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写作《语言要连贯》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写作《语言要连贯》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5 17:2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四周的景色非常秀丽。盈盈的湖水一直荡漾到脚边,却又缓缓地退回去了。水里小小的鱼儿,还有调皮的小虾,在眼前游来游去。像慈母拍着将睡未睡的婴儿似的,它轻轻地拍着石岸。
读一读下面的语段,你觉得有什么问题吗?
内容凌乱,句子前后逻辑关系不明确,不顺畅。
语言要连贯
写作
目标导航
能够在段落写作中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写作,注意段落内部的语句连贯。
学会运用关联词、提示语等,保持句子之间的衔接连贯。
通过篇章写作,学会围绕中心合理安排写作顺序,保持文章整体的连贯性。
叶圣陶先生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
所谓连贯,就是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与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什么是“连贯”?
如何做到“语言连贯”?
本段重点介绍昆明的菌子多,穿插一个“笑话”读起来是否杂乱?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鸡枞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枞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枞随处可见......
——《昆明的雨》
不杂乱,因为都是围绕“昆明的菌子多”这个话题,句子之间意思是连贯的,读起来并不让人感觉杂乱。
语言要连贯
保持前后话题统一
四周的景色非常秀丽。盈盈的湖水一直荡漾到脚边,却又缓缓地退了回去。
水里小小的鱼儿,还有调皮的小虾,
像慈母拍着将睡未睡的婴儿似的,
在眼前游来游去。
它轻轻地拍着石岸。
水里小小的鱼儿,还有调皮的小虾,
像慈母拍着将睡未睡的婴儿似的,
它轻轻地拍着石岸。
在眼前游来游去。
怎么改动一下,才能使语意连贯呢?
语言要连贯
保持前后话题统一
有合理的顺序
我到仙台颇受了这样的优待,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无从插嘴,睡安稳了。饭食不坏。一位先生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好意难却,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搬到别一家,离监狱很远,可惜每天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读语段,找问题
问题:语言平淡,没有表现力,各句子像是单独成句,缺少味道,也无法捉摸作者真实的心理。
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鲁迅《藤野先生》
读语段,找问题
差别:用上关联词,一个一个的句子就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文段更连贯,逻辑性更强。更能读出鲁迅在仙台受到优待,而这种优待又不是鲁迅想要的,他想要的是平等。
总结: 技法一:关联法。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句子组合在一起,叫复句,也叫关联句。要将各个句子紧密相连,很多时候要使用关联词,复句通常用一些关联词语来连接。类别有:转折、假设、并列、递进、选择、因果、承接、条件的关联词。
复句关联词语歌诀:
既又也还表并列,不是而是别记错;不是就是是不是,或者要么表选择;不仅不但表递进,而且并且更还也;虽然但是为转折,尽管可是加可却;因为所以既然就,因而因此是因果;只有和才只有就,条件还有无论都;如果和就即使也,要是和就表假设。
选文一: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选文二: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选文三: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
——茅盾《白杨礼赞》
回顾课文,读一读,这些文字在原文中有什么作用?
共同点:这些文段在原文中都起到过渡作用,有了这些段落,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自然,使文章更通顺。
总结:技法二:过渡法
大的段落之间有一些过渡性的简短小自然段出现,而且有些段落的开头或末尾还有过渡性的句子,这些都是所谓的过渡段和过渡句。
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这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结构上的,另一层是内容上的。结构上就是对整体的把握,增加条理和文章的语言的流畅性。内容上就是对上面篇幅的总结和对下面篇幅的开头总起作用
我来总结
如何做到语言连贯
语言要连贯
保持前后话题统一
有合理的顺序
注意句子之间的衔接过渡
恰当运用关联词
恰当运用提示语
恰当运用过渡语
写作实践一
下面这段文字不连贯,试着根据提示重写。
爸爸是一个热爱工作的人。爸爸工作出色,经常在单位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我们家墙上贴的那些奖状有很多都是爸爸的。爸爸单位里有台机器坏了,大家修了一天都找不出问题。爸爸下班回到家里,吃饭时突然想起了国外有过这方面的材料,就马上查阅了资料,并且连夜赶回单位抢修了,终于把机器修好了。爸爸不仅上班忙工作,下了班都在惦记工作。爸爸花很多时间陪家人。周末,他常会领着全家人去郊游。我们每次郊游,都看到了很美的风景,玩得非常开心。为此,他还专门买了本地郊区旅游攻略的书,研究了好多条路线。
提示:
1、先浏览这段文字,看看写的内容是否保持了话题的统一。可以加写一个中心句来统领整段话。
2、调整不合理的句子顺序。比如,可以把具体的例子放在要表达的观点后面,“爸爸单位.....把机器修好了”应该放在“爸爸不仅上班忙工作,下了班都在惦记工作”的后面,这就是调整句子的顺序。
3、重写时,可以补充一些关联词、提示性语句、过渡句等,使句子之间衔接自然。
文字不连贯
统一话题:补写中心句
调整句序:先观点后事例
补充关联词、过渡句等
如何重写?
例文展示
爸爸是一个既热爱工作又热爱家庭的人。 爸爸工作出色,在单位经常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我们家墙上贴的那些奖状有很多都是他的。爸爸不仅上班忙工作,下了班也 在惦记工作。有一次,爸爸单位里有台机器坏了,大家修了一天都找不出问题。爸爸下班回到家里,吃饭时突然想起国外有过这方面的材料,就马上查阅了资料,并且连夜赶回单位把机器修好了。
亮点批注
修改了中心句,总写爸爸的特点,统领下文。
调整句子顺序,调整关联词“不仅……都……”为“不仅……也……。
工作之余,爸爸会花很多时间陪家人。 周末,他常会领着全家人去郊游。为此,他还专门买了本地郊区旅游攻略的书,研究了好多条路线。我们每次郊游,都能看到很美的风景,玩得非常开心。
亮点批注
补充过渡句,将叙述内容从工作转向生活,自然连贯。
调换语序,因研究了路线而能看到很多美景,更符合逻辑。
【名师总评】作者为文段添加中心句,使其形成总分的结构,中心突出,层次清晰。同时,补充过渡句,调换关联词,调整语序,使文段连贯自然、焕然一新。
二、每逢节日来临,人们欢声笑语,处处都洋溢着浓厚的节日子气氛,你也一定沉浸在欢乐之中吧。以《节日》为题,写一篇散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选一个具体的节日,可以是春节、端午节,也可以是国庆节、劳动节,还可以是其他节日。
2、除了描写节日的场面,还应该写出人们在节日里的心情,并表达你的感受。
3、注意使句子顺序合理,衔接自然,前后连贯。
写作实践二
1.选取节日:选择感触最深的一个节日,并确定话题。例如,春节:亲人团聚的热闹,传统年味的淡化……国庆节:举国同庆的欢乐,对祖国繁荣昌盛的自豪……
审题
2.选择素材:围绕节日及中心,选择相关事件,描写节日场面,并安排好顺序。例如,春节:贴对联→包饺子→吃年夜饭……国庆节:举行庆祝活动→庆祝场面……
3.融入情感:写出人们在节日里的心情及自己的感受。例如,春节:团聚的欢乐、温馨,不能团圆的失落……国庆节:为祖国自豪,对革命先烈的感怀……
4.注意连贯:适当运用关联词、提示语或过渡句,使句子顺序合理,衔接自然,前后连贯。
节 日
小时候,总是在爆竹声声中盼望着和爸爸妈妈一起上外婆家过春节。 。
记忆中,农村到处响着爆竹声,家家张灯结彩。好不热闹!
外婆家自然也早早地张罗起来了,火红的春联、窗花、年画里里外外贴满了小屋。“外婆!外公!”我们几个孩子活蹦乱跳 地挥舞着自己剪的窗花进来了,接着二姨、三姨提着大包小包接踵而至,闹哄哄地挤满了小屋。
亮点批注
开篇点出具体节日——春节,引出下文回忆。
活蹦乱跳”写出了孩子们过节的欢快心情。
例文展示
每到这个时候,外婆、外公总是忙得脚下不沾地!吃年夜饭时,糖醋鱼、红烧肉、炖排骨、白灼虾、蒸年糕等,摆得圆桌上连放碗的地方都没有。大人们一边吃着可口的饭菜一边说着他们小时候的故事,欢声笑语充满着小屋。我和表弟几个则拉着舅舅去放烟火了。
那一夜,外婆家的小院子里没有天黑。
长大了,我依然去外婆家过春节。但是爸爸妈妈要加班,我便自己去了。
亮点批注
过渡句,承上启下, 自然连贯。
外婆的忙碌、筵席的丰盛、屋中的欢笑,烘托出过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外婆依旧早早地张罗好了一切。白天,我就窝在外婆家的小阁楼里看电视。夜幕降临,爆竹声渐渐清晰,几个来串门的亲戚也都回家去了。新年的晚风瑟瑟地钻进外婆的小屋,捎来了外面爆竹歇斯底里的喊叫,有点刺耳。
桌上的菜依然丰盛,我端着碗,竟不知从何下筷。以前总是和表弟抢着吃某样菜,现在他不在,我吃饭的兴致也没有了,我不禁有些疑惑——是外婆的手艺退步了吗?
亮点批注
“依然”照应上文;一个“竟”字,写出“我”对年味淡化的忧伤,与小时候过年的热闹形成对比。
外婆不住地往我的碗里夹这夹那,边夹边说:“你舅舅还在西安,机票太贵了,过两天再回来;你二姨一家去外地做生意了,不回来了;你三姨在杭州,估计……你爸妈也忙!”我端着碗没有说话。“忙,现在都忙啊……” 外婆沉默下来,屋外的爆竹声也远了。幸好电视里的春节晚会正咿咿呀呀地唱着,这才有点像春节了。
我看了一眼外公,他正就着温热的黄酒吃菜,偶尔评论一句节目,几个字,几个词。
亮点批注
“忙,现在都忙啊……”外婆的这句话含蓄地写出了中年人生活的艰辛和老年人生活的孤独。
我开始打量外婆小屋里的摆设。门楣上,一张“子孙满堂” 的横批,红得耀眼。在那个位置,我清楚地记得,年年都贴着一张“子孙满堂”。今年,一定是新贴上的……
亮点批注
“子孙满堂”的鲜红横批与眼前过年时的冷冷清清对比鲜明,不禁令人黯然神伤。
【名师总评】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先写小时候在外婆家过春节的热闹情景,再写长大后一个人陪着外公外婆过春节的落寞情景,前后对比,写出了当代社会中年人生活的艰辛和老年人生活的孤独,以及传统“年味”的渐行渐远。文章情感真挚,语言连贯,是一篇优秀的习作。
示例:
节日
仍记当初好风景,应是故人拾梦来。
——题记
于室苦学,半掩门扉,闻厅堂稚儿欢声笑语,清脆如铃,是节日喧闹而美好的声音。
夜,天生异象,突有惊雷,我从梦中惊醒,抬手打帘向外瞧了瞧,是一场春雨。似乎要发生什么,我想。也许是为了验证我的想法,手机响起,在寂静的夜中分外响亮,我还迷糊着,没急着接电话,只是在想,为何如此安静?哦!母亲临近生产,昨儿就连同父亲一起去了医院。电话还在响,我好似才听见,没有细看,接了起来。
“你多了个弟弟,”是父亲的嗓音,“……我过去瞧瞧吧?”“嗯。”父亲匆匆的挂了电话,我似乎听见那头有细微的、稚嫩的啼哭声。定了定神,我下床穿了件衣服,出门,打车,去医院。

凌晨三点,车最少的时候,我在外面站了好久好久才等来车,等我到了医院,母亲已经躺在病房了。我暗暗松了一口气,目光转向一旁的婴孩。他睡着,几卷稀短的发贴在额上,巴掌大的脸晕染了绯红,不大好看,确可爱极了,手很小,手掌蜷起来只能握住我的一根手指,软软的。我总觉着很熟悉,可这孩子分明刚出生,我弯了眼眸,也好,全当故人来相处。
时光匆匆,一年又一年,我看着他从一个团子长成一个肉球,又从一个肉球长成一个粉雕玉琢的孩童。我看着他能坐,学爬,会走,敢跑。我看着他会微笑,会笑出声,会大笑。
我看着他慢慢长大,每天都像过节一般欢喜。
他渐渐的大了,从懵懂无知的婴儿成长为能读书的孩童,有些时候固然讨人烦的很,到底是男孩子,讨狗嫌的年纪,我也就不再计较。
节日
金阳暖暖,投射出一室静谧,轻启窗帘,钻进屋里的风儿,携来幽幽粽香,又是一年端午节!不由得勾起我的绵绵思绪,似青烟般随风远去,飘向那个粽香淡淡、节味浓浓的午后。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父母和我终于来到了位于旅顺的奶奶家。一进大门,扑鼻的饭香直冲鼻腔,顿时让早已饥肠辘辘的我精神一振。例行公事地和迎在门口的爷爷打了声招呼,我便奔向餐桌,操起筷子,迫不及待地大口吃起来,狼吞虎咽了好一阵子。
当我把目光从各色美食中“拔”出来时,恰巧瞥见被我忽视了很久的奶奶正满头大汗地在厨房中煮着粽子。
升腾的水蒸气带着灼热的温度扑向她的面颊,额头上、鼻尖上,那细密的水珠也不知是水还是汗,在阳光的映衬下,分外耀眼。她的一头白发如银似雪,散发着柔柔的光。那光,应是她对儿孙堪比清泉般细腻、无私又源远流长的爱吧!她满脸的皱纹是无情岁月留下的痕迹,她微微颤抖的双手布满了老茧。原来奶奶已经这般苍老,可她现在这般辛苦又是为了谁呢?
想到这儿,我的双眸不禁泪光涟涟。忽然,眼前出现一个盛着还冒着热气的粽子的白瓷盘,托着它的是一双瘦削的手。抬头,眸光流转,竟见奶奶的脸。她慈祥的目光中盈满无尽的爱意,微笑着说:“尝尝吧,奶奶自己包的,烫啊,小点儿口吃!”我微微颔首,见她枯瘦的手灵巧地剥开粽叶,将莹白如玉的粽子放入我碗中。刹那间,幽幽粽香沁人心脾。夹下一小块,再蘸点儿糖,放入口中,淡雅的清香与浅浅的甜蜜萦绕心头,弥久不散……
“奶奶又托人捎来粽子了,快来吃吧!”妈妈的召唤将我从回忆中唤醒。望着桌子上一个个翠衣紧裹的粽子,嗅着渐渐氤氲开的淡淡粽香,想象着咬上一口后唇齿间那化不开的香,我不禁抿嘴一笑。这般清香甜美、回味悠长的味道,若没有浸透奶奶满满的爱,怎能散发出如此令人难忘的节日的味道呢?
我终于明白:节日的味道,其实是亲情的味道;节日的味道,是无论走到哪里也忘不了的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