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散文二篇 课件(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6.散文二篇 课件(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2 13:32: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版)
语文/八年级上册
16.散文二篇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重点)
2、厘清课文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难点)
3、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永久的生命》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厘清课文思路,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3、领会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这一积极的人生观。
课程导入
从古至今,生命的意义一直是文学创作经久不衰的主题,正如生命本身呈现的色彩一样,人们在探索生命意义时,也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理解,
那么,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有限的生命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永久的生命》这篇议论性散文。
1.走近作者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当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中共党员,《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2.知识链接
议论性散文,也称“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以说理为主,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表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3.读准字音
臼齿 蔓延 凋谢
洗涤 遏制 卑微
兴味 繁殖  消逝
(jiù)
(màn)
(diāo)
(dí)
(è)
(bēi)
(xìng)
(zhí)
(shì)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兴味:兴趣。
洗涤:洗。
卑微:地位低下。
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4.词语解释
一、整体感知
1.读课文,明结构。
(1)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
(2)思考:哪些段落是写生命的永久?画出每段的中心句,圈出表明作者情感态度的词语并思考文章的思路。
2-4段写生命的长久,每段的第一句是中心句。表明情感态度的词是:感动、感谢、赞美。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感情激烈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
(3)探讨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谈时光一去不复返,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部分(2-4):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这一话题。
第三部分(5):以一个精警的句子收束全文,高唱生命的赞歌。
2.第1自然段写了什么?联系下文理解,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生命短暂。这一段是“抑”笔,为后文的“扬”笔做铺垫,本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二、合作探究
1.通过富含哲理的文句,读懂作者对生命的理解。
(1)怎样理解文题《永久的生命》?
第三段第一句话“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却是永久”里出现了“永久”一词,作者所说的永久的生命是合起来的生命整体,不是一个个单独的生命。“永久的生命”指生命整体,这与个体生命短暂不矛盾。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2)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①“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虑,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
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将“生命”和“衬衫”相对比,突出表现了生命是一段不可返回的过程。表达了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
②“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了,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形象地表现出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无休止的。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3)怎么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
“终于要凋谢的花朵”指绽放过的美好的生命个体,“永存”说的是生命整体,花谢后又会有花开,生命是永不休止的。这句话看似矛盾,却再次意蕴着生命的永久的哲理。
(4)作者为什么说“那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
本文写于1942年,当时日寇在我国横行,杀害我国同胞,国民党反动派也欺压老百姓。因此,我们认为日寇、国民党反动派等恶势力就是那些“暴君们”,他们是杀不绝我们的,我们这些勇敢的中国人民会凝结成强大的生命力,同这些残暴势力做斗争,就如同“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地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表现了作者革命热情以及革命必胜的信心。
(5)“生命要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的含义。
人活着,就要创造自身的价值,能够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这才是生命真正意义上的永久不朽。从重复的“不断”一词可体会作者的这种对生命的期许。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2.欣赏欲扬先抑的手法。
本文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作者的感情是有变化的。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告诉我们,岁月在一点点地消逝,而人们却只能任凭它悄悄地溜走。这是无奈的,显示出作者悲观、消沉的情绪。第二自然段开头一句中“却”字,可见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我们没有时间悲观”“生命自身的神奇”“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这些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激昂的,而且逐渐增强,以至于高唱生命的赞歌。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这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表面上看作者一开始的感情是悲观失望的,其实这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因为,岁月的流逝,青春的一去不复返,是我们每个个体生命客观存在。作者主要想告诉我的是:“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的繁殖者,蔓延着,随处宣誓它的快乐和威势”“我们要赞美生命”,统观全文,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激昂的。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3.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怎样的呢?请概括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过对生命是永久的描述,表达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课堂小结
伟大也好,渺小也罢,我们都要挺直生命的脊梁,努力地活,活得有意义,活得精彩。正如史铁生在《命若琴弦》中告诉我们:“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愿我们:永远拉紧生命之弦,奏出人生的最强音。
拓展延伸
仿照画线的句子,再来补充一个句式结构一样的句子,体会生命的意义。
生命是什么?它是那激荡的长江水,尽管有礁石的阻挡,却仍能造就它的一泻千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一个警句如此说“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大概就是生命的定义吧!
示例:
它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树,尽管经历着风吹雨打,却仍能够枝繁叶茂、硕果飘香。
《我为什么而活着》
课时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感情;分析文章的结构,体会罗素随笔简洁素净而又包含哲理与激情的特点,
2、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人为什么而活”的人生问题。
课程导入
人生之于宇宙,是何其短暂的一瞬;人生之于岁月,是一个何其匆匆的过客。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在这短暂的一生里,我们又将做些什么呢?
“我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拷问过无数智者心灵的命题。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呢?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1.走近作者
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主要著作有《幸福路》《西方哲学史》《哲学原理》《物的分析》《论教育》等。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2.读准字音
遏制 飓风
濒临 俯瞰 呼号
(è)
(jù)
(bīn)
(kàn)
(háo)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遏制:制止;控制。
飓风: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热带气旋,是一种极强烈的风暴。
濒临:紧接,临近。
俯瞰:俯视。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也比喻道理深奥或人的心机等难以 捉摸。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3.词语解释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罗素为什么而活着?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即爱情,知识,同情心(对人类的关爱)就是罗素活着的全部内容。
2.浏览课文,思考本文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文章开篇提出总的观点,然后具体论述这三个方面,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所以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二、合作探究
1.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
导析:古今中外,不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我们的文学作品中,对爱情的追求一直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感受过“双玉”爱情的凄美,体味过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热烈,也领略了张生与崔莺莺的执著缠绵。同样,罗素这位伟大的人物,他一生虽经历过几次婚姻变故,但他始终是真诚的,一直在努力追求爱。
有三个理由:爱情给作者带来狂喜,给作者解除孤寂,令作者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2.罗素追求哪些知识?
导析:罗素第一个方面的知识,是有关人的。第二个方面,说“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实际上就是说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第三个方面,说“毕达哥拉斯是思想威力”则是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罗素是个哲学家,数学家,作家,社会活动家。他的一生,写了70多部著作,还有若干篇文章,涉及哲学、数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可谓著作等身,知识庞杂。特别是临近80岁的高龄,即1951年才开始创作小说,居然在文学方面又取得了不匪的成绩。真的令我们感叹啊!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
人的心灵;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毕达哥拉斯是思想威力。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3.作者同情苦难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导析:罗素“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他又“无能为力”,“自己也深受其害”。罗素不仅仅是渴望“减轻这些不幸”,更是身体力行。
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年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 ,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逝世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4.爱情,知识,同情心这三种追求,哪一种追求是令他最执著、最痛苦的?为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同情心,爱和悲悯是最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爱和悲悯,只片面地追求爱情,会产生爱情恐怖主义;片面追求知识会成为灾难的帮凶,所以爱和悲悯最重要。
5.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能否交换顺序?
不能,从内容上看,爱情是自然朴素的精神追求,知识是提高素质的精神追求;同情心是道德层面的精神追求,从结构上看与前一段的开头相照应,顺序井然,层次分明。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6.品味赏析语言
(1)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作者把感情比作飓风,形象地写出了这三种感情无时无刻不在强烈地冲击着他的内心世界,使他无比痛苦。比喻形象,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2)我寻求爱情……深不可测的深渊。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描绘出了没有爱情的生活是孤寂的,在深不可测的、令人胆颤心惊的无底深渊中,我完全不能自拔,我几乎会丧失活的希望 ,这样就从反面衬托出爱情的美好。
(3)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对爱情和知识的追求,把作者引向云霄,让他忘掉了人世的种种不幸,然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许多不幸,唤起了作者的同情心,让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课堂小结
爱情、知识、同情心这三种追求,体现了罗素崇高伟大的心灵世界,让我们也像罗素一样,追求美好、崇高的精神生活,也应该像罗素一样关心、同情这个世界,用爱来改变世界。冰心老人有一句话说的很好:“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落,不觉悲凉。”请把这句话记在心里吧!
拓展延伸
在罗素面前,我们无疑是普通而平凡的,无论是就其成就而言,还是就其思想而言,我们都望尘莫及。但是,我们和罗素又有着不可改变的共同点:我们都拥有生命。学习了本文,我们每个同学也应该叩问一下自己的心灵: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导析:人,作为生命形式中的一种,也如植物动物一样,首先维持机体,保全生命,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一个人的活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著名戏剧作家莫里哀所说“一个人应当为活着而吃饭,而不是为吃饭而活着”。亲情、爱情和友情,它们如一盏盏明灯,驱走了黑暗,照亮了前程,让我们体验到喜悦、温暖和幸福。
最后,把居里夫人的话送给大家:“愿你们每天都愉快地过着生活,不要等到日子过去了,才找出它们的可爱之点,也不要把所有特别合意的希望都放在未来。” 趁青春年少,珍惜生命,充实生命,热爱生命!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