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准确而流畅地朗读和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
难点: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其学说对后世儒者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权夺利;统治者是贪图享乐,人民是苦不堪言。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孟子》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共七篇。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知识链接
正确标注红字部分读音(听写本)。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田地。
选拔、任用。
捣土用的杵。
狱官。
集市。
责任,使命。
使动用法,使……劳累。
使动用法,使……饥饿。
使动用法,使……痛苦。
财资缺乏。
违背。
扰乱。
同“增”。
兴起,指被任用。
【译文】舜从田地耕作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中被任用,管夷吾从狱官手中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赎回而用为相。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是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用(这样的途径)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长他尚未具备的能力。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
常常犯错误。
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征验、表现。
显露、流露。
了解、明白。
指在国内。
同“弼”,辅佐。
指在国外。
匹敌、相当。
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
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译文】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的外来祸患,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常处忧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文章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章第1段列举的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修辞与作用)列举这些事例的目的是什么?
第1段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运用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这段话旨在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的道理。
诵读下面的这段话,说说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需要经受怎样的磨炼。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除了艰苦的环境造就人才,还有哪些因素造就人才?
个人主观因素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对一个国家来说国家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正面
反面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列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理解: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举例:
《长津湖》
学后感悟
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容易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丧失斗志。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要乐观地面对它们,咬紧牙关,迎难而上,这样才能抵达胜利的彼岸。
任意选取上述图片内容,结合文章主题,写出自己的感悟。(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