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语文八上《一二三单元复习》课件(共38张PPT)+试卷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语文八上《一二三单元复习》课件(共38张PPT)+试卷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4 10:39:4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上册第一二三单元复习(满分100分)
一、基础演练(单选每题2分,共7题,14分;默写8分。共22分)
1.(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畸形(jī) 绯红(fěi) 匿名(nì) 深恶痛疾(wù)
B.诘责(jié) 慰勉(miǎn) 不辍(zhuì) 杳无消息(yǎo)
C.佃户(diàn) 锃亮(zèng) 盎然(àng) 颔首低眉(hán)
D.酒肆(sì) 炽热(chì) 摹画(mó) 雷霆万钧(jūn)
2.(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溃退(kuì) 翘首(qiào) 澎湃(pài) 横渡长江(héng)
B.歼灭(jiān) 仲裁(zhòng) 刹那(shà) 屏息敛声(bǐng)
C.浩瀚(hàn) 梵语(fàn) 要塞(sài) 悄然不惊(qiǎo)
D.咆哮(xiào) 擎举(qíng) 镌刻(juàn) 殚精竭虑(dān)
3.(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牢骚 胆怯 吹虚 油光可鉴
B.寡妇 燥热 崎岖 和颜悦色
C.平庸 体量 简陋 器语轩昂
D.宽恕 广漠 蒙昧 侍人接物
4.(2分)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磅礴 颁发 惊心动魄 急如流星
B. 潇洒 铿锵 引吭高歌 白手起家
C. 倾泄 娴熟 眼花缭乱 无怨无悔
D. 慷慨 绚烂 天翻地覆 锐不可挡
5.(2分)下列各句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具有无可置疑的正义性,是捍卫独立自由的反侵略战争。
B.月球上没有宫殿,没有嫦娥和玉兔,只看见广袤无垠的荒原上,高山耸立,巨石嶙峋。
C.编剧不断完善剧本,让人们为电影抑扬顿挫的情节而感动。
D.有些事,我们毫无办法,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了。
6.(2分)把下面这段话重新排列,使之成为一段意思连贯、句序合理的短文。
①绿是生命的颜色。
②春雨过后,草尖上、树梢上冒出了一簇簇嫩绿的叶芽,更会使你觉得新的生命在跳动。
③你看那春天的原野,绿油油的,生气勃勃,欣欣向荣,令人感到鼓舞和振奋。
④道旁的树木,青翠欲滴;田间的秧苗,郁郁葱葱。
⑤到了夏天,大地上一片葱茏。
⑥面对着这充满蓬勃生机的大地,便会感到自己也增添了青春的活力。
正确的语序应该是:
7.(2分)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B.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呐喊》。
C.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传记《三大师》等。
D.《回忆我的母亲》作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
8.名句名片默写。(共8分)
(1)东皋薄暮望,______________。(《野望》王绩)
(2)________,志在千里。(《龟虽寿》曹操)
(3)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4)此物何足贵?__________。(《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5)《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雄奇壮美风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6)在《与朱元思书》中,和《三峡》的“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共12分)
(一)文言文阅读【甲文】(阅读《三峡》,完成题目。(8分)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
(1)沿溯阻绝
(2)属引凄异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1.下列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B.第①段中作者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突出山的高峻,第②段则只用正面描写突出江流的汹涌。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结尾引用渔歌,既突出三峡山高岭长的地形特点,又渲染三峡秋天凄凉的环境特点。
(二)文言文阅读【乙文】(4分)
千里之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12.解释加点的词(2分)
(1)君遣之( )
于是不能期年( )
13. 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36分)
现代文阅读1(10分)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文后各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4.(2分)描写我军“英雄式的战斗”的词语有:
描写敌军全线崩溃的词语有:
15(3分)第三句中的“经营”换成“构筑”好不好?为什么?
16.(3分)新闻中的“不到二十四小时”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17.(2分)找出上面新闻主体部分中的两处对比。
现代文阅读2(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10分)
①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②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③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④“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⑤“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⑥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8.(3分)作者为什么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9.(3分)作者把日本职员的“操心”说是“好意难却”,联系下文看有什么作用?
20.(3分)“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中的“大概”对表达意思有什么作用?
21.(3分)⑤⑥两段表现出藤野先生什么样的思想品质?
22. (3分)从③至⑥段看,文章在写人上有什么特点?
现代文阅读3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1分)
十七岁那年的单车
①十七岁那年,刘伟看到别人骑着单车跑来跑去,十分羡慕,吵着要母亲买一辆。父亲横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
②刘伟发了一个月脾气。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 在一个夏曰的午后推回了家。刘伟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只有在外面没处混的时候,他才会回家,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刘伟把他爹当空气,吃完饭,跨上单车又风一样飘走了。
③那一天,刘伟没有骑车出门。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把锄头,攒足力气砸了下去。单车散了架。“你──”刘伟正从外面回来,抄起一根扁担,横在父亲面前。母亲赶紧跑过去夺下了扁担。
④父亲本来体弱,这回又气又恨,病倒了。
⑤第二天,刘伟在埋头收拾衣服,母亲惊诧地问:“你要干啥?” “你别管。”刘伟头也不回,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走了。
⑥“有本事你就别回来!”病床上的父亲吼道。
⑦刘伟走后,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刘伟的饭留在锅里。半夜,父亲起来喝水,总忍不住揭开锅盖看看。
⑧刘伟真的有半个月没回家了。母亲急了,找男人吵。父亲便四处打听刘伟的下落。
⑨母亲依然每天都给刘伟留饭。父亲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
⑩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母亲在打盹,听到屋里有响声,睁开眼。儿子正打着赤膊一门心思地擦着一辆新单车。父亲斜着眼看他,他装着不知道。
母亲万分高兴,跑到厨房打了一大碗溏心鸡蛋。刘伟吃着鸡蛋,母亲在一边说:“这次你爸的病一直不见好,今天你把他驮到医院看一下啊!”
刘伟不作声,站在单车旁,低头摸着崭新的龙头。父亲不愿意,母亲硬把他推到单车边,架了上去。
刘伟在前面使劲蹬车。父亲紧紧地拽着座凳下的立杆。父子俩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走了一程, 父亲手一松,就从单车上掉下来了。
刘伟两条长腿支挺了车,不耐烦地说:“又怎么了?”
“我不走了。”父亲说,“你这辆车是哪里弄来的?借的?偷的?抢的?”
“关你什么事!”
“我是你爹!”
“起来!”
父亲没动。
“不起来拉倒!”刘伟按了一把车铃,“丁零零”跑了!
父亲爬起来,拍拍屁股,看见刘伟又把单车骑回来了。
“我说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买的,你信不信? ”刘伟的口气缓和了一些。
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这还差不多。”他嘟哝了一句,就往单车上坐。儿子伸手拉了他 一下 :“我要冲了,你抓牢。”
父亲犹豫了一下,伸出手环住了儿子的腰。刘伟身体一震,顿了一下,脚下一用力,单车就飞跑起来,身后留下了一串清脆的车铃声。
23.小说以“单车”为线索,情节生动。请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
母亲购买旧车—( )— ( ) —父子骑车看病
24第⑨段与第⑦段内容基本相同,简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3分)
细读第(24)段,紧扣加点之处,说说结尾的妙处。(4分)
四、写作:
26.你和家人朝夕相处,但你知道他们的生日、爱好和经历吗?请为你的一位家人写一篇小传。不少于600字。
姓名:班级:得分:
作文题目:
100
100
200
200
300
300
400
400
500
500
600
600
700
700
800
800
900
900(共38张PPT)
八年级上册
第一二三单元复习
基础演练

一、基础演练(单选每题2分,共7题,14分;默写8分。共2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畸形(jī) 绯红(fěi) 匿名(nì) 深恶痛疾(wù)
B.诘责(jié) 慰勉(miǎn) 不辍(zhuì)杳无消息(yǎo)
C.佃户(diàn)锃亮(zèng)盎然(àng)颔首低眉(hán)
D.酒肆(sì) 炽热(chì) 摹画(mó) 雷霆万钧(jūn)
fēi
chuò
hàn
D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溃退(kuì) 翘首(qiào) 澎湃(pài) 横渡长江(héng)
B.歼灭(jiān) 仲裁(zhòng) 刹那(shà) 屏息敛声(bǐng)
C.浩瀚(hàn) 梵语(fàn) 要塞(sài) 悄然不惊(qiǎo)
D.咆哮(xiào) 擎举(qíng) 镌刻(juàn) 殚精竭虑(dān)
qiáo
chà
juān
霎时shà
C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牢骚 胆怯 吹虚 油光可鉴
B.寡妇 燥热 崎岖 和颜悦色
C.平庸 体量 简陋 器语轩昂
D.宽恕 广漠 蒙昧 侍人接物



B
4.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磅礴 颁发 惊心动魄 急如流星
B. 潇洒 铿锵 引吭高歌 白手起家
C. 倾泄 娴熟 眼花缭乱 无怨无悔
D. 慷慨 绚烂 天翻地覆 锐不可挡



háng吭:嗓子,喉咙。指放开嗓子大声歌唱。
B
5.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具有无可置疑的正义性,是捍卫独立自由的反侵略战争。
B.月球上没有宫殿,没有嫦娥和玉兔,只看见广袤无垠的荒原上,高山耸立,巨石嶙峋。
C.编剧不断完善剧本,让人们为电影抑扬顿挫的情节而感动。
D.有些事,我们毫无办法,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了。
抑扬顿挫”意思是指声音的大小起伏和停顿转折。这里用来形容电影情节搭配不当。
C
6.把下面这段话重新排列,使之成为一段意思连贯、句序合理的短文。
①绿是生命的颜色。
②春雨过后,草尖上、树梢上冒出了一簇簇嫩绿的叶芽,更会使你觉得新的生命在跳动。
③你看那春天的原野,绿油油的,生气勃勃,欣欣向荣,令人感到鼓舞和振奋。
④道旁的树木,青翠欲滴;田间的秧苗,郁郁葱葱。
⑤到了夏天,大地上一片葱茏。
⑥面对着这充满蓬勃生机的大地,便会感到自己也增添了青春的活力。
正确的语序应该是:
①③②⑤④⑥
7.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B.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呐喊》。
C.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传记《三大师》等。
D.《回忆我的母亲》作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
《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B
8.名句名片默写。
(1)东皋薄暮望,______________。(《野望》王绩)
(2)________,志在千里。(《龟虽寿》曹操)
(3)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4)此物何足贵 __________。(《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5)《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雄奇壮美风光的句子是
(6)在《与朱元思书》中,和《三峡》的“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徙倚欲何依
老骥伏枥
几处早莺争暖树
但感别经时。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急湍胜箭,猛浪若奔。
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甲文】(阅读《三峡》,完成题目。(8分)
文言文阅读理解,阅读《三峡》,完成题目。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
(1)沿溯阻绝
(2)属引凄异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逆流而上
连接
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
11.下列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 )
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B.第①段中作者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突出山的高峻,第②段则只用正面描写突出江流的汹涌。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结尾引用渔歌,既突出三峡山高岭长的地形特点,又渲染三峡秋天凄凉的环境特点。
第②段也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B
【乙文】
千里之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要死马做什么
白白费掉
12.解释加点的词(2分)
(1)君遣之( )
(2)于是不能期年( )
13. 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派遣、派出
十二个月叫“期年”,即一整年,这里指满一年。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现代文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共36分)
现代文阅读1(10分)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文后各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4.描写我军“英雄式的战斗”的词语有:
描写敌军全线崩溃的词语有:
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占领、进击,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15.第三句中的“经营”换成“构筑”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①因为“经营”含时间长、用心良苦之意。
②能表现敌军准备之充分。
16.新闻中的“不到二十四小时”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表现我军进军神速,敌军全线溃败。
17.找出上面新闻主体部分中的两处对比。
答:第一处:敌军防线经营时间之长与我军突破时间之短对比。第二处:我军的快速进击与敌军的全线溃退对比。
1、新闻六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闻的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闻的三个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经过
结果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真实性
准确性
时效性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经过
结果
标题
主体
背景
导语
结语
准确性
真实性
时效性
A人物性格
关于藤野先生会从哪些角度出题呢?
B作者感情
C重点词语的分析
D重点句子的意思
现代文阅读2(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①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②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③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
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④“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⑤“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⑥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8.作者为什么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日暮”触发了作者家国愁思(思乡)之情,印象深刻;“水户”是反清志士客死的地方,反映了作者爱国的思想感情。
19.作者把日本职员的“操心”说是“好意难却”,联系下文看有什么作用?
20.“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中的“大概”对表达意思有什么作用?
答: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铺垫,因为有了这段内容,藤野先生的真诚关心就表现得更突出了。
答: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这是作者用恢谐的语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
21.⑤⑥两段表现出藤野先生什么样的思想品质?
22. 从③至⑥段看,文章在写人上有什么特点?
热情诚恳,求实精神
答:选取典型的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
现代文阅读3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1分)
十七岁那年的单车
①十七岁那年,刘伟看到别人骑着单车跑来跑去,十分羡慕,吵着要母亲买一辆。父亲横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
②刘伟发了一个月脾气。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 在一个夏曰的午后推回了家。刘伟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只有在外面没处混的时候,他才会回家,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刘伟把他爹当空气,吃完饭,跨上单车又风一样飘走了。
③那一天,刘伟没有骑车出门。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把锄头,攒足力气砸了下去。单车散了架。“你──”刘伟正从外面回来,抄起一根扁担,横在父亲面前。母亲赶紧跑过去夺下了扁担。
④父亲本来体弱,这回又气又恨,病倒了。
⑤第二天,刘伟在埋头收拾衣服,母亲惊诧地问:“你要干啥 ” “你别管。”刘伟头也不回,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走了。
⑥“有本事你就别回来!”病床上的父亲吼道。
⑦刘伟走后,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刘伟的饭留在锅里。半夜,父亲起来喝水,总忍不住揭开锅盖看看。
⑧刘伟真的有半个月没回家了。母亲急了,找男人吵。父亲便四处打听刘伟的下落。
⑨母亲依然每天都给刘伟留饭。父亲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
⑩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母亲在打盹,听到屋里有响声,睁开眼。儿子正打着赤膊一门心思地擦着一辆新单车。父亲斜着眼看他,他装着不知道。
母亲万分高兴,跑到厨房打了一大碗溏心鸡蛋。刘伟吃着鸡蛋,母亲在一边说:“这次你爸的病一直不见好,今天你把他驮到医院看一下啊!”
刘伟不作声,站在单车旁,低头摸着崭新的龙头。父亲不愿意,母亲硬把他推到单车边,架了上去。
刘伟在前面使劲蹬车。父亲紧紧地拽着座凳下的立杆。父子俩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走了一程, 父亲手一松,就从单车上掉下来了。
刘伟两条长腿支挺了车,不耐烦地说:“又怎么了 ”
“我不走了。”父亲说,“你这辆车是哪里弄来的 借的 偷的 抢的 ”
“关你什么事!”
“我是你爹!”
“起来!”
父亲没动。
“不起来拉倒!”刘伟按了一把车铃,“丁零零”跑了!
父亲爬起来,拍拍屁股,看见刘伟又把单车骑回来了。
“我说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买的,你信不信 ”刘伟的口气缓和了一些。
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这还差不多。”他嘟哝了一句,就往单车上坐。儿子伸手拉了他 一下 :“我要冲了,你抓牢。”
父亲犹豫了一下,伸出手环住了儿子的腰。刘伟身体一震,顿了一下,脚下一用力,单车就飞跑起来,身后留下了一串清脆的车铃声。
23.小说以“单车”为线索,情节生动。请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
母亲购买旧车—( )— ( ) —父子骑车看病
父亲生气砸车
刘伟挣钱买车
24.第⑨段与第⑦段内容基本相同,简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3分)
答:⑦⑨两段都写了母亲“留饭”和父亲“揭开锅盖看”的情节。这些重复动作蕴含着父母对儿子的牵挂,突出了对孩子的爱;也为后文父子矛盾的解决做了铺垫。
25.细读第(24)段,紧扣加点之处,说说结尾的妙处。(4分)
答:
①“环住”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认可;
②身体“一震”也是内心的震动,表明刘伟体会到了父亲的信任与关爱;
③“车铃声”渲染了父子和好带来的愉悦。
④结尾含蓄而巧妙地表现了主题:一个曾经叛逆的少年在父母的关爱和生活的磨练中获得了成长。
写作

写作:
26.你和家人朝夕相处,但你知道他们的生日、爱好和经历吗?请为你的一位家人写一篇小传。不少于600字。
我的爷爷
爷爷出生于建国前夕,他的人生经历正好见证了祖国近七十年的巨大变化。
爷爷的童年
爷爷的童年时期正赶上新中国成立,一穷二白的祖国百废待兴,翻身做主的人们响应党的号召,热情投入到祖国建设中。但遭受百年欺凌的祖国千疮百孔,贫困异常,填饱肚皮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不用说其他的享受了。因为贫穷,爷爷只读到三年级就不得不辍学回家干活,可怜的爷爷就在低矮的茅屋里,做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美梦度过了他酸涩的童年时光。
范文
爷爷的青年
爷爷在艰辛与贫困中长大成人了,和其他农村青年一样,爷爷在破旧的老屋中迎娶了我的奶奶。那时,计划经济的枷锁紧紧地套在人们的脖子上,贫困的日子一天天划过,生活看不到一点光亮。尽管爷爷奶奶辛勤劳作,家里依旧入不敷出,日子就像人们的衣服,灰溜溜的。穷则思变,为了养育几个孩子,爷爷偷偷地做点小生意贴补家用,所以,那咸咸的萝卜条里偶尔会有点油星。
正当人们感到生活极度沉闷时,改革开放的春风扫过中华大地,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于爷爷勤快,头脑灵活,很快我们家就脱贫致富。爷爷做的第一件大事是盖起了一座大瓦房,为庆贺乔迁之喜,爷爷还特意雇了一场电影呢!
日子虽然越来越好,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仍还是镜中月梦中花。供养几个儿女成长上学,生活虽然很紧巴,但没多少文化的爷爷还是咬牙供几个孩子完成了自己的学业,这是爷爷觉得自己这辈子做的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范文
爷爷的老年
幸福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爷爷的几个儿女都长大了,各自成家立业,爷爷也实现了他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现在,沐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春风中,爷爷和他的同龄人一起享受着社区便利的优质服务,经常参加一些诸如象棋、乐器、书法等有益的社区活动,生活过得有滋有味。难怪爷爷整天乐得合不拢嘴啊。
我的后记
写完上面的文字,一股强烈的自豪感在我心中升腾。追忆往昔,灿烂辉煌;展望未来,我相信,我们的祖国一定前程似锦!
传记应遵循真实性的原则,并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真实性和文学性是它的突出特点。
纵览全文:
①以时间为序组材,概括人物的个性特点。贫困异常、“美梦”不断的童年,在艰辛与贫困中长大却依然“辛勤劳作”的青年,有滋有味、“乐得合不拢嘴”的老年……叙事中不失本性,尽显人物的个性特征,形象丰满真实;
②突出人物重点活动,详略安排得当。着笔写童年的酸涩和贫困,省笔写有滋有味的老年生活,重点写爷爷青年时不惧艰辛、决然改善家庭生活的往事。读罢文章,对“爷爷”的印象尤为全面深刻;
③语言诙谐幽默,观赏性强。作者巧妙、娴熟地引用俗语、小说语言并恰当地予以开拓改装,效果很好,令人耳目一新,值得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