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二氧化碳(1)

文档属性

名称 3.4二氧化碳(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5.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1-28 12:30:21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3.4二氧化碳(1)
一、聚焦教材
1.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约占   ,二氧化碳本身   毒性,但当空气中的CO2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对人体产生有害的影响。
2.从宏观角度看,二氧化碳由   和   组成;从微观角度看,二氧化碳是由   构成的,每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   和   构成的。
3.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在通常状态下,二氧化碳是   的气体,密度比空气   ,   溶于水。
(2)化学性质:通常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能跟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   沉淀;可以跟水反应生成   (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   ,碳酸不稳定,加热易   )。
相关实验如表:
相关实验 实验现象 反应原理
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加热上述溶液        
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二、分层训练 A练就好基础基础达标
4.下列能将氧气、二氧化碳、空气三瓶气体鉴别出来的方法是(  )
A.加入澄清石灰水 B.用燃着的木条
C.用紫色石蕊试液 D.用托盘天平称量
5.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物质一定是(  )
A.碳单质 B.含碳、氧元素的化合物
C.含碳元素的物质 D.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6.小兵同学在参考书上发现,镁能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于是他做了如下实验:将镁条用砂纸擦亮,点燃后迅速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发现镁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集气瓶变热,产生一种白色粉末(MgO)和一种黑色粉末(C)。你认为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某些金属的燃烧不能用CO2灭火
B.该反应放出热量
C.该反应的实质是Mg与CO2中混有的O2反应
D.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很快
7.下列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①CO2密度比空气密度大②CO2能够与水发生化学反应③CO2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④CO2不支持燃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如图所示,将充满CO2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试管内液面上升②试管内溶液变红③试管内液面不上升④试管内溶液变蓝⑤试管内溶液不变色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⑤
9.证明汽水中含有CO2气体,最合理的做法是(  )
A.将燃着的木条伸入汽水中,观察是否熄灭
B.振荡汽水瓶,观察瓶子是否变扁
C.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闻有无刺激性气味
D.振荡汽水瓶,将喷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是否变浑浊
10.小聪和小明受到老师的启发,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家庭小实验,并推测了实验现象。两位同学都认为蜡烛会熄灭,因为   。
但他们对图中“两支蜡烛哪支先熄灭?”的问题却有不同的看法。小明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    ;小聪认为   (填“高”或“低”)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蜡烛燃烧使高处的氧气量减少并耗尽,同时放出的热使CO2向上扩散,浓度增大。
三、B更上一层楼能力提升
11.二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物质,下列各项应用与二氧化碳无关的是(  )
A.人工降雨 B.用作燃料 C.灭火 D.制碳酸饮料
12.(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A.
B.
C.
D.
13.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探究(A装置制二氧化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B.C处溶液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
C.D处的实验现象是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D.D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
14.把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CO2中,石蕊试纸不变色。将CO2通入滴有石蕊指示剂的水中,溶液变红色,将该溶液敞口加热一段时间,发现溶液的红色褪去,冷却到原温度后,再次通入CO2,溶液又变红色。上述实验现象不能说明的是(  )
A.CO2能和水发生化学反应
B.CO2的水溶液具有酸性
C.加热能使二氧化碳水溶液的酸性减弱
D.CO2具有酸性
15.如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试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用紫色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下列能说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且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  )
A.①变红,③不变红 B.④变红,③不变红
C.①④变红,②③不变红 D.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16.如图所示,在甲、乙两个等体积的塑料瓶中分别盛有等体积的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用图示两种方法收集满二氧化碳后,旋紧瓶盖振荡,则(  )
A.甲瓶没有任何变化,乙瓶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B.甲、乙两瓶紫色石蕊试液均变红,甲、乙两瓶均变瘪
C.甲、乙两瓶紫色石蕊试液均变红,甲瓶变瘪,乙瓶外形不变
D.甲瓶变瘪,瓶内试液不变红;乙瓶不变瘪,瓶内试液变红
17.小李学习了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后,进行了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的探究。
①用大号针筒抽取200毫升二氧化碳气体。
②向试剂瓶中加入200毫升水(恰好加满),塞紧双孔橡皮塞。
③连接大号针筒和试剂瓶,缓慢推动活塞,将二氧化碳注人水中。
(1)试剂瓶中加入的水应是 (填字母)。
A.蒸馏水 B.自来水
(2)推动活塞时应尽量缓慢,其目的是   。
(3)当向水中注入CO2气体体积达到120毫升时,红色油柱开始向上移动。实验表明在该条件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   体积的二氧化碳。
四、C开拓新思路拓展创新
18.某学习小组设计如下实验验证CO2的性质。操作步骤如下:用3个250 mL的烧瓶收集满CO2进行实验。如图一所示,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液体(水、澄清石灰水、40%氢氧化钠溶液)分别全部注入三个烧瓶中,关闭活塞;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三个烧瓶。得到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二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步骤中,曲线1、2、3中导致气压快速变小(如cd段)的操作是   。
(2)曲线2对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根据图二可得出的结论是 (填字母)。
A.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
B.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C.40%氢氧化钠溶液比澄清石灰水更适合用于吸收二氧化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0.04%;没有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以及它的性质解答。
【解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约占0.04%,二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当空气中的CO2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对人体产生有害的影响。
2.【答案】碳元素;氧元素;二氧化碳分子;一个碳原子;两个氧原子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对二氧化碳组成的认识解答。
【解答】从宏观角度看,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从微观角度看,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每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3.【答案】(1)无色、无味;大;能
(2)白色;碳酸;红;分解;变红;CO2+ H2O=H2CO3;由红色变为无色;H2CO3 H2O+CO2↑;变浑浊;Ca(OH)2+CO2=CaCO3↓+H2O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解答;
(2)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答。根据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实验现象、结论和原理解答。
【解答】(1)物理性质:在通常状态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2)化学性质:通常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能跟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可以跟水反应生成碳酸(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易分解。
相关实验如表:
相关实验 实验现象 反应原理
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变红 CO2+ H2O=H2CO3
加热上述溶液 由红色变为无色 H2CO3 H2O+CO2↑
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4.【答案】B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氧气的性质和利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在鉴别气体时,应利用各气体的不同性质,来进行鉴别,所选的方法,必须出现不同的现象,在根据不同的现象得出结论。
【解答】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氧气和空气都不会产生任何现象,所以用澄清的石灰水只能鉴别出二氧化碳,故A错误;
B、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集气瓶中,燃烧更旺的是氧气,熄灭的是二氧化碳,无变化的是空气,能鉴别三种气体,故B正确;
C、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但通入氧气和空气都不会产生任何现象,所以用紫色石蕊试液只能鉴别出二氧化碳,故C错误;
D、氧气、二氧化碳、空气的密度差异较小,三瓶气体的质量差异很小,用托盘天平是无法测出它们的差异的,故D错误;
故选:B
5.【答案】C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判断。
【解答】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肯定是该物质中的碳元素与氧气反应生成的。由于不知道它是否含有其它因素,因此不能确定该物质的种类,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6.【答案】C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描述的现象,提取相关信息,再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A.金属镁能够与二氧化碳反应,因此某些金属的燃烧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根据“集气瓶变热”可知,该反应放出热量,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该反应的实质是镁和二氧化碳反应,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根据“剧烈燃烧”可知,该反应的速率很快,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7.【答案】B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两个实验中的现象进行对比,从而确定二氧化碳的性质。
【解答】将干石蕊纸花放入二氧化碳的瓶子中,试纸没有变色。将其喷水后再放入瓶子中时,试纸变成红色。比较可知,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故②正确;
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故③正确。
故选B。
8.【答案】A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以及酸碱指示剂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试管内的二氧化碳溶于水后,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因此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试管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外面的水进入试管,则试管内液面上升,故①②正确。
故选A。
9.【答案】D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A.将燃着的木条伸入汽水中,即使熄灭,也不能说明存在二氧化碳,因为氮气等也能使其熄灭,故A错误;
B.振荡汽水瓶,观察瓶子是否变扁,即使瓶子变瘪,也不能说明存在二氧化碳,因为很多气体都能被水吸收,故B错误;
C.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因为二氧化碳无色无味,所以此方法无效,故C错误;
D.振荡汽水瓶,将喷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是否变浑浊,故D正确。
故选D。
10.【答案】杯内的氧气被耗尽,同时又产生了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的二氧化碳;蜡烛燃烧产生的二 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会下沉;高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分析解答。
【解答】两位同学都认为蜡烛会熄灭,因为杯内的氧气被耗尽,同时又产生了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的二氧化碳。
小明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蜡烛燃烧产生的二 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会下沉。小聪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蜡烛燃烧使高处的氧气量减少并耗尽,同时放出的热使CO2向上扩散,浓度增大。
11.【答案】B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原理即可。
【解答】A.固态的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在空气中会迅速吸收大量的热,从而汽化成水蒸气。而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珠,从而形成降雨,故A不合题意;
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自然不能作燃料,故B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且自己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用于灭火,故C不合题意;
D.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会形成微弱的刺激感,因此用于制作碳酸饮料,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12.【答案】D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下面的蜡烛先熄灭,这不但说明它的密度大于空气的物理性质,还说明它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故A错误;
B.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它能够溶于水,这是物理性质,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这是化学性质,故B错误;
C.二氧化碳溶于水,这是物理性质,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能够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这是化学性质,故C错误;
D.原来杠杆是平衡的,向右边的容器中倒入二氧化碳后,右端下沉,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这就是它的物理性质,故D正确。
故选D。
13.【答案】A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与B中的水形成碳酸,从而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因此C中会变浑浊,故A错误符合题意,而B正确不合题意;
因为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且密度大于空气,所以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故C、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4.【答案】D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紫色的石蕊试液遇到酸性溶液呈红色,遇到碱性溶液呈蓝色,遇到中性溶液不变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把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CO2中,石蕊试纸不变色,这说明二氧化碳本身没有酸性,故D错误符合题意;
将CO2通入滴有石蕊指示剂的水中,溶液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故A、B正确不合题意;
加热一段时间后,溶液的红色褪去,说明溶液的酸性减小,故C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D。
15.【答案】D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和酸碱指示剂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当二氧化碳进入玻璃管后,由于它的密度大于空气,因此二氧化碳先下沉,沉积到底后再缓慢上升,则二氧化碳先到底③④,后到达②①。由于③和②都是干燥的,二氧化碳无法形成碳酸,因此它们都不变色。而④和①都是潮湿的,会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从而使棉球变成红色,但是④比①先变红。
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6.【答案】C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和有关气压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甲中通入的二氧化碳会缓慢溶于水形成碳酸,从而使石蕊试液变红;乙中的二氧化碳直接通入水,直接与水形成碳酸,从而使石蕊试液变红。但是甲中的二氧化碳被吸收后,瓶内气体体积缩小,因此瓶子会变瘪;乙中二氧化碳的溶解对气压没有影响,瓶子外形不变。
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7.【答案】(1)A
(2)使二氧化碳 充分溶解
(3)0.6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自来水中存在大量的矿物质,可能会对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造成影响,据此分析判断;
(2)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且溶解十分缓慢,缓慢推动活塞时,可以促使二氧化碳被充分溶解吸收;
(3)根据计算即可。
【解答】(1)蒸馏水是真正的纯净水,其中几乎没有任何杂质,避免对二氧化碳的溶解产生影响,故选A。
(2)推动活塞时应尽量缓慢,其目的是使二氧化碳充分溶解。
(3)1体积水中能够溶解二氧化碳的体积为:.
18.【答案】(1)振荡烧瓶
(2)Ca(OH)2+CO2=CaCO3↓+ H2O
(3)B;C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振荡烧瓶,可以使二氧化碳和水充分接触,从而加快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速度,导致瓶内气压迅速减小;
(2)氢氧化钠对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最强,而水对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最弱,则曲线2应该是氢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据此析出反应的方程式;
(3)根据图像提取相关信息,然后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1)实验步骤中,曲线1、2、3中导致气压快速变小(如cd段)的操作是振荡烧瓶。
(2)曲线2,即氢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Ca(OH)2+CO2=CaCO3↓+ H2O ;
(3)A.根据图二可知,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气压减小,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引起,也可能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所致,没有其他参照,故A错误;
B.氢氧化钠所在的烧瓶中气压下降最多,与装水的瓶子相比,可以知道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故B正确;
C.氢氧化钠所在的烧瓶中气压比石灰水所在瓶子的气压下降多得多,这充分说明前者更适合吸收二氧化碳,故C正确。
故选BC。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3.4二氧化碳(1)
一、聚焦教材
1.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约占   ,二氧化碳本身   毒性,但当空气中的CO2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对人体产生有害的影响。
【答案】0.04%;没有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以及它的性质解答。
【解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约占0.04%,二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当空气中的CO2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对人体产生有害的影响。
2.从宏观角度看,二氧化碳由   和   组成;从微观角度看,二氧化碳是由   构成的,每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   和   构成的。
【答案】碳元素;氧元素;二氧化碳分子;一个碳原子;两个氧原子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对二氧化碳组成的认识解答。
【解答】从宏观角度看,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从微观角度看,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每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3.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在通常状态下,二氧化碳是   的气体,密度比空气   ,   溶于水。
(2)化学性质:通常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能跟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   沉淀;可以跟水反应生成   (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   ,碳酸不稳定,加热易   )。
相关实验如表:
相关实验 实验现象 反应原理
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加热上述溶液        
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答案】(1)无色、无味;大;能
(2)白色;碳酸;红;分解;变红;CO2+ H2O=H2CO3;由红色变为无色;H2CO3 H2O+CO2↑;变浑浊;Ca(OH)2+CO2=CaCO3↓+H2O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解答;
(2)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答。根据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实验现象、结论和原理解答。
【解答】(1)物理性质:在通常状态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2)化学性质:通常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能跟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可以跟水反应生成碳酸(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易分解。
相关实验如表:
相关实验 实验现象 反应原理
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变红 CO2+ H2O=H2CO3
加热上述溶液 由红色变为无色 H2CO3 H2O+CO2↑
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二、分层训练 A练就好基础基础达标
4.下列能将氧气、二氧化碳、空气三瓶气体鉴别出来的方法是(  )
A.加入澄清石灰水 B.用燃着的木条
C.用紫色石蕊试液 D.用托盘天平称量
【答案】B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氧气的性质和利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在鉴别气体时,应利用各气体的不同性质,来进行鉴别,所选的方法,必须出现不同的现象,在根据不同的现象得出结论。
【解答】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氧气和空气都不会产生任何现象,所以用澄清的石灰水只能鉴别出二氧化碳,故A错误;
B、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集气瓶中,燃烧更旺的是氧气,熄灭的是二氧化碳,无变化的是空气,能鉴别三种气体,故B正确;
C、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但通入氧气和空气都不会产生任何现象,所以用紫色石蕊试液只能鉴别出二氧化碳,故C错误;
D、氧气、二氧化碳、空气的密度差异较小,三瓶气体的质量差异很小,用托盘天平是无法测出它们的差异的,故D错误;
故选:B
5.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物质一定是(  )
A.碳单质 B.含碳、氧元素的化合物
C.含碳元素的物质 D.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答案】C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判断。
【解答】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肯定是该物质中的碳元素与氧气反应生成的。由于不知道它是否含有其它因素,因此不能确定该物质的种类,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6.小兵同学在参考书上发现,镁能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于是他做了如下实验:将镁条用砂纸擦亮,点燃后迅速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发现镁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集气瓶变热,产生一种白色粉末(MgO)和一种黑色粉末(C)。你认为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某些金属的燃烧不能用CO2灭火
B.该反应放出热量
C.该反应的实质是Mg与CO2中混有的O2反应
D.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很快
【答案】C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描述的现象,提取相关信息,再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A.金属镁能够与二氧化碳反应,因此某些金属的燃烧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根据“集气瓶变热”可知,该反应放出热量,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该反应的实质是镁和二氧化碳反应,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根据“剧烈燃烧”可知,该反应的速率很快,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7.下列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①CO2密度比空气密度大②CO2能够与水发生化学反应③CO2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④CO2不支持燃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两个实验中的现象进行对比,从而确定二氧化碳的性质。
【解答】将干石蕊纸花放入二氧化碳的瓶子中,试纸没有变色。将其喷水后再放入瓶子中时,试纸变成红色。比较可知,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故②正确;
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故③正确。
故选B。
8.如图所示,将充满CO2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试管内液面上升②试管内溶液变红③试管内液面不上升④试管内溶液变蓝⑤试管内溶液不变色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⑤
【答案】A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以及酸碱指示剂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试管内的二氧化碳溶于水后,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因此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试管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外面的水进入试管,则试管内液面上升,故①②正确。
故选A。
9.证明汽水中含有CO2气体,最合理的做法是(  )
A.将燃着的木条伸入汽水中,观察是否熄灭
B.振荡汽水瓶,观察瓶子是否变扁
C.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闻有无刺激性气味
D.振荡汽水瓶,将喷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是否变浑浊
【答案】D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A.将燃着的木条伸入汽水中,即使熄灭,也不能说明存在二氧化碳,因为氮气等也能使其熄灭,故A错误;
B.振荡汽水瓶,观察瓶子是否变扁,即使瓶子变瘪,也不能说明存在二氧化碳,因为很多气体都能被水吸收,故B错误;
C.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因为二氧化碳无色无味,所以此方法无效,故C错误;
D.振荡汽水瓶,将喷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是否变浑浊,故D正确。
故选D。
10.小聪和小明受到老师的启发,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家庭小实验,并推测了实验现象。两位同学都认为蜡烛会熄灭,因为   。
但他们对图中“两支蜡烛哪支先熄灭?”的问题却有不同的看法。小明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    ;小聪认为   (填“高”或“低”)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蜡烛燃烧使高处的氧气量减少并耗尽,同时放出的热使CO2向上扩散,浓度增大。
【答案】杯内的氧气被耗尽,同时又产生了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的二氧化碳;蜡烛燃烧产生的二 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会下沉;高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分析解答。
【解答】两位同学都认为蜡烛会熄灭,因为杯内的氧气被耗尽,同时又产生了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的二氧化碳。
小明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蜡烛燃烧产生的二 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会下沉。小聪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蜡烛燃烧使高处的氧气量减少并耗尽,同时放出的热使CO2向上扩散,浓度增大。
三、B更上一层楼能力提升
11.二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物质,下列各项应用与二氧化碳无关的是(  )
A.人工降雨 B.用作燃料 C.灭火 D.制碳酸饮料
【答案】B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原理即可。
【解答】A.固态的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在空气中会迅速吸收大量的热,从而汽化成水蒸气。而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珠,从而形成降雨,故A不合题意;
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自然不能作燃料,故B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且自己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用于灭火,故C不合题意;
D.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会形成微弱的刺激感,因此用于制作碳酸饮料,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12.(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下面的蜡烛先熄灭,这不但说明它的密度大于空气的物理性质,还说明它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故A错误;
B.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它能够溶于水,这是物理性质,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这是化学性质,故B错误;
C.二氧化碳溶于水,这是物理性质,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能够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这是化学性质,故C错误;
D.原来杠杆是平衡的,向右边的容器中倒入二氧化碳后,右端下沉,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这就是它的物理性质,故D正确。
故选D。
13.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探究(A装置制二氧化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B.C处溶液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
C.D处的实验现象是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D.D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
【答案】A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与B中的水形成碳酸,从而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因此C中会变浑浊,故A错误符合题意,而B正确不合题意;
因为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且密度大于空气,所以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故C、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4.把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CO2中,石蕊试纸不变色。将CO2通入滴有石蕊指示剂的水中,溶液变红色,将该溶液敞口加热一段时间,发现溶液的红色褪去,冷却到原温度后,再次通入CO2,溶液又变红色。上述实验现象不能说明的是(  )
A.CO2能和水发生化学反应
B.CO2的水溶液具有酸性
C.加热能使二氧化碳水溶液的酸性减弱
D.CO2具有酸性
【答案】D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紫色的石蕊试液遇到酸性溶液呈红色,遇到碱性溶液呈蓝色,遇到中性溶液不变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把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CO2中,石蕊试纸不变色,这说明二氧化碳本身没有酸性,故D错误符合题意;
将CO2通入滴有石蕊指示剂的水中,溶液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故A、B正确不合题意;
加热一段时间后,溶液的红色褪去,说明溶液的酸性减小,故C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D。
15.如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试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用紫色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下列能说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且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  )
A.①变红,③不变红 B.④变红,③不变红
C.①④变红,②③不变红 D.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答案】D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和酸碱指示剂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当二氧化碳进入玻璃管后,由于它的密度大于空气,因此二氧化碳先下沉,沉积到底后再缓慢上升,则二氧化碳先到底③④,后到达②①。由于③和②都是干燥的,二氧化碳无法形成碳酸,因此它们都不变色。而④和①都是潮湿的,会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从而使棉球变成红色,但是④比①先变红。
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6.如图所示,在甲、乙两个等体积的塑料瓶中分别盛有等体积的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用图示两种方法收集满二氧化碳后,旋紧瓶盖振荡,则(  )
A.甲瓶没有任何变化,乙瓶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B.甲、乙两瓶紫色石蕊试液均变红,甲、乙两瓶均变瘪
C.甲、乙两瓶紫色石蕊试液均变红,甲瓶变瘪,乙瓶外形不变
D.甲瓶变瘪,瓶内试液不变红;乙瓶不变瘪,瓶内试液变红
【答案】C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和有关气压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甲中通入的二氧化碳会缓慢溶于水形成碳酸,从而使石蕊试液变红;乙中的二氧化碳直接通入水,直接与水形成碳酸,从而使石蕊试液变红。但是甲中的二氧化碳被吸收后,瓶内气体体积缩小,因此瓶子会变瘪;乙中二氧化碳的溶解对气压没有影响,瓶子外形不变。
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7.小李学习了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后,进行了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的探究。
①用大号针筒抽取200毫升二氧化碳气体。
②向试剂瓶中加入200毫升水(恰好加满),塞紧双孔橡皮塞。
③连接大号针筒和试剂瓶,缓慢推动活塞,将二氧化碳注人水中。
(1)试剂瓶中加入的水应是 (填字母)。
A.蒸馏水 B.自来水
(2)推动活塞时应尽量缓慢,其目的是   。
(3)当向水中注入CO2气体体积达到120毫升时,红色油柱开始向上移动。实验表明在该条件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   体积的二氧化碳。
【答案】(1)A
(2)使二氧化碳 充分溶解
(3)0.6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自来水中存在大量的矿物质,可能会对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造成影响,据此分析判断;
(2)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且溶解十分缓慢,缓慢推动活塞时,可以促使二氧化碳被充分溶解吸收;
(3)根据计算即可。
【解答】(1)蒸馏水是真正的纯净水,其中几乎没有任何杂质,避免对二氧化碳的溶解产生影响,故选A。
(2)推动活塞时应尽量缓慢,其目的是使二氧化碳充分溶解。
(3)1体积水中能够溶解二氧化碳的体积为:.
四、C开拓新思路拓展创新
18.某学习小组设计如下实验验证CO2的性质。操作步骤如下:用3个250 mL的烧瓶收集满CO2进行实验。如图一所示,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液体(水、澄清石灰水、40%氢氧化钠溶液)分别全部注入三个烧瓶中,关闭活塞;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三个烧瓶。得到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二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步骤中,曲线1、2、3中导致气压快速变小(如cd段)的操作是   。
(2)曲线2对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根据图二可得出的结论是 (填字母)。
A.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
B.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C.40%氢氧化钠溶液比澄清石灰水更适合用于吸收二氧化碳
【答案】(1)振荡烧瓶
(2)Ca(OH)2+CO2=CaCO3↓+ H2O
(3)B;C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振荡烧瓶,可以使二氧化碳和水充分接触,从而加快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速度,导致瓶内气压迅速减小;
(2)氢氧化钠对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最强,而水对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最弱,则曲线2应该是氢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据此析出反应的方程式;
(3)根据图像提取相关信息,然后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1)实验步骤中,曲线1、2、3中导致气压快速变小(如cd段)的操作是振荡烧瓶。
(2)曲线2,即氢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Ca(OH)2+CO2=CaCO3↓+ H2O ;
(3)A.根据图二可知,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气压减小,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引起,也可能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所致,没有其他参照,故A错误;
B.氢氧化钠所在的烧瓶中气压下降最多,与装水的瓶子相比,可以知道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故B正确;
C.氢氧化钠所在的烧瓶中气压比石灰水所在瓶子的气压下降多得多,这充分说明前者更适合吸收二氧化碳,故C正确。
故选BC。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