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第三节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1.说一说,粤港澳各自发展的优势条件分别有哪些?
2.加强粤港澳之间的联系,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有哪些重要意义?
新课导入
区域认知:结合案例,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影响。
综合思维:结合案例,运用综合思维,根据具体区域的地理条件,分析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地理实践力:联系生产生活实践,正确理解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人地协调观:从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角度,理解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识,树立和谐发展的理念。
学习目标
区域联系
一
区域联系的定义:区域与区域之间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等形式的联系。
地貌
气候
水文
生物
土壤
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区域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关系: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并构成有机的自然综合体。
区域自然地理系统的联系方式: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物质和能量在区域之间的流动或转换。
生物循环
植物
微生物
环境
动物
岩石圈循环
岩浆岩
变质岩
沉积岩
岩浆
水循环
大气
大气
陆地
海洋
水汽
输送
径流
输送
降水
蒸发
降水
蒸发
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居民生产生活
制度组织
意识形态
区域人文地理系统的联系方式
通过人口流动与迁移、商品、劳务和技术专业贸易,投资、投资、金融期货产品交易,信息、通信、文化与学术交流等
突出表现: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活动
1.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至余杭(今杭州市北部),北到涿郡(今北京市以南),全长2700多千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读图1-27,完成相关任务。
(1)想一想,隋朝大运河对加强当时我国南北方之间的交流联系有哪些重要作用?
①有利于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物资运输,提高运输总量,降低运输成本;
②有利于加强南北方的人口流动,实现文化交流和融合。
(2)议一议,隋朝大运河对我国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①有利于商品的运输,加强了商业的发展,使商业的销售范围和销售量得到了提高;
②降低了运输成本,从而使商品的成本下降,加速了商品的流通;
③有利于部分人员的就业。
总体上繁荣了当时的社会经济,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有人说,该运河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北方和南方,也把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鱼米桑茶水乡文化带到了中原,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繁荣。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赞同。
活动
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秘鲁伊基托斯市位于亚马孙河南岸热带雨林区,终年高温多雨,平均海拔104米,城区周围都是河流。2018年人口43.76万,为洛雷托省省会。这里原为印第安人的一个渔村,1863年设市,为周边地区橡胶等农产品的主要集运港,对外交通主要依靠亚马孙河航运和航空。尽管距离亚马孙河河口有3700千米,但小型海轮还是可以溯流抵达。
伊基托斯的发展与橡胶有着不解之缘。20世纪初期,该市抓住发展橡胶产业的契机,迅速跻身为亚马孙地区的商业中心。“橡胶热”之后,该市经历过一段萧条时期。为了推动当地发展,秘鲁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这里实行特殊经济政策,1980年辟为自由港,约4000种商品免税进口,经济再度得以繁荣。目前该市建有炼油、木材、造纸、橡胶等工业。
活动
令人好奇的是,该市至今仍未修建高速公路和铁路与外界相连。许多伊基托斯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迈出过这座城市,难以理解外面的世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当地独特的亚马孙民居和习俗很好地保存下来。一些绘有壁画的欧式建筑,如今尚保留着当年的绰约风姿。这里热带雨林风光绚丽,旅游业兴盛。从机场到市内,熙熙攘攘的马路上,各种摩托车川流不息。游览码头停满了各种船只,可载游客去水上观光。
(1)归纳伊基托斯市的地理位置特点。
(2)橡胶产业是伊基托斯市崛起的基础,该市依托橡胶产业发展是否明智?说出你的理由。
伊基托斯市位于低纬度地区、亚马孙雨林区,终年高温多雨,平原地形,河流密布,盛产橡胶,对外交通以水运和航空为主。
不明智。
①橡胶产业属于初级加工业,利润低;
②伊基托斯市交通不便,不利于橡胶制品的运输,运费较高;
③橡胶产业技术门槛较低,不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该市为何不修建铁路和高速公路,以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彰显特色是否合理?人们称伊基托斯为“与世隔绝的天使之城”,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内涵?
合理。
①伊基托斯市西部为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难以跨越,进行道路工程建设难度大,成本高;
②东部距海遥远,且为亚马孙热带雨林区,沼泽河流密布,需要建设大量桥梁,道路建设的总投资较大,技术难度大。
(3)该市为何不修建铁路和高速公路,以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彰显特色是否合理?人们称伊基托斯为“与世隔绝的天使之城”,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内涵?
“与世隔绝”是指伊基托斯市的交通不便,与外部的联系较少;“天使之城”是指由于环境的封闭性,当地具有风俗特色的民居和异域风情的欧式建筑交相呼应,热带雨林地区的风光特色十足,游客可以依据当地具体情况选择摩托或者乘船观赏这些风光,而这座城市也将变为美不胜收的旅游胜地。
区域协调发展
二
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国家或地区内部普遍存在,国家内部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长期并存。
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案例探究
1.我国实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哪些呢?
2.阅读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的成效,总结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合作的意义?
1.我国实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哪些呢?
四大
板块
三大
战略
老少边穷
地区发展
城市群
建设
陆海
统筹
西部
开发
1
对口帮扶成效明显,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都有了明显增长。
2
西部招商引资发展较快,东西部合作不断增多,西部实际引进资金逐年上升。国家加大对西部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极大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3
在东、西部地区合作中,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选派大批优秀人才支援内地,为西部地区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4
东、西部在合作中实现了相互发展。东部企业与西部企业在合作中,在输出资金、技术、管理等的同时,也实现了与合作方的“双赢”。尤其通过合作,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2.阅读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的成效,总结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合作的意义?
活动1
1.我国在“七五”期间,依据地理位置、经济建设条件和当时的经济技术水平所存在的地区差异等,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在“十一五”期间,又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以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查阅有关资料,完成相关任务。
(1)我国从三大经济地带到四大板块经济区域的调整,其主要目的和依据是什么?
为科学反映我国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域发展政策提供依据,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发布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以及党的十六大报告的精神,将我国的经济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
(2)比较我国四大板块经济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
经济区 优势条件 限制性因素
东部 经济发达,工业化、坡镇化和教育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 矿产资源、能源缺乏
中部 承东启西,人力资源丰富 城镇化率偏低,产业层次较低
西部 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如矿产、 油气、水能、土地等) 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东北 重化工业发达,城镇化水平高 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枯竭
活动2
2.江苏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有长江、淮河流经,京杭大运河纵贯其境。历史源远流长,经济文化繁荣,教育科技发达,2016年南京市和省内12个地级市皆进入了全国百强城市行列。但总体来看,苏南发展水平较高,苏中发展水平居中,苏北发展水平较低。江苏省明确提出,加强苏南对苏中和苏北的带动,尤其是加大对苏北地区的发展投入。这些年来,江苏省修建了多条铁路和公路,尤其是徐(州)宿(迁)淮(安)盐(城)高铁、连(云港)淮(安)扬(州)镇(江)高铁的修建,大幅度增强了苏南、苏中和苏北的发展联系,显著促进了江苏省经济社会的相对均衡发展。
(1)分析苏南、苏中和苏北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2)徐宿淮盐高铁和连淮扬镇高铁的修建,对促进江苏省内区域均衡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
(1)苏南:属于长三角经济圈核心地带,受上海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交通便利,产业基础好,教育科技发达,经济发展水平高。
苏中和苏北:农业基础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空间大,土地资源丰富,可以承接苏南的产业转移。
(2)完善江苏铁路网,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快速发展;使苏北、苏中、苏南地区的交通更加便捷,加强物资与人员的流通效率。
活动3
3.俄罗斯地跨欧亚两洲,国土面积1708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以乌拉尔山脉为界,俄罗斯分为东西两大部分。阅读教材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1)俄罗斯东部与西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举例说明。
地形:俄罗斯西部是以平原为主的地区,东部地区有平原、山地和高原。
气候:俄罗斯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但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温暖湿润。
俄罗斯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多,城市密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自然资源稀缺;俄罗斯东部地区人口数量少,城市稀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自然资源丰富。
(2)从人口数量、城市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对比分析俄罗斯东部与西部的特点。
(3)俄罗斯缩小区域差异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①通过交通运输的联网,可以发展东部以电力产业为代表的能源项目;
②规范劳务移民,促进东西伯利亚和远东的经济发展;
③完善区域发展政策,培育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实现东西部协同发展。
课堂小结
区域人文地理环境联系
区域联系的突出表现
区域自然地理环境联系
区域联系
区域协调发展
意义
案例
课时对点练
基础过关
江苏省可以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主要反映区域间的
A.开放性
B.差异性
C.整体性
D.动态性
√
解析 读图可知,该图主要反映区域间的面积、人口比重差异和城镇化水平差异,体现了区域间的差异性,B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图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迁移方向是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③→①→②
解析 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由经济发达区迁移到经济欠发达区。城镇化水平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城镇化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就高。所以图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迁移方向是③→②→①,B对。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区域的规模有大有小,区域之间常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等流动。读“甲、乙两个不同区域示意图”,回答3~4题。
3.若甲、乙两区域分别对应目前我国的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则沿箭头①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
A.资金 B.劳动力
C.信息 D.观念
解析 由题干可知,箭头①是由农村地区流向城市地区,其区域间调配的是劳动力。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沿箭头②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主要是
A.矿产 B.粮食
C.工业制成品 D.技术
√
解析 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的是矿产、廉价劳动力,而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的是粮食、资金、技术和工业制成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目前,广东省区域划分为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四个板块,这对分类指导、推动各地区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体现区域特点,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各地区协调发展,有人建议根据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分为“珠三角”“沿海欠发达地区”“山区”三个板块。读图回答7~8题。
7.区域的划分应依据一定的指标,新
划分方案中的三个板块主要考虑
A.区域面积大小 B.经济发展状况
C.历史沿革差异 D.自然和交通条件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珠三角”是广东省经济发达地区,“沿海欠发达地区”和“山区”是广东省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故新的划分方案主要考虑经济发展情况。选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关于三个板块以及广东省实施的发展策略,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珠三角”板块优先发展,转变经济结构,
提升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B.“沿海欠发达地区”板块加快发展,不断
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构建沿海经济带
C.“山区”板块保护发展,以生态保护为主
形成生态屏障,发展特色经济
D.广东省内各板块发展策略不同,将导致各区域内部发展更加不平衡
解析 将广东省划分成几个板块,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各板块的优势条件,更好地推动各板块的发展,是为了缩小各板块之间的经济差异。据此选D。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能力提升
(2021·山东济宁期末)人们习惯以巫山为界把长江流域部分区域分为“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见下图)。2019年是三峡枢纽工程竣工10周年,也是我国铁路史上修建难度最大的山区铁路——宜万(湖北宜昌—重庆万州)铁路全线通车9周年。据此完成9~10题。
9.“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的划分体现了巫山
对两地
A.自然景观分异的影响 B.城市景观差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D.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
解析 巫山把图示区域划分为两部分,使两地区联系受阻,体现了巫山对两地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进入21世纪,促进“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 B.技术 C.资金 D.市场
解析 铁路等交通线路的修建使两地经济合作更加广泛,选A。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1·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期末)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等九个珠三角城市组成,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为世界第四大湾区。区域内的深圳、珠海曾经都是小村庄,并都在20世纪80年代快速发展,现已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近年来,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速铁路等投入运营,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等得到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据此完成
11~13题。
11.珠海、深圳在20世纪80年代快速发展的主要
影响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政策 D.交通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珠海、深圳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在20世纪80年代快速发展。气候、地形、交通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速铁路的建设对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的最主要影响是
A.巩固港澳国际地位
B.带动内陆地区快速发展
C.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D.提升区域的国际竞争力
√
解析 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速铁路的建设将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内的核心城市紧密连接起来,有利于提升区域的国际竞争力,D正确。
建设高铁、大桥的主要影响是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而不是巩固城市的国际地位,也不会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主要带动区域内的发展,而不是内陆地区快速发展,A、B、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现阶段,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工业化与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措施是
A.改善城市环境
B.调整产业结构
C.抵御台风灾害
D.缩小城乡差距
解析 现阶段,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工业化与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措施是调整产业结构,避免同质化发展,B正确。
改善城市环境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而非主要措施,A错。
缩小城乡差距不是进一步发展的措施,台风灾害不是制约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C、D错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2021·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2020年8月17日,我国最北的高寒高铁——哈尔滨至齐齐哈尔高铁开通运营5周年。哈齐高速铁路是一条连接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至齐齐哈尔市之间的高速铁路,是黑龙江省第一条省内城际间高速铁路,也是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三大城市增进交通连接的重要快速干道。哈齐高铁的开通促进了沿线大城市的发展,但也使沿线部分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图1为哈齐高铁部分路段以桥代路的景观图,图2为哈齐高铁线路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分析哈齐高铁部分路段建设采用以桥代路方式的原因。(8分)
答案 减少弯道,使线路趋于笔直平坦,保障列车平稳、高速运行;避免高寒地区冻土融化造成路基沉降,降低技术难度;少占用耕地,降低拆迁成本;减少养护成本,提高线路的安全性;桥面交通与地面交通互不干扰,降低运营风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分析哈齐高速铁路修建对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意义。(8分)
答案 ①哈齐高速铁路缩短哈尔滨、齐齐哈尔、
大庆与省外大、中城市的连接距离,缓解黑龙
江省的交通运输压力;
②哈齐高速铁路连接东西、沟通南北,增进省
际客货交流,加强对外联系;
③哈齐高速铁路增强哈大齐工业走廊经济辐射
带动作用,促进全省经济发展,提升黑龙江省经济竞争力;
④哈齐高速铁路建成促进产业扩散转移,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针对高铁开通后沿线部分中小城市(如泰康)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的现状,请提出解决措施。(6分)
答案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充分发挥本地区位优势(如劳动力廉价、地价较低、土地面积广等),吸引核心城市产业转移;实现与核心城市主导产业对接,推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并做好服务工作;利用与核心城市时空距离近的优势,积极引进人才,加强区域分工协作,推动信息互通和技术创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返回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