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1张PPT)
唐诗五首其三
——《野望》《黄鹤楼》《使之塞上》
壹
新知导入
叁
黄 鹤 楼
野 望
贰
肆
使至塞上
伍
出 门 测
唐诗的基本形式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也叫古风、古诗。近体诗产生以前除楚辞以外的各种诗歌的统称。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有四言 、五言、七言和杂言体。后世用五言和七言最多。
新知导入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 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近体诗的一种。四句一首,短小精萃,字的平仄和句末押韵都有一定的规则。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六言绝句较为少见。
新知导入
笔记
律 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即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
唐诗的派别: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岑参、高适)、浪漫诗派(李白)、现实诗派(杜甫)……
新知导入
诗仙—— ( ) 诗圣—— ( )
诗豪—— ( ) 诗佛—— ( )
诗魔—— ( ) 诗骨—— ( )
诗杰—— ( ) 诗神—— ( )
李白
刘禹锡
白居易
=
王勃
杜甫
王维
陈子昂
苏轼
新知导入
笔记
壹
新知导入
叁
黄 鹤 楼
野 望
贰
肆
使至塞上
伍
出 门 测
√
野 望
—王绩
王绩(585—644)
唐代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山水田园诗的先驱。绛州(今属山西.河津市)人。其诗多以酒为题材,赞美嵇康、阮籍和陶潜,嘲讽周、孔礼教,流露出颓放消极思想,表现对现实不满。王绩《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谐和,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
作者作品
笔记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藉,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
创作背景
全诗一览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gāo
bó
xǐ
yǐ
野 望
dú
qín
首 颔 颈 尾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东皋:地名,在今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高地。
傍晚时分,我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不定,思索着哪里是我的归处。
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徘徊。
依:归依。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
首联“望”字点题,交代了时间、地点,表现了人物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落晖:落日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峦都洒满了落日的余辉。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带着猎物回去。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①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艺术手法
②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这是远景、静景;
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氛围,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这是近景、动景。
③诗人运用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萧瑟静谧、安逸闲适的山林秋晚图,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苦闷。
手法
内容
情感
采薇:采食野菜。比喻隐居不仕。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举目相望竟没有一人相识,于是我高歌一曲,怀念采薇而食的隐士。
3.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用典的手法 ,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道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与惆怅,和避世退隐的心态。
野望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叙事抒情,交代时间地点
远景静态秋色图
近景动态人物图
借典故抒情
动静结合
情景交融
惆怅孤寂
全是描写了萧瑟恬静的秋天黄昏的景色,诗人目睹放牧、打猎的各自 随意而归的情景,思虑身处乱世、前途堪忧的问题,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诗文主旨
笔记
1.《野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巧妙地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描写了漫山孤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寄予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练一练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2. 《野望》中 从动态的角度体现了了田园牧歌式的山家秋晚图。
3.《野望》中 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一练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练一练
1.下列对《野望》颔联和颈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颔联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意境开阔。
B.两联均用语清新,不事雕琢,且对仗工整。
C.颈联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驱“带”两字写活了画面。
D.两联景中含情,突出表现诗人融入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
D
D,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而非“喜悦之情”。
2.下列各项中,对《野望》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B.颔联、颈联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C.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
D.这首诗首尾两联写景言事,中间两联写景抒情,经过“景—情—景—情”的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D
D,这首诗首尾两联写景抒情,中间两联写景言事。
练一练
3.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古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面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B
“运用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描画。
练一练
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B.“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生机勃勃,令人振奋。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在这静溢的背景中,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生动起来。
D.“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明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B
萧瑟的氛围
练一练
壹
基础速练
叁
黄 鹤 楼
野 望
贰
肆
使至塞上
伍
出 门 测
√
√
黄鹤楼
—崔颢
你知道江南三大名楼吗
黄鹤楼, 位于湖北武汉,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以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而名闻天下。
滕王阁
滕王阁, 位于江西南昌,因王勃的《腾王阁序》而著名。
崔颢(704?—754),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其前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名著当时。《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走近作者
笔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仙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徒然留下一栋黄鹤楼在此地。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注释:
昔人: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融景于情,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像。昔日仙人乘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借传说落笔,感叹古今变化、物是人非,深刻表达了诗人登楼之初的浩然情怀。
句子赏析
黄鹤离去之后不再返回,人们能看到的唯有那飘荡千载的白云。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注释: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由神话传说回到了现实感受,诗人登上了古楼,纵目远眺,只见碧空浩渺,白云悠悠,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
句子赏析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一带川旁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青草长得极为茂盛。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注释: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句子赏析
写黄鹤楼前实景,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勾起了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用繁荣之境反衬出诗人内心清冷的思乡之情。
天已近傍晚,我的故乡在哪儿呢?面对着这江上的烟波,真使人发不甚忧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烟波:烟雾笼罩的水面。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句子赏析
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望到故乡。只觉得眼前的汉水滚滚,烟波浩渺,使人更生思乡之愁。本句点题。借景抒情,以日暮途远抒发漂泊怀乡之情。
诗词的主旨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的佳作,通过描写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游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怀念家乡的愁思。
笔记
1.《黄鹤楼》一诗中,诗人从远古传说的追溯,既令读者想知道黄鹤楼的来历,也为黄鹤楼罩上一层神奇虚幻的神秘色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昔人已乘黄鹤去
课堂检测
此地空余黄鹤楼
2.崔颢《黄鹤楼》中用对偶手法描写出黄鹤楼两岸视野开阔、景象优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课堂检测
3.在《黄鹤楼》中,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课堂检测
4.崔颢在《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课堂检测
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
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B
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分析错误,这首诗后四句属于实写,天晴时登楼眺望,晴川草树的景象都是眼前之景。
课堂检测
2.下列各项中,对《黄鹤楼》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诗人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
D.尾联表现出诗人因天色渐暗,找不到回家乡的路而着急忧愁的情感。
D
D: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课堂检测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
B.诗的首联借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
C.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字写的是黄鹤楼。
D.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相互映衬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
C
C.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字写的是白云。
练一练
壹
基础速练
叁
黄 鹤 楼
野 望
贰
肆
使至塞上
伍
出 门 测
√
√
√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大画家兼音乐家。其诗体物精微,状写传神,清新脱俗,独成一家。他和李颀、高适、岑参以及王昌龄一起合称“王李高岑”,是边塞诗的代表人物;和孟浩然合称“王孟”,又是田园诗的代表人物。至于“禅诗”,他更是古今独步。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作者简介
笔记
历史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道诗作于赴边途中,是一首边塞诗。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qí
yān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首联叙事——出使边塞,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
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慰问边关守军。
典属国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借指自己出使边塞使者的身份。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我如飘飞的蓬草随风万里飞出大唐的边塞,又像北飞的归雁进入了胡人居住的地方。
颔联借景抒情———内心抑郁
飘飞的蓬草,故事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指大雁北飞。
胡人的领地。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
①采用即景设喻,借景抒情的手法;
②点出出季节是春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已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延使命的大臣;
③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句子赏析
手法
内容
情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在浩瀚的沙漠中,烽火台上那一孤烟直上云霄,在横贯大漠的黄河上空,有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颈联绘景—— 塞外风光
即黄河。
千古名句
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被风吹散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①“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②“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③“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④“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
句子赏析
诗歌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笔记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尾联叙事—— 战事繁忙
即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
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
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
情由事发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叙事—出使边塞
借景抒情—内心抑郁
绘景— 塞外风光
叙事— 战事繁忙
景由事终
小 结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同时情感在大漠雄浑景色中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阔达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亦有对边疆战士的赞美之情。
诗文主旨
笔记
1.在《使至塞上》中,以比喻的手法暗示自己在朝廷上受到排挤,仕途不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雁入胡天
征蓬出汉塞
课堂检测
2.在《使至塞上》中,以比喻的手法暗示自己在朝廷上受到排挤,仕途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单车欲问边
课堂检测
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诗人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全诗充满了昂扬奋进的爱国情怀。
B.本诗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属国是诗人自称,实际上诗人并不需经过居延。
C.颔联直抒内心感受,诗人觉得自己像“征蓬”“归雁”一样漂泊无定。
D.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诗人的情绪在遇到候骑后也变得高涨起来。
A
A,“昂扬奋进”这一表述不正确
课堂检测
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写诗人以使者身份,轻车简从,要去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颔联中“征蓬”在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表达诗人热爱故乡的情感。
C.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直”“圆”二字既在写景形态上形成鲜明对照,又共同营造出 一种荒寂、雄浑、寥阔的景象。
D.尾联“都护在燕然”和前面“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B
诗人心中的飘零之感,暗写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课堂检测
3.下面对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以简练的笔墨写此次出使的经历: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去慰问边境将士。
B.颔联写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
C.尾联写作者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D.这首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实为边塞诗之名作。
B
B,写出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课堂检测
壹
基础速练
叁
黄 鹤 楼
野 望
贰
肆
使至塞上
伍
出 门 测
√
√
√
√
1.下列对《野望》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东皋薄暮望”一句点明地点、时间和事情。
B.颔联融情于景,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C.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D.全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托物言志,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D
D,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
自我检测
2.下列对《野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前四句从传说入笔,思接千载,心生遐想, 生发岁月悠悠、世事渺茫的无限感慨,表现了人们登黄鹤楼常有的感受。
B.后四句转而实写楼上所见所感,满目盛景引起难禁的乡愁,以烟波江上日暮思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
C.前四句与后四句相互映衬又连成一体,既烘托了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
D.这首诗意境开阔,沟通古今,情景交融,十分感人,然而艺术夸张使人想当然地心入其境,怅然生情,竟至于以假乱真。
D
D,这里用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3.请选出对《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这首诗是王维慰问边关守军所作,诗中首联明确交代了出使目的和途中经过的一些地区。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颔联则以"蓬""雁"自比,暗写内心的激愤之情。
C.诗的尾联呼应首联,从侧面表现了边关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赞扬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D.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
B,激愤之情有误,写作者内心漂泊无定之感,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4.《使至塞上》的颈联被清代学者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奇句,请说一说此联中历来为人称道的“直”和"圆"两字为什么用得好
①一个“直”字,表现了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②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③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练习1】试分析《黄鹤楼》中诗人的复杂情感,结合首联、颔联和尾联作答。
首联、颔联两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拓展提升
【练习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黄鹤楼》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也要归乡;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一“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也就是景中含情,以景衬情;又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情景交融。
【练习3】为什么说《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歌具体说明。
① 诗题“使至塞上”,“塞上”指边境地区;
② 诗句中的“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 萧关、燕然、属国、都护”等词语都体现出边塞特色;(写出其中的三个即可)
③ “孤烟直” “落日圆”都准确地描绘了塞外独特的自然之景。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
课堂讨论
学生
展示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
①在广袤的沙漠上,可以看到一缕轻烟在向上飘,没有一丝的风,烟也显得孤独无依。黄河河水上方,是一轮圆圆的落日,让整个画面更加悲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副壮丽的山河图。一个“直”字,写出了沙漠里渺无人烟的广袤意境;一个“圆”字,把落日的浑圆柔和描写得惟妙惟肖。
课堂讨论
《野望》
东 _____ 薄 _____ 望,徙 _____ 欲 _____ 依。
树 _____ 皆 _____ 色,山 _____ 唯 _____ 晖。
牧 _____ 驱 _____ 返,猎 _____ 带 _____ 归。
相 _____ 无 _____ 识,长 _____ 怀 _____ 薇。
课堂活动
减字背诵
《野望》
东皋_____暮_____,_____倚欲何_____。
树树______ 秋色 ,山山_____落______。
_____人______犊返,_______ 马带禽归。
_______ 顾无相识, _____ 歌怀采_____。
《野望》
__________________望,________欲________。
树树_______________,山山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猎马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无相识,长歌_______________。
《黄鹤楼》
______已_____黄_____去,此地_____余________楼
______一去 ___________,白云________空________。
晴川__________汉阳树,芳草________鹦鹉______。
日______乡关何处是?__________江上使人______。
《黄鹤楼》
昔人____________________,此地________________。
黄鹤____________________,白云________________。
晴川____________________,芳草________________。
日暮____________________?烟波________________。
《使至塞上》
________ 欲问边,_______过居 ______ 。
征 _____ 出汉 ______,归______入胡天。
大 ______ 孤烟_____,长河落日 _____ 。
______ 关逢 _____ 骑,都护在 _____ 然。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 , __________ 过居延。
______出_______,_______入_______。
_________孤烟直,长河__________圆。
________逢_______,_______在燕然。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
____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____________________,都护在燕然。
壹
基础速练
叁
黄 鹤 楼
野 望
贰
肆
使至塞上
伍
出 门 测
√
√
√
√
√
下课啦
课后反馈
各位家长大家好,今天课程结束啦,现在做今日反馈。
1、考勤:
2、上课内容:
(1)基础速练(字词积累)
(2)课内诗词学习《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包括诗词文学常识、句子赏析理解、课堂检测
(3)出门测(诗词内容理解、背诵)
3、【今日重点】①掌握课内基础题 ②熟练掌握课上补充的重点阅读题型答题方法。
4、【课堂表现】:这节课是古诗文鉴赏,课上通过“讲解加演练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诗歌的内容,作者,及情感主旨,这部分内容既扩展了孩子的文学常识又让孩子们学习了诗歌的重点内容。同时在课后让孩子们通过练习的方式加深印象,这些诗歌都是初中阶段的重点内容哦,同学们牢牢掌握~
个性化课堂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