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作为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它被喻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百科全书”。
B.作者先在百家坪见到了毛泽东,之后在毛泽东的安排下,作者在苏区临时首都保安采访到了周恩来并搜集到相关资料。
C.书中对毛泽东的描述最为详尽,文中写到,他在生活上是一个很随意很幽默的人,他甚至当着作者的面抓虱子,让人实在为他的不拘小节而感到惊叹。
D.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答案】B
【详解】B.在《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第三篇《在保安》中作者写在苏区临时首都保安见到毛泽东;在《红星照耀中国》的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中写在安塞县的百家坪采访到了周恩来并搜集到相关资料。选项中“作者先在百家坪见到了毛泽东,之后在毛泽东的安排下,作者在苏区临时首都保安采访到了周恩来并搜集到相关资料”表述错误;
故选B。
2.请指出《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他”的描述与人物姓名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他以征收烟税获得资金来源,但不强抢老百姓。他禁止士兵吸食鸦片,士兵们总是把枪擦得锃亮。(朱德)
B.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周恩来)
C.他到汉口重掌东北军的统率权,尽管他过去犯有错误,他的部下仍旧热烈地欢迎他回来,由此可见他人望之高。(张学良)
D.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人的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毛泽东)
【答案】A
【详解】A.有误,与之相对应的人物是“贺龙”。故选A。
3.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有关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B.斯诺认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主要原因是北上抗日。
C.斯诺认为在西安事变中总司令被逮捕这一事件把中国历史引导到新的方向。
D.红军在井冈山运动时期采取的四个口号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名著内容的能力。B.斯诺认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主要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故选B。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雷家书》中,除了生活琐事,傅雷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B.《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性文本,又名《西行漫记》,是埃德加·斯诺根据他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的。
C.《儒林外史》以范进中举开篇,极力讽刺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D.《昆虫记》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科普作品,被称作“昆虫的史诗”。
【答案】C
【详解】C.《儒林外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写王冕天性聪明,不满二十岁,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贯古今,但他性情孤傲,蔑视权贵,远离富贵功名。知县来请,王冕也不赴约;朝廷征聘王冕做官,他连夜逃到会稽山隐居终老。作者以此开篇表现了作者相对才学更注重品德,寄寓了作者淡泊名利的理想追求;本项表述有误;
故选C。
5.下面关于文学名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昆虫记》是美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就的十卷本文学巨著。
B.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为了解答心中的疑惑深入延安根据地,采访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以及红军战士和根据地的老百姓。
C.《红星照耀中国》以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D.《昆虫记》具有高超的写作技巧,它行文活泼,语言诙谐,还常常以拟人的写法表现昆虫世界,读来情趣盎然。
【答案】A
【详解】昆虫学家法布尔是法国人,A错误,故选A。
二、基础知识综合
6.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他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他认为这要归因于他在少年时代在父亲的田里干过苦活,要归因于他在学校读书的刻苦时期,当时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组织斯巴达俱乐部一类的团体。他们常常饿着肚皮,到华南山林中作长途的徒步跋涉,在严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梁——这一切都是为了要锻liàn,他们自己。他们凭直觉知道,中国的来日需要他们有忍受最大的艰难困苦的能力。
(1)请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跋涉( ) 脊梁( ) 锻liàn( )
(2)下面短语的结构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少年时代 B.刻苦时期 C.志同道合 D.徒步跋涉
(3)我国传统多采用天干地支计时法,从每天的23点开始为子时,而后依次是丑、寅、卯、辰、已等。每个计时单位的名称是“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循环一次正是二十四小时。据此推算,深夜二点钟应是( )
A.丑时 B.寅时 C.卯时 D.辰时
(4)文段选自_____________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文段中的“他”是_____________(人名),从文段中可以看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答案】(1) bá jǐ 炼
(2)C
(3)A
(4) 美 毛泽东 吃苦坚韧 自强自立
【解析】(1)
跋涉:bá shè,意思是跋山蹚水。
脊梁:jǐ liáng,脊柱,比喻支撑事物的中坚力量。
锻炼:duàn liàn,通过体育运动使身体强壮,培养勇敢、机警和维护集体利益等品德。
(2)
A.少年时代,偏正短语;
B.刻苦学习,偏正短语;
C.志同道合:志向相同,道路一致。并列短语;
D.徒步跋涉:偏正短语;
故选C。
(3)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积累。
A.丑时:又称鸡鸣,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时间为凌晨1时至凌晨3时;
B.寅时:指凌晨三点到五点 ;
C.卯时: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5时至7时);
D.辰时:指的是七时至九时,别称食时;
故选A。
(4)
本题考查名著情节识记。
根据选段“他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当时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组织斯巴达俱乐部一类的团体”等内容可知,选段出自《红星照耀中国》。文段中的“他”为毛泽东。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该书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的第一手资料,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根据文段中“他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要归因于他在学校读书的刻苦时期”“他们常常饿着肚皮,到华南山林中作长途的徒步跋涉,在严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梁”等内容可知,毛泽东具备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和自强自立的可贵品质。
三、综合性学习
7.近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校隆重开展了《红星照耀中国》红色经典阅读活动。
(1)请你为此次读书活动写一句宣传语,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
(2)信仰,是人永恒的精神支柱。请你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仿照示例,结合作品具体情节,说说你从他身上汲取到什么样的精神力量。
A.毛泽东 B.朱德
【答案】(1)(1)示例:①红色铸造理想拼搏成就人生
②吟诵红色经典,涵养书香校园
③传承红色圣火共建和谐校园
④诵读红色经典唱响时代旋律详解
(2)(2)示例:周恩来为了保住苏维埃,在南方进行了多年的艰苦斗争,广州公社失败后,他转入地下活动,最终“破封锁”,到达苏区。我从他身上汲取到的是他面对困难从不低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分析】(1)
本题考查拟写标语。要抓住《红星照耀中国》主题阅读活动拟写。突出读红色经典著作的作用。如读红色经典,继承红色精神,建设和谐校园。
(2)
本题考查分析名著情节人物形象。要分析人物事件,体会人物形象。
如朱德:在南方的这些年月里,朱德指挥全军,打了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了敌人的五次大围剿,在最后一次围剿中,他面对的敌人,其技术上的进攻力量(包括重炮、飞机和机械化部队)估计超过他自己的部队八倍至九倍,资源超过他许多许多倍。不论如何估计他的胜败,必须承认,就战术的独创性、部队的机动性和作战的多样性而言,他再三证明自己胜过派来打他的任何一个将领,而且无疑建立了中国革命化军队在游击战中的不可轻侮的战斗力 。从他身上学到要有应变能力,善于作战。
如贺龙,从《红星照耀中国》中对贺龙的有关描写句子:①贺龙身材魁梧,像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年过半百,还是非常健壮。②贺龙非常喜欢马。③他生性暴躁,却又十分谦逊。④他忠实于共产党,从未破坏党的纪律。⑤贺龙憎恶富人,这事已经成为传奇。⑥地主士绅只要听到贺龙距他们还有两百里路的消息,就要闻风逃跑,因为他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可以感受贺龙忠于革命,忠于党,英勇无畏的精神,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四、现代文阅读
8.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章中的《叛徒》一节(节选),完成下面的阅读任务单。
叛徒(节选)
①屋子里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土炕上挂的一顶蚊帐,是唯一的奢侈品。炕边摆着两只铁制的文件箱,一张木制的小方台当作办公的桌子。卫兵向他报告的时候,他正伏在桌子上看电报。
……
②他显然是中国一切人物中最稀罕的一个,他是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他的行动完全和学识及信仰相协调。他是一个学者,却转变为造反者。
③他是一个世家子弟,祖父是清代高官,父亲是声望卓著的学者,母亲也非常奇特(她读书很多,实际上还欢喜现代文学)。他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文学天才,所以周恩来似乎是注定了要做一个学者。可是,像他同一时代的许多人一样,他在民族意识觉醒的大时代中,对于文学的兴趣转变了。经过了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新文化运动开始萌芽而逐渐成长起来,周恩来也就被卷入了摇撼中国的社会革命运动。
④他进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后来升入南开大学。南开是美国教会主持的学校,他在那里学习英文并受到了“自由的”教育。他是全班的高材生,领到过三年的奖学金。不久,日本向中国提出了“二十一条”,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全国爆发起义,产生了民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运动,接着是一九二九年的学生运动。周恩来因为是学生领袖,在天津被捕,监禁一年。和他同时被捕入狱的爱国青年很多,其中有一个是天津女子师范的学生,思想激进,她现在是周的妻子和同志。
⑤周恩来被释放以后,到法国去读书。他为战后共产主义所影响,在巴黎帮着组织中国共产主义小组,同时在中国的共产党也成立了,所以他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他在巴黎读了两年书,到英国去了几个月,又回到法国,然后在德国读了二年书。一九二四年,他回到中国,已经是一个著名的革命组织者,他马上到广东去赞助孙中山,那时孙中山正在写中国共产党及苏联合作,准备北伐。
⑥二十六岁的周恩来,成为广州政治生活中的领导人物,他是著名的黄埔军校的秘书;是加伦将军的亲信(那时加伦将军是黄埔军校的首席顾问,现在他是苏联远东红军的总司令)。黄埔的校长蒋介石虽把周视为眼中钉,但因为他在激进的学生间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不得不委他做军校的政治部主任。
……
⑦当蒋介石实行“清党”时,名单上的第一个就是这个有危险性的青年。蒋介石知道,周恩来固然能够给予他以胜利,却也能够使他失败的啊。于是,周恩来就开始了从国民党势力下逃亡的生活,成为第三次革命——擎起了红旗的革命…——的领袖……
⑧周给我的印象是:具着冷静的、合理的和实际的头脑。最近九年来,国民党的宣传以种种侮蔑中伤加于中国共产党,把他们形容为“无知的强盗”“匪徒”等等,可是,周的温文的谈吐,却和国民党的宣传完全不同。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胡念之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纪实类文学作品阅读任务单
阅读方法 阅读任务
1.梳理书中事实的原因结果、发展脉络。 2.找到作者在文字中传达的言外之意。 3.从书中获得人生启迪,指导自己的成长之路。 (1)任务一:结合具体内容,说说选文中的周恩来有哪几次反叛的经历。
(2)任务二:选文第一段传达出作者怎样的“言外之意”?
(3)任务三:除了周恩来,全书还有不少“叛逆”。请从目录(摘选)的划横线处挑选一个“叛徒”,仿照所给示例,谈谈你对这个“叛徒”的理解。
(1)任务一:结合具体内容,说说选文中的周恩来有哪几次反叛的经历。
(2)选文第一段传达出作者怎样的“言外之意”?
(3)除了周恩来,全书还有不少“叛逆”。回忆原著,回忆书中类似的“叛徒”,谈谈你对这个“叛徒”的理解。
【答案】(1)第一次,在民族觉醒的大时代中,周恩来没有走做学者的道路,投身社会革命运动。第二次,一九二九年的学生运动,周恩来作为学生领袖参加了民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运动。第三次,当蒋介石实行“清党”时,周恩来就开始了从国民党势力下逃亡的生活。
(2)第一段写出周恩来住所的陈设简单,表现出周恩来生活简朴和专注于工作的特点。
(3)示例:在这里“叛徒”有特殊含义,属于贬词褒用。朱德是一个“叛徒”,因为他本来于云南讲武堂毕业,是著名将领蔡锷的军官,但是他阅读有关俄国革命的书籍后,为自己寻找新的革命出路,放弃荣华富贵毅然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
【解析】(1)
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
根据第③段“他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文学天才,所以周恩来似乎是注定了要做一个学者。可是,像他同一时代的许多人一样,他在民族意识觉醒的大时代中,对于文学的兴趣转变了。经过了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新文化运动开始萌芽而逐渐成长起来,周恩来也就被卷入了摇撼中国的社会革命运动”可概括反叛的经历为:在民族觉醒的大时代中,周恩来没有做学者,积极投身社会革命运动;
根据第④段“接着是一九二九年的学生运动。周恩来因为是学生领袖,在天津被捕,监禁一年”可概括反叛的经历为:1929年周恩来成为学生领袖参加民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运动;
根据第⑦段“蒋介石知道,周恩来固然能够给予他以胜利,却也能够使他失败的啊。于是,周恩来就开始了从国民党势力下逃亡的生活,成为第三次革命——擎起了红旗的革命……——的领袖……”可概括反叛的经历为:周恩来在蒋介石实行“清党”时开始了从国民党势力下逃亡的生活。
(2)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第①段“屋子里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土炕上挂的一顶蚊帐,是唯一的奢侈品”,通过展现周恩来住所陈设的简单来凸显周恩来生活的朴素;
第①段“卫兵向他报告的时候,他正伏在桌子上看电报”,表现了周恩来工作很专注。
(3)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根据名著原文,选择一个有“叛逆”经历的人物,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举例恰当、语言通顺即可。
含义:“叛徒”指背叛自己阶级利益的人,在此是贬词褒用。示例:徐海东是一个“叛徒”,因为他本来先加入了国民党军队,但是他站在国民党军队激进派一边,不得不逃亡,在这些学生的宣传影响下成了共产党员,在黄陂开始建立党支部,组织湖北省第一支“工农军队”。
阅读下面二则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材料二
①但是大家都告诉我,朱德貌不惊人——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这是大家常用的话),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他已年过半百,也许已有五十三四岁,究竟多大,谁也不知道——但是李长林笑着告诉我,就他所记得而言,他每次总说五十六了。这好像是他爱说的一个小小的笑话。李长林认为,他同现在这位夫人结婚后就不再记年龄了。这位夫人是个骨骼粗壮的农村姑娘,枪法高明,骑术高超,自己领导过一支游击队,把受伤战士背在身上,大手大足像个男人,身体壮实,作战勇敢。
②朱德爱护他的部下是天下闻名的。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不厌”。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而且也常常这样做。朱德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③“我认为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当别人请他的妻子康克清谈一谈她认为她的丈夫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性格时,她说道,“其次,他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他喜欢跟一般战斗员生活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④我没有会见朱德的好运气,因为当他到达陕北的时候,我已经离开了。幸运的是朱德马上就被全世界作家所注意,我现在竟有机缘得到一些最近的材料。“西安事变”以后,就有人到苏区去访问,韦尔斯女士是第二个会见中国红军领袖的外国人,康克清上面这番话就是对她说的。下面简述的朱德自传,是朱德亲口对韦尔斯女士说的,这改正了过去许多不确的记载。它里边没有富有戏剧性的叙述,这对于朱德是不公平的。正如韦尔斯女士所说,“朱德决不会写出一部自传,因为他以为自己个人不能离开他的工作而存在。”但作为他的生涯的真实记载,下面的自传仍有无限的价值。
⑤朱德这样叙述他一生的经历:“我于一八八六年生在四川仪陇县一个叫马鞍场的村子里。我家是穷苦的佃农。为着一家二十口的生活,我们租了二十亩田。我六岁时,进了一个丁姓地主的私塾。他要我缴学费,而且待我很坏,好像这是慈善事业似的。我在家里吃饭睡觉,每天走三里路上学。放学后,我干各种活,如挑水、看牛等等。我在这家私塾里读了三年书……”
⑥反正朱德不是圣人,但是在他的自己人中间,在穷人——毕竟他们占中国人民的绝大多数——中间,他是个深受爱戴的人,他在一段的时间内,曾经高举解放的火炬,在那些为中国的人权自由而斗争的人中间,他的名字已经永垂不朽。
(节选自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9.材料一中朱德感谢母亲教给他革命的意志,这种意志在红军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请阅读材料二,依据《红星照耀中国》相关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人物 事件 相关品质
朱德 (1) (2)
贺龙 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管理部队很有方法。 有勇有谋
10.白求恩在致友人信中说:“下决心来中国抗战就是因为读了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美国学者休梅克说:“感谢埃德加。斯诺,感谢他出了一本‘题目正确、内容正确、出版时间也正确的书’。”结合二则材料,你怎么理解“题目正确、内容正确、出版时间也正确”?
【答案】9.示例:(1)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2)生活俭朴,与部下同甘共苦; 10.题目正确:该书明确宣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内容正确:该书客观真实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世人了解到红色中国和红色将领们的真实生活面貌(如材料中的朱德)。
出版时间正确:该书出版时,抗日战争完全爆发,激励了很多外国友人,如白求恩等,来到中国,帮助中国,以中国为家,同时也团结了广大抗日力量。
【解析】9.本题考查内容概括与人物形象。
根据第②段“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可知,朱德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可见其生活俭朴,能够与部下同甘共苦。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题目正确:《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文题中的“红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照耀中国”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必将胜利。
内容正确:材料二节选自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第②段写朱德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他们同甘共苦,朱德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会将自己的马给走累了的同志骑;第③段写朱德妻子对朱德的评价;第⑤段写朱德自述的内容。真实而具体的记叙了朱德的情况,以小见大,该书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世人了解到红色中国和红色将领们的真实生活面貌。
出版时间正确:《红星照耀中国》于1937年10月在伦敦首次出版,于1938年2月首次出版中文版,该书出版时,抗日战争完全爆发,激励了很多外国友人,来到中国,帮助中国,如斯诺到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才有此书的出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红星照耀中国》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作为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它被喻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百科全书”。
B.作者先在百家坪见到了毛泽东,之后在毛泽东的安排下,作者在苏区临时首都保安采访到了周恩来并搜集到相关资料。
C.书中对毛泽东的描述最为详尽,文中写到,他在生活上是一个很随意很幽默的人,他甚至当着作者的面抓虱子,让人实在为他的不拘小节而感到惊叹。
D.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2.请指出《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他”的描述与人物姓名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他以征收烟税获得资金来源,但不强抢老百姓。他禁止士兵吸食鸦片,士兵们总是把枪擦得锃亮。(朱德)
B.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周恩来)
C.他到汉口重掌东北军的统率权,尽管他过去犯有错误,他的部下仍旧热烈地欢迎他回来,由此可见他人望之高。(张学良)
D.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人的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毛泽东)
3.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有关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B.斯诺认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主要原因是北上抗日。
C.斯诺认为在西安事变中总司令被逮捕这一事件把中国历史引导到新的方向。
D.红军在井冈山运动时期采取的四个口号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雷家书》中,除了生活琐事,傅雷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B.《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性文本,又名《西行漫记》,是埃德加·斯诺根据他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的。
C.《儒林外史》以范进中举开篇,极力讽刺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D.《昆虫记》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科普作品,被称作“昆虫的史诗”。
5.下面关于文学名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昆虫记》是美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就的十卷本文学巨著。
B.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为了解答心中的疑惑深入延安根据地,采访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以及红军战士和根据地的老百姓。
C.《红星照耀中国》以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D.《昆虫记》具有高超的写作技巧,它行文活泼,语言诙谐,还常常以拟人的写法表现昆虫世界,读来情趣盎然。
二、基础知识综合
6.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他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他认为这要归因于他在少年时代在父亲的田里干过苦活,要归因于他在学校读书的刻苦时期,当时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组织斯巴达俱乐部一类的团体。他们常常饿着肚皮,到华南山林中作长途的徒步跋涉,在严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梁——这一切都是为了要锻liàn,他们自己。他们凭直觉知道,中国的来日需要他们有忍受最大的艰难困苦的能力。
(1)请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跋涉( ) 脊梁( ) 锻liàn( )
(2)下面短语的结构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少年时代 B.刻苦时期 C.志同道合 D.徒步跋涉
(3)我国传统多采用天干地支计时法,从每天的23点开始为子时,而后依次是丑、寅、卯、辰、已等。每个计时单位的名称是“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循环一次正是二十四小时。据此推算,深夜二点钟应是( )
A.丑时 B.寅时 C.卯时 D.辰时
(4)文段选自_____________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文段中的“他”是_____________(人名),从文段中可以看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三、综合性学习
7.近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校隆重开展了《红星照耀中国》红色经典阅读活动。
(1)请你为此次读书活动写一句宣传语,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
(2)信仰,是人永恒的精神支柱。请你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仿照示例,结合作品具体情节,说说你从他身上汲取到什么样的精神力量。
A.毛泽东 B.朱德
四、现代文阅读
8.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章中的《叛徒》一节(节选),完成下面的阅读任务单。
叛徒(节选)
①屋子里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土炕上挂的一顶蚊帐,是唯一的奢侈品。炕边摆着两只铁制的文件箱,一张木制的小方台当作办公的桌子。卫兵向他报告的时候,他正伏在桌子上看电报。
……
②他显然是中国一切人物中最稀罕的一个,他是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他的行动完全和学识及信仰相协调。他是一个学者,却转变为造反者。
③他是一个世家子弟,祖父是清代高官,父亲是声望卓著的学者,母亲也非常奇特(她读书很多,实际上还欢喜现代文学)。他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文学天才,所以周恩来似乎是注定了要做一个学者。可是,像他同一时代的许多人一样,他在民族意识觉醒的大时代中,对于文学的兴趣转变了。经过了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新文化运动开始萌芽而逐渐成长起来,周恩来也就被卷入了摇撼中国的社会革命运动。
④他进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后来升入南开大学。南开是美国教会主持的学校,他在那里学习英文并受到了“自由的”教育。他是全班的高材生,领到过三年的奖学金。不久,日本向中国提出了“二十一条”,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全国爆发起义,产生了民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运动,接着是一九二九年的学生运动。周恩来因为是学生领袖,在天津被捕,监禁一年。和他同时被捕入狱的爱国青年很多,其中有一个是天津女子师范的学生,思想激进,她现在是周的妻子和同志。
⑤周恩来被释放以后,到法国去读书。他为战后共产主义所影响,在巴黎帮着组织中国共产主义小组,同时在中国的共产党也成立了,所以他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他在巴黎读了两年书,到英国去了几个月,又回到法国,然后在德国读了二年书。一九二四年,他回到中国,已经是一个著名的革命组织者,他马上到广东去赞助孙中山,那时孙中山正在写中国共产党及苏联合作,准备北伐。
⑥二十六岁的周恩来,成为广州政治生活中的领导人物,他是著名的黄埔军校的秘书;是加伦将军的亲信(那时加伦将军是黄埔军校的首席顾问,现在他是苏联远东红军的总司令)。黄埔的校长蒋介石虽把周视为眼中钉,但因为他在激进的学生间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不得不委他做军校的政治部主任。
……
⑦当蒋介石实行“清党”时,名单上的第一个就是这个有危险性的青年。蒋介石知道,周恩来固然能够给予他以胜利,却也能够使他失败的啊。于是,周恩来就开始了从国民党势力下逃亡的生活,成为第三次革命——擎起了红旗的革命…——的领袖……
⑧周给我的印象是:具着冷静的、合理的和实际的头脑。最近九年来,国民党的宣传以种种侮蔑中伤加于中国共产党,把他们形容为“无知的强盗”“匪徒”等等,可是,周的温文的谈吐,却和国民党的宣传完全不同。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胡念之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纪实类文学作品阅读任务单
阅读方法 阅读任务
1.梳理书中事实的原因结果、发展脉络。 2.找到作者在文字中传达的言外之意。 3.从书中获得人生启迪,指导自己的成长之路。 (1)任务一:结合具体内容,说说选文中的周恩来有哪几次反叛的经历。
(2)任务二:选文第一段传达出作者怎样的“言外之意”?
(3)任务三:除了周恩来,全书还有不少“叛逆”。请从目录(摘选)的划横线处挑选一个“叛徒”,仿照所给示例,谈谈你对这个“叛徒”的理解。
(1)任务一:结合具体内容,说说选文中的周恩来有哪几次反叛的经历。
(2)选文第一段传达出作者怎样的“言外之意”?
(3)除了周恩来,全书还有不少“叛逆”。回忆原著,回忆书中类似的“叛徒”,谈谈你对这个“叛徒”的理解。
阅读下面二则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材料二
①但是大家都告诉我,朱德貌不惊人——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这是大家常用的话),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他已年过半百,也许已有五十三四岁,究竟多大,谁也不知道——但是李长林笑着告诉我,就他所记得而言,他每次总说五十六了。这好像是他爱说的一个小小的笑话。李长林认为,他同现在这位夫人结婚后就不再记年龄了。这位夫人是个骨骼粗壮的农村姑娘,枪法高明,骑术高超,自己领导过一支游击队,把受伤战士背在身上,大手大足像个男人,身体壮实,作战勇敢。
②朱德爱护他的部下是天下闻名的。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不厌”。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而且也常常这样做。朱德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③“我认为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当别人请他的妻子康克清谈一谈她认为她的丈夫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性格时,她说道,“其次,他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他喜欢跟一般战斗员生活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④我没有会见朱德的好运气,因为当他到达陕北的时候,我已经离开了。幸运的是朱德马上就被全世界作家所注意,我现在竟有机缘得到一些最近的材料。“西安事变”以后,就有人到苏区去访问,韦尔斯女士是第二个会见中国红军领袖的外国人,康克清上面这番话就是对她说的。下面简述的朱德自传,是朱德亲口对韦尔斯女士说的,这改正了过去许多不确的记载。它里边没有富有戏剧性的叙述,这对于朱德是不公平的。正如韦尔斯女士所说,“朱德决不会写出一部自传,因为他以为自己个人不能离开他的工作而存在。”但作为他的生涯的真实记载,下面的自传仍有无限的价值。
⑤朱德这样叙述他一生的经历:“我于一八八六年生在四川仪陇县一个叫马鞍场的村子里。我家是穷苦的佃农。为着一家二十口的生活,我们租了二十亩田。我六岁时,进了一个丁姓地主的私塾。他要我缴学费,而且待我很坏,好像这是慈善事业似的。我在家里吃饭睡觉,每天走三里路上学。放学后,我干各种活,如挑水、看牛等等。我在这家私塾里读了三年书……”
⑥反正朱德不是圣人,但是在他的自己人中间,在穷人——毕竟他们占中国人民的绝大多数——中间,他是个深受爱戴的人,他在一段的时间内,曾经高举解放的火炬,在那些为中国的人权自由而斗争的人中间,他的名字已经永垂不朽。
(节选自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9.材料一中朱德感谢母亲教给他革命的意志,这种意志在红军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请阅读材料二,依据《红星照耀中国》相关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人物 事件 相关品质
朱德 (1) (2)
贺龙 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管理部队很有方法。 有勇有谋
10.白求恩在致友人信中说:“下决心来中国抗战就是因为读了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美国学者休梅克说:“感谢埃德加。斯诺,感谢他出了一本‘题目正确、内容正确、出版时间也正确的书’。”结合二则材料,你怎么理解“题目正确、内容正确、出版时间也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