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材全解】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同步练测:第5章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含答案详解)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学教材全解】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同步练测:第5章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含答案详解)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3-11-26 20:4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章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同步练测(人教版必修3)
建议用时
实际用时
满分
实际得分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3·广东高考)下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植食性动物处于第二营
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3.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B.该图中只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两种成分,未体现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C.从理论上分析,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绿色植物
D.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鹰为最高营养级
4.下图中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是(  )
A.鹰     B.狼和鹰
C.蛇和狼   D.鼠和兔[来源:学。科。网Z。X。X。K]
5.下图是一个陆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不止一个
B.食物链“甲→丙→乙→丁→辛”是图示食物网中最长的一条
C.若丙种群数量下降1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D.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的只有丁和辛
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固氮微生物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的同化作用再利用
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7.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斗争不断增强
B.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
C.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
D.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8.下列有关下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有6条捕食链
B.狐与鸟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C.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D.体内含重金属最多的生物是狐
9.下图表示一个食物网,若蛇被全部捉光,则此食物网中①的数量将大量减少,②的数量会有增加的趋势,其中的①、②依次为(  )
A.花生、山猫 B.兔、鹰
C.地鼠、草 D.兔、山猫
10.下图是我国北方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所示的所有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B.图中食物网中共有 2 条食物链
C.蛇只占有一个营养级
D.青蛙和蜘蛛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的关系
11.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链(网)的特征的是(  )
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
B.食物链的环节数是无限的
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
D.食物网中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12.结合下图所示食物网判断,能正确描述各种成分和彼此间关系的选项是( )
A.因为老鼠是蚂蚁的天敌,所以老鹰也是蚂蚁的天敌[来源:学|科|网]
B.蚱蜢的数量显著减少时,蜥蜴种群比老鼠种群所受的影响大
C.老鹰可以吃蛇,但是蛇无法吃老鹰,因此蛇与老鹰是互利共生关系
D.仙人掌是生产者,老鹰是消费者,蚂蚁是分解者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12分)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如右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最高营养级属于第    营养级。
(2)乙和丙的种间关系是        。
(3)为了调查该生态系统中乙种群数量,某研究小组捕获了100只乙,经标记后放回。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100只,其中有10只带有标记。在该生态系统中,乙的种群数量大约为     只。
14.(6分)下图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和繁衍情况,已知种群C为自养型生物,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简单食物链。
(2)试分析B种群在第3~5年间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的原因。
15.(12分)请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解表示一个________的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阳光是它的________?
(2)图中含能量最多的生物类群是________,含能量最少的生物类群是________?
(3)蛇占有____________条食物链,占有的营养级
有_______ _?
(4)若螳螂全部迁走,则黄雀的数量将会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动植物的遗体残骸是由图中的________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种作用分解的?
16.(10分)下图甲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图乙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情况,请据图回答:

甲 乙
Ⅰ.据图甲回答:
(1)从营养功能的角度来填写成分:B._________,C.______________ _。
(2)B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和_________(填字母)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
(4)最主要成分和最活跃成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Ⅱ.据图乙回答:
(5)该生态系统共有_______条食物链。
(6)鹰占有_______个营养级,请写出鹰为最高营养级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蛇和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要使该生态系统完整,还需要增加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Z,xx,k.Com]
(9)若蛇绝种,鹰的数量可能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若植食性昆虫减少,在短期内哪种生物数量将锐减?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解析:首先分析出鲈鱼以鱼a、鱼b两种小型土著鱼为食,且鲈鱼与土著鱼属于不同种生物;再依据食物链的营养环节由后向前分析土著鱼、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的总量变化。鲈鱼以土著鱼为食,处在土著鱼的下一个营养级,由于能量每流经一个营养级都要消耗一部分,所以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A项正确;土著鱼和鲈鱼为捕食关系,B项错误;依据食物链的营养环节由后向前分析土著鱼、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的总量变化:鲈鱼引入会导致土著鱼总量先减少后增加,间接导致浮游动物总量先增加后减少,而浮游植物总量的变化则为先减少后增加,C、D两项错误。
2.C 解析: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员中,消费者可占据多个营养级;动物以消费者居多,但也有一些为分解者,如蚯蚓;细菌中的硝化细菌为生产者;不论是光能自养型生物还是化能自养型生物,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
3.C 解析:食物网形成的原因是同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占据不同的营养级;该食物网中未体现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这两种成分;从理论上分析,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此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交替形成,鹰分别占有第三、四、五、六这四个营养级。
4.A 解析:鹰占第三和第四两个营养级。
5.D 解析: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有甲和戊,故A项正确;图示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共包括5个营养级,即甲→丙→乙→丁→辛,故B项正确;在复杂的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数量的增多或减少,对最高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影响较小,故C项正确;该食物网中,除丁和辛外,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的还有乙和丙、乙和丁、丁与己,故D项错误。
6.D 解析: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被自己利用或以热能散失,不能供绿色植物的同化作用再利用;蚯蚓不是微生物,但属于分解者,硝化细菌属于微生物,但不是分解者,而是生产者。
7.A 解析:五年来,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大,导致种内斗争不断增强,A项正确;甲引进后,甲的种群密度越来越大,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小,已经影响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B项不正确;甲的引进导致土著食草鱼类数量减少,说明土著食草鱼类不能捕食物种甲,投放土著食草鱼类不能抑制甲的蔓延,C项不正确;生态系统包括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包括所有生物、底泥、水和阳光等因素,D项不正确。
8.D 解析:捕食链食物链只是研究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所以该图中只有2条食物链。狐与鸟之间只有捕食关系。细菌不属于捕食链食物链中的成分。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生物体通过对环境中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积累,使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在食物链中最高营养级的生物含有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的浓度最高,因此含不易分解有毒物质浓度最高的是狐。[来源:Z&xx&k.Com]
9.D 解析:若蛇被捉光,则山猫的数量有增加的趋势,鹰因蛇的减少将更多地以兔为食,故兔的数量将大量减少。
10.D 解析:生物群落包括该生态系统的全部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而该食物链中只包含了部分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图中共有 4 条食物链。蛇占有第四和第五两个营养级。
11.C 解析:由于动物的食性不同,一种动物可以有多种不同种类的食物,而一种生物可以被多种动物所食,所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形成复杂的食物网。由于能量在各个营养级的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所以能量随着营养级的增加而减少。当这些能量不足以维持处于最高营养级的大型肉食性动物的生存需要时,这个营养级也就不存在了。
12.B 解析:本题考查食物网中各种生物的营养关系,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开始分析,注意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老鼠取食蚂蚁,但老鹰不以蚂蚁为食,所以老鹰不是蚂蚁的天敌,A项错误。蜥蜴只有一个取食对象即蚱蜢,但老鼠除蚱蜢外还有两个取食对象,食物主要来源于矮灌木,所以B项正确。老鹰与蛇是典型的捕食关系,即老鹰以蛇为食,而非互利共生关系,C项错误。蚂蚁直接从矮灌木上获取营养物质,应属于消费者,D项错误。
13.(1)4 五 (2)竞争和捕食 (3)1 000
解析:(1)由图示可以看出,该食物网中共有甲→乙→丙→戊、甲→乙→丁→丙→戊、甲→丙→戊、甲→乙→丁→戊4条食物链,在最长的食物链(甲→乙→丁→丙→戊)中,最高营养级是第五营养级。
(2)由图示可以看出,乙和丙都以甲为食,同时丙还会捕食乙,因此两者之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
(3)按照标志重捕法的原理:初次捕获并标记数/个体总数=重捕获的标记个体数/再次捕获的个体数,若假设乙种群有X个个体,则得100/X=10/100,则X=1 000。
14.(1)C→B→A。
(2)第3~5年间,A种群数量增加,使B种群被大量捕食,同时C种群数量减少,使B种群因食物减少而种内斗争加剧。
解析:由C为自养型生物,结合A、B、C三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达到最高点(或最低点)的顺序,可判断B是以C为食的植食性动物,A是以B为食的肉食性动物。分析B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要从两个方面入手:①食物方面(C种群);②天敌方面(A种群)。
15.(1)生态系统 能源
(2)绿色植物 蛇
(3)2 第四和第五营养级
(4)增多 黄雀由第三和第四营养级变成了单纯的第三营养级,减少了能量的损耗
(5)细菌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解析:由于图解中含有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所以这是一个生态系统,而阳光是这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在生物群落中绿色植物是第一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多,而蛇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少?根据食物链的概念不难得出蛇所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而如果螳螂全部迁走,食物网变得简单,能量的损耗减少,黄雀得到的能量相应就会增多,进而引起其数量增多?动植物的遗体等通过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分解,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方式?
16.(1)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3)D B (4)D A (5)8 (6)4
植物→植食性昆虫→食虫昆虫→蛙→蛇→鹰(或植物→植食性昆虫→食虫昆虫→食虫鸟→蛇→鹰)
(7)捕食和竞争 (8)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9)增多 食物链变短,鹰获得的能量增多 [来源:学&科&网Z&X&X&K]
(10)食虫昆虫 因为其食物单一且有许多天敌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1)无机环境和生产者之间的物质联系是双向的,因此图甲中A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是生产者。(2)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3)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4)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最主要成分,数量众多的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起加快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作用,是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5)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以不能再被其他生物捕食的生物为终点,图乙中的植物是各条食物链的起点,共有8条食物链。(6)在不同食物链中鹰占有4个不同的营养级,其中鹰占最高营养级的食物链是最长的食物链。(7)蛇和鹰之间存在捕食关系,都以食虫鸟为食时,二者是竞争关系。(8)该生态系统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9)若蛇绝种,鹰会以老鼠、食虫鸟为食,食物链缩短,鹰获得的能量增多,数量增加。(10)若植食性昆虫减少,在短期内食虫昆虫会锐减,因为其食物单一且有许多天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