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2022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新课标要求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白杨礼赞》这篇文章特别适合朗读,它语言精准,文质兼美,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其魅力经久不衰,应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蕴含的激情与豪情,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
教材分析
《白杨礼赞》是人们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八年级上册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传统课文,写于 1941年 3 月,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课文是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思路都很清晰易懂,至于政治背景,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学习本文主要进行散文欣赏,着重赏析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八年级学生已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所了解。《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巨大帮助的。语感是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悟力,是实际运用语言的文字的一种基本能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将采取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理清文章的抒情线索。
3、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难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树是自然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写了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写了梅的风韵。今天,我们跟随茅盾先生去领略一下白杨的健美。
1、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921年他与郑振铎、叶圣陶等组织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文化部长。在他逝世后遵其遗嘱将其捐献的 25万元设立了中国长篇小说创作奖。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林家铺子》;《霜叶红似二月花》
2、文题理解何为“礼赞”?赞:赞美礼:崇敬礼赞: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的朗读录音,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学生回答:
第 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 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 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2.在这些句子中,你发现了什么?
明确:都有“不平凡”
三、合作探究
1.白杨树”不平凡”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 生长环境不平凡:作者写到了黄土高原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就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外部形态不平凡:
①树干: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②枝桠:一律向上,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
③叶子:片片向上,没有斜生倒垂。
内在精神不平凡:
①倔强挺立。
②努力向上。
③参天耸立。
④不折不挠。
⑤在风雪的压迫下。
⑥对抗着西北风。
小结:这几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作者为什么突然想起赞美白杨树呢?为什么对白杨树产生崇敬之情呢?这与本文的写作背景有关。
2.写作背景1940年前后,延安抗日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战斗,多次粉碎敌伪的“扫荡”。这一年,茅盾应朱德同志之邀来到延安。他耳闻目睹延安抗日军民的生活和革命精神,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远大的前途。当他在西北高原上看到“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地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时,他似乎找到了一种感情的寄托,对白杨产生了特殊的情感。他把对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深挚感情全部倾注在白杨树身上了,《白杨礼赞》应运而生。
四、深层探究
1.什么是象征?
明确: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手法叫象征。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2.白杨树和北方农民、哨兵、抗日精神和意志有什么相似点呢?
明确:白杨树和北方农民的相似点:朴质、严肃
坚强不屈白杨树和哨兵的相似点:坚强不屈 傲然挺立
白杨树和抗日精神和意志的相似点:靠紧团结 力求上进
五、达标测试(见下面的评测练习)
同学们既然理解了作者的情感,那请你在文章找处一段你喜欢的文章,有感情的把它读出来,先在小组内展示,然后小组推出优胜者在班内展示。
六、推荐阅读丰子恺的《杨柳》
结语:同学们,一篇优秀的散文,就如一幅无形的画,又恰似一首读不尽的诗,茅盾先生的散文达到了如诗如画的艺术境界。白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今天,你们都是祖国的小白杨,愿你们能像白杨一样在神州大地上茁壮成长。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生长环境(欲扬先抑)
礼赞——树不平凡 外部形态 不平凡人——礼赞
精神气质(对比象征)
评测练习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绿波( ) (2)潜( )滋暗长
(3)刹( )那间 (4)晕( )圈
2.解释加粗的词在文中的含义。
(1)婆娑的姿态___________________
(2)树中的好女子___________________
(3)树中的伟丈夫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课文原句填空。
(1)白杨树象征了___________________,尤其象征了___________________。
(2)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1)白杨树生存环境的不平凡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杨树自身的不平凡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杨树内在的不平凡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5.加粗词“坦荡如砥”形容的对象是高原的___________________(空旷、辽阔、平坦)。
6.第二段描写高原的景色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7.画线的两句话中破折号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8.你怎样理解第三段?“普通”和“不平凡”这两者在文中是怎样统一起来的?
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作者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方面,说出欣赏的理由;作者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在写白杨树的外部形态时,具体从几个方面去写的,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想一想四个排比反问句的含义是什么 白杨树象征什么 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总体来说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已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