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 第1章认识生命现象
一、 选择题
1. 下列给出的哪种生物不是由细胞构成的( )
A. 杨树 B. 家兔 C. 小麦 D. 感冒病毒
2. 探究光照对水稻生存的影响的实验,设计对照组应该( )
A. 所有变量都相同 B. 只存在阳光这一变量的差异
C. 除阳光外其他变量都不相同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3. 对问题作出的尝试性的解释就是假设。一个成功的假设,能够说明事物之间的( )
A. 相关信息 B. 因果关系 C. 相关联系 D. 相关问题
4. 下列对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提出问题 ②作出假设 ③表达交流 ④制定计划 ⑤实施计划 ⑥得出结论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④⑤⑥③ C. ①②④③⑤⑥ D. ①②④⑤③⑥
5. 下列都属于非生物的一组是( )
A. 竹和山石 B. 鱼和河水 C. 空气和阳光 D. 松和丹顶鹤
6. 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 蜻蜓点水 B. 钢铁生锈 C. 公鸡打鸣 D. 葵花向阳
7. 在实验法研究中,一般要按设计的实验方案重复实验,其目的是( )
A. 用实验来检验假设 B. 寻找最优化的实验过程
C. 从不同角度验证假设 D. 减少实验误差,保证实验的真实性
8. 水圈中的生物大多生活在距海平面________以内的水层中( )
A. 10千米 B. 1千米 C. 150米 D. 50米
9. 肉汤变酸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这些微生物来自于空气。这一假设的成立是由哪一科学家证明的( )
A. 达尔文 B. 施莱登 C. 巴斯德 D. 施旺
10.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描述的现象体现了生物的基本特征是( )
A.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 生物能生长
C. 生物能排出体内废物 D. 生物能呼吸
11. 春季麦田中影响小麦生活的环境因素主要有( )
A. 水分 B. 杂草 C. 蚜虫 D. 以上都是
12. 巴斯德认为,肉汤变酸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并证明这些微生物来自空气,他成功的关键是( )
A. 运气好 B. 动脑设计了曲颈瓶 C. 观察时认真 D. 实验用具好看
13.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共有一个家,这个家就是( )
A. 大气圈 B. 水圈 C. 岩石圈 D. 生物圈
14. 下列各项中,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
A. 绿色植物 B. 肉食动物 C. 微生物 D. 阳光
15. 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是( )
A. “春来江水绿如蓝” B. “雨露滋润禾苗壮”
C. “草盛豆苗稀” D.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6.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龙生龙,凤生凤”中描述的现象体现的生物的基本特征分别是( )
①生物能生长 ②生物都有遗传特性 ③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④生物能变异
A. ①② B. ③① C. ③④ D. ③②
17. 在生物圈的各个圈层中,生物种类最多的圈层是( )
A. 大气圈 B. 水圈 C. 岩石圈 D. 无法确定
18. 椋鸟喜食枸杞的果实,椋鸟对枸杞是( )
A. 有害的 B. 有益的 C. 无害的 D. 无益的
19. 下列古诗中,描写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有( )
①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③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④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20. 家中饲养小鸟时,小鸟生活需要下列哪些条件( )
A. 食物与水 B. 食物、空间和空气
C. 食物、空间和阳光 D. 阳光、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空间和食物
21. “不必说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轻捷的叫天子突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下列哪项不是皂荚树、桑葚、蝉、叫天子等生物的基本特征( )
A. 呼吸 B. 生长发育 C. 反射 D. 繁殖
22. 陆生植物的叶片能以水蒸气的形式向空气中散失水分,增加了空气湿度,增加了降雨量,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这一事例说明( )
A. 生物的生存必须适应环境 B. 生物影响环境
C. 生物与环境之间互相影响 D. 环境的改变依赖于生物的活动
23. 珠穆朗玛峰上生物稀少,这主要是受什么条件的限制( )
A. 温度 B. 水分 C. 营养物质 D. 阳光
24. 荒漠中的植物大多根系发达,人们利用这个特点在沙地上栽种植物,防洪固沙,改善环境,这说明( )
A. 生物适应环境 B. 生物对环境有影响
C. 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 D. 以上三项都对
二、综合题
25. 学贵有法。在生物学学习中,我们可以借鉴下列一些学习方法:
(1)图表归纳法。
某同学在复习中画了一系列图,请仔细观察图a、图b,然后回答问题:
①图a可表示染色体、DNA、基因三者的关系,其中B可代表____;图b中的空格内需填____。
②生殖、遗传、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____实现的。
(2)阅读理解法。某同学在课外看到两则材料:
材料一:蚊子在吸血前,先用唾液管吐出唾液作为润滑剂,然后再用食管吸入血液。唾液管和食管是不同的管道,它不会将吸入的血液再吐进人体。另外,蚊子嘴上残留的血液极其微少,短期内反复叮咬2000次以上才可能使被咬者感染艾滋病毒,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
此材料说明:____。
材料二:植物根毛细胞的细胞壁极薄、液泡大,适于吸收水分;肺泡壁薄,且外有大量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适于气体交换。这种现象在生物体中很普遍。
此材料说明:____。
(3)实验探究法。
某环保小组为探究“废旧电池对水质的影响及防治”,开展了以下研究活动。
(一)查阅资料:
资料一:废旧电池丢弃到自然界腐烂后,因含汞、铅、铜等有害物质造成水质污染。
资料二:满江红为常见的水生蕨类植物,在美化水体景观、净化水质、保持河道生态平衡方面有显著功效。
(二)设计实验方案及数据统计:
综合上述有关内容,请完善下列探究活动:
①表中B、D两组对照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
②为探究废电池是否会污染水质,则应选择____进行对照实验。
③该实验设计中明显的不足之处是____。
(三)实验反思:
④满江红属蕨类植物,与葫芦藓等苔藓植物相比,它特有的结构是具有真正的____。
⑤满江红生活在水中,能净化水质,这充分体现____(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解释)。
(四)交流讨论:
废旧电池不能随意乱丢,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以便集中无害化处理。
26. 观察是同学探究的一种常用方法,科学观察需要工具,显微镜就是其中一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使用显微镜观察的顺序:取镜和安放, ,观察,收镜,整理实验台。
(2)观察字母“F”的装片,视野中看到的是___,如果观察到物像在视野的右下方,要想把像调到视野中央,应将标本向 __移动。
27.科学探究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究的结果要经过实验论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下列为探究植物生理活动实验装置图。请根据下图及日常所积累的知识回答问题。
(1)甲装置经过一昼夜的暗处理后,进行23小时光照,观察到烧杯中水的液面下降,同时透明塑料袋内壁出现小水滴,这种现象说明植物进行了 __作用。
(2)乙装置的广口瓶中是新鲜的金鱼藻,放在光下,当瓶内气体约有2cm高时,打开导气管,迅速将快要熄灭的火柴棍放在管口会复燃,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中有 __。
(3)丙装置广口瓶中放的是新鲜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过一段时间打开阀门后会发现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浊.此装置和实验现象验证的是 ___
28. 据鸟卵的结构示意图,回答:
(1)[1]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作用。
(2)胚胎发育的场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是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4)[7]是______________,不仅为胚胎发育提供__________,还能提供____________。
29. 回忆我们所做的探究,图甲、乙表示两块载玻片,分别在载玻片两端各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并使两滴培养液连通,当在两侧载玻片右侧培养液的边缘分别放一粒食盐和一滴肉汁,分析可能出现的现象。
(1)在甲、乙载玻片的下方的括号内用箭头表示草履虫移动的方向。对外界的刺激能作出一定的_____,这是生物的_____。
(2)单细胞生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它们能①形成赤潮;②寄生在人体内;③净化水体;④作为鱼类的天然饵料。其中对人类有用的是_____。
(3)与草履虫一样,_____等生物也是仅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体
参考答案
1.D 2.B 3.B 4.B 5.C 6.B 7.D 8.C 9.C 10.A 11.D 12.B 13.D 14.D 15.C 16.D 17.C 18.B 19.C 20.D 21.C 22.B 23.A 24.D
25.(1).DNA 蛹 生殖和发育 (2)蚊子叮咬传艾滋病的几率很小 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3)满江红能净化被废旧电池污染的水质 A和B或A和C 小鱼数目太少 根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或改变环境
26.(1)对光 (2) (3)右下方
27.(1)蒸腾 (2)氧气 (3)种子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28.(1)卵壳 保护 (2) 4 胚盘 (3)系带 固定卵黄 (4)卵白 养料 水分
29. (1) 甲(←) 乙(→) 反应 应激性 (2)③ (3)衣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