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八下第三章 阶段性测试(十) [范围:空气与生命(3.7~3.8)]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
A.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
B.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
D.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大量排放
2.下列与低碳理念不相符的是( )
A.用电子贺卡代替纸质贺卡 B.一水多用,如用淘米水浇花
C.少开汽车多走路 D.洗完衣服后用烘干机烘干
3.下列有关生物圈中碳一氧平衡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氧气
B.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氧低于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氧
C.绿色植物对维持大气中的碳一氧平衡作用很大
D.生物圈中的氧来自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4.如图是一个封闭透明的生态瓶,该瓶放在有光的地方,3天后小鱼仍能正常生活,最.关键的原因是( )
A.水草能制造氧气 B.水草能制造有机物
C.水草能吸收二氧化碳 D.水草能提供充足的二氧化碳
5.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B.使建筑物焕然一新
C.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 D.刺激人体的呼吸道
6.下列关于碳循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碳循环属于气体型循环
B.地球上最大量的碳存在于大气圈中
C.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死亡分解是碳循环的一部分
D.全球气候变暖和地球上碳的收支不平衡有关
7.酸雨是指具有较强酸性、pH小于5.6的降水。下列有关酸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B.使江河湖泊酸化,从而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甚至造成水生生物死亡
C.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不使用煤和石油等燃料
D.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
8.辩论:空气中的氧气会耗尽吗?正方的观点是“空气中的氧气会减少直至耗尽”。下列论点不应成为正方论据的是( )
A.汽车越来越多,消耗的氧气越来越多
B.有证据表明,在远古时代的原始空气中氧气含量高达30%
C.太阳能、风能、核能等能源的开发利用将耗去空气中大量的氧气
D.随地球人口的增多,呼吸、燃料燃烧等耗氧也越来越多
9.如图是我国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途径。下列各项叙述错误的是( )
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主要是通过动物摄取食物中的有机物来实现的
B.自然界中存在着的氧、氮、磷等元素的循环也同样可以用此图表示
C.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
D.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10.全球变暖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体积分数增大,更多地吸收地表辐射能量,从而导致气温升高。下列现象在全球变暖的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极地冰川将加速消融 B.海水的蒸发量将增多
C.植物的生长将趋缓 D.大气中水的含量将增加
二、填空题(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29分)
11.如图是“生物圈碳一氧平衡”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推测图中A.B所代表的生理活动:A是 作用,B是 作用。
(2)A、B两个过程中,能够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是 (填字母)。
(3)以下叙述不符合事实的是 (填字母)。
A.碳一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B.碳一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各占50%
C.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加剧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
(4)在维持生物圈碳一氧平衡方面,人类可以做些什么?(答一点即可)。
12.人类发明并使用氟利昂(主要用作制冷剂),若干年后,科学家发现氟利昂进入大气层后,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分解出的氯原子能消耗臭氧,其破坏臭氧层的循环示意图如下:
(1)请写出臭氧的化学式: 。
(2)经过上述①②③的反应过程后,反应物氯原子的个数是否发生变化?
(3)科学家研究表明:“少量氟利昂就能对臭氧层产生巨大的影响。”请你根据循环示意图简要说明他的观点: 。
13.氧气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并不断循环转化。请回答以下问题。
(1)PM2.5是用来监测空气中 的含量(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②一氧化碳③二氧化硫④可吸入颗粒物
(2)铁生锈、动植物的呼吸 (填“是”或“不是")缓慢氧化。
(3)将沸点不同的气体分离开来,常采用液化分离法。如控制温度在-183℃时,可将空气中的氮气(N2)与氧气(O2)分离。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的过程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14.为了检测某市区空气的清洁程度,在市内设立了检测点,公布空气的有关数据。它的某一技术参数是用每立方米空气中悬浮物(颗粒物)的含量来表示。为了测定这一参数,可以使用这样一种设备:用空气泵将空气吸入一容器中,容器内有一滤网,滤网能吸附通过它的空气中的悬浮物。滤网置于精密的天平之上,它能测出附在滤网上的颗粒物总质量(毫克)。如图是每隔1小时进行一次观察的记录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a、b、c、d四个时间段中,空气最浑浊,即悬浮物最多的是 。
(2)如果空气泵每秒能将2.5升空气吸入容器,则该地区这4小时内,平均每立方米空气中悬浮物有 毫克。
三、实验探究题(共31分)
15.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和图中实验,回答问题。
气体成分 吸入气体中的含量(%) 呼出气体中的含量(%)
氮气 78 78
氧气 21 16
二氧化碳 0.04 4
水 0.07 1.1
其他气体 0.9 0.9
操作说明:先捏紧甲管,松开乙管,向乙内呼气。再捏紧乙管,松开甲管,吸气。重复3~4次。
(1)从表中数据可知:呼出气体中的氧气含量比吸入气体中的氧气含量 (填“ 多”或“少”)。
(2)按如图所示装置及操作说明进行实验,探究“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比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多”,实验者向乙瓶呼气的过程中,膈肌处于 状态。
(3)实验中通入乙瓶的是 (填“空气”或“呼出的气体”)。实验现象: 瓶中的石灰水浑浊程度大。实验结论:人体呼出气体中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4)呼出的气体中较多的二氧化碳最终来自细胞的 (填写生理活动),二氧化碳通过 作用从组织细胞进入毛细血管。
16.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时有雾霾天气。雾霾天气是指早上或夜间相对湿度较大的时候形成雾,白天气温上升、湿度下降的时候,逐渐转化成霾(空气中的灰尘、有机化合物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大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称为PM2.5,是可直接入肺的细小颗粒物。PM2.5是形成“雾霾”的主要原因,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而且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PM2.5主要来源于火力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等排放的残留物。根据上述内容回答问题:
(1)雾霾天气首先主要危害人体的呼吸系统,该系统由呼吸道和 组成。
(2)出现雾霾天气时要尽量用鼻呼吸,因为鼻中的 能有效阻止空气中的颗粒物进入气管。
(3)如图曲线A、曲线B分别表示一个人在两种不同状态下的呼吸情况,其中表示剧烈运动时呼吸状态的曲线是 。
(4)为了减少雾霾天气的发生,作为中学生的你应该怎么做?请写出一项正确的做法: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
【解答】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故选B。
2.【答案】D
【知识点】低碳生活
【解析】【分析】“绿色环保”指的是人类为解决现实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以减缓生态恶化。
【解答】A.用电子贺卡代替纸贺卡,可以减少对森林资源的破坏,符合“低碳生活”理念,A正确;
B.一水多用,如用淘米水浇花,节约了用水,符合节能、环保的理念,符合“低碳生活”理念,B正确;
C.少开汽车多走路,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符合“低碳生活”理念,C正确;
D.衣服洗后用烘干机烘干时需要消耗能量,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D错误。
故选D。
3.【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的生物圈中的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
【解答】A.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氧气,A正确;
B.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都以气体的形式排到了大气中,B错误;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C正确;
D.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因此,生物圈中的氧来自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D正确。
故选B。
4.【答案】A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此题是一道基础知识题,考查的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分析解答。
【解答】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水光叶绿体有机物+氧气;
呼吸作用:有机物+氧气线粒体二氧化碳+水。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来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小鱼的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因此小鱼正常生活必须有氧气。
故选A。
5.【答案】B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 酸雨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pH小于5.6的雨水就算酸雨,腐蚀建筑物,毁坏庄稼,使土壤酸化,使水体显酸性等。
故选B。
6.【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放出氧气。
【解答】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放出氧气。所以是气体循环,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死亡分解是碳循环的一部分,全球气候变暖和地球上碳的收支不平衡有关。地球上最大量的碳存在于生物体内。
故选B。
7.【答案】C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研究表明,酸雨对土壤、水体、森林、建筑、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均带来严重危害,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更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酸雨使土壤酸化,肥力降低,有毒物质更毒害作物根系,杀死根毛,导致发育不良或死亡。酸雨还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健康;酸雨对森林的危害更不容忽视,酸雨淋洗植物表面,直接伤害或通过土壤间接伤害植物,促使森林衰亡。酸雨对金属、石料、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均有很强的腐蚀作用。
【解答】A.酸雨会破坏土壤的结构,杀死根毛导致植物无法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故A正确;
B.酸雨使水酸化,从而导致水生物种无法生存;故B正确;
C.控制酸雨的根本是减少酸性物质的排放或者去除燃料中的S等元素;故C错误;
D.酸雨会腐蚀植物的芽和叶,从而影响植物得生存;故D正确;
故选C。
8.【答案】C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氧气的用途是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与这些方面有关的就会消耗氧气。
【解答】A.汽车燃烧会消耗氧气,汽车越来越多,消耗的氧气就越来越多,故A说法正确;
B.现在空气中氧气含量变少,说明氧气消耗比过去增多,所以C说法正确;
C.太阳能、风能、核能的利用不会消耗氧气,所以B说法不正确;
D.人的呼吸、燃料燃烧等都消耗氧气,所以D说法正确.
故选C。
9.【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 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不停的循环流动,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用.
②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
③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如图:a代表植物的光合作用, bdg代表生物的呼吸作用,c代表捕食, ef代表动植物的残枝败叶、遗体和粪便流向分解者。
【解答】A.碳元素在植物体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被动物摄食,并使得能量流入动物体内,A正确;
B.物质循环示意图主要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出发,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体现了绿色植物在维持自然界中的碳-氧平衡的作用.B错误;
C.由图形分析已知,a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b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d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g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C正确;
D.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D正确。
故选B。
10.【答案】C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
【解答】温室效应造成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是多尺度、全方位、多层次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存,但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全球变暖对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如气候异常、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冻土融化、河(湖)冰迟冻与早融、中高纬生长季节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等。
故选C。
11.【答案】(1)光合;呼吸
(2)A
(3)B
(4)植树造林(合理即可)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
(2)在叶的表皮上有半月形的细胞是保卫细胞,两个保卫细胞之间的小孔是气孔。气孔不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而且是散失体内水分的“门户”。
(3)在自然界中,氧循环与碳循环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氧循环和碳循环,保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恒定,维持了整个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解答】】(1)由图可知,A是光合作用,B生理活动消耗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所以是呼吸作用。
(2)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能够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是A。
(3)碳一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在生物圈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约为0.03%,氧气约为21%,故B叙述不符合事实。
(4)在维持生物圈碳一氧平衡方面,人类可以植树造林。
12.【答案】(1)O3
(2)没有发生变化
(3)变化过程中氟利昂的性质和质量未变化,只是反复循环消耗大量O3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化合反应指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其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解答】(1)由图中的模型图可知:臭氧由3个氧原子构成;故臭氧的化学式: O3 ;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其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会发生任何改变;故反应物氯原子的个数没有发生变化。
(3)由图可得,氯原子→一氧化氯→过氧化氯→氯原子循环进行,整个过程中氯原子个数不变,变化过程中氟利昂的性质和质量未变化,只是反复循环消耗大量O3,故少量的氟利昂即可对臭氧层产生巨大的影响;
13.【答案】(1)④
(2)是
(3)物理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 (1) 根据PM2.5是用来监测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进行解答;
(2) 根据铁生锈、动植物的呼吸是缓慢氧化进行解答;
(3) 氨气和氢气的沸点以及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中没有新物质生成进行解答。
【解答】(1)PM2.5是用来监测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故选④;
(2)铁生锈、动植物的呼吸是缓慢氧化。
(3) 氨气和氢气的沸点分别为-33.35℃和-252℃,所以要将产物氨气(NH3)与N2、氢气(H2)分离开来,最适宜的温度应该控制在-33.35℃;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14.【答案】(1)c
(2)0.28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环境的污染和防止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就成为考查的重点内容,注意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解答】(1)观察图示可知悬浮颗粒物a5-6小时约2mg, b6-7小时约1.8mg, c7-8小时约3.8mg, d 8-9小时2.2mg,故C区域悬浮颗粒物最多;
(2)由图可以看出4小时吸收的悬浮颗粒质量m=10mg ,
4小时空气泵吸收的空气体积
则每立方米空气中的悬浮颗粒为
15.【答案】(1)少
(2)舒张
(3)呼出的气体;乙
(4)呼吸作用;扩散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图示的装置是验证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实验过程中利用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
【解答】(1)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呼出的气体中,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是有差别的: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由于组织细胞的利用,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同时水分增加了。
(2)呼气时膈肌处于舒张状态;按如图装置及操作说明进行实验,探究“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比吸入气体中的多”实验者向乙瓶呼气的过程中,膈肌处于舒张状态。
(3)在吸入气体时,左手捏紧橡皮管,右手松开。在呼出气体时,右手捏紧橡皮管,左手松开;这样,人呼出的气体通过橡皮管进入乙瓶内;
一段时间后,乙瓶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4)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因此实验中呼出气体中较多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最终来自细胞中的呼吸作用。
二氧化碳通过扩散作用从组织细胞进入毛细血管。
16.【答案】(1)肺
(2)鼻毛、黏膜分泌的黏液
(3)B
(4)低碳生活,多走路少乘车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粉尘主要是固体小颗粒,如地面粉尘、燃煤排放的粉尘、沙尘暴等。大雾天气可导致呼吸病人增多,因为雾霾可使空气中增加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能够对吸入气体进行温暖、湿润和清洁,但是这种清洁能力是有限的。
【解答】(1)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外界的空气进入肺依次经过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最后进入肺,在肺里完成气体交换。
(2)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灰尘的进入,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黏膜及其表面的纤毛,都对空气有清洁作用;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和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和湿润作用;鼻粘膜内分布着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
(3)一个人在平静状态时,生命活动变缓,消耗的能量减少,需要的氧气减少,因此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较小;
剧烈的运动时,由于运动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需要的氧气多,所以呼吸的频率会增加,呼吸深度也增加。
从图中可以看出A图曲线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较小,因此表示平静状态时的呼吸状况;
B图曲线呼吸频率较高,呼吸深度较大,因此表示剧烈的运动时的呼吸状况.
(4)“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形成“雾霾”的主要原因是PM2.5,所以避免该天气对人体的危害的主要措施就是减少PM2.5的吸入,低碳生活,多走路少乘车,尽量少出门,外出戴口罩等方法。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八下第三章 阶段性测试(十) [范围:空气与生命(3.7~3.8)]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
A.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
B.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
D.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大量排放
【答案】B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
【解答】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故选B。
2.下列与低碳理念不相符的是( )
A.用电子贺卡代替纸质贺卡 B.一水多用,如用淘米水浇花
C.少开汽车多走路 D.洗完衣服后用烘干机烘干
【答案】D
【知识点】低碳生活
【解析】【分析】“绿色环保”指的是人类为解决现实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以减缓生态恶化。
【解答】A.用电子贺卡代替纸贺卡,可以减少对森林资源的破坏,符合“低碳生活”理念,A正确;
B.一水多用,如用淘米水浇花,节约了用水,符合节能、环保的理念,符合“低碳生活”理念,B正确;
C.少开汽车多走路,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符合“低碳生活”理念,C正确;
D.衣服洗后用烘干机烘干时需要消耗能量,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D错误。
故选D。
3.下列有关生物圈中碳一氧平衡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氧气
B.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氧低于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氧
C.绿色植物对维持大气中的碳一氧平衡作用很大
D.生物圈中的氧来自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的生物圈中的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
【解答】A.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氧气,A正确;
B.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都以气体的形式排到了大气中,B错误;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C正确;
D.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因此,生物圈中的氧来自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D正确。
故选B。
4.如图是一个封闭透明的生态瓶,该瓶放在有光的地方,3天后小鱼仍能正常生活,最.关键的原因是( )
A.水草能制造氧气 B.水草能制造有机物
C.水草能吸收二氧化碳 D.水草能提供充足的二氧化碳
【答案】A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此题是一道基础知识题,考查的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分析解答。
【解答】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水光叶绿体有机物+氧气;
呼吸作用:有机物+氧气线粒体二氧化碳+水。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来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小鱼的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因此小鱼正常生活必须有氧气。
故选A。
5.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B.使建筑物焕然一新
C.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 D.刺激人体的呼吸道
【答案】B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 酸雨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pH小于5.6的雨水就算酸雨,腐蚀建筑物,毁坏庄稼,使土壤酸化,使水体显酸性等。
故选B。
6.下列关于碳循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碳循环属于气体型循环
B.地球上最大量的碳存在于大气圈中
C.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死亡分解是碳循环的一部分
D.全球气候变暖和地球上碳的收支不平衡有关
【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放出氧气。
【解答】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放出氧气。所以是气体循环,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死亡分解是碳循环的一部分,全球气候变暖和地球上碳的收支不平衡有关。地球上最大量的碳存在于生物体内。
故选B。
7.酸雨是指具有较强酸性、pH小于5.6的降水。下列有关酸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B.使江河湖泊酸化,从而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甚至造成水生生物死亡
C.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不使用煤和石油等燃料
D.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
【答案】C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研究表明,酸雨对土壤、水体、森林、建筑、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均带来严重危害,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更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酸雨使土壤酸化,肥力降低,有毒物质更毒害作物根系,杀死根毛,导致发育不良或死亡。酸雨还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健康;酸雨对森林的危害更不容忽视,酸雨淋洗植物表面,直接伤害或通过土壤间接伤害植物,促使森林衰亡。酸雨对金属、石料、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均有很强的腐蚀作用。
【解答】A.酸雨会破坏土壤的结构,杀死根毛导致植物无法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故A正确;
B.酸雨使水酸化,从而导致水生物种无法生存;故B正确;
C.控制酸雨的根本是减少酸性物质的排放或者去除燃料中的S等元素;故C错误;
D.酸雨会腐蚀植物的芽和叶,从而影响植物得生存;故D正确;
故选C。
8.辩论:空气中的氧气会耗尽吗?正方的观点是“空气中的氧气会减少直至耗尽”。下列论点不应成为正方论据的是( )
A.汽车越来越多,消耗的氧气越来越多
B.有证据表明,在远古时代的原始空气中氧气含量高达30%
C.太阳能、风能、核能等能源的开发利用将耗去空气中大量的氧气
D.随地球人口的增多,呼吸、燃料燃烧等耗氧也越来越多
【答案】C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氧气的用途是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与这些方面有关的就会消耗氧气。
【解答】A.汽车燃烧会消耗氧气,汽车越来越多,消耗的氧气就越来越多,故A说法正确;
B.现在空气中氧气含量变少,说明氧气消耗比过去增多,所以C说法正确;
C.太阳能、风能、核能的利用不会消耗氧气,所以B说法不正确;
D.人的呼吸、燃料燃烧等都消耗氧气,所以D说法正确.
故选C。
9.如图是我国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途径。下列各项叙述错误的是( )
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主要是通过动物摄取食物中的有机物来实现的
B.自然界中存在着的氧、氮、磷等元素的循环也同样可以用此图表示
C.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
D.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 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不停的循环流动,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用.
②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
③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如图:a代表植物的光合作用, bdg代表生物的呼吸作用,c代表捕食, ef代表动植物的残枝败叶、遗体和粪便流向分解者。
【解答】A.碳元素在植物体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被动物摄食,并使得能量流入动物体内,A正确;
B.物质循环示意图主要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出发,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体现了绿色植物在维持自然界中的碳-氧平衡的作用.B错误;
C.由图形分析已知,a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b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d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g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C正确;
D.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D正确。
故选B。
10.全球变暖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体积分数增大,更多地吸收地表辐射能量,从而导致气温升高。下列现象在全球变暖的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极地冰川将加速消融 B.海水的蒸发量将增多
C.植物的生长将趋缓 D.大气中水的含量将增加
【答案】C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
【解答】温室效应造成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是多尺度、全方位、多层次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存,但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全球变暖对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如气候异常、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冻土融化、河(湖)冰迟冻与早融、中高纬生长季节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等。
故选C。
二、填空题(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29分)
11.如图是“生物圈碳一氧平衡”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推测图中A.B所代表的生理活动:A是 作用,B是 作用。
(2)A、B两个过程中,能够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是 (填字母)。
(3)以下叙述不符合事实的是 (填字母)。
A.碳一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B.碳一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各占50%
C.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加剧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
(4)在维持生物圈碳一氧平衡方面,人类可以做些什么?(答一点即可)。
【答案】(1)光合;呼吸
(2)A
(3)B
(4)植树造林(合理即可)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
(2)在叶的表皮上有半月形的细胞是保卫细胞,两个保卫细胞之间的小孔是气孔。气孔不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而且是散失体内水分的“门户”。
(3)在自然界中,氧循环与碳循环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氧循环和碳循环,保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恒定,维持了整个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解答】】(1)由图可知,A是光合作用,B生理活动消耗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所以是呼吸作用。
(2)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能够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是A。
(3)碳一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在生物圈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约为0.03%,氧气约为21%,故B叙述不符合事实。
(4)在维持生物圈碳一氧平衡方面,人类可以植树造林。
12.人类发明并使用氟利昂(主要用作制冷剂),若干年后,科学家发现氟利昂进入大气层后,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分解出的氯原子能消耗臭氧,其破坏臭氧层的循环示意图如下:
(1)请写出臭氧的化学式: 。
(2)经过上述①②③的反应过程后,反应物氯原子的个数是否发生变化?
(3)科学家研究表明:“少量氟利昂就能对臭氧层产生巨大的影响。”请你根据循环示意图简要说明他的观点: 。
【答案】(1)O3
(2)没有发生变化
(3)变化过程中氟利昂的性质和质量未变化,只是反复循环消耗大量O3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化合反应指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其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解答】(1)由图中的模型图可知:臭氧由3个氧原子构成;故臭氧的化学式: O3 ;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其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会发生任何改变;故反应物氯原子的个数没有发生变化。
(3)由图可得,氯原子→一氧化氯→过氧化氯→氯原子循环进行,整个过程中氯原子个数不变,变化过程中氟利昂的性质和质量未变化,只是反复循环消耗大量O3,故少量的氟利昂即可对臭氧层产生巨大的影响;
13.氧气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并不断循环转化。请回答以下问题。
(1)PM2.5是用来监测空气中 的含量(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②一氧化碳③二氧化硫④可吸入颗粒物
(2)铁生锈、动植物的呼吸 (填“是”或“不是")缓慢氧化。
(3)将沸点不同的气体分离开来,常采用液化分离法。如控制温度在-183℃时,可将空气中的氮气(N2)与氧气(O2)分离。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的过程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答案】(1)④
(2)是
(3)物理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 (1) 根据PM2.5是用来监测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进行解答;
(2) 根据铁生锈、动植物的呼吸是缓慢氧化进行解答;
(3) 氨气和氢气的沸点以及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中没有新物质生成进行解答。
【解答】(1)PM2.5是用来监测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故选④;
(2)铁生锈、动植物的呼吸是缓慢氧化。
(3) 氨气和氢气的沸点分别为-33.35℃和-252℃,所以要将产物氨气(NH3)与N2、氢气(H2)分离开来,最适宜的温度应该控制在-33.35℃;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14.为了检测某市区空气的清洁程度,在市内设立了检测点,公布空气的有关数据。它的某一技术参数是用每立方米空气中悬浮物(颗粒物)的含量来表示。为了测定这一参数,可以使用这样一种设备:用空气泵将空气吸入一容器中,容器内有一滤网,滤网能吸附通过它的空气中的悬浮物。滤网置于精密的天平之上,它能测出附在滤网上的颗粒物总质量(毫克)。如图是每隔1小时进行一次观察的记录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a、b、c、d四个时间段中,空气最浑浊,即悬浮物最多的是 。
(2)如果空气泵每秒能将2.5升空气吸入容器,则该地区这4小时内,平均每立方米空气中悬浮物有 毫克。
【答案】(1)c
(2)0.28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环境的污染和防止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就成为考查的重点内容,注意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解答】(1)观察图示可知悬浮颗粒物a5-6小时约2mg, b6-7小时约1.8mg, c7-8小时约3.8mg, d 8-9小时2.2mg,故C区域悬浮颗粒物最多;
(2)由图可以看出4小时吸收的悬浮颗粒质量m=10mg ,
4小时空气泵吸收的空气体积
则每立方米空气中的悬浮颗粒为
三、实验探究题(共31分)
15.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和图中实验,回答问题。
气体成分 吸入气体中的含量(%) 呼出气体中的含量(%)
氮气 78 78
氧气 21 16
二氧化碳 0.04 4
水 0.07 1.1
其他气体 0.9 0.9
操作说明:先捏紧甲管,松开乙管,向乙内呼气。再捏紧乙管,松开甲管,吸气。重复3~4次。
(1)从表中数据可知:呼出气体中的氧气含量比吸入气体中的氧气含量 (填“ 多”或“少”)。
(2)按如图所示装置及操作说明进行实验,探究“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比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多”,实验者向乙瓶呼气的过程中,膈肌处于 状态。
(3)实验中通入乙瓶的是 (填“空气”或“呼出的气体”)。实验现象: 瓶中的石灰水浑浊程度大。实验结论:人体呼出气体中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4)呼出的气体中较多的二氧化碳最终来自细胞的 (填写生理活动),二氧化碳通过 作用从组织细胞进入毛细血管。
【答案】(1)少
(2)舒张
(3)呼出的气体;乙
(4)呼吸作用;扩散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图示的装置是验证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实验过程中利用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
【解答】(1)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呼出的气体中,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是有差别的: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由于组织细胞的利用,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同时水分增加了。
(2)呼气时膈肌处于舒张状态;按如图装置及操作说明进行实验,探究“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比吸入气体中的多”实验者向乙瓶呼气的过程中,膈肌处于舒张状态。
(3)在吸入气体时,左手捏紧橡皮管,右手松开。在呼出气体时,右手捏紧橡皮管,左手松开;这样,人呼出的气体通过橡皮管进入乙瓶内;
一段时间后,乙瓶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4)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因此实验中呼出气体中较多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最终来自细胞中的呼吸作用。
二氧化碳通过扩散作用从组织细胞进入毛细血管。
16.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时有雾霾天气。雾霾天气是指早上或夜间相对湿度较大的时候形成雾,白天气温上升、湿度下降的时候,逐渐转化成霾(空气中的灰尘、有机化合物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大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称为PM2.5,是可直接入肺的细小颗粒物。PM2.5是形成“雾霾”的主要原因,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而且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PM2.5主要来源于火力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等排放的残留物。根据上述内容回答问题:
(1)雾霾天气首先主要危害人体的呼吸系统,该系统由呼吸道和 组成。
(2)出现雾霾天气时要尽量用鼻呼吸,因为鼻中的 能有效阻止空气中的颗粒物进入气管。
(3)如图曲线A、曲线B分别表示一个人在两种不同状态下的呼吸情况,其中表示剧烈运动时呼吸状态的曲线是 。
(4)为了减少雾霾天气的发生,作为中学生的你应该怎么做?请写出一项正确的做法: 。
【答案】(1)肺
(2)鼻毛、黏膜分泌的黏液
(3)B
(4)低碳生活,多走路少乘车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粉尘主要是固体小颗粒,如地面粉尘、燃煤排放的粉尘、沙尘暴等。大雾天气可导致呼吸病人增多,因为雾霾可使空气中增加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能够对吸入气体进行温暖、湿润和清洁,但是这种清洁能力是有限的。
【解答】(1)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外界的空气进入肺依次经过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最后进入肺,在肺里完成气体交换。
(2)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灰尘的进入,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黏膜及其表面的纤毛,都对空气有清洁作用;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和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和湿润作用;鼻粘膜内分布着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
(3)一个人在平静状态时,生命活动变缓,消耗的能量减少,需要的氧气减少,因此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较小;
剧烈的运动时,由于运动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需要的氧气多,所以呼吸的频率会增加,呼吸深度也增加。
从图中可以看出A图曲线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较小,因此表示平静状态时的呼吸状况;
B图曲线呼吸频率较高,呼吸深度较大,因此表示剧烈的运动时的呼吸状况.
(4)“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形成“雾霾”的主要原因是PM2.5,所以避免该天气对人体的危害的主要措施就是减少PM2.5的吸入,低碳生活,多走路少乘车,尽量少出门,外出戴口罩等方法。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