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4.1 土壤中的生命和非生命物质(第1课时)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4.1 土壤中的生命和非生命物质(第1课时)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6.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2-13 15:32:39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4.1 土壤中的生命和非生命物质(第1课时)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在土壤生物中,不借助观察工具很难观察到的生物是(  )
A.植物 B.动物 C.微生物 D.三种都是
【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解答】土壤中存在生物和非生物,其中生物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微生物主要是细菌、真菌和放线菌。
【分析】土壤中存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微生物主要是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由于微生物个体微信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故答案为:C
2.蚯蚓在土壤中生活,能松土,对这种现象认识有错误的是(  )
A.增加土壤中的含氧量 B.有利于空气进入土壤
C.促进植物根的呼吸作用 D.使植物光合作用增强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蚯蚓的生活对环境的影响知识解题即可。
【解答】解:A.蚯蚓在土壤中运动,能够疏松土壤,有利于空气进入土壤,增加土壤中的含氧量;是正确的;
B.蚯蚓在土壤中运动,能够疏松土壤,有利于空气进入土壤,是正确的;
C.蚯蚓在土壤中运动,能够疏松土壤,有利于空气进入土壤,故可以促进植物根的呼吸作用;是正确的;
D.增强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措施有提高光照的强度、延长光照的时间、合理密植、原料充足等;和蚯蚓在土壤中生活没有关系;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3.有关“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验证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壤应充分干燥
B.土壤应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物
C.实验中的铁丝网孔径要小
D.土壤干燥时应放在火上直接烧烤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有机物的特征及定量实验的基本要求解题即可。干燥的土壤放在铁丝网上加热,如果质量减少、有焦味,证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
【解答】解:在“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实验中,选择的实验材料应该是富含有机物的,故B正确;为了避免水分对实验的影响,使用干燥的土壤来做实验;故A正确;实验过程中为了防止土壤从铁丝网的缝隙中漏掉,故应该选择网孔较小的铁丝网;故C正确;土壤是要放在铁丝网加热的,不能直接放在火上燃烤;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4.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通常是土壤中(  )
A.有机物的含量 B.矿物质的含量
C.微生物的含量 D.空气和水分的含量
【答案】A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土壤的概念进行判断。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这些有机 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质,储存在土壤中。腐殖质可以为 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所以土壤的肥力取决于土壤中有机物。
【解答】土壤的肥力取决于土壤中有机物。
故答案为A。
5.雨后天晴,有经验的农民常给农作物中耕松土,其主要作用是(  )
A.增加土壤中的水分 B.增加土壤中的空气
C.增加土壤中的肥力 D.减少土壤中的生物
【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提高植物呼吸作用的方法解题即可。
【解答】解:中耕松土主要目的是将土板结的土壤打碎,让空气能够进入到土壤颗粒之间;提高土壤的含氧量,从而提高根的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B。
6.如下图,下列实验能说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有机物的特征及定量实验的基本要求解题即可。
【解答】解:干燥的土壤放在铁丝网上加热,如果质量减少、有焦味,证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
故答案为:C。
7.
(1)土壤中存在无机盐的证据是   。
(2)土壤中的   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土壤中的   是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   是植物根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土壤中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的物质是   。
【答案】(1)加热蒸发过滤后的土壤浸出液会有固体残留物
(2)腐殖质;水分;空气;无机盐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土壤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及营养物质的功能等知识解题即可。
【解答】(1)取土壤样品少量,用水溶解,然后将土壤浸出液滴在玻片上;再将玻片放在火焰上加热;若玻片上有固体残留物,则证明土壤中含有无机盐;若没有固体残留物,则证明没有无机盐;
(2)土壤中的小动物,主要以土壤中的腐殖质为食物;土壤中的水和无机盐是植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土壤颗粒之间储存的氧气,是植物根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土壤中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的物质是无机盐;
故答案为:(1)加热蒸发过滤后的土壤浸出液会有固体残留物;(2)腐殖质、水分、空气、无机盐。
8.小杰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做了一个小实验,请你与他一同完成实验。长、宽、高分别是10厘米、10厘米、5厘米的铁块和土壤,放入大烧杯中注水至浸没为止,往铁块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甲中的水,往土壤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乙中的水。请回答:
(1)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量为   ,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水的量为   。
(2)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   。
(3)在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中,空气占土壤的体积分数大约在15%~35%之间。土壤空气对于植物的作用是给根   。
【答案】(1)650毫升;750毫升
(2)土壤有空隙
(3)提供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解题即可。
【解答】(1)因为量筒的量程为200mL,故3个满量筒的水的量为600mL;根据题意;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量为600mL+50mL=650mL;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水的量为600mL+150mL=750mL;
(2)因为土壤颗粒之间有空隙;故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土壤块中加入的水的量大;
(3)土壤中的空气的作用主要是为植物体根的呼吸作用提供足够的氧气;
故答案为:(1)650毫升、750毫升;(2)土壤有空隙;(3)提供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二、中档题
9.“落叶归根”,植物的枯叶落入泥土后,也成为土壤的一部分,它属于(  )
A.有机物 B.无机盐 C.土壤生物 D.矿物质
【答案】A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主要成分知识解题即可。
【解答】解:“落叶归根”是指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够将植物的枯叶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然后被植物体所吸收;
故答案为:A。
10.某同学与父母去天目山旅游,游览时对青山绿树底下的“红土”很好奇,他想“红土”与嘉兴的“黑土”相比,除颜色不一样外,其他性状还有什么不一样呢?于是他将采集的样品带回家,并做了如下实验。从图中的对照实验可以看出,他在探究两种土壤中的(  )
A.有机物含量 B.空气体积分数
C.土壤生物数量 D.无机盐含量
【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解题即可。
【解答】解:根据题干可知,本题没有对土壤浸出液进行处理,故没有对有机物和无机盐进行鉴别;通过图示装置分析可知,装置中没有收集昆虫的容器;故也不能测出土壤生物的数量;本题只能根据同等页面需要的水的量的多少来判断土壤中含有的空气的量的多少;
故答案为:B。
11.某校初一学生王晓菲是班级生物科技活动小组的成员。为了研究光照和水分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她做了如下实验:①取4个同样大小的花盆,分别装满同样的土壤,并编号;②再选取4株同样大小的大蒜幼苗分别植入4个花盆土壤中,处于适宜的、相同的深度;③将这4个花盆分别放在不同的环境中,按下表要求连续管理20天,进行观察并记录。请回答:
编号 环境条件
1 室温(20 ℃),光照充足,适量浇水
2 室温(20 ℃),黑暗中,适量浇水
3 室温(20 ℃),光照充足,不浇水
4 室温(20 ℃),光照充足,过量浇水
(1)生长状况最好的应是   号花盆的幼苗。
(2)将1号与3号、4号花盆进行比较,可以研究   对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3)4号花盆中的幼苗最终死亡,原因最可能是   。
(4)这个实验在设计上存在着缺陷,请指出:   。
【答案】(1)1
(2)水、空气
(3)根部不能进行呼吸作用
(4)样本数量少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解题即可。
【解答】(1)据题中表格可知:1号花盆处在光照充足、水分适量的条件下,是植物生长最理想的环境,故生长状况最好;
(2)据题中表格可知:1号与3号、4号花盆进行比较,温度相同、光照相同、水量不同;故主要研究的是水分和空气对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3)4号花盆中水分过量;空气含量太少,故植物的根部因氧气太少,根部不能进行呼吸作用而死亡;
(4)本实验由于每组只有一株幼苗,样本太少,容易出现偶然性,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故答案为:(1)1 ;(2)水、空气;(3)根部不能进行呼吸作用;(4)样本数量少。
12.一个学生用如下实验来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刚开始时,广口瓶A和广口瓶B之间唯一的区别是   ,其中   是实验组。
(2)经过一段时间后,预计可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3)该实验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1)A瓶中的泥土经过强热,B瓶中的泥土未经过强热;A
(2)A瓶中无变化,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若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解题即可。
【解答】(1)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实验中的唯一变量为泥土是否经过强热;其中A组经过强热,B组没有经过强热;根据对照实验中,对照组的要求可知,A组是实验组,B组是对照组;
(2)因为A组中的泥土经过强热,泥土中的微生物死亡,不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因而澄清石灰水没有变化;B组中的泥土没有经过强热,泥土中的微生物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若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1)A瓶中的泥土经过强热,B瓶中的泥土未经过强热;A;(2)A瓶中无变化,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3)若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三、拓展题
13.某同学将甲、乙两种植物种植在成分相同的土壤中,分成A、B、C、D四组(如图所示),其中B与C遮光,降低光照30%,请回答下列问题:
A B C D
(1)若探究甲、乙两种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就实验设计来看,应比较A、B、C、D中哪两组之间的生长差异?请列出两种正确的组合:   或   。
(2)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各种无机盐,该同学为了验证镁是家中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元素,设计了如下实验,选择两盆生长状况相似的甲种植物,在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蒸馏水,在另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等量的含镁离子的蒸馏水,保持其他实验条件相同,观察比较两盆植物的生长情况,你认为这样的设计合理吗?   ;理由是   。
【答案】(1)A与D;B与C
(2)不合理;甲、乙两盆植物的土壤中都含有包括镁离子在内的各种无机盐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解题即可。
【解答】(1)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若探究甲、乙两种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就实验设计来看,唯一的变量为:在相同养分的环境下,观察两中植物的长势;其他量都必须相同;因此可以用于本实验的为:AD或BC;
(2)通过对题干信息的提取可知,A、B、C、D四组中,除了光照条件有差异、其他条件均相同;土壤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和包括镁离子在内的各种无机盐;故该同学为了验证镁是家中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元素,设计了如下实验,选择两盆生长状况相似的甲种植物,在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蒸馏水,在另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等量的含镁离子的蒸馏水,保持其他实验条件相同,观察比较两盆植物的生长情况;这样的设计是不合理的;
故答案为:(1)A与D;B与C;(2)不合理;甲、乙两盆植物的土壤中都含有包括镁离子在内的各种无机盐。
1 / 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4.1 土壤中的生命和非生命物质(第1课时)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在土壤生物中,不借助观察工具很难观察到的生物是(  )
A.植物 B.动物 C.微生物 D.三种都是
2.蚯蚓在土壤中生活,能松土,对这种现象认识有错误的是(  )
A.增加土壤中的含氧量 B.有利于空气进入土壤
C.促进植物根的呼吸作用 D.使植物光合作用增强
3.有关“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验证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壤应充分干燥
B.土壤应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物
C.实验中的铁丝网孔径要小
D.土壤干燥时应放在火上直接烧烤
4.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通常是土壤中(  )
A.有机物的含量 B.矿物质的含量
C.微生物的含量 D.空气和水分的含量
5.雨后天晴,有经验的农民常给农作物中耕松土,其主要作用是(  )
A.增加土壤中的水分 B.增加土壤中的空气
C.增加土壤中的肥力 D.减少土壤中的生物
6.如下图,下列实验能说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是(  )
A. B.
C. D.
7.
(1)土壤中存在无机盐的证据是   。
(2)土壤中的   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土壤中的   是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   是植物根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土壤中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的物质是   。
8.小杰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做了一个小实验,请你与他一同完成实验。长、宽、高分别是10厘米、10厘米、5厘米的铁块和土壤,放入大烧杯中注水至浸没为止,往铁块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甲中的水,往土壤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乙中的水。请回答:
(1)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量为   ,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水的量为   。
(2)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   。
(3)在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中,空气占土壤的体积分数大约在15%~35%之间。土壤空气对于植物的作用是给根   。
二、中档题
9.“落叶归根”,植物的枯叶落入泥土后,也成为土壤的一部分,它属于(  )
A.有机物 B.无机盐 C.土壤生物 D.矿物质
10.某同学与父母去天目山旅游,游览时对青山绿树底下的“红土”很好奇,他想“红土”与嘉兴的“黑土”相比,除颜色不一样外,其他性状还有什么不一样呢?于是他将采集的样品带回家,并做了如下实验。从图中的对照实验可以看出,他在探究两种土壤中的(  )
A.有机物含量 B.空气体积分数
C.土壤生物数量 D.无机盐含量
11.某校初一学生王晓菲是班级生物科技活动小组的成员。为了研究光照和水分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她做了如下实验:①取4个同样大小的花盆,分别装满同样的土壤,并编号;②再选取4株同样大小的大蒜幼苗分别植入4个花盆土壤中,处于适宜的、相同的深度;③将这4个花盆分别放在不同的环境中,按下表要求连续管理20天,进行观察并记录。请回答:
编号 环境条件
1 室温(20 ℃),光照充足,适量浇水
2 室温(20 ℃),黑暗中,适量浇水
3 室温(20 ℃),光照充足,不浇水
4 室温(20 ℃),光照充足,过量浇水
(1)生长状况最好的应是   号花盆的幼苗。
(2)将1号与3号、4号花盆进行比较,可以研究   对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3)4号花盆中的幼苗最终死亡,原因最可能是   。
(4)这个实验在设计上存在着缺陷,请指出:   。
12.一个学生用如下实验来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刚开始时,广口瓶A和广口瓶B之间唯一的区别是   ,其中   是实验组。
(2)经过一段时间后,预计可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3)该实验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的理由是什么?
三、拓展题
13.某同学将甲、乙两种植物种植在成分相同的土壤中,分成A、B、C、D四组(如图所示),其中B与C遮光,降低光照30%,请回答下列问题:
A B C D
(1)若探究甲、乙两种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就实验设计来看,应比较A、B、C、D中哪两组之间的生长差异?请列出两种正确的组合:   或   。
(2)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各种无机盐,该同学为了验证镁是家中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元素,设计了如下实验,选择两盆生长状况相似的甲种植物,在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蒸馏水,在另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等量的含镁离子的蒸馏水,保持其他实验条件相同,观察比较两盆植物的生长情况,你认为这样的设计合理吗?   ;理由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解答】土壤中存在生物和非生物,其中生物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微生物主要是细菌、真菌和放线菌。
【分析】土壤中存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微生物主要是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由于微生物个体微信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故答案为:C
2.【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蚯蚓的生活对环境的影响知识解题即可。
【解答】解:A.蚯蚓在土壤中运动,能够疏松土壤,有利于空气进入土壤,增加土壤中的含氧量;是正确的;
B.蚯蚓在土壤中运动,能够疏松土壤,有利于空气进入土壤,是正确的;
C.蚯蚓在土壤中运动,能够疏松土壤,有利于空气进入土壤,故可以促进植物根的呼吸作用;是正确的;
D.增强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措施有提高光照的强度、延长光照的时间、合理密植、原料充足等;和蚯蚓在土壤中生活没有关系;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3.【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有机物的特征及定量实验的基本要求解题即可。干燥的土壤放在铁丝网上加热,如果质量减少、有焦味,证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
【解答】解:在“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实验中,选择的实验材料应该是富含有机物的,故B正确;为了避免水分对实验的影响,使用干燥的土壤来做实验;故A正确;实验过程中为了防止土壤从铁丝网的缝隙中漏掉,故应该选择网孔较小的铁丝网;故C正确;土壤是要放在铁丝网加热的,不能直接放在火上燃烤;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4.【答案】A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土壤的概念进行判断。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这些有机 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质,储存在土壤中。腐殖质可以为 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所以土壤的肥力取决于土壤中有机物。
【解答】土壤的肥力取决于土壤中有机物。
故答案为A。
5.【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提高植物呼吸作用的方法解题即可。
【解答】解:中耕松土主要目的是将土板结的土壤打碎,让空气能够进入到土壤颗粒之间;提高土壤的含氧量,从而提高根的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B。
6.【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有机物的特征及定量实验的基本要求解题即可。
【解答】解:干燥的土壤放在铁丝网上加热,如果质量减少、有焦味,证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
故答案为:C。
7.【答案】(1)加热蒸发过滤后的土壤浸出液会有固体残留物
(2)腐殖质;水分;空气;无机盐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土壤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及营养物质的功能等知识解题即可。
【解答】(1)取土壤样品少量,用水溶解,然后将土壤浸出液滴在玻片上;再将玻片放在火焰上加热;若玻片上有固体残留物,则证明土壤中含有无机盐;若没有固体残留物,则证明没有无机盐;
(2)土壤中的小动物,主要以土壤中的腐殖质为食物;土壤中的水和无机盐是植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土壤颗粒之间储存的氧气,是植物根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土壤中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的物质是无机盐;
故答案为:(1)加热蒸发过滤后的土壤浸出液会有固体残留物;(2)腐殖质、水分、空气、无机盐。
8.【答案】(1)650毫升;750毫升
(2)土壤有空隙
(3)提供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解题即可。
【解答】(1)因为量筒的量程为200mL,故3个满量筒的水的量为600mL;根据题意;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量为600mL+50mL=650mL;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水的量为600mL+150mL=750mL;
(2)因为土壤颗粒之间有空隙;故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土壤块中加入的水的量大;
(3)土壤中的空气的作用主要是为植物体根的呼吸作用提供足够的氧气;
故答案为:(1)650毫升、750毫升;(2)土壤有空隙;(3)提供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9.【答案】A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主要成分知识解题即可。
【解答】解:“落叶归根”是指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够将植物的枯叶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然后被植物体所吸收;
故答案为:A。
10.【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解题即可。
【解答】解:根据题干可知,本题没有对土壤浸出液进行处理,故没有对有机物和无机盐进行鉴别;通过图示装置分析可知,装置中没有收集昆虫的容器;故也不能测出土壤生物的数量;本题只能根据同等页面需要的水的量的多少来判断土壤中含有的空气的量的多少;
故答案为:B。
11.【答案】(1)1
(2)水、空气
(3)根部不能进行呼吸作用
(4)样本数量少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解题即可。
【解答】(1)据题中表格可知:1号花盆处在光照充足、水分适量的条件下,是植物生长最理想的环境,故生长状况最好;
(2)据题中表格可知:1号与3号、4号花盆进行比较,温度相同、光照相同、水量不同;故主要研究的是水分和空气对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3)4号花盆中水分过量;空气含量太少,故植物的根部因氧气太少,根部不能进行呼吸作用而死亡;
(4)本实验由于每组只有一株幼苗,样本太少,容易出现偶然性,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故答案为:(1)1 ;(2)水、空气;(3)根部不能进行呼吸作用;(4)样本数量少。
12.【答案】(1)A瓶中的泥土经过强热,B瓶中的泥土未经过强热;A
(2)A瓶中无变化,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若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解题即可。
【解答】(1)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实验中的唯一变量为泥土是否经过强热;其中A组经过强热,B组没有经过强热;根据对照实验中,对照组的要求可知,A组是实验组,B组是对照组;
(2)因为A组中的泥土经过强热,泥土中的微生物死亡,不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因而澄清石灰水没有变化;B组中的泥土没有经过强热,泥土中的微生物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若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1)A瓶中的泥土经过强热,B瓶中的泥土未经过强热;A;(2)A瓶中无变化,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3)若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13.【答案】(1)A与D;B与C
(2)不合理;甲、乙两盆植物的土壤中都含有包括镁离子在内的各种无机盐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解题即可。
【解答】(1)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若探究甲、乙两种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就实验设计来看,唯一的变量为:在相同养分的环境下,观察两中植物的长势;其他量都必须相同;因此可以用于本实验的为:AD或BC;
(2)通过对题干信息的提取可知,A、B、C、D四组中,除了光照条件有差异、其他条件均相同;土壤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和包括镁离子在内的各种无机盐;故该同学为了验证镁是家中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元素,设计了如下实验,选择两盆生长状况相似的甲种植物,在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蒸馏水,在另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等量的含镁离子的蒸馏水,保持其他实验条件相同,观察比较两盆植物的生长情况;这样的设计是不合理的;
故答案为:(1)A与D;B与C;(2)不合理;甲、乙两盆植物的土壤中都含有包括镁离子在内的各种无机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