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白杨礼赞 课件(共1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 白杨礼赞 课件(共1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2.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9 15:1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白杨礼赞
茅盾
一、初读课文
1.读“预习”,画出学习要点。
2.带着预习要求,默读课文,标注自然节和书后词语。
3.按预习要求读一读你所画出的有激情和有豪气的语句或语段。
4.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标题的作用。想想托物言志类散文的标题特点。
《紫藤萝瀑布》《爱莲说》《陋室铭》《一棵小桃树》
5.画出与开篇第一节意思大致相同的语段,并标上序号。说说它们的作用。
形成抒情线索;与标题形成呼应。
二、厘清结构
文章中反复歌咏的内容往往是其抒发情感的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反复的句子形成了文章的抒情线索,据此完成表格。
《白杨礼赞》结构梳理
段落 内容简述 主题概括
1 直接抒情,对白杨的赞美和崇敬 热情赞白杨
2-4 描写高原环境,交代白杨生长环境,正反对比写高原给人的感受
形神兼备绘白杨
欲扬先抑,赞美白杨树是“伟丈夫”,揭示白杨的象征意义
9 对比,直抒对白杨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白杨礼赞》结构梳理
段落 内容简述 主题概括
1 直接抒情,对白杨的赞美和崇敬 热情赞白杨
2-4 描写高原环境,交代白杨生长环境,正反对比写高原给人的感受 高原环境衬白杨(境美)
5-6 具体描写了白杨的外形和形象气质 形神兼备绘白杨(形美)
7-8 欲扬先抑,赞美白杨树是“伟丈夫”,揭示白杨的象征意义 虚抑实扬颂白杨(神美)
9 对比,直抒对白杨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鲜明对比写白杨
三、主旨理解
1.朗读第5节,思考下面问题:
(1)用//分层,说说结构特点。
(2)完成思维导图。
白杨
外形特点:
笔直、力争上游

绝无旁枝

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
微微泛出淡青色
内在特点:
2.朗读第7节。
(1)用着重号标出表明文势曲折变化的关联词,并据此分层。
(2)朗读第二层,用着重号标出四个“难道”,先把它们改成陈述句,再据此说说白杨树有哪些象征意义。四个“难道”的次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背景资料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皖南事变”,进攻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
茅盾在1938年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象征:
由抑到扬
由物及人
托物言志




第一个“难道”——由树及人,引起共鸣
第二个“难道”——显示它与北方农民之间的关系
第三个“难道”——象征抗日军民,照应第3节“哨兵”
第四个“难道”——体现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风貌
反问、排比,层层深入
象征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军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或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紧密团结的精神。
四、手法解读
1.烘托、映衬(书后习题二1)
答案示例:用烘托、映衬的手法,先写高原景象,交代白杨树生存环境,烘托出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出场蓄势、铺垫。
2.抑扬(书后习题二2)
训练:找出文中抑扬的处理,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答案示例:(1)文中有两处,一是第2节,描写高原景色感受,先是“雄壮”继而“单调”,接着猛然见到白杨的惊奇,这样欲扬先抑。二是第7节,前三句,先说白杨不算“好女子”,紧接着夸她为“伟丈夫”,这是先抑后扬。
(2)作用:一是使文势曲折变化,二是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和精神风貌,表达赞美之情。
3.对比
答案示例:第9节,把楠木和白杨形成对比,一是普通但是不平凡,二是贵族化,所代表的的人不同,前者代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一是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生长环境
外形特征
坚强不屈
朴质严肃
力求上进
干——笔直
枝——靠拢
叶——向上
皮——光滑
白杨礼赞
茅盾
力争上游(形美)
内在气质
北方农民
抗日军民
民族精神
有斗争精神(神美)
——“雄壮”“伟大”(景美)
全文结构内容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