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导学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导学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有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3 18:26:38

文档简介

《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熟读并背诵课文。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ōng)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富贵不能淫》
翻译句子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翻译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内心忧困,思虑梗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解释词义
①富贵不能淫 淫:(使…惑乱,使…迷惑 )
③威武不能屈 屈:(使……屈服)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 真正,确实 )
(2)安居而天下熄 熄:(停息,太平 )
(3)丈夫之冠也 冠:( 行冠礼 )
(4)独行其道 道:(道路 )
学科分析 教学目标 掌握课下字词句翻译及文章整体理解,做课外对比阅读练习
教学重点 掌握课下字词句翻译及文章整体理解
知识类型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
必要条件 已会背诵课文
教学起点 逐字逐句翻译
学习类型 □上位学习 □下位学习 □并列组合学习
学生分析 学习动机 □ 内部动机 □ 外部动机
感官特点 □偏视觉 □偏听觉 □偏触觉(偏动觉) □混合型
认知方式 □ 场依存型 □ 场独立型
教学方法 □讲授法 □练习法 □讨论法 □演示法 □归纳法 □举例法 □联系法 □实验法 □演绎法 □
目标分解:
教学目标 掌握课下字词句翻译及文章整体理解,做课外对比阅读练习
分目标1 掌握课下字词句翻译及文章整体理解
分目标2 做课外对比阅读练习
环节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目标
环节一 激活旧知 引导学生背诵课文 背诵全篇课文 掌握课下字词句翻译及文章整体理解
呈现新知 逐字逐句进行翻译 做好笔记
指导建构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主旨、写作手法 做好笔记
内化新知 总结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情感 进行巩固与复习
环节二 激活旧知 运用问答方式提问课文的字词句翻译 回答字词句翻译 做课外对比阅读练习
呈现新知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对比阅读练习 自主完成对比阅读练习
指导建构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讲解 订正练习题
内化新知 总结课文的知识点及对比阅读所学习到的方法 进行巩固与复习
《富贵不能淫》
(1)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kē),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本课所选的两章分别出自《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2)〔景春〕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
(3)〔公孙衍(yǎn)〕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4)〔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
重点字词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就会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guàn)〕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冠,行冠礼。
〔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命,教导、训诲。
〔戒〕告诫。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女家〕这里指夫家。女,同“汝”,你。
〔夫子〕这里指丈夫。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成年行冠礼时,父亲给以教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教导,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正〕准则,标准。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循。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以顺从为准则的,是妇女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移〕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教参段层】
第1段:用景春的话提出“什么是大丈夫”的论题。
第2段:用“妾妇之道”深刻而尖锐地讽刺了公孙衍和张仪不是真正的大丈夫,进而提出大丈夫的行为准则。
【文章中心】文章以景春的话开篇,论述了大丈夫应具有的优秀品质。“大丈夫”在古代是对品德高尚,节操高尚的人的尊称,而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行得正、站得直,为一个理想的正义目标去奋斗。
【写作特色】(1)语言含蓄幽默,善用类比说理。孟子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结论,并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不以正义为标准,而是以顺从为准则,是在行“妾妇之道”。
(2)运用排比的修辞,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形成排比,气势磅礴,铿锵有力,成为千古名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重点字词
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发,兴起,指被任用。畎亩,田地。
〔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举,选拔、任用。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chǔ)夯(hāng)实。筑,捣土用的杵。
〔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原以贩卖鱼盐为生,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字夷吾)原是齐国公子纠的家臣,纠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管仲作为罪人被押回齐国,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士,狱官。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相。
〔百里奚(xī)举于市〕百里奚,春秋时期虞(yú)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市,集市。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集市上被赎出而任用为大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ōng)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空乏其身〕使他身处贫困之中。空乏,财资缺乏。
〔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
〔动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曾(zēng)益]增加。曾,同“增”。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恒过〕常常犯错误。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征,征验、
表现。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梗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入〕指在国内。
〔法家拂(bì)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出〕指在国外。
〔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教参段层】
艰苦环境造就人才(客观因素):摆事实:六位历史人物都经历磨难
讲道理(天降大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经受磨练的益处:正面:人恒过,然后能改(主观因素)
正反对比论证
反面:国恒亡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章中心】本文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然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
【写作特色】①文章开始连用六个排比句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的运用,使文章气势磅礴,具有说服力。
【现实意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方面来警示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能掉以轻心,要时刻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时俱进,既要经受磨砺,又要有忧患意识,才能有所成就。
拓展延申
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列举真实的例子进行具体真实的论证。
②对比论证:通过A与B对比进行突出强调论证。
③道理论证:引用一些资料或者道理进行客观权威地论证。
④比喻论证:把A比作B进行形象生动地论证。
《富贵不能淫》
一、重点字词
1.通假字
往之女家 ( )同( ),意思:( )
【答案】一、1.女 汝 你
2.一词多义
(1)戒
①戒之曰 ( )
②必敬必戒 ( )
(2)居
①居天下之广居 ( )
②居天下之广居 ( )
(3)得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②得志 ( )
2.(1)①告诫 ②谨慎 (2)①居住,住进 ②住宅
(3)①能,能够 ②实现
3.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富贵不能淫 淫:( )
②贫贱不能移 移:( )
③威武不能屈 屈:( )
3.①使…惑乱,使…迷惑 ②使……改变,使……动摇 ③使……屈服
4.其他重点实词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 )
(2)安居而天下熄 熄:( )
(3)丈夫之冠也 冠:( )
(4)父命之 命:( )
(5)往之女家 往:( )
(6)以顺为正者 顺:( ) 正:( )
(7)与民由之 由:( )
(8)独行其道 道:( )
4.(1)真正,确实 (2)停息,太平 (3)行冠礼 (4)教导、训诲 (5)去,到
(6)顺从; 准则,标准 (7)遵循 (8)道路
5.文言虚词
(1)之
①丈夫之冠也 ( )
②父命之 ( )
③母命之 ( )
④妾妇之道也 ( )
⑤与民由之 ( )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
(3)以顺为正者 ( )
5.(1)①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②代词,指“男子”;
③代词,指“女子”; ④结构助词,的; ⑤代词,指“大道”,即儒家提倡的“义”
(2)怎么,哪里 (3)介词,把
二、划分朗读节奏
1.安 居 而 天 下 熄(划1处)
2.居 天 下 之 广 居(划2处)
二、1.安居/而天下熄
居/天下/之广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重点字词
1.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 )同( ),意思:( )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同( ),意思:( )
(3)入则无法家拂士 ( )同( ),意思:( )
【答案】1.(1)曾 “增” 增加 (2)衡 “横” 梗塞、不顺 (3)拂 “弼” 辅佐
2.古今异义
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 ) 今义:土兵
2.狱官
3.一词多义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 )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
3.①兴起,指被任用 ②显露、流露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 )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劳其筋骨 劳:( )
②饿其体肤 饿:( )
③空乏其身 乏:( )
④所以动心忍性 忍:( )
4.(1)犯错误 (2)①使……劳累 ②使…饥饿 ③使…缺乏 ④使……坚忍
5.其他重点实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
(2)百里奚举于市 市:( )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 ) 是:( )
(4)空乏其身 空乏:( )
(5)行拂乱其所为 拂:( ) 乱:( )
(6)曾益其所不能 曾益:( )
(7)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 )
(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
(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 ) 喻:( )
(10)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 )法家:( ) 拂士:( )
(1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 ) 敌:( )
5.(1)选拔、任用 (2)集市 (3)责任,使命; 这样的 (4)财资缺乏 (5)违背; 扰乱 (6)增加 (7)常常(8)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9)征验、表现; 了解、明白 (10)指在国内; 守法度的大臣; 辅佐君王的贤士 (11)指在国外; 匹敌、相当
6.文言虚词
(1)于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
②管夷吾举于士 ( )
③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④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
(2)而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
②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
(3)入则无法家拂士 ( )
6.(1)①介词,在 ②介词,从 ③介词,给 ④介词,在
(2)①连词,表承接 ②连词,表并列 (3)连词,表假设,如果
二、划分朗读节奏(划2处)
故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是 人 也
二、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富贵不能淫》
1.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2.孟子关于妾妇之道的最终结论是什么。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
3.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
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⒈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分别指出这六人的人名及身份:⑴舜(农民) ⑵傅说(工匠) ⑶胶鬲(商贩) ⑷管夷吾(囚犯) ⑸孙叔敖(隐士)⑹百里奚(奴隶)
这六个人的共同点是都出身卑微,历经磨难,又都有所作为。
⒉第一自然段,从议论的角度看,它的作用是:为下文论述论点提供有力的事实论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⒊第一自然段运用排比的修辞,作用是:概括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突出“生于忧患”这一中心论点,增强语言气势。
《富贵不能淫》
三、句子翻译
1.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4.得志,与民由之。
5.不得志,独行其道。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三、1.男子成年行冠礼时,父亲给以教导。
2.以顺从为准则的,是妇女之道。
3.(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4.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5.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6.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四、文意理解
1.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 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3.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请结合文中相关句子,谈谈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4.中华民族流淌了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孕育出了无数的“大丈夫”形象,请你列举一位并说说他的相关事迹。
四、1.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
2.“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不能坚守原则,无法保持本性,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礼、义的坚守。
3.①心怀仁德,践行礼义;②通达时,施仁政;困窘时,独善其身;③不因外界因素(富贵、贫贱、强权)改变自己的原则。
4.示例:屈原。屈原是楚国贵族,他主张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连齐抗秦。但是他遭到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秦国攻破楚国国都后,屈原投江自杀。屈原忧国忧民,坚持走自己的道义之路,不与其他贵族同流合污,最后以死来证明自己的忠君爱国之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句子翻译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2.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5.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1.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2.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
3.(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4.内心忧困,思虑梗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5.(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
6.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四、文意理解
1.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 )。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文章首先采用了( )的论证方法,得出艰难困苦的生活能够使人磨砺成才的结论,然后采用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得出( )的论点。
3.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这些事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4.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5.文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能否删除?请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
6.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
7.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有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已经过时了,你认为它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请联系现实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四、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举例论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共同点:这六个人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这些事例说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或说明“逆境出人才”)。
4.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炼。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
5.不能删除。因为这句话前面的内容都是从造就人才的角度进行论述的,而这句话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论述的,这样由个人到国家,使论述更全面、更严密。再者,前面的内容是正面论证,而这句是反面论证,如果删去,就无法全面充分地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
6.“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我认为一个人犯错是难免的,但犯错并不可怕,要知错、认错、改错,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
7.我认为还有现实意义,忧患能使人和国家共同发展,安逸享乐能使人萎靡死亡,因此磨难对人的成长以及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虽然现在物质生活优越了,但我们仍需要有忧患意识。因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能力素养就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所以要不断地磨炼自己的意志。国家也是一样,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国力强大,繁荣富强,令世人瞩目,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停滞不前,而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积极进取。只有这样,我们国家才能更加繁荣富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巩固练习
一、(第2天)
【2017广西中考】
(甲)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
(乙)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0.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 分)
A.独行其道 B.其真无马邪?
C.河伯始旋其面目 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11.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 )(2分)
A.贫贱不能移(移动) 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12. 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13.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译文:
14.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


答案:
10.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意思的辨析能力。 A、C、D三项中的“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 它)的”或“他(她,它)们的”;B项,“其”是副词。表示反诘。译为“岂,难道”。
11.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文言词语意思的把握:A项,“移”在这里是“动摇”的意思。
12.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D项,“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表述有误,应是:为了表现文天祥从容就义的气节。
13.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14.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参考译文】
【乙】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自我总结,桂在衣带间。那文词写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为)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所以达成了仁德。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集市时,精神得意,如往常一样。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即将受刑时,他不慌不忙地向执刑的官吏说:“我的事都已经做完了。”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让行刑停止,到达时(文天祥)已经死了。看到、听到的人, 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二、(第7天)
【2018四川中考】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豉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苦其心志 苦:( )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 )
(3)至于鄙 鄙:( ) (4)卒得反国 卒:( )
23.请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24.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2分)


答案:
22.(1)使……痛苦(1分) (2)通“横”,梗塞、不顺(1分)
(3)边境 (边远的地方)(1分) (4)最终(终于,最后)(1分)
23.(I)从脸色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2)朝内朝外都不能使我听到我的过失.因此到了这个地步!
24.“谄谀者众”;(1分)无“法家拂士”(1分) 。
附:翻译
宋昭公亡国后出逃,到达了边境,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百人.施政做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从妃子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长得英俊!’朝内朝外都不能使我听到我的过失,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昭公看来,做君王的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的话人太多。所以宋昭公逃出了国家后能够醒悟,最后得以返回国家。
三、(第5天)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
【乙】齐大饥①,黔敖②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③,贸贸然④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⑤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节选自《礼记·檀弓》)
【注】①饥:饥荒。②黔敖:齐国富商。③蒙袂(mèi)辑屦(jù):用袖子遮着脸,趿拉着鞋。④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⑤从:跟着,追着。
5.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必敬必戒(戒:谨慎)
B.威武不能屈(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C.以待饿者而食之(食:食物)
D.黔敖左奉食(奉:同“捧”,端着)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顺为正者 ②以至于斯也 ③往之女家 ④曾子闻之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7.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得志,与民由之。
②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破中有立,孟子首先反驳了景春的观点,然后提出了“大丈夫”的具体标准。
B.甲文中孟子的观点为人们广泛认同,后代无数仁人志士,都可视为这一观点的践行者。
C.乙文中曾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到了快要饿死的地步,也可以吃“嗟来之食”。
D.乙文中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可以证明甲文中“贫贱不能移”的观点。
9.曾子认为“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请说说这个观点与孟子的看法是否矛盾。
【答案】5.C
6.D
7.①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②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但他最终因为不吃而饿死了。
8.C
9.不矛盾,曾子认为嗟来之食不能接受,这符合“贫贱不能移”的标准。当黔敖道歉之后,饥饿者获得尊严,没有违背“贫贱不能移”的标准,可以接受食物。
【解析】
5.C.句意:以等待路过饥饿的人来吃。食:动词,吃;
故选C。
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①“以顺为正者”意思是:把顺从为做人原则的。以:介词,依据,按照;
②“以至于斯也”意思是:因此才落地这个地步!以:连词,因此。①②加点词意思不相同;
③“往之女家”意思是: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之:动词,到;
④“曾子闻之”意思是:曾子听到这件事。之:代词,这件事;③④加点词意思不相同;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得:实现;志:志向;由:遵循;
(2)从:跟着,追着;谢:道歉。
8.C.【乙】文“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意思是: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可见曾子认为黔敖道歉之后,自己(饥饿的人)获得应有的尊重后,可以去吃他人所给的食物;并非“到了快要饿死的地步”就可以吃“嗟来之食”;
故选C。
9.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贫贱不能移”是指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
明确观点:不矛盾;【乙文】“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意思是: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可见曾子认为受辱得来的食物(嗟来之食)是要拒绝的,是要“宁死不吃的”,这符合“贫贱不能移”的标准。当黔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向饥饿的人道歉之后,饥饿的人获得应有的尊重后,可以去吃他人所给的食物,没有违背“贫贱不能移”的标准,可以接受食物。
【参考译文】
【乙】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等待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接受那种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因此才落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但他最终因为不吃而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四、(第7天)
(2019·北京·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街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举于市 举一反三 举足轻重 轻举妄动
B.人恒过 过目不忘 悔过自新 言过其实
C.衡于虑 不足为虑 深思熟虑 处心积虑
D.征于色 声色俱厉 眉飞色舞 喜形于色
5.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理解:孟子认为,只有让一个人内心愁苦、筋骨劳累,挨饿受冻,身体疲乏,有做不完的事,才能锤炼他的意志,增长他的才干。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人(或国家)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生存,而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则会灭亡。
理解:孟子在阐明困境能使人奋起的道理,并指出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之后,才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6.上文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赵襄子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一)
赵襄子①攻瞿②,胜老人、中人③,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④,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 ”泉子曰:“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 ”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
(链接材料二)
(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⑤后患。驱天下以从⑥欲,罄⑦万物而自本,采城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⑧。遂以四海之尊,殒⑨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注:①[赵襄子]春秋末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②[翟(dí)]春秋时期的国家。③[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④[抟(tuán)饭]捏成团的饭。⑤[虞]考虑,防范。⑥[从]同“纵”。⑦[罄(qìng)]用尽,消耗殆尽。⑧[干戈不戢(jí)]战事终年不休。⑨[殒(yǔn)]死亡。
【答案】
4.D
5.B
6.(1)赵襄子一天攻打下来两座城池,非但面无喜色,反而愁眉不展,是担忧赵国没有积累什么德行,很快也会灭亡。是生于忧患的体现。(2)隋炀帝倚仗国家强大,做事不考虑后患,骄奢淫逸,最后国家破灭,身首异处,被天下耻笑,是死于安乐的体现。
【解析】
4.此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
A:被选拔/提出/举动、向上抬/行动。
B:犯过错/经过/过错/超过。
C:思虑/忧虑/考虑/思虑。
D:都是“脸色、神态”的意思。
故选D。
5.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
甲:“有做不完的事”表述有误,应该是“使他做事不顺”。故选乙。
6.此题考查的是迁移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是“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材料一中“襄子方食抟饭④,有忧色”“ 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是忧患的体现。材料二中“恃其富强,不虞后患”最后落得失败的下场,是死于安乐的体现。据此作答。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材料一:赵襄子派新稚穆子攻打翟国,攻下了左人城、中人城。新稚穆子派使者回来报告襄子,襄子正在吃持成财的饭,听了以后,脸上现出忧愁的神色。身边的人说:“一下子攻下两座城,这是人们感到高兴的事,现在您却忧愁,这是为什么呢 ”襄子说:“长江黄河涨水,不超过三天就会退落,疾风暴雨不能整天刮整天下。现在我们赵氏的品行,没有丰厚的蓄积,一下子攻下两座城,灭亡恐怕要让我赶上了!”孔子听到这件事以后说;“赵氏大概要昌盛了吧!”忧虑是昌盛的基础,喜悦是灭亡的起点。
材料二:(隋炀帝)不过是依仗国家富强有恃无恐,而不考虑后患。他驱使百姓顺从自己的奢欲,搜刮全天下的财物尽情挥霍,挑选全国的美女,往域外探寻珍宝。装饰宫苑,构筑楼台,徭役无穷无尽,战事终年不休。君臣间外表威严庄重,内心猜忌险恶。奸佞邪恶的进谗者受福不浅,忠诚正直的人却连性命都难保。君臣上下互相欺蒙,离心离德,百姓不堪忍受,国家从此分崩离析。于是一度曾统治四海的国君,竟死在匹夫之手,其子孙也被斩尽杀绝,被天下人所耻笑,这能不令人痛心吗?
五、(第9天)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黾①之阻,当秦、陇之襟喉②,而赵、魏之走集③,盖四方之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④之候⑤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⑥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蹴⑦,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余处矣。予故尝曰:“园囿⑧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褒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兴废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已之私,自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宋 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
[注]①淆(xiáo):山名。黾(miǎn):古隘道名。②襟喉:喻要害之地。③走集:出入必经的要地。④治乱:即太平和动乱。后文的“治忽”同“治乱”。⑤候:征兆。⑥五季:指五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⑦蹂蹴:蹂躏。⑧囿(yòu):饲养动物的园地。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人恒过__________ ②衡于虑__________
③予故尝曰________ ④化而为灰烬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国恒亡/去国怀乡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皆以美于徐公
C.欲退享此/欲报之于陛下也
D.盖四方之必争之地也/何陋之有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
(4)乙文第二段“园囿之兴废”的事例印证了甲文中___________的观点。
(5)谈谈乙文给你的启示。
【答案】
(1) 犯错误 同“横”,梗塞,不顺 曾经 成为
(2)C
(3)①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②天下如果经常太平无事也就罢了,一旦有战事,那么洛阳总是首先遭遇战事。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乙文启示我们要有忧患意识,不要贪图享乐。只有心怀一定的危机感和忧虑感才能使我们在当今社会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寻求立足之地。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解答此题,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平时积累,根据句意理解词意。
①句意为:人常常犯错。过:犯错误。
②句意为: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③句意为:我因此曾说。尝:曾经。
④句意为:化成灰烬。为:成为。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解答此题,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平时积累,根据句意理解词意,最后将两个词语的意思进行对比作答。
A.名词,国家/名词,国都;
B.介词,在/介词,比;
C.用法和意义相同,动词,想要;
D.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句的标志,不译;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①重点词:所以,用这种方法来;忍,使……坚忍;曾,同“增”,增加。
②重点词:当,如果;已,罢了;受兵,遭遇战事。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园囿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句意为:馆第园林的繁盛或毁灭,就是洛阳兴旺或衰败的征兆啊。甲文第二段“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意思是: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乙文第二段“园囿之兴废”的事例印证了甲文的这两句的观点。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由乙文第三段“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褒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兴废而得”可知,本文论证从洛阳的盛衰可以看出国家的治乱,洛阳园林的兴废可以看出洛阳的盛衰。用一句话来说,洛阳园林是国家治乱兴衰的晴雨表,对朝廷的腐败提出了强烈的忠告,表现了作者对衰微的国势的清醒认识和深刻忧虑。联系我们的生活,乙文启示我们要有忧患意识,不要贪图享乐。
【译文】
【甲】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高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
洛阳地处全国的中部,拥有崤山、渑池的险阻,算是秦川、陇地的咽喉,又是赵、魏争着向往的地方,是四方诸侯一定会争抢的地方。天下如果经常太平无事也就罢了,一旦有战事,那么洛阳总是首先遭遇战事。为此我曾说过:“洛阳的兴盛和衰败,是天下太平或者动乱的征兆啊。”  
正当唐太宗贞观、唐玄宗开元盛世时,公卿贵族、皇亲国戚在东都洛阳营建公馆府第的,号称有一千多家。等到后期遭受动乱而流离失所,接着是五代的惨痛破坏,那些池塘、竹林、树木,被兵车践踏,变成一片废墟。高高的亭阁、宽大的楼台,被战火焚烧,化成灰烬,跟唐朝一起灰飞烟灭,没有留下一处。我因此曾说:“馆第园林的繁盛或毁灭,就是洛阳兴旺或衰败的征兆啊。”  
况且天下的太平或动乱,从洛阳的兴衰就可以看到征兆;洛阳的兴衰,又可以从馆第园林的兴废看到征兆,那么《洛阳名园记》这作品,我难道是徒劳无益、白费笔墨的吗?  
唉!公卿大夫们现在正被朝廷提拔任用,放纵一己的私欲,为所欲为,却忘掉了国家的太平或动乱的大事,想以后退隐了再享受这种园林之乐,能办得到吗?唐朝最后覆灭的情形就是前车之鉴啊!《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前检测
熟读并背诵课文。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ōng)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富贵不能淫》
翻译句子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翻译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解释词义
①富贵不能淫 淫:( )
③威武不能屈 屈:( )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 )
(2)安居而天下熄 熄:( )
(3)丈夫之冠也 冠:( )
(4)独行其道 道:( )
学科分析 教学目标 掌握课下字词句翻译及文章整体理解,做课外对比阅读练习
教学重点 掌握课下字词句翻译及文章整体理解
知识类型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
必要条件 已会背诵课文
教学起点 逐字逐句翻译
学习类型 □上位学习 □下位学习 □并列组合学习
学生分析 学习动机 □ 内部动机 □ 外部动机
感官特点 □偏视觉 □偏听觉 □偏触觉(偏动觉) □混合型
认知方式 □ 场依存型 □ 场独立型
教学方法 □讲授法 □练习法 □讨论法 □演示法 □归纳法 □举例法 □联系法 □实验法 □演绎法 □
目标分解:
教学目标 掌握课下字词句翻译及文章整体理解,做课外对比阅读练习
分目标1 掌握课下字词句翻译及文章整体理解
分目标2 做课外对比阅读练习
环节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目标
环节一 激活旧知 引导学生背诵课文 背诵全篇课文 掌握课下字词句翻译及文章整体理解
呈现新知 逐字逐句进行翻译 做好笔记
指导建构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主旨、写作手法 做好笔记
内化新知 总结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情感 进行巩固与复习
环节二 激活旧知 运用问答方式提问课文的字词句翻译 回答字词句翻译 做课外对比阅读练习
呈现新知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对比阅读练习 自主完成对比阅读练习
指导建构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讲解 订正练习题
内化新知 总结课文的知识点及对比阅读所学习到的方法 进行巩固与复习
《富贵不能淫》
(1)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kē),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本课所选的两章分别出自《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2)〔景春〕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
(3)〔公孙衍(yǎn)〕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4)〔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
重点字词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就会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guàn)〕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冠,行冠礼。
〔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命,教导、训诲。
〔戒〕告诫。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女家〕这里指夫家。女,同“汝”,你。
〔夫子〕这里指丈夫。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成年行冠礼时,父亲给以教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教导,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正〕准则,标准。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循。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以顺从为准则的,是妇女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移〕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教参段层】
第1段:用景春的话提出“什么是大丈夫”的论题。
第2段:用“妾妇之道”深刻而尖锐地讽刺了公孙衍和张仪不是真正的大丈夫,进而提出大丈夫的行为准则。
【文章中心】文章以景春的话开篇,论述了大丈夫应具有的优秀品质。“大丈夫”在古代是对品德高尚,节操高尚的人的尊称,而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行得正、站得直,为一个理想的正义目标去奋斗。
【写作特色】(1)语言含蓄幽默,善用类比说理。孟子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结论,并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不以正义为标准,而是以顺从为准则,是在行“妾妇之道”。
(2)运用排比的修辞,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形成排比,气势磅礴,铿锵有力,成为千古名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重点字词
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发,兴起,指被任用。畎亩,田地。
〔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举,选拔、任用。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chǔ)夯(hāng)实。筑,捣土用的杵。
〔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原以贩卖鱼盐为生,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字夷吾)原是齐国公子纠的家臣,纠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管仲作为罪人被押回齐国,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士,狱官。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相。
〔百里奚(xī)举于市〕百里奚,春秋时期虞(yú)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市,集市。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集市上被赎出而任用为大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ōng)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空乏其身〕使他身处贫困之中。空乏,财资缺乏。
〔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
〔动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曾(zēng)益]增加。曾,同“增”。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恒过〕常常犯错误。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征,征验、
表现。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梗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入〕指在国内。
〔法家拂(bì)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出〕指在国外。
〔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教参段层】
艰苦环境造就人才(客观因素):摆事实:六位历史人物都经历磨难
讲道理(天降大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经受磨练的益处:正面:人恒过,然后能改(主观因素)
正反对比论证
反面:国恒亡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章中心】本文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然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
【写作特色】①文章开始连用六个排比句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的运用,使文章气势磅礴,具有说服力。
【现实意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方面来警示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能掉以轻心,要时刻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时俱进,既要经受磨砺,又要有忧患意识,才能有所成就。
拓展延申
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列举真实的例子进行具体真实的论证。
②对比论证:通过A与B对比进行突出强调论证。
③道理论证:引用一些资料或者道理进行客观权威地论证。
④比喻论证:把A比作B进行形象生动地论证。
《富贵不能淫》
一、重点字词
1.通假字
往之女家 ( )同( ),意思:( )
2.一词多义
(1)戒
①戒之曰 ( )
②必敬必戒 ( )
(2)居
①居天下之广居 ( )
②居天下之广居 ( )
(3)得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②得志 ( )
3.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富贵不能淫 淫:( )
②贫贱不能移 移:( )
③威武不能屈 屈:( )
4.其他重点实词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 )
(2)安居而天下熄 熄:( )
(3)丈夫之冠也 冠:( )
(4)父命之 命:( )
(5)往之女家 往:( )
(6)以顺为正者 顺:( ) 正:( )
(7)与民由之 由:( )
(8)独行其道 道:( )
5.文言虚词
(1)之
①丈夫之冠也 ( )
②父命之 ( )
③母命之 ( )
④妾妇之道也 ( )
⑤与民由之 ( )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
(3)以顺为正者 ( )
二、划分朗读节奏
1.安 居 而 天 下 熄(划1处)
2.居 天 下 之 广 居(划2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重点字词
1.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 )同( ),意思:( )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同( ),意思:( )
(3)入则无法家拂士 ( )同( ),意思:( )
2.古今异义
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 ) 今义:土兵
3.一词多义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 )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 )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劳其筋骨 劳:( )
②饿其体肤 饿:( )
③空乏其身 乏:( )
④所以动心忍性 忍:( )
5.其他重点实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
(2)百里奚举于市 市:( )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 ) 是:( )
(4)空乏其身 空乏:( )
(5)行拂乱其所为 拂:( ) 乱:( )
(6)曾益其所不能 曾益:( )
(7)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 )
(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
(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 ) 喻:( )
(10)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 )法家:( ) 拂士:( )
(1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 ) 敌:( )
6.文言虚词
(1)于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
②管夷吾举于士 ( )
③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④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
(2)而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
②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
(3)入则无法家拂士 ( )
二、划分朗读节奏(划2处)
故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是 人 也
《富贵不能淫》
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
2.孟子关于妾妇之道的最终结论是什么。
3.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⒈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分别指出这六人的人名及身份:
⒉第一自然段,从议论的角度看,它的作用是
⒊第一自然段运用排比的修辞,作用是
效果验证
《富贵不能淫》
三、句子翻译
1.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4.得志,与民由之。
5.不得志,独行其道。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四、文意理解
1.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 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3.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请结合文中相关句子,谈谈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4.中华民族流淌了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孕育出了无数的“大丈夫”形象,请你列举一位并说说他的相关事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句子翻译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2.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5.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文意理解
1.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 )。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文章首先采用了( )的论证方法,得出艰难困苦的生活能够使人磨砺成才的结论,然后采用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得出( )的论点。
3.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这些事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4.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5.文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能否删除?请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
6.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
7.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有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已经过时了,你认为它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请联系现实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课后巩固
一、(第1天)
【广西中考】
(甲)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
(乙)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0.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 分)
A.独行其道 B.其真无马邪?
C.河伯始旋其面目 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11.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 )(2分)
A.贫贱不能移(移动) 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12. 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13.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译文:
14.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


二、(第3天)
【四川中考】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豉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苦其心志 苦:( )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 )
(3)至于鄙 鄙:( ) (4)卒得反国 卒:( )
23.请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24.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2分)

三、(第5天)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
【乙】齐大饥①,黔敖②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③,贸贸然④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⑤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节选自《礼记·檀弓》)
【注】①饥:饥荒。②黔敖:齐国富商。③蒙袂(mèi)辑屦(jù):用袖子遮着脸,趿拉着鞋。④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⑤从:跟着,追着。
5.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必敬必戒(戒:谨慎)
B.威武不能屈(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C.以待饿者而食之(食:食物)
D.黔敖左奉食(奉:同“捧”,端着)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顺为正者 ②以至于斯也 ③往之女家 ④曾子闻之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7.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得志,与民由之。
②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破中有立,孟子首先反驳了景春的观点,然后提出了“大丈夫”的具体标准。
B.甲文中孟子的观点为人们广泛认同,后代无数仁人志士,都可视为这一观点的践行者。
C.乙文中曾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到了快要饿死的地步,也可以吃“嗟来之食”。
D.乙文中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可以证明甲文中“贫贱不能移”的观点。
9.曾子认为“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请说说这个观点与孟子的看法是否矛盾。
四、(第7天)
(2019·北京·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街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举于市 举一反三 举足轻重 轻举妄动
B.人恒过 过目不忘 悔过自新 言过其实
C.衡于虑 不足为虑 深思熟虑 处心积虑
D.征于色 声色俱厉 眉飞色舞 喜形于色
5.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理解:孟子认为,只有让一个人内心愁苦、筋骨劳累,挨饿受冻,身体疲乏,有做不完的事,才能锤炼他的意志,增长他的才干。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人(或国家)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生存,而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则会灭亡。
理解:孟子在阐明困境能使人奋起的道理,并指出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之后,才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6.上文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赵襄子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一)
赵襄子①攻瞿②,胜老人、中人③,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④,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 ”泉子曰:“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 ”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
(链接材料二)
(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⑤后患。驱天下以从⑥欲,罄⑦万物而自本,采城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⑧。遂以四海之尊,殒⑨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注:①[赵襄子]春秋末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②[翟(dí)]春秋时期的国家。③[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④[抟(tuán)饭]捏成团的饭。⑤[虞]考虑,防范。⑥[从]同“纵”。⑦[罄(qìng)]用尽,消耗殆尽。⑧[干戈不戢(jí)]战事终年不休。⑨[殒(yǔn)]死亡。
五、(第9天)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黾①之阻,当秦、陇之襟喉②,而赵、魏之走集③,盖四方之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④之候⑤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⑥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蹴⑦,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余处矣。予故尝曰:“园囿⑧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褒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兴废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已之私,自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宋 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
[注]①淆(xiáo):山名。黾(miǎn):古隘道名。②襟喉:喻要害之地。③走集:出入必经的要地。④治乱:即太平和动乱。后文的“治忽”同“治乱”。⑤候:征兆。⑥五季:指五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⑦蹂蹴:蹂躏。⑧囿(yòu):饲养动物的园地。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人恒过__________ ②衡于虑__________
③予故尝曰________ ④化而为灰烬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国恒亡/去国怀乡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皆以美于徐公
C.欲退享此/欲报之于陛下也
D.盖四方之必争之地也/何陋之有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
(4)乙文第二段“园囿之兴废”的事例印证了甲文中___________的观点。
(5)谈谈乙文给你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