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上数学期未总复习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都在三角形内
B. 直角三角形的高只有一条
C. 三角形的高至少有一条在三角形内
D. 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外
2.下列语句哪句是命题( )
A、对顶角相等。 B、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C、a,b两条直线平行吗? D、若a2=4,求a的值。
3.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长分别是5和12,则第三边上的中线长( )
A.5 B.6 C.6.5 D.12
4.已知a,b,c是△ABC的三边长,且满足关系式,则△ABC的
形状为( )
A.等腰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 D.以上都不是
5.若一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且有一内角为60o,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为( )
A、等边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钝角三角形
6.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为3,4,则这个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为( )
A、5 B、12 C、6 D、
7.如图,AD=BC=BA,那么∠1与∠2之间的关系是( )
A.∠1=2∠2 B.2∠1+∠2=180° C.∠1+3∠2=180° D.3∠1-∠2=180°
8.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40°,则其顶角为( )
A、50° B、130° C、50°或130° D、55°或130°
9.如图所示的正方形网格中,网格线的交点称为格点。已知A、B是两格点,如果C也是图中的格点,且使得△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点C的个数是( )
A.2 B.4 C.6 D.8
10.一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6,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
A.12 B.15 C.12或15 D.18
11.满足下列条件的ΔABC,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
A、 B、∠C=∠A+∠B
C、∠A:∠B:∠C=3:4:5 D、a:b:c=8:15:17
12.如图,直线m,n交于点B,点A是直线m上的点,在直线n上寻找一点c,使△ABC是
等腰三角形,这样的c点有多少个?( )
A.1个 B.2个 C.3个 D. 4个
13.一个正方形和两个等边三角形的位置如图所示,若∠3=50°,则∠1+∠2=( )
A、90° B、100° C、130° D、150°
14.有一个面积为1的正方形,经过一次“生长”后,在他的左右肩上生出两个小正方形,其中,三个正方形围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再经过一次“生长”后,变成了右图,如果继续“生长”下去,它将变得“枝繁叶茂”.请你算出“生长”了n次后形成的图形中所有正方形的面积和是( )
A.n B.n+1 C.n2 D.(n+1)2
15.如图,C为线段AE上一动点(不与点A,E重合),在AE同侧分别作正三角形ABC和正三角形CDE,AD与BE交于点O,AD与BC交于点P,
BE与CD交于点Q,连结PQ.以下五个结论:
① AD=BE; ② PQ∥AE; ③ AP=BQ; ④ DE=DP; ⑤ ∠AOB=60°.
成立的结论个数是( )A、2 B、3 C、4 D、5
二.填空题
16.在Rt△ABC中,∠C=90度,∠B=25度,则∠A= 度。
17.把“同角的余角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 那么 .
18.若等腰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3和5,则它的周长是 .
19.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5,一边上的高为4,则底边长 .
20.写出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逆定理是: 。
21.命题:①对顶角相等;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③任何数都有倒数;④两锐角对应相等的
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⑤两边及第三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其中真命题有
22.如图,CE平分∠ACB,且CE⊥DB,∠DAB=∠DBA,又知AC=18, △CDB的周长为28,则BD的长为__________
23.在等腰△ABC中,AB=AC,中线BD将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分为15和12两个部分,则
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 .
24.有一块田地的形状和尺寸如图所示,则它的面积为
25.一副三角板叠在一起如图放置,最小锐角的顶点D恰好放在等腰直角三角板的斜边AB上,BC与DE交于点M.如果∠ADF=100°,那么∠BMD为 度.
三.解答题
26.如图,在Rt△ABC中,∠ABC=90°,AB=20,BC=15,点D为AC边上的动点,点D从点C出发,沿边CA往A运动,当运动到点A时停止,若设点D运动的时间为t秒,点D运动的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
(1)当t=2时,CD= ,AD= ;
(2)当t= 时,△CBD是直角三角形;
(3)求当t为何值时,△CBD是等腰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27.如图,已知AB⊥BD,ED⊥CD,C是BD上的一点,且AB=CD,∠1=∠2。
(1)△ABC和△CDE全等吗?请说明理由;
(2)判断△ACE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8.(1)操作发现:如图①,D是等边△ABC边BA上一动点(点D与点B不重合),连接DC,以DC为边在BC上方作等边△DCF,连接AF.你能发现线段AF与BD之间的数量关系吗?并证明你发现的结论.
(2)类比猜想:如图②,当动点D运动至等边△ABC边BA的延长线上时,其他作法与(1)相同,猜想AF与BD在(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3)深入探究:
Ⅰ.如图③,当动点D在等边△ABC边BA上运动时(点D与点B不重合)连接DC,以DC为边在BC上方、下方分别作等边△DCF和等边△DCF′,连接AF、BF′,探究AF、BF′与AB有何数量关系?直接写出你的的结论
Ⅱ.如图④,当动点D在等边△边BA的延长线上运动时,其他作法与图③相同,Ⅰ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若不成立,是否有新的结论?并证明你发现的结论.
29.如图,已知△ABC中,∠B=90 o,AB=8cm,BC=6cm,P、Q是△ABC边上的两个动点,其中点P从点A开始沿A→B方向运动,且速度为每秒1cm,点Q从点B开始沿B→C→A方向运动,且速度为每秒2cm,它们同时出发,设出发的时间为t秒.
(1)出发2秒后,求PQ的长;
(2)从出发几秒钟后,△PQB能形成等腰三角形?
(3)当点Q在边CA上运动时,求能使△BCQ成为等腰三角形的运动时间.
浙教版八上数学期未总复习巩固练习答案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C
C
A
D
B
C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D
B
B
C
二.填空题
16.65 17. 有两个角是同一个的余角 这两个角相等 18. 11或13
19. 6或或 20. 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1. ①②⑤ 22. 8 23. 5或11 24. 24 25. 85
三.解答题
26解(1) 4 21
(2)
(3)解:当CD=BD时 2t=, t=
当CD=BC时 2t=15, t=
当BC=BD时 2t=18, t=9
27.解:(1)∵∠1=∠2 ∴AC=CE
∵AB⊥BD, ED⊥CD ∴∠B=∠D=90°
在Rt△ABC和Rt△CDE中 AB=CD AC=EC
∴Rt△ABC≌Rt△CDE (HL)
(2) ∵Rt△ABC≌Rt△CDE
∴∠ACB=∠DEC
又∵∠D=90°
∴∠DEC+∠ECD=90°
∴∠ACB+∠ECD=90°
∴∠ACE=90°
又∵AC=EC ∴△AC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28.解:(1)AF=BD;
证明如下:∵△ABC是等边三角形(已知),
∴BC=AC,∠BCA=60°(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同理知,DC=CF,∠DCF=60°;
∴∠BCA-∠DCA=∠DCF-DCA,即∠BCD=∠ACF;
在△BCD和△ACF中,
BC=AC ∠BCD=∠ACF DC=FC ,
∴△BCD≌△ACF(SAS),
∴BD=AF(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2)证明过程同(1),其他作法与(1)相同,AF=BD仍然成立;
(3)Ⅰ.AF+BF′=AB; Ⅱ.Ⅰ中的结论不成立.
新的结论是AF=AB+BF′;证明如下:在△BCF′和△ACD中,
BC=AC ∠BCF′=∠ACD F′C=DC ,
∴△BCF′≌△ACD(SAS),
∴BF′=A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又由(2)知,AF=BD;
∴AF=BD=AB+AD=AB+BF′,即AF=AB+BF
29.解:(1)BQ=2×2=4 cm BP=AB-AP=8-2×1=6 cm
PQ===
(2) BQ=2t BP=8-t 2t =8-t 解得:t=
(3) ①当CQ=BQ时(图1),则∠C=∠CBQ,
∵∠ABC=90°∴∠CBQ+∠ABQ=90°
∠A+∠C=90°∴∠A=∠ABQ
∴BQ=AQ ∴CQ=AQ=5
∴BC+CQ=11
∴t=11÷2=5.5秒。
②当CQ=BC时(如图2),则BC+CQ=12
∴t=12÷2=6秒。
③当BC=BQ时(如图3),过B点作BE⊥AC于点E,
则BE==,
所以CE=,
故CQ=2CE=7.2,
所以BC+CQ=13.2,
∴t=13.2÷2=6.6秒。
由上可知,当t为5.5秒或6秒或6.6秒时,
△BCQ为等腰三角形。
浙教版八上数学期末总复习导学稿(特殊三角形)
一.知识链接:
1.下列四组线段中,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
A. B. C. D.
2.下列命题中是假命题的是( )
A.两腰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B. 直角三角形三条高相交于直角顶点
C.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相等 D. 顶角和底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
3.下列图形中,不一定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线段 B.直角 C.直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4.直角三角形两边长分别是3㎝和4㎝,则斜边上的中线长等于( )㎝
A.2 B. 2.5 C.5 D. 2或2.5
5.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是 ( )
A、两个锐角对应相等 B、一条直角边和一个锐角对应相等
C、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 D、一条直角边和一条斜边对应相等
6.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8,则它的周长是( )
A.12 B.16 C.20 D.16或20
如图,点D、E分别在AC、AB上,已知AB=AC,添加下列条件,不能说明ΔABD≌ΔACE
的是( )A.∠B=∠C B.AD=AE C.∠BDC=∠CEB D.BD=CE
如图,△ABC中,∠C=90°,AB的中垂线DE交AB于E,交BC于D,若AB=10,AC=6,
则△ACD的周长为( )A.14 B.16 C.20 D.18
9.如图,长方形ABCD中,AB=3,AD=1,AB在数轴上,若以点A为圆心,对角线AC的长为半径作弧交数轴的正半轴于M,则点M表示的数是( )
A、2 B、 C、 D、
10、如图:已知△ABC中,AB=AC,∠BAC=90°,直角∠EPF的顶点P是BC的中点,两边PE、PF分别交AB、AC与E、F,给出一下五个结论:①PF=PE;②EF=AP;③2EP2=EF2;④∠AEP+∠AFP=180°;⑤S四边形AEPF=S△ABC。当∠EPF在△ABC内绕顶点P旋转时(点E不与A、B重合),上述结论中始终正确的有( )
A. 2个 B. 3个 C.4个 D.5个
二.共同探索:
1.如图,在⊿ABC中,∠ACB=90°,AC=BC,延长AB至点D,
使DB=AB,连接CD,以CD为直角边作等腰三角形CDE,其中∠DCE=90°,连接BE.
(1)求证:⊿ACD≌⊿BCE;
(2)若AC=3cm,则BE= cm.
2.如图1,在△ABC中,AB=AC,点D是BC的中点,点E在AD上.(1)求证:BE=CE;(2)如图2,若BE的延长线交AC于点F,且BF⊥AC,垂足为F,∠BAC=45°,原题设其它条件不变.
求证:△AEF≌△BCF.
学生课堂跟进练习:
3.已知:将一副三角板(Rt△ABC和Rt△DEF)如图1摆放,点E、A、D、B在一条直线上,且D是AB的中点.将Rt△DEF绕点D顺时针方向旋转角α(0°<α<90°),在旋转过程中,直线DE、AC相交于点M,直线DF、BC相交于点N,分别过点M、N作直线AB的垂线,垂足为G、H.(1)当α=30°时(如图2),求证:AG=DH;(2)当α=60°时(如图3),(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请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3)在Rt△DEF绕点D顺时针方向旋转过程中(如图4),你能作一个猜想吗?写出你的猜想(不必说明理由)
4.如图,已知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 平分,与相交于点,延长到,使,(1)求证:;
(2)延长交于,且,求证:;
(3)在⑵的条件下,是边的中点,连结与相交于点.
试探索,,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三.定时训练(限时20分钟)(第2课时)
把命题“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命题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③对顶角相等④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它们的逆命题是真命题有 .
3.等边三角形的高是㎝,则该三角形的面积为 ㎝2.
4.已知,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BD是中线,延长BC到E,使CE=CD,不添加辅助线,请你写出四个正确结论① ;② ;③ ;④ .
5.已知两条线段的长为3cm和4cm,当第三条线段的长为 cm时,这三条线
段能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6..如图,在ΔABC中,AD是ΔABC的高,AE是ΔABC的角平分线,已知∠BAC=82°,
∠C=40°,则∠DAE=
7.如图,在Rt△ABC中,∠A=30°,DE垂直平分斜边AC,交AB于D,E式垂足,连结CD,若BD=1,则AC的长是 .
8. 等腰三角形的一边等于5cm,另一边等于7cm,则此三角形的周长为 cm.
9.如图,△ABC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点D是BC边上的任意点,DE⊥AB于E点,
DF⊥AC于F点,则DE+DF=
10.如图,以等腰直角三角形AOB的斜边AB为直角边向外作第2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BA1,再以等腰直角三角形ABA1的斜边A1B为直角边向外作第3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1BB1,……,如此作下去,若OA=OB=1,则第n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Sn=
四.提升探索:
1..图①、图②都是4×4的正方形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称为格点,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在每个网格中标注了5个格点.按下列要求画图:
(1)在图①中以格点为顶点画一个等腰三角形,使其内部已标注的格点只有3个;
(2)在图②中,以格点为顶点,画一个正方形,使其内部已标注的格点只有3个,且边长为无理数.
2.如图所示,∠BAC=∠ABD=90°,AC=BD,点O是AD,BC的交点,点E是AB的中点.
(1)图中有哪几对全等三角形?请写出来;(2)试判断OE和AB的位置关系,并给予证明.
3.如图,P是等边三角形ABC内的一点,连结PA,PB,PC,以BP为边作∠PBQ=60°,且BP=BQ,连结CQ.
(1)观察并猜想AP与CQ之间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2)若PA=3,PB=4,PC=5,连结PQ,判断△PQ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浙教版八上数学期末总复习导学稿(特殊三角形)答案
一.知识链接: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C
D
A
C
D
A
D
C
二.共同探索:
1.(1)证明:∵△C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CE=90°,
∴CD=CE,
∵∠ACB=90°,
∴∠ACB=∠DCE,
∴∠ACB+∠BCD=∠DCE+∠BCD,
∴∠ACD=∠BCE,
在△ACD和△BCE中
,
∴△ACD≌△BCE;
(2)解:∵AC=BC=3,∠ACB=90°,由勾股定理得:AB=3,
又∵DB=AB,
∴AD=2AB=6,
∵△ACD≌△BCE;
∴BE=AD=6,
2.证明:(1)∵AB=AC,D是BC的中点,∴∠BAE=∠EAC,在△ABE和△ACE中,,
∴△ABE≌△ACE(SAS), ∴BE=CE;(2)∵∠BAC=45°,BF⊥AF,∴△AB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F=BF,∵AB=AC,点D是BC的中点,∴AD⊥BC,∴∠EAF+∠C=90°,∵BF⊥AC, ∴∠CBF+∠C=90°, ∴∠EAF=∠CBF,在△AEF和△BCF中,,∴△AEF≌△BCF(ASA).
学生课裳跟进练习:
3.解:(1)∵α=30°,∴∠ADM=30°,∵∠A=30°,∴∠ADM=∠A. ∴AM=DM.又∵MG⊥AD于G, ∴AG=AD.∵∠CDB=180°-∠EDF-∠ADM=60°,∠B=60°, ∴△CDB是等边三角形.又∵CH⊥DB于H, ∴DH=DB.∵在△ABC中,∠ACB=90°,∠A=30°, ∴BC=AB.∵BC=BD, ∴AD=DB. ∴AG=DH.(2)结论成立.理由如下:在△AMD与△DNB中,∠A=∠NDB=30°,AD=DB,∠MDA=∠B=60°,∴△AMD≌△DNB, ∴AM=DN.又∵在△AMG与△DNH中,∠A=∠NDB,∠MGA=∠NHD=90°,∴△AMG≌△DNH. ∴AG=DH. (3)AG=DH
三.定时训练(限时20分钟)
1.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它的两个锐角互余.
2.①④ 3. 4. BD=DE;BD⊥AC;△ABD≌△CBD;∠CDE=30°(答案不唯一)
5.5或 6. 9° 7. 8.17或19 9. 10.
四.提升探索:
1.解:(1)部分画法如图所示:
(2)部分画法如图所示:
2.解:(1)△ABC≌△BAD,△AOE≌△BOE,△AOC≌△BOD;(2)OE⊥AB.理由如下:∵在Rt△ABC和Rt△BAD中,, ∴△ABC≌△BAD,∴∠DAB=∠CBA, ∴OA=OB,∵点E是AB的中点, ∴OE⊥AB.
3.解:(1)∵△ABC是等边三角形
∴AB=AC ∠ABC=60°
又 ∵∠PBQ=60°
∴∠ABC-∠PBC=∠PBQ-∠PBC
即∠ABP=∠CBQ
在△ABP和△CBQ中
AB=AC
∠ABP=∠CBQ
BP=BQ
∴△ABP≌△CBQ (SAS)∴AP=AQ
(2) ∵BP=BQ , ∠PBQ=60°
∴ △PBQ是等边三角形 ∴PQ=PB
又 ∵PB=4 ∴PQ=4
又 ∵AP=CQ AP=3 ∴CQ=3
又 ∵PC=5 ∴PQ2+QC2=42+32=25
又 ∵PC2=25 ∴PQ2+QC2= PC2 ∴∠PQC=90°
∴ △PQC是直角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