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张PPT)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观
看
视
频
能够读准字音
能够翻译
重点字词
能够翻译
全文
能够掌握
文学常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能够掌握
基础知识
能够理解
课文内容
能够理解
课文主旨
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笔记
文学常识 —《孟子》
《孟子》,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
五经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博大的学问
——和谐的人生
——儒者的诤言
——乱世的哲思
四书
——中国史诗光辉起点
——上古之书
——儒家思想资料汇编
——大道之源
——鲁国编年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
文学常识 — 作品简介
能够读准字音
能够翻译
重点字词
能够翻译
全文
能够掌握
文学常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能够掌握
基础知识
能够理解
课文内容
能够理解
课文主旨
基础——正读音、划节奏
舜/发于/ 畎亩之中,傅说/ 举于/ 版筑之间,胶鬲/ 举于/ 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 士,孙叔敖 / 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 市。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 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quǎn
yuè
gé
fú
bì
zēng
héng
笔记
(1)畎亩
(2)傅说
(3)胶鬲
(4)行拂 乱其所为
(5)筋骨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7)拂士
(8)百里奚
(9)孙叔敖
识字音
(quǎn)
(yuè)
(gé)
(xī)
(bì)
(áo)
(héng)
(jīn)
(fú)
能够读准字音
能够翻译
重点字词
能够翻译
全文
能够掌握
文学常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能够掌握
基础知识
能够理解
课文内容
能够理解
课文主旨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兴起,
指被任用
翻译:舜在历山耕田时被尧启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任用。
田地
选拔、任用
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夯实
笔记
: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是中国上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史称帝舜、虞舜、舜帝,故后世以舜称之。
舜
:傅氏始祖,殷商时期著名贤臣,先秦史传为殷王武丁的丞相。
傅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翻译:
胶鬲在贩卖鱼盐时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并被录用为相。
狱官
贩卖鱼盐
笔记
原为贩卖鱼、盐的,是三位盐宗之一,他是盐商的祖宗,一是海盐生产的创始人夙沙氏,一是食盐专营的创始人管仲。
后来周文王把胶鬲举荐给商纣王,再后来又辅佐周武王。
胶鬲
: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管夷吾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翻译:
孙叔敖隐居海滨时被任用为相,百里奚被人从集市上赎出来并任用为大夫。
集市
笔记
:名敖,字孙叔。春秋时期楚国 丞相。辅佐庄王独霸南方,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孙叔敖
:名奚,字子明。春秋时虞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国。后来被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赎回,又称“五羖(gǔ)大夫”,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为秦国最终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基础。
百里奚
理解课文
舜
傅说
胶鬲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
前
后
畎亩
版筑
鱼盐
士
海
市
君主
相
辅佐君王
相
相
大夫
身份低微
成就大业
举例论证
经历磨难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翻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要使命给这样的人,
责任,使命
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笔记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翻译: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身体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
使….劳累
使……穷困,财资缺乏
违背
使….饥饿
扰乱
笔记
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不断增长才干。
用这些(办法)来
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曾”通“增”,增加
笔记
上天降大任
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心理
行为
身体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益处
培养坚强意志,增长才干
坚强意志和毅力
前文列举名人事例,说明经历艰苦磨难才能成就不凡,进而引出担当大任需经历磨难。
增长才干
主旨分析
担当大任
艰苦磨练
笔记
人恒过,然后能改;
翻译:
一个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
犯错误
常常
笔记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翻译: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才能有所作为;
“衡”通“横”
梗塞,不顺
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笔记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翻译: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脸色
显露,流露
了解,明白
征验、表现
笔记
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翻译:(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守法度的大臣
辅佐君王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在国外
在国内
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
笔记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生存发展
死亡
安逸,享乐
笔记
个人:正面说明个人身处逆境而有所作为;
国家:反面说明国家因安乐而导致灭亡;
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主旨分析
告诫人们:经受磨难, 居安思危
通过列举事实和正反对比论证,阐述了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若要成功,都应该经历磨练的道理。
笔记
能够读准字音
能够翻译
重点字词
能够翻译
全文
能够掌握
文学常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能够掌握
基础知识
能够理解
课文内容
能够理解
课文主旨
课
堂
练
习
字词
句子
通假
文常
字词
通假
句子
主旨
发: 士:
市: 乏:
苦: 任:
拂: 乱:
所以: 举:
恒: 过:
作: 征:
举: 入:
法家: 喻:
出: 敌国:
解释下列字词释义
兴起,指被任用
狱官
责任,使命
动词使动用法,使……痛苦
缺乏
集市
违背
守法度的大臣
明白
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在国外
选拔
奋起
常常
用来……
选拔
过错、过失
征验、表现
在国内
扰乱
课
堂
练
习
句子
通假
文常
字词
通假
句子
主旨
翻译下列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要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身体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不断增长才干。
翻译下列句子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课
堂
练
习
通假
文常
通假
句子
主旨
(1)曾益其所不能
(2)衡于虑
(3)入则无法家拂士
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
“曾”通“增”,增加
“衡”通“横”,梗塞,不顺
“拂”通“弼”,辅佐
①拂: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②发: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
③于:舜发于畎亩之中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死于安乐
④士:管夷吾举于士 入则无法家拂士
2.一词多义
同“弼”,辅佐
违背
被起用
显露
从
给
由于
贤士
狱官
①人恒过 古义: 今义:
②征于色发于声 古义: 今义:
③发于声而后喻 古义: 今义:
④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
今义:
⑤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 今义:
3.古今异义词
显示
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明白、了解
选拔、任用
举起
比喻
征收、征用
用这些办法
常常、往往
长久
课
堂
练
习
文常
通假
主旨
(1)本文选自 ,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与 、 、 合称“四书”。
(2)孟子:名 ,字 ,战国时期 、 。他与孔子合称“孔孟”,他被后人尊称为 。
文常回顾
《孟子·告子下》
《大学》
《论语》
《中庸》
轲
子舆
思想家
教育家
“亚圣”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举出古代六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以此为依据,从________两方面论述了人要担当重任有所成就 ,必须先经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最后归纳出了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旨回顾
历经磨难成就大业
正、反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2)人生路上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甚至是失败的打击,这时,我们总是喜欢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激励自己执着地追求理想。
主旨回顾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章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孟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理解
人才和治理国家
人才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造就
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断。
3.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文章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是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
课
堂
练
习
主旨
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有删改)
重复,同样
返回
悬挂
通“汝”,你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饮食亦尝胆也 / 食之不能尽其材
B.曾益其所不能 / 曾不若孀妻弱子
C.置胆于坐 / 欲报之于陛下也
D.百里奚举于市 / 见山上人烟市肆
D
吃饭 / 通“饲”,喂
通“增” / 竟,简直,还
在... / 向...
两个“市”都可解释为“市场”
2.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
① 而后作 作:_________________
② 人恒过 恒:_________________
③ 身自耕作 身:_______________
④ 越王勾践反国 反:_______________
奋起,指有所作为
常常,经常
亲自
同“返”,返回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② 女忘会稽之耻邪?
你(难道)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4.【甲】文认为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
备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乙】文中越王最终灭掉吴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用原文回答,乙文自已概括。)
外有敌国外患
内有法家拂士,
能够卧薪尝胆,居安思危,礼贤下士,与百姓同甘共苦。
自我检测
① 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 畎亩: ③ 举:
④ 出:
⑤ 敌国:
⑥ 敌: ⑦ 法家:
⑧ 拂士:
⑨ 拂
⑩ 衡
作
征
解释下列字词释义
兴起,指被任用
田地
辅佐君王的贤士
守法度的大臣
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指在国外
选拔,任用
同“弼”,辅佐
匹敌、相当
征验、表现
同“横”,梗塞、不顺
翻译下列句子
1.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翻译: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孟子是怎样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观点的
文章在论证上结构严谨,采取了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练而终于身负重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1分)接着由个别到一般据事论理,提出了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并由此引申发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论,(1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1分)
你还知道哪些付出艰辛,有所作为的名人事迹呢?
课堂活动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他领导中国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课堂讨论
【练习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①举例论证。列举六位历史名人事例,从客观角度,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观点。
②道理论证。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观点。
③对比论证。将忧患带来的好坏结果进行对比,从主观个人到客观国家,突出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观点。
拓展提升
【练习2】本文是一篇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致,这样会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从文中做具体分析。(从排比或句式任何一个角度分析即可)
第①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举了6个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人物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2分)运用排比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极大地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为下文的论理奠定了事实基础。(2分)第②段文字以“必先”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罗列几种困境,造成一种磨难无尽、已达极致的状态,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2分)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来节奏感很强。
拓展提升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拓展提升
【乙】
司马文王①与禅②宴,为之作故蜀技③,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注释】① 司马文王:指司马昭。② 禅:指蜀王刘禅,刘备之子。 ③ 蜀技:四川的歌舞。
拓展提升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人恒过(犯过失)乃可至于是乎(竟然)
B.行拂乱其所为(不顺)司马文王与禅宴(欢宴)
C.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颇思蜀否(很)
D.生于忧患(生存)为之作故蜀技(故意)
拓展提升
D
生:使……生存 故:故国
2.下列句中的“于”字与例句中的“于”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乃可至于是乎
C.受任于败军之际
D.舜发于畎亩之中
拓展提升
从
在
到
给
在
C
课后反馈:
月 日初二语文课堂反馈:
各位家长大家好,现在做今日反馈。
1、考勤: 请假
2、上课内容:
(1)基础知识,字音字形。
(2)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今日重点】学习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4、【课堂表现】:
今日上课的主要内容是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阐述了个人的命运和客观环境的关系:“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已经成为一句格言,鼓舞了无数有识之士从贫贱中奋发,从失败和厄运中站起来,向命运抗争。一个人身处逆境,精神压抑,往往会在对压抑的反抗中不断拼搏,不懈努力,激活内在的生命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正是在这种努力的实际行为中他的思想和感情才会为人们所理解,获得人们的同情和支持。
本文先用一个视频引出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事主要是漫画形式。然后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随后学习本首诗歌的基础知识,分为正字音、断句、关键字理解和整句翻译,每一句结束后都为孩子梳理文章大意和主旨,便于孩子记忆。最后让孩子看着翻译去试着回忆课文。最后对诗句做一赏析,把握文章主旨。学习完文言文后做了相应的练习。
今日孩子们的表现都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