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十六中高中高二生物新授课教学案
课题: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编号:20课时: 1时间: 主备:高二年级组班级: 使用人:
【教学目标】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3.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4.进行资料搜集,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重点难点】重点: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难点: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建立该地特有的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模式:蔗基、鱼塘和桑基、鱼塘。右图是蔗基、鱼塘和桑基、鱼塘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种人工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因素是 。要使它长期稳定发展,除了有稳定的 来源,各类生物要 。 (2)建立这一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其能量利用率高的原因是其在营养机构上具有 的特点。 (3)蚕粪、蔗叶进入鱼塘经过 的作用,释放出 被植物利用。 (4)概括地说,该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取决于 。【总结反思】(1)生产者和分解者;能量;保持相对稳定 (2)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食物链较短(3)分解者;矿质离子 (4)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较长时间保持动态平衡23.(1)水 (2)自动调节能力;森林 (3)防风固沙;调节气候 (4)适应的相对性(5)控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使能量流向农作物;生物杀虫剂;转基因;抗虫害基因 教学随想
加工厂
桑基
蔗基
鱼塘
蚕茧
蚕粪
塘泥
苷蔗
蔗叶
塘泥
高二生物20—2太原十六中高中高二生物新授课教学案
课题: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编号:19课时: 1时间: 主备:高二年级组班级: 使用人:
【教学目标】1.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4.运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重点.【重点难点】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反馈评价1、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A2.下列关于生物种群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生物种群的出生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B、人口死亡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人口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人口数目C、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完全相同D、影响人口死亡率和生物种群死亡率的因素有较大区别3、合理利用池塘生态系统的最佳方案是A禁渔3年 B捕捞要彻底 C适量捕捞成鱼 D饲养单一品种4、我国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在13世纪时还是肥沃的森林草原地带,而现在不少地区已成荒山秃岭,土地沙漠化。其主要原因是A北方寒流长期侵袭 B地震引起地壳运动C长期干旱造成沙漠化 D人类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5、为了减少稻田害虫的危害,防止农药污染环境,有如下措施:①利用害虫的天敌防治(生物防治);②利用黑光灯诱杀;③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④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培育抗虫植物,其中最好采取的措施是A 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6、倡导“免赠贺卡”“免用一次性木筷”的出发点是A减少个人经济支出 B节约木材,保护森林资源C减少固体垃圾D移风易俗7.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资源状况 B.科技发展水平 C.人口的文化 D.生活消费水平 8.下列关于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死亡率来实现的B.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的生育率的影响很大C.人口死亡率不仅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明显受自然因素的影响9据报道,我国西南某地区是一个仅有5万多人的地方,患呆小症者竟高达1223人,占全区人口的2.3%。科学工作者通过调查了解到:1958年前,该地区并未出现过呆小症。当时该地区森林茂密,覆盖率在40%以上,自然条件十分良好。后来毁林开荒,森林覆盖率下降到10.4%,也就伴随着呆小症的发病率大幅度提高。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 (1)毁林开荒与呆小症流行的联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区没有患呆小症的小孩成年后,还可能患的病是____________。 (3)要预防呆小症的继续出现,当务之急是________________。 (4)这一现象说明,人对自然界的任何行动,必须遵循________________。 (5)对该地区呆小症流行起主导作用的生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6)这一事实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总结反思】A、C、C、D、D、 B、A、C(1)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土壤中的碘也随之流失,饮水和食物中缺碘,孕妇生下的小孩易患呆小症。(2)地方性甲状腺肿大。(3)食用碘盐和多吃含碘食品。(4)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5)土壤的理化性质。(6)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教学随想
高二生物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