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诗词五首——《渔家傲》
学
习
目
标
壹
贰
千古第一才女
《渔家傲·天接》
李清照
(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少女不知愁,闺阁总易安
初遇赵生,暗生情愫
情投意合,琴瑟和鸣
新婚久别,相思之苦
时局动荡、颠沛南渡
命运捉弄、真情错付
少女不知愁,闺阁总易安
《如梦令》 (16岁)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初遇赵生,暗生情愫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情投意合,琴瑟和鸣
“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
活泼明快、清新自然
花好月圆、和谐无忧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窗,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新婚久别,相思之苦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离情别绪、相思之苦
思情悠悠、愁肠绵绵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时局动荡、颠沛南渡
活泼明快
婉约秀丽
压抑愤懑
豪迈进取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时局动荡、颠沛南渡
《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长扃。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树,人客远安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
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命运捉弄、真情错付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命运捉弄、真情错付
凄凉悲苦
以豪放之笔写悲怆之情
——“易安体”
学
习
目
标
壹
贰
千古第一才女
《渔家傲·天接》
完成
《渔家傲·天接》
《渔家傲 天接》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 ,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就作于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yīn)
(jiē)
(màn)
(pénɡ)
请用一个字来形容《渔家傲》
梦
云涛:如碧涛翻滚的云。一说指海涛。
星河欲转:银河流转,指天快亮了。
星河:银河。
翻译:早晨,漫天的云涛汹涌翻滚,雾气弥漫漂移,(海面上刮起大风)无数舟船破浪前进,(我坐在颠簸的船上,仰望天空,直觉得)天河就要旋转起来了。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李清照这首词开篇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
答: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
答:“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试分析“接”“连”二字的妙处?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殷勤:情意恳切
翻译:迷迷糊糊中(我觉得)灵魂回到了天帝住的地方。听到天帝在说话,恳切地问我要回哪里去。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本词上阙写了什么?
答:1.词的上半阕以磅的气势,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2.而现实社会里,腐朽黑暗的政治使她幻想出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人民生活的明君和神奇的梦境。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报:回答
嗟:叹息,慨叹。
谩:同“漫”,空,徒然。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翻译: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
用典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
“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忧虑的神态。
“路长嗟日暮”
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
2.“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举:高飞
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三山: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
翻译: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凭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 。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用典
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里所蕴含的情感。
在这一问一答之中,词人通过"天帝"和"三山"这两个形象,将自己美好的梦想表达了出来,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
中国古代浪漫主义
代表诗人:屈原、李白、李贺、李商隐、苏轼
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于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这首词与李清照的大多数词截然
不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请分析其具体表现。
浪漫主义的具体表现:
(1)写梦中景象和梦中感叹;
(2)写到了传说中的“天帝”“鹏”“蓬舟”“三山”等;
(3)想象非常丰富;
(4)意境极其开阔。
学
习
目
标
壹
贰
千古第一才女
《渔家傲·天接》
完成
完成
探究诗歌主旨
诗歌主旨
情感主旨题
情感主旨题解答方法:
内容(手法)+表达情感
写了.......内容
表达了······情感
《渔家傲》将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创造出一个将梦幻和真实、历史和现实融为一体的神话世界,充分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及对人生坎坷际遇的感怀。词人借虚幻梦境充分反映出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
诗歌主旨
练习
【演练1】理解性默写。
1.借用想象创造了一个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的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词人梦到天帝,希望得到一个美好归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问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演练2】诗歌鉴赏。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长嗟日暮”表现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经历和上下求索的情怀。
B.“学诗谩有惊人句”流露词人对自己创作的不满和对诗歌艺术的孜孜追求。
C.“转”“舞”两字,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D.这首词借助奇妙的景象,通过与天帝的一问一答,抒发了词人对沧桑流离人生的感叹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B
这句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自我检测
【检测1】下列对《渔家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风格婉约,是李清照词风格的集中体现。
B.词一开头便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
C.此词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
D.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离骚》《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谱入宫商。
A
这首词景象壮阔,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检测2】阅读《赤壁》,完成题目。
1.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 指什么。
本义指周瑜利用东风之势火烧赤壁,作者用东风指英雄成功所需要的机遇。
2.说说你对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的理解。
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检测3】关于《渔家傲》这首词的创作年代无确切记载,结合词中抒发的情感和下面(链接材料),推测这首词创作于南渡前还是南渡后,并简要说明理由。
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在建炎(宋高宗的年号)中,外界传言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用文玩勾通金国,为了辨明“馈璧北朝”之诬,李清照追随宋高宗行踪,乘舟渡海,历尽波涛之险。南渡以前,李清照足迹不出闺门;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链接材料)
这首词应是南渡之后的作品。 它抒发了词人日暮途远、孤苦无依的苦闷心情以及不为苦难所磨灭的追求与向往,这既与词人遭遇国破家亡、只身漂泊江南的困境相符,又与她希望在自己创造的理想境界中求得暂时安慰的心境切合。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