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 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5 19:3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已经失去了战略防御能力,但仍有204万兵力据守长江以南,并借“和谈”烟幕,构筑长江防线,企图依托长江天堑,与人民解放军隔江对峙。中共中央早已洞悉国民党政府的意图,组织百万大军逼近长江,分东、中、西三个军团,做好了渡江准备。
1949年4月20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开始。
新课导入
1 消息二则
1.了解消息的要素以及结构,理清文章内容、层次。
2.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3.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的情感和立场。
学习目标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作者简介
定义:又称消息,是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与传播信息的一种文体。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新 闻
文体知识
背景: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
结语:是新闻的结尾。
结构
标题:引题、主题、副题。
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
主体:消息的主干部分。
背景和结语常暗含在主体里,不是每一篇新闻都有。
溃退( ) 泄气( )
督战( ) 要塞( )
摧枯拉朽( ) 锐不可当( )
xiè

sài
cuī
dāng
kuì
字音识记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摧枯拉朽】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
迅速摧毁。
词语积累
读标题
从标题中你能够获取哪些信息?(提示:找六要素)
何人:
何事:
我三十万大军
胜利南渡长江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课文解读
读导语
二十一日
长江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大约三十万人
渡过长江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导语交代了哪些信息?和标题相比,包含的要素更多还是更少?
标题和导语都概括了消息内容,但是标题更简洁,导语更详细。
读标题·读导语
找到标题和导语里表述相同内容的词语,分析标题和导语的语言特点。
我三十万 军
英勇的
人民解放军
大约
三十万人
南渡长江
渡过长江

简洁
醒目
胜利
准确
读主体
1.主体是否有导语未交待的要素?相同要素的表述有何不同?体现了主体部分的什么特点?
交代了六要素的“如何”,即事情具体的发展。
对“何时”“何地”的介绍更加详细,而且描写了战争场景。
特点:主体要素更完整,表述更详细。
整篇消息缺了哪一个要素?为什么不交代这个要素?
何故
因为国民政府的倒行逆施、玩弄阴谋天下人皆知。
2.细读下面对战争场面的描写,结合具体用词,赏析其表达效果,分析作者的语言风格。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经营了三个半月”与“摧枯拉朽”形成强烈对比,三个四字词语连用写出了敌军溃退之势,反衬出我军的英勇,而且暗含讽刺。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万船”“直取”写出我军的气势与英勇;
“不到”“即已”写出我军的进展神速和敌军的不堪一击;
“突破”“占领”用词准确,“现正向”凝练有力,“进击”用词典雅、准确,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军的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迅速,战果辉煌。
这段话表现了作者对我军英勇善战的赞扬、胜利的喜悦和取得最终胜利的自信。
读结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展现人民解放军的战斗意志和战斗目标,含而不露地对整个战役的走向做了预判。
电头有什么作用?
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标注时间,体现了新闻及时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