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1-3单元测试卷B
基础知识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 督战dū 遗嘱yí 镌刻juān 屏息敛气bǐng
B 业已yǐ 杀戮lù 遁形dùn 振聋发聩 kuì
C 翘首qiào 劳碌lù 滞留zhì 正襟危坐jīn
D 轻盈yíng 胆怯qiè 吹嘘xū 藏污纳垢gòu
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沥青 崎岖 脸颊 诚惶诚恐
B 尉勉 私塾 妄图 藏污纳垢
C 篡改 初忠 咆哮 气宇轩昂
D 凌空 颁发 粗造 精疲力尽
3.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
B 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
C 伐木工人们用新型设备锯木头,巨大的齿轮几分钟就锯下一棵生长数十年的大树,真是入木三分。
D.照片中的朱一龙身穿深色西服套装,无论是正襟危坐,还是笑意盈盈,都是那么温文尔雅。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2020年7月4日,随着林丹的退役,给国际羽坛“四大天王”的时代正式画上句号。
B.“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受到中小学生喜爱的原因,是因为其形式新颖,内涵丰富。
C.羊城中学举办与策划的经典诗文朗诵活动,对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着积极作用。
D.接近八成的受访市民认为,我市老旧小区微改造改善了社区环境,提升了生活品质。
5.在文中四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逆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坚持不懈。逆境人人都可能遇到,一些人在逆境中消沉,另一些人却以此为机遇,砥砺磨炼,最终“鱼化为龙”。逆境中“读书破万卷”,因为外界的压力,也因为内心的苦闷,常常会获得不一般的感受,甚至得到对人生豁然开朗的认识。( ),( ).( ),( )。逆境中“读书破万卷”,可以帮助我们驱散心里积压的阴霾,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①司马迁惨遭宫刑,仍持之以恒地博览群书,从而成就了《史记》这一伟大著作
②古今中外,在逆境中坚持读书学习而成就伟业的不乏其人
③海伦·凯勒失聪失明,却凭借超乎常人的毅力,坚持“读书破万卷”,学会了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把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传奇人物
④在这些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水滴石穿”的韧性
A.④③①② B.④①③②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6,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的作者是朱德,本文节选自《朱德选集》,朱德,字玉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B《列夫托 尔斯泰》作者是匈牙利作家茨威格,本文节选自《三作家》。我们学过他的作品《伟大的悲剧》。
C《答谢中书书》选自《魏书》,作者郦道元,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D 《钱塘湖春行》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
填空题
甲
他面容瘦削,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乙
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
7. 根据以上文段信息,写出选段中两位人物的姓名。
(甲)_ __ (乙)__ _
8.上面两段文字节选自( )。
9. 关于这部名著,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本书又名《西行漫记》,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 斯诺。
B.本书是一部向世界介绍、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
C.本书是按照作者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D.本书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作品,没有体现作者的倾向性。
10.名句默写
(1)( ),狐兔翔我宇。《梁甫行》--曹植
(2)《野望》中描写秋色一片的句子是( ),( )。
(3)(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4)( ),志在千里。---《龟虽寿》
(5)《与朱元思书》中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句子:( ),( )。
三、现代文阅读理解
回忆我的母亲(节选)
朱 德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一九○○)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特别是乙未(一八九五)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一九○五)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
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从宣统元年(一九○九)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一九一九)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
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11.试概括文中母亲的人物形象。
12.选文所写母亲给我的深远的影响,可用三句话概括,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
②
③
13.文中画线的“创造了”和“创造着”的位置是否可以互换,为什么?
14.我国自古以来有许多著名的母亲教子故事,你能举出一个吗?试用你的眼光评价一下朱德的母亲的教子方式。
儿 女
①朋友们说我关心儿女。我对于儿女的确关心,在独居中更常有悬念的时候。我的儿女都是孩子们,最年长的不过九岁,所以我对于儿女的关心与悬念中,有一部分是对于孩子们--普天下的孩子们--的关心与悬念。他们成人以后我对他们怎样?现在自己也不能晓得,但可推知其一定与现在不同,因为不复含有那种加味了。
②回想过去四个月的悠闲宁静的独居生活,在我也颇觉得可恋,又可感谢。然而一旦回到乡的平屋里,被围在一群儿女的中间的时候,我又不禁自伤了。因为我那种生活,或枯坐默想,或钻研搜求,或敷衍,应酬,比较起他们的天真、健全、活跃的生活来,明明是病的,残废的。
③有一个炎夏的下午,我回到家中了。第二天的傍晚,我领了四个孩子--九岁的阿宝、七岁的软软、五岁的瞻瞻、三岁的阿韦--到小院中的槐荫下,坐在地上吃西瓜。夕暮的紫色中,炎阳的红味渐渐消减,凉夜的青味渐渐加浓起来。微风吹动孩子们的细丝一般的头发,身体上汗气已经全消,百感畅快的时候,孩子们似乎已经充溢着生的欢喜,非发泄不可了。A.最初是三岁的孩子的音乐的表现,他满足之余,笑嘻嘻摇摆着身子,口中一面嚼西瓜,一面发出一种像花猫偷食时候的“ngam ngam”的声音来。这音乐的表现立刻唤起了五岁的瞻瞻的共鸣,他接着发表他的诗:“瞻瞻吃西瓜,宝姊姊吃西瓜,软软吃西瓜,阿韦吃西瓜。”这诗的表现又立刻引起了七岁与九岁的孩子的散文的、数学的兴味:他们立刻把瞻瞻的诗句的意义归纳起来,报告其结果:“四个人吃四块西瓜。”
④于是我就做了评判者,在自己心中批判他们的作品。我觉得三岁的阿韦的音乐的表现最为深刻而完全,最能全般表出他的欢喜的感情。五岁的瞻瞻把这欢喜的感情翻译为(他的)诗,已打了一个折扣;然尚带着节奏与旋律的分子,犹有活跃的生命流露着。至于软软与阿宝的散文的、数学的、概念的表现,比较起来更肤浅一层。然而看他们的态度,全部精神没入在吃西瓜的一事中,其明慧的心眼,比大人们所见的完全得多。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斫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我实在不敢受他们“父亲”的称呼,倘然“父亲”是尊崇的。
⑤我在平屋的南窗下暂设一张小桌子,上面按照一定的秩序而布置着稿纸、信箧、笔砚、墨水瓶、浆糊瓶、时表和茶盘等,不喜欢别人来任意移动,这是我独居时的惯癖。我--我们大人--平常的举止,总是细心、端详,斯文。例如磨墨,放笔,倒茶等,都小心从事,故桌上的布置每日依然,不致破坏或扰乱。因为我的手足的筋觉已经由于屡受物理的教训而深深地养成一种谨惕的惯性了。然而孩子们一爬到我的案上,就捣乱我的秩序,破坏我的桌上的构图,毁损我的器物。他们拿起自来水笔来一挥,洒了一桌子又一衣襟的墨水点;又把笔尖蘸在浆糊瓶里。他们用劲拔开毛笔的铜笔套,手背撞翻茶壶,壶盖打碎在地板上……这在当时实在使我不耐烦,我不免哼喝他们,夺脱他们手里的东西,甚至批他们的小颊。B.然而我立刻后悔:哼喝之后立刻继之以笑,夺了之后立刻加倍奉还,批颊的手在中途软却,终于变批为抚。
⑥我与他们(现在)完全是异世界的人,他们比我聪明、健全得多;然而他们又是我所生的儿女。这是何等奇妙的关系!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节选自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15.本文通过叙写哪两件事,表达了作者对待儿女的深情厚谊。
16.朱自清说丰子恺写孩子的文章真是“蔼然仁者(和善、充满慈爱之心的人)之言”,请你从文中画横线的 A、B两处中任选一处进行品析,说说“蔼然仁者”之意是如何体现的。
17.第⑥段中“我与他们(现在)完全是异世界的人,他们比我聪明、健全得多”,括号中“现在”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18.联系全文,探究丰子恺在散文《儿女》中体现的儿童观。
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段文字,完成各题。
文段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取材于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文段二
故彰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①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被径②。“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③,悟衷散赏④。
(取材于吴均《与施从事书》)
[注]①企水:口渴思饮。②春罗被径:春草覆盖着小路。③荡累颐物:消除疲劳,怡养性情。④悟衷散赏:心有所悟,自由欣赏。
19.请为下列句子断句,限两处。
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
20.翻译下列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绿嶂百重,清川万转。
21. “山水”在中国文人笔下颇有意蕴,两段文字通过描绘山水美景都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文段二中哪两句礼赞了山水的作用?
五、作文
请以《______老了!》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填写在横线处,补全作文题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
八年级上册1-3单元测试卷B答案
一、基础知识
1. C 2. A 3. C 4 D 5.C 6.A
二填空题
7. 根据以上文段信息,写出选段中两位人物的姓名。
(甲)_毛泽东__ (乙)__周恩来_
8.上面两段文字节选自( 《红星照耀中国》 )
9. 关于这部名著,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D )
10.名句默写
(1)(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梁甫行》--曹植
(2)《野望》中描写秋色一片的句子是( 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
(3)(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龟虽寿》
(5)《与朱元思书》中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句子:(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三、现代文阅读理解
正确答案:
11.勤劳简朴 宽厚仁慈 坚忍顽强
12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母亲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13.不能互换,创造了表明的是过去的成果,创造着表明中国人民还在努力奋斗,是正在进行的事情。
14.岳母刺字;朱德母亲对孩子的管教不仅在语言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行动上,处处为孩子们作表率,让孩子们从她身上学到了做人的美德,养成了勤劳俭朴的习惯,她的这种教子方式是非常正确的。
15①评判(欣赏、观察)孩子们吃西瓜时的言行 ②原谅(理解)孩子们对“我”书桌的捣乱
16示例一:A 正因为丰子恺热爱孩子,所以他以欣赏者兼评判者的眼光审视眼前的情景,体味到这般的童心与童趣。他用生动童趣的语言再现三岁孩子吃西瓜时活泼可爱的细节,以及贴近五岁孩子的内心,认为瞻瞻即兴说的话是“诗”。
示例二:B 面对孩子们的捣乱行为,尽管丰子恺也有骂孩子、打孩子的冲动,但立即感到后悔并安抚孩子。从“立刻”“加倍奉还”“软却”“抚”等词语可以看出他对孩子们天性的理解,对童心的呵护(他的爱怜之情、理解之心)。
17一是对孩子此时拥有的童真的赞美。作者认为自己与孩子们生活在两种精神世界中,他生活在世俗社会中,身不由己,性格被扭曲了,而孩子们还保持着童真,所以“现在”的他们“比我聪明、健全得多”。二是担忧将来童真的消逝。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今后在岁月的消磨中可能也会失去率真自由,变得虚伪世故,所以只能说明是“现在”的“他们”。
18①丰子恺把儿童与天上的神明、星辰、人间的艺术视作他心中的“四事”。在他看来,儿童具有理想的人格,是“真、善、美”的化身,是属于不同于成人的世界的精灵。
②丰子恺认为儿童的健全是天赋的,不是后天培养的,甚至这种天赋会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失去,以致儿童长大后就离开了他们的黄金时代,成长为可悲的成人。
③丰子恺认为“天地间最健全者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儿童因为涉世未深,眼睛明净,他们看待人生,看待社会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
19.请为下列句子断句,限两处。
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
答案: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
20.翻译下列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2)绿嶂百重,清川万转。
青翠的山峦层层叠叠,流水千折百回
21. “山水”在中国文人笔下颇有意蕴。两段文字通过描绘山水美景都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文段二中哪两句礼赞了山水的作用?
①对自然美景(祖国山河)的赞美与热爱 ②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