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山西省太原十六中高二生物(必修三)同步教学案: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5课时,含知识点整理)

文档属性

名称 【原创】山西省太原十六中高二生物(必修三)同步教学案: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5课时,含知识点整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3-12-03 15:53:05

文档简介

太原十六中高中高二生物新授课教学案
课题:群落的结构编号:12课时: 2时间:2013主备:刘惠珍班级:12-使用人:
【教学目标】1.识别群落,说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3.尝试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教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上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读书指导法、【教学流程】一、课前自学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叫做群落。 种群水平的研究集中于 ,包括 、 、 、 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 、 、 、 。 (二)、群落的物种结构 1、群落的物种组成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 。 ____ 称为丰富度。2、种间关系 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 ,而是 ,形成一个 。 种间关系包括 、 、 和 等。(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包括______ __和___ ____等方面。二、课中探索1、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有什么不同?2、在“竞争”关系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是什么?3、在“捕食”关系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是什么?三、练习尝试〖例1〗大.小鲈鱼高度混养.蚜虫与草.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为( )A.种内斗争.捕食.捕食 B.捕食.捕食.捕食C.种内斗争.寄生.捕食 D.捕食.寄生.捕食〖例2〗生物群落的结构在垂直方向上( )A.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有的有分层现象,有的没有分层现象C.森林中的生物有分层现象,草原上的没有分层现象D.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四、达标反馈1.水深200米的海水内的植物群落( )A.只有垂直结构 B.只有水平结构C.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有 D.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无2.长白山区,自上而下形成了不同的植物带,造成这种分层结构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A.阳光 B.水分 C.温度 D.土壤3.影响生物群落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包括( )A、光照强度 B.土壤类型 C.温度大小 D.生物种群的特征4.一个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关系很复杂,其中主要的是( )A.共生关系 B.寄生关系 C.竞争关系 D.食物关系5.生物群落空间结构的分化有利于( )A、生存竞争 B.占据空间 C.资源利用 D.生物进化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种内斗争发生在种群内 B.种间斗争发生在群落C.种群内会发生捕食关系 D.群落内会发生共生关系7.在某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C.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 D.彼此间有直接可间接的营养关系8.光是重要的生态因素,它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渤海湾沿岸不同深度的水中生长有不同的藻类,这与阳光中不同波长的光对水的穿透能力有关,下列藻类生长在最下层的是( )A.绿藻 B.褐藻 C.红藻 D.无法确定(2)我国青藏高原小麦高产的主要原因是( )A.昼夜温差大,太阳辅射强    B.CO2浓度高C.气温偏低,水分蒸发少    D.雨量充沛(3)城市的绿化地带安装了不少绿色射灯,入夜把树木照射得格外翠绿。这主要是为了( )A.增强光合作用,提高空气中的氧含量,改善城市空气质量B.减弱呼吸作用,减少空气中的CO2含量,避免引起温室效应C.促进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强空气湿度,降低城市气温,为市民带来凉爽D.营造绿色环境氛围【总结反思】 教学随想
高二生物12—1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数量特征 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2、种群的特征 迁入率和迁出率
空间特征
遗传特征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同一的整体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 “ J”型增长曲线
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理想状态)。其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
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Nt=N0 λt
(N0为起始数量, 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为年均增长率.)
②“ S”型增长曲线
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其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
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互利共生(如图甲):根瘤菌、大肠杆菌等
捕食(如图乙)
7、种间关系 竞争(如图丙):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牛)
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
寄生:蛔虫,绦虫、 虱子 蚤,病毒 菟丝子 寄生性细菌
下图依次为:互利共生 捕食 竞争
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
垂直结构 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
8、群落的空间结构:
水平结构
9、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山喷发,冰川泥
过程: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弃耕农田,火灾后的森林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太原十六中高中高二生物新授课教学案
课题:种群数量的变化编号:11课时: 2时间:2013主备:刘惠珍班级:12-使用人:
【教学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教学流程】一、课前自学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以 为横坐标,以 ____________为纵坐标,即可画出种群增长曲线。(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自然界中,理想条件下,如果以_______为横坐标,_________为纵坐标来表示,曲线大致呈 型增长。2、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t年后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____。 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 称为“S”型曲线 2、 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在自然界,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如 、 、_______、 等,因此种群的数量总是在 ;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_________ 甚至 。二、课中探索 1、种群呈“J”型增长的原因有哪些?2、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三、练习尝试〖例2 〗右图中表示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下,“小球藻分裂繁殖的细胞数量”,“鸡产蛋数量(每天产一枚)”和“竹子自然生长的高度”这三个现象与时间的关系依次是( ) A.乙.甲.丁 B.甲.丙.乙 C.丙.甲.乙 D.丁.乙.丙四、归纳小结五、达标反馈1.在右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 ) 2.右图为1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生长曲线图。试分析在曲线中哪段表示食物 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度的限制因素( )A.EF段 B.DE段 C.BD段 D.CB段 3.在什么条件下种群数量才会呈指数增长( )A.当只有食物限制时 B.在物种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开始出现不足,但还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在这里生存C.只是没有捕食者 D.只有在实验室内的实验条件下4.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生态因素对该种群的影响没有作用 B.种群的增长率保持相对稳定C.食物将不再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 D.出生率再也不会超过死亡率5.右图中的曲线1—4是在W、X、Y、Z四种条件下细菌种群的生长曲线,这四种条件是W—不断提供食物、水、氧气、除去废物 X—随着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有害物质积累 Y—随着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无毒害物质积累 Z—随着时间延续,食物耗尽,由于产生突变的结果,出现了新的菌株,它们能代替原不细菌产生的有害物质。 以下哪项的生长条件和生长曲线1.2.3.4正确配对( )A.W X Y Z B.X Y Z W C.Y Z W X D.Y X Z W6.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其种群数量变化,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先呈“S”型增长,后呈“J”型增长 B.先呈“J”形增长,后呈“S”型增长C.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保持稳定` D.K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总结反思】 教学随想
高二生物11—1太原十六中高中高二生物新授课教学案
课题:群落的演替编号:13课时: 1时间:2013主备:刘惠珍班级:12-使用人:
【教学目标】1.阐明群落的演替。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教学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读书指导法、【教学流程】一、课前自学 (一)演替的概念 演替是指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二)演替的类型 演替的类型包括 和_____ ______;前者是指 进行的演替。例如在 、 、 上进行的演替。后者是指 发生的演替。如 、 、 上进行的演替。 光裸的岩石上进行的演替的 演替。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 、 、 、 、 。(三)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 __________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四)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 __、____ __、 的关系,走__________________的道路,我国政府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二、课中探索1、光裸的岩石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三、练习尝试〖例1〗 在群落演替中,下列情况中的哪一种情况是最不可能发生的(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变化 B、物种总数起始增多,然后趋于稳定在初始阶段之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总量下降 D、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有机质总量增加〖例2 〗 关于生物演替的顶级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个阶段在环境变化以前一直持续 B.这个阶段不依赖天气C.这个阶段不断变化 D.这个阶段只有结构四、归纳小结五、达标反馈1.以下哪一项不可能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A.提高食物链中的营养级 B.提高生产力C.提高物种的多样性 D.逐渐减少有机物的贮存2.下列的哪一个序列属于初生演替的实例( )A.苔藓—地衣—草本植物 B.地衣—草本植物—苔藓C.地衣—苔藓—草本植物 D.草本植物—地衣—苔藓3.先锋植物在裸地上出现时,其空间格局常是( )A.均匀型 B.随机型 C.集群型 D.分散型4.下列哪种生物群落中的顶极植被与生长在秃石上的先锋植物最相似( )A.大松树 B.温带落叶林 C.草原 D.苔原5.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是( )A.人类活动加快演替的速度 B.人类活动会减缓演替的进行C.人类活动会使演替偏离其自然的方向 D.人类活动会降低群落的丰富度6.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趋势?( )A.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B.有些物种可能灭绝C.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生物种类越来越少7.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A.影响因素不同 B.起始情况不同C.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8.下列不是裸地形成原因的是( )A.由水、风、冰川等侵袭B.闪电、雷击、产生毁灭性的水灾C.人类耕作、伐木、挖掘、过度放牧等毁灭性的破坏植被D.物种间竞争9.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A.灌木的繁殖能力较强B.草本植物的寿命较强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总结反思】 教学随想
高二生物13—1太原十六中高中高二生物新授课教学案
课题:种群的特征编号:10课时: 2时间:2013主备:刘惠珍班级:12-使用人:
【教学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教学流程】种群概念: 范围:一定的 内。要素: 生物的 个体。例1:下列实例中,符合种群概念的是:( )A.某水库中所有的鱼类 B蛇岛上所有的蝮蛇 C鸟岛上所有的鸟类 D一块水田中所有的动物。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密度(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 特征。(2)表示方式:种群密度= (3)调查方法:由于种群密度的总数量调查比较困难,研究者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用以估计种群整体,这种方法称为取样调查法。常用的取样调查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①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之一)样方法具体步骤如下:①确定调查对象;②选取样方:必须选择一个该种群分布较均匀的地块,使其具良好的代表性;常用的取样方法: 和 。③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④计算:取各样方平均数。例2:下图示某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双子叶草本植物苦荬菜种群密度调查时确定的小样方之一,圆圈表示个体。请将应该计数的圆圈涂黑。一个调查小组对苦荬菜调查的结果统计:组别12345678910株数02334124233上表是该班级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则该块地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解析:上表给出了各组对苦荬菜调查的结果,取所有株数的总和,算出各组别的平均值,即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所有株数之和为36,平均值为3.6株/m2。答案:(1)害虫防治(只要合理均给分)。(2)只要是计数样方内部和相邻两边(及顶角)个体的均正确。(3)3株/m2。特别提醒:(1)样方中所取样方大小要相同,且随机取样。 (2)有生物位于样方边上时,只计相邻两边上的个体数。 (3)样方法除适用于植物外,还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 蚯蚓。②. 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这种方法适用于对动物种群的调查。应用范围:活动能力 ,活动范围 的动物。应用这种方法时作下列假定:①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的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被捕获的机会;②调查期中,没有迁入或迁出;③没有新的出生或死亡。设该地段全部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数为M,再捕个体数为n,再捕中标记数为m,根据总数中标志的比例与重捕样中比例相同的假定,就可以估计出N即:N:M=n:m,。例3. 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只。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体为N,则N=_____________只(计算公式是。A. 30 B. 32 C. 64 D. 96(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间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A. 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 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C. 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D. 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产生解析:(1)根据计算公式可得出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只(2)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的个体数量,就题目提出的问题,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调查区内没有较多的个体出生或死亡。答案:(1)D (2)BD2.出生率与死亡率概念: 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 的比率。特点:繁殖能力强的种群 高,种群增长快。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和 的重要因素。3.迁入率和迁出率概念:单位时间内 或 的个体,占该 个体总数的比率。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4.年龄组成:概念:一个种群中各 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类型:类型种群构成特点发展趋势图示增长型幼年个体___,老年个体___出生率_______死亡率,种群密度会____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__________出生率______死亡率,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______衰退型老年个体_____,幼年个体____出生率_______死亡率,种群密度会________意义:可预测种群 的变化趋势。5.性别比例概念:种群中 个体数目的比例。意义:对 有一定的影响。应用: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 比例→降低害虫 。方法总结: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是预测未来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依据。分别依据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推测出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从而确定种群的变化趋势: 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⑴年 龄 组 成 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 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⑵相同年龄组成情况下: ♀﹥♂ →种群密度增长快性 别 比 例 ♀≈♂ →种群密度相对稳定 ♀﹤♂ →种群密度增长慢例题.下图是世界人口数量从公元纪年开始到2000年的变化曲线在a——b段世界人口的年龄组成特点是:(横坐标是年龄,纵坐标是人口数)种群的空间特征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 或 。类型:①均匀分布 ②随机分布 ③集群分布限时训练:1.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 A.一个池塘里的鱼   B.一座山上的树C.一个公园里的草地   D.一块油菜地里的油菜2.下列哪两个重要因素(参数)决定着动物种群的增长?( )A.出生率和食物供应 B.死亡率和迁移C.死亡率和种群占据的地域面积 D.出生率和死亡率3.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A.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都属于较为理想的抽样调查的对象B.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由于不容易捕获,所以不适宜用标志重捕法C.取样调查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4.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出生率 D年龄组成5.某种群中年轻的个体非常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密度会:( )A.越来越大 B.相对稳定 C.越来越小 D.绝对不变6.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可以防治害虫,这种防治方法主要是通过下列哪项来达到治虫的目的的( )A.减少害虫出生率 B.破坏害虫的年龄组成 C.破坏性别比例 D 增加死亡率7.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种群的空间特征 D.形态特征8.据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在2050年将达到最高值,做出这一预测的依据是( )A.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B.现有人口数量密度 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D.人口性别比例9.假如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很高,那么,这一种群最可能( )A.属于增长型 B.种群密度越来越大 C.刚迁入到新环境,天敌少 D.不足以进行判断10. 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某池塘鱼个体的平均增长量与种群密度关系的是( ) B【总结反思】 教学随想
A
B
C
高二生物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