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唐诗五首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唐诗五首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4 16:0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13 唐诗五首
A
B
C
D
E
野望
黄鹤楼
钱塘湖春行
使至塞上
王维
渡荆门送别
李白
王绩
崔颢
白居易
活动介绍
我是小老师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不仅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而且远播海外。尼古拉斯是乌克兰基辅中学的一位中学生,偶然看到《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对中国的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申请了半年的中国交换生来中国学习诗词,来到了我们学校,你是古诗学习小老师,将如何向他介绍你的学习方法。
方法一 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概况
1、诗的产生:《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
2、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
① 经济繁荣为诗歌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 全国统一为唐诗繁荣提供了现实基础;
③ 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推动着文人对诗歌的学习研究;
④ 统治者的个人爱好、提倡有助于全社会重视诗歌风气的形成;
⑤ 文禁松驰,是产生大量抨击权贵、真实反映底层生活诗歌的前提;
⑥ 安史之乱丰富了诗人的创作素材。
3、诗的类别:
体裁:古体诗(乐府诗、歌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
题材:田园诗、写景诗、送别诗、边塞诗、贬谪诗、羁旅诗、咏物诗、怀古诗、闺怨诗
方法: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
4、关于律诗:律诗是形成于唐初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
① 每首律诗有八句,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② 三四、五六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定规。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律诗,七个字的叫七言
律。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 排律” 或“长律”。
③ 律诗共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方法二 朗读诗歌,读出节奏和韵味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五律使用二三节奏,即第二个字后停顿;七律使用二二三节奏,即第二、四个字后停顿。
使至塞上
【 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yan)。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tian)。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yuan)。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ran)。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you)。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liu)。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lou)。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zhou)。
押an韵
押ou韵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第二首“流”似乎不入韵,是古今的音调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古代都是一韵。
钱塘湖春行
【 唐】 白居易
- -- !-- - -- --- - -- | -- - -- ---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吟诵符号及意义:
声音长短: — (一三五字声音短)
—— (二四六字声音短)
———— 第七字即韵字声音最长)
声音高低: | (声音高)
! (声音低)
读 法: 入短韵长、平低仄高、平长仄短
方法三 寻找意象,了解诗歌的意境
1、什么是意象:抒情诗,往往借助于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作者情感。这种含“情”含“意”
的景物,即诗中的“情中景”,就叫“意象”。
月亮——思乡怀人 菊花——清高人格 梅花——高洁 松树——孤直傲岸
杜鹃——凄怨哀伤 鸿雁——思乡怀亲 柳树——离情依依 乌鸦——衰败荒凉
浮云——漂泊的游 浮萍、蓬草—飘零伤感 夕阳——离别思乡 羌笛—凄切
蝉—悲凉、高洁 青鸟—信使 西风—惆怅哀伤 莲—爱的象征 。
红豆—爱情或相思 鱼—快乐自由 孤雁—孤独、思乡 鹄、雄鹰—理想追求
鸦、猿、杜鹃—凄苦哀伤 春风、东风—美好事物 烟雾、寒霜—哀怨、惆怅、凄苦
流水落花、—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2、了解一些意象及象征意义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眺)的绚丽境界;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的壮阔境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的雄放境界;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杜甫)的寒凉境界;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的萧瑟境界;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的清冷境界;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的冷落境界;
“古道西风瘦马”(冯致远)的苍茫寥落境界
3、常见的意境
4、找出五首诗中有丰富意象的诗句,并体会诗歌的意境,完成表格
诗篇 诗句 意境
野望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恬淡静谧
黄鹤楼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明丽如画
朦胧凄迷
使至塞上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苍凉悲壮
奇美壮丽
渡荆门送别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雄浑壮阔
清冷澄净
钱塘湖春行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清新明丽
新发现
1、带有丰富意象的诗句集中于颔联和颈联。
2 、意境是诗中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方法四 知人论世,体会诗人的情感
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代表诗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有《李太白集》。
李白从“五岁诵六甲”起,一直生活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
开元十二年(724),心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从清溪出发,经三峡,下渝州,这一段行程,在七年级上册所学的《峨眉山月歌》中已有所述之后渡荆门,轻舟东下,向楚地进发,此即《渡荆门送别》所述的情形。
材料一
材料二
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长江两岸壮丽多姿、雄浑壮阔的景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开阔的情怀、奋发向上的精神,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限眷恋的真挚感情。
白居易(772—846) 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生于新郑(今属河南)。早年家境贫困,颇历艰辛。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除讽喻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很有名。和元稹友谊甚笃,与之齐名,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长庆三年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诗人通过巧妙地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等景物,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方法五 赏析名句,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1.赏析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欣赏1 对偶,句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热情地赞美了具有无限生机的大自然,
从而体现了诗人无限喜悦的心情。
链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
欣赏2 拟人,“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啄”字,描写燕子那忙碌而
兴奋的神情。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
力与生机。
欣赏3 借景抒情 “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
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
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
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
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2、“相顾相识,长歌怀采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联诗句,在表现
手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欣赏 都化用典故。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采薇而食,表现诗人想要辞官隐居
之情。费祎登仙,于此处骑鹤飞去,使人想象传说中的仙人在此登楼驾鹤而去的情景,
令人遐想不已,心生天地悠悠,岁月不在之感。
3、如何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表现的画面美?
讲究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再到地上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但是空间阔大,层次丰富。
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了景物的基本形态。
讲究色彩。大漠、黄沙、夕阳、长河、孤烟,色彩鲜明丰富,引人想象。
知识卡片: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对偶、夸张、用典、化用、
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
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 白描工笔。
3、 表现手法:照应,对比,烘托渲染,象征,联想,借古讽今,化无
形为有形,乐景衬哀情。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层层深入、
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方法六 “死”抠诗眼,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首联诗人游西湖,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远眺湖面,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与湖面相接。这就勾画了西湖早春的轮廓,是从大处落笔。
颔联写莺与燕,是禽鸟。莺争暖树,燕啄春泥,一个是早莺,一个是新燕,都是早春景象,生机勃勃。“几处”说明早莺还少,“争暖树”,说明尚是乍暖还寒时候,“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细腻地描摹了早春的景象。颈联写花和草,是植物。乱花初放,而未缤纷,但可以预见即将盛放,会使人眼花缭,乱芳草才生,尚未长高,仅能没过马蹄。“渐欲”“才能”,写出早春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全诗紧扣“早春”着笔,准确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加以描绘,形象鲜活,色彩鲜明,清新自然。除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外,诗人寓情于景,从生机盎然的景物中,我们自然能够体会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钱塘湖春行
【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试着分析《商山早行》的内容和情感,写一篇300左右的赏析文章。
商山早行
【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方法七 给诗歌选择插图,深度理解诗歌的意蕴
1、诗歌是凝练的语言,展开你的想象和联想为《野望》选择一幅插图,并说说你的理解
哪一幅更贴合诗歌的意境?
构想画面时,思考以下问题:
(1 )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时间或季节?
(2)西面上有些什么景物人物?
(3)画面的整体色调是什么样的?
(4)画面的视角采取平视、仰视还是俯视?
(5)诗人在画面的什么位置?他的形象如何?神情又是怎样的?
左图呈现的薄暮之时,在东面的水边,符合“东皋薄暮望”的意思,而右图无法表达出来;左图的人物隐没于茫茫的 芦草之中诗人小小的身影显得异常的渺小,烘托诗人的落寞之情,右图则是荒凉之地的牧人驱犊,整个背景无法烘托出作者的心情;
示例
新发现
1、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组合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和景物。
2、准确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把握诗歌的意境。
2、试着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给《黄鹤楼》配插图
你选择的理由:
3、给“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画插图
小 结
1、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概况
2、朗读诗歌,读出节奏和韵味
3、寻找意象,了解诗歌的意境
4、知人论世,体会诗人的情感
5、赏析名句,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6、善于发现诗眼,了解内容和情感
7、给诗歌选择插图,深度理解诗歌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