到了地处长江下游的江阴。青山隐隐水迢迢,春意渐浓。苏先生心情大好,立马发了个朋友圈: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宋代文学家,和父亲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一门三父子,
皆为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
峨眉共比高。
学识渊博,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才华横溢的苏轼
苏轼的生平大致可分为四期:
(一)转任地方
(二)乌台诗案
(三)东山再起
(四)被贬海南
 
凤翔府判官—三年后,担任判官诰院
36岁时杭州任通判—密州太守—徐州知州、湖州知州等职(八年)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他反对王安石“新法”,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但被贬为黄州做团练副史。
奉诏赴汝州就任,汝州路途遥远,上书朝廷,到常州居住,神宗驾崩。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苏轼不断升迁到翰林学士、知制诰。
承天寺夜游

[北宋]苏轼
选自《苏轼文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记承天寺夜游
能够掌握
基础知识
能够理解
课文内容
能够把握
重点字词
能够翻译
全文
能够掌握字形
能够把握字音
能够理解
课文主旨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jiě
xìng
suì
qǐn
bǎi
shǎo
héng
正字音
重点字音
(1)解 ( ) (2)遂 ( )
(3)寝 ( ) (4)藻荇 ( )
(5)柏 ( ) (6)少闲人( )
jiě
xìng
suì
qǐn
bǎi
shǎo
记承天寺夜游
能够掌握
基础知识
能够理解
课文内容
能够把握
重点字词
能够翻译
全文
能够掌握字形
能够把握字音
能够理解
课文主旨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行:散步。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门照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念:考虑,想到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寝:睡,卧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里
翻译:(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院子里散步。
张怀民:
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记叙—寻伴夜游
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承天寺中庭
“我”和张怀民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纵横
盖: 大概是
藻荇(xìng):
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翻译: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描写—庭中月色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闲人:
这里是指不追逐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翻译: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主旨句
抒情—月下感叹
记承天寺夜游
能够掌握
基础知识
能够理解
课文内容
能够把握
重点字词
能够翻译
全文
能够掌握字形
能够把握字音
能够理解
课文主旨
记承天
寺夜游
月色入户
夜游赏月
抒情---
闲人
叙事---
写景--月如积水空明,
竹柏如藻荇
情景交融
排遣郁闷
热爱生活
豁达乐观
课文总结
贬 官
文章主旨
本文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欣赏夜月美景的事,创设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表现了作者鄙弃世俗,在清寂中寻求心灵宁静的“闲适”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着寄情美景以排遣忧郁的豁达胸襟。
记承天寺夜游
能够掌握
基础知识
能够理解
课文内容
能够把握
重点字词
能够翻译
全文
能够掌握字形
能够把握字音
能够理解
课文主旨
课堂活动:
智力大闯关
之古文大富翁
游戏规则:
1.全员必须参加【可分组】
2.闯关不利需退后两格
3.每关限时5分钟
4.谁先到达终点即为胜利,游戏结束
第一关:
句子翻译
翻译句子
翻译句子
翻译句子
翻译句子
翻译句子
翻译句子
翻译句子
翻译句子
翻译句子
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第二关:
古文背诵
《记》第一句
《记》全篇
《答》中心句
《答》总领句
《记》中心句
《答》全篇
《记》写景句
《答》四季句
《答》晨昏句
I'm the king of the world
课堂讨论
问题:“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什么意思?
学生展示
“闲”
问题:“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什么意思?
1、一个“闲”字,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有一种惆怅、悲哀之意,是对自己的一种自嘲“清闲之人”。
2、指能不追逐名利,能够寄情山水,豁达乐观的悠闲之情。
3、自己遭遇贬谪,沦落至此,但世人却忙碌于名利而辜负了美景,表达鄙视尘俗的自解之情。
例题演练
第四节
【演练1】【优能原创】文学常识填空。
1.《答谢中书书》是六朝_______________名作,同时也是_______________先生写给朋友的一封_______________。文题中的“答”是”_______________”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_______________”,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著名的文学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一。他的文章(词)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
山水小品
陶弘景
书信
回复
尺牍、信札
苏轼
北宋
唐宋八大家
【演练2】【优能原创】字音检测。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 夕日欲颓 颓:
(2) 沉鳞竞跃 鳞: 竞: 跃:
(3) 为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4)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
(5) 怀民亦未寝 寑:
(6)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7) 水中藻荇交横 藻荇: 横:
(8) 盖竹柏影也 柏:
(9)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少:
tuí
lín
jìnɡ
yuè

suì
qǐn
xiāng yǔ
zǎo xìng
héng
bǎi
shǎo
【演练3】【优能原创】词义检测。
1.写出下列划线字词的释义。
(1)答谢中书书
(2)晓雾将歇
(3)实是欲界之仙都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书信
消散
人间
参与,这里指欣赏;奇山异水
2.请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欣然起行 欣然:
(2)念无与为乐者 念: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
(4)怀民亦未寝 寝:
(5)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6)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7)盖竹柏影也 盖: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耳:
高兴地样子
想到……
于是
睡觉
共同,一起
清澈透明
大概是
只是 罢了
【演练4】【优能原创】翻译检测。
1.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答: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答:(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月光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演练5】【优能原创】文意理解
1.下面对《答谢中书书》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 “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C
“乱”的意思是此起彼伏,而不是杂乱。
2.下列对《记承天寺夜游》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第①②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②③向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D
“写水突出其清”错。文中并没有写水。
【演练6】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题目。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念:
(2)相与:
(3)空明:
(4)但:
考虑,想到
共同,一起
水澄澈透明
只是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答:月光照在院中,像水一样清明澄澈,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答: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罢了。
答:既有作者赏月漫步的欣喜和悠闲,又有被贬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
知识速递
【月考速递】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解衣欲睡 实是欲界之仙都
B.猿鸟乱鸣 乱花渐欲迷人眼
C.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高峰入云 月色入户
B
想要/贪欲
贬词褒用,各种各样的,此起彼伏的
和/欣赏领略
耸入/照入
2.翻译(5分)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分)
答: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欣赏它的奇妙景色了。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分)
答:月关照射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理解(6分)
(1)说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言外之意。(3分)
答:就是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2)谈谈对“闲人”的理解。(3分)
答:闲人包含着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有赏月时的悠闲自在;有贬谪之后的无所事事;以及旷达释怀的人生态度等等。
拓展提升
【练习1】【古文阅读】阅读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文《答谢中书书》
乙文《与阳休之书》(节选)祖鸿勋
在本县之西界,有雕山①也。其处闲远,水石清丽,高岩四匝②,良田数顷。家先有野舍于斯,而遭乱荒废,今复经始。即石成基,凭林起栋。萝生映宇③,泉流绕阶。月松风草,缘庭绮合。日华云实,傍沼星罗。檐下流烟,共霄气而舒卷。园中桃李,杂松柏而葱茜④。时一褰裳涉涧负杖登峰心悠悠以孤上,身飘飘而将逝,杳然不复自知在天地间矣。
注释:① 雕山:像是雕刻出来的山;② 匝:环绕,围绕;③ 宇:屋檐;④ 茜:茂盛;⑤ 褰: qiān 掀起。
(1) 请用“/”划出句中停顿(划两处)。
时 一 褰 裳 涉 涧 负 杖 登 峰 心 悠 悠 以 孤 上
答:时一褰裳涉涧/负杖登峰/心悠悠以孤上
(2)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① 晓雾将歇
② 夕日欲颓
③ 沉鳞竞跃
④ 有野舍于斯
消散
坠落
争相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的人了。
② 园中桃李,杂松柏而葱茜。
答: 小园中的桃树李树,交杂着松树柏树葱茏繁茂地生长。
(4) 两篇文章在体上都属于“书”是________________ 的意思,甲文作者陶弘景,________________ (朝代)著名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
书信,信函
南朝
(5) 甲乙两文,作者情感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
答:共同点: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在流连于山水之间的愉悦。不同点:甲文表现难觅知音共赏美景的心情和比肩谢灵运的自豪,乙文表现作者欣赏美景的悠闲、放松、陶醉。
【练习2】文言文阅读。
(甲)记承天寺夜游
(乙)方山子传(节选)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 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 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 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1) 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 遂至承天寺
② 相与步于中庭
③ 余告之故
④ 环堵萧然
于是,就
共同,一起
缘故、原因
萧条的样子。
(2)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澄净,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②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答: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
(3) 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答:俯而不答 / 仰而笑 / 呼余宿其家
(4) 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此时处境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答案】苏轼:被贬官;方山子:“不遇”。
苏轼:寻友、赏景:;方山子:隐居。
出门测
第五节
自我检测
【检测1】《答谢中书书》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答谢中书书
② 晓雾将歇
③ 实是欲界之仙都
④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⑤ 五色交辉
⑥ 夕日欲颓
书信
消散
指人间
参与,这里指欣赏
交相辉映
坠落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答:两岸的石壁色彩更深,交相辉映。
②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 : 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陶弘景给谢中书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历来被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欣赏。
B.全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为话题,以山峰、河流、石壁、树木等景物的铺陈刻画为主体,最后以无人与之共赏山川之美结束。
C.本文文字清新流畅,精于铸炼,以散句为主,长短结合、骈散交错。
D.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也抒发了作者自己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
C
语言以短句为主,意境优美,结构缜密,语言凝练。
【检测2】《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 相与步于中庭
②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③念无与为乐者
④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⑤怀民亦未寝
散步
只是
想到
于是
睡觉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持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 月光洒在庭院里,好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的植物交错纵横,大概是竹柏的影子。
②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 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下列各题。
①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人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把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③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都是闲人
月下中庭
积水空明
竹柏影也
藻荇交横
答:既有欣赏月色的欣喜愉悦,又有贬谪生活的落寞孤寂。
今日小目标:
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
感谢您的观看
月日语文课堂反馈:
各位家长大家好,第二天暑假课结束,现在做今日反馈。
1、上课内容:
(1)复习上节课学的内容,并抽背了四位同学。
(2)对上节课学过的内容进行测试。
(3)接着讲了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和《答谢中书书》的部分内容,篇幅不是很长,但是因为是两篇,所以内容稍多,重点讲解了文学常识,重点字词的读音以及翻译,课文内容的梳理,用“苏轼是吃货”引出《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并讲解了孩子们感兴趣的苏轼这一生的四个阶段加深理解与记忆,图文并茂展示课程内容并探究文章的主旨。《答谢中书书》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出发,讲解了课文内容,便于孩子们理解。
(4)讲解课本上练习题。
3、【今日重点】《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全文背诵,并对重点词句进行解释和翻译。
请家长们督促,在群里视频背诵打卡。
4、【个性化课堂点评】
5、今日目标:
(1)书上《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视频背诵打卡,《三峡》不熟的,不会的继续背诵。
(2)掌握重点词句翻译,明天有检查。
请家长们监督,收到请回复!
祝大家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